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369.021 K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docx,共(5)页,369.02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a3ba3ccf8fca7ed90de1eb05f2dde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太原五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二历史命题人:赵侠审核人:何生浩(2023.5)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有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

错选均不得分。)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对人、事、社会和自然进行广泛的探索。这反映出当时思想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已经冲

破封建迷信的束缚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关注重点由天命转向现实世界2.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

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A.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B.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C.有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D.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3如表为部分典籍中对汉代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在客观上反映出汉代()出处内容《后汉书·王充传》(王充)家贫无书,常

游洛阳市肆,闻所卖书《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续汉书》荀悦十二能读《春秋》。贫无书,每至市间阅篇牍,一见多能诵记A.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B.市场交易的繁荣C.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D.学校教

育的发展4.北魏太祖时期,群臣认为本朝乃黄帝之后,应为土德,“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北朝后期的《魏书》也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存在紧密关联。北朝时期推崇黄帝的意图在于A.彰显黄老之学以兴文教B.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C.借助

民族认同稳定政权D.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5.如图为刘炜在《中华文明传真》中阐述佛教与儒家对应观念的示意图。据此可知()A.佛教积极融合本土文化B.儒学汲取佛学自我革新C.三教交融互补趋势明显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6.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

》《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7.徐光启认识到数学是一门“

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学科,便决定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他与传教士熊三拔翻译《泰西水法》,一边翻译,一边制器。该书雕版之前,其中一些工具已经在农田中开始运用了。徐光启的译书活动()A.彰显了“工商皆本”观念B.旨在传播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C.蕴含着“经世致用”思想D.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8.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谋臣方孝孺被朱棣所杀,《明太宗实录》和清代编著的《明史》中只记载方孝孺本人被杀,清乾隆所修的《四库全书》存目中的《立

高闲录》和《革除遗事》中记载方本人及父族共847人被诛杀。只有明代私人史著《野记》中记载方孝孺被灭十族(此说流传至今)。梳理这些史料后,分析可知()A.明末清初宫廷档案大量遗失B.官方正史明显存在为尊者讳C.儒家士

人竭力维护正统文化D.叙事演化容易造成史实流变9.明清时期,湖南和湖北的移民运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呈现出与明代以前不同的移民态势。这反映明清时期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D.长

江流域开发重心向中上游转移10.下图是中国古代时期一条重要商路。对此描述正确的是A.是欧亚间直接交流的重要通道B.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联系C.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D.成为游牧民族迁移的重要路线11.1868年6月,中美《蒲安臣条约》第六条规定:中国人至美国,或经

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亦必须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与常住之利益,俾中国人一体均沾。材料表明()A.美国意识到与清政府交好的重要意义B.为美国资本家招募华工提供法律依据C.中国开始在条约中有相互最惠国待遇D.美国利用世界工业第一地位压榨中国12.近代

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这说明()A.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B

.社会读书风气浓厚C.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D.西学东渐影响深刻13.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

普及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14.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

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15.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

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

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领先世界B.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C.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D.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6.下图是欧洲中世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复试,由此可推知,

中世纪晚期早期达尔马提卡式晚期柯达弟亚式A.民众在禁锢中寻求突破B.宗教信仰遭受严峻挑战C.逆转了严谨的服饰风格D.社会风气不断腐化堕落17.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

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A.加强了文化交流B.推动了民族迁徙C.促进了思想解放D.引发了宗教改革18.下侧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第一章发现新世界第二章细菌战役第三章旧世

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A.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19.17世纪末,法兰西院士佩罗尔说:“翻开一本书,我们不能判断是用拉丁

语、希腊语,还是用法语写的。”面对这一现状,1719年8月,《特雷乌报》刊行《拼写构想》,制定了印刷字体大写的规范,法语的统一化方案在印刷领域中得到了有效实践。这一现象A.制约了不同文化的交流B.推动了法国民族国家

形成C.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D.打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20.1836年,法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征的美洲”。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

这一概念的传播A.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B.强化了拉美人民的区域认同C.源于南北美洲文化传统的差异D.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21.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188

6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250万美元创建斯坦福大学,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形成帕罗奥多市,并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A.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B.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C.慈善事业推

动城市功能完善D.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2.下表是新加坡主要节日。由此可知新加坡()节日所属族群节日所属族群元旦全民新加坡国庆节全民春节华人哈芝节马来-穆斯林国际劳动节全民屠妖节印度族卫塞节佛教徒圣诞节基督徒/欧亚人A.多元文化并存共处B.以欧洲文化为主流C.最具移民社会特征D.宗教矛盾十分突

出23.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在于()。A.世界多极化发展趋

势加速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C.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如表1所示,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这()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B.展现了中国保

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C.体现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D.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礼记•礼运》是战国末年、秦汉之际儒家学者假托孔子之名的思想集合。其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

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是故谋闭(杜绝)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据《礼记•礼运》等材料二“理想国”一词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经典著作《理想国》。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柏拉图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在理想国中,男女平等,国民中出类拔萃者被选出来。理想国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王、军人和生产者,他们的德性分别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

部分人各安其位、各任其事,就会实现正义和国家和谐。柏拉图指出,众人虽非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神工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有些人身上则加入了铁和铜。——据柏拉图《理想国》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典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和“理想国

”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1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两种社会构想共同的历史价值。(6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

过法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

的大量文物。一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摘编自中文百科在线“大英博物馆”词条等(近年来我国)经济类、军事类、政法类、民族民俗类和科技类博物馆快速增长,逐渐形成国家办、部门办、行业办、集体办、私人办的

办馆格局。2005年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的质量认证工作,2010年在上海开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次代表大会。————摘编自陈红京《博物馆学概论》材料二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

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謇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于1905年创办了以“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为宗旨的南通博物范。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救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提出"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的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

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是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一座科学馆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和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6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博物馆的认识。(4分)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

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选自恩格斯《反杜林论》依据材料,确定一个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不少于3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

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895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