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九师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1.877 MB
  • 2024-12-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九师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九师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九师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九师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1.877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1f6607cadf4b914f62decdf2d74c6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

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

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商代甲骨卜辞记录,武丁时期诸多殷人雄族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北方和西北方边域,成为商王朝的重要藩屏。《荀子·儒效》中记载:“周

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殷周时期()A.统治者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掌控B.完成早期国家向成熟形态转变C.已消除了天命神权对政治的影响D.政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

材料中信息可知,武丁时期诸多殷人雄族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北方和西北方边域,成为商王朝的重要藩屏,西周时期延续这一政治传统,并形成稳定的政治制度,分封诸侯,同姓亲族占五十三人,体现出政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D项正确;西周时期,统治者对地方实行间接控制,

地方诸侯权力较大,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完成早期国家向成熟形态转变,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天命神权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集议是指君臣通过合议的方式对一些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和决议的政治形式,

下表为秦至汉初具有代表性的集议。据此可知,秦汉时期集议的差异()秦朝汉初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集议中,除叔孙通“起朝仪”后,在长乐宫建成后的第了定“皇帝”号,还改“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围绕封建与郡县之争,大

臣们前后讨论了两次。从指定议题到一锤定音,整个集议程序都是围绕着皇帝进行一次朝会上,天还未亮,谒者就开始引导官员们按品级依次进入宫殿,功臣、列侯、将军等站在西边,向东朝拜;文官丞相以下站在东边,向西朝拜。皇帝乘辇出房后,官员们依次奉贺,有御史执法,不遵守礼仪的官员会被带出朝堂A.反映出中

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B.是强化相权带来的严重后果C.体现出治国理念的调整和演变D.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

“整个集议程序都是围绕着皇帝进行”到“皇帝乘辇出房后,官员们依次奉贺,有御史执法,不遵守礼仪的官员会被带出朝堂”,结合所学可知,主要体现了从秦朝集议注重“皇帝之威”的塑造转向汉初重视“皇帝之贵”,这一转变体现了二者治国策略的不同。秦朝集议反映的是秦

始皇对于“权力”“刑罚”和“威严”的执着,对自己功绩无比的自信甚至自负。汉初叔孙通“起朝仪”后,从形式上看,有了严格的朝会礼仪程序;从内涵上看,更加注重通过礼仪和等级秩序来维护统治,而非单纯依靠秦朝那样绝对的皇权独裁,这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秦至汉初治国理念的调整,C项正确。题干所述秦汉时期的集议主要在中央范围内进行,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排除A项;在秦朝,集议围绕皇帝进行,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到汉初,叔孙通起朝仪后,朝会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强调等级秩序,而不是强化相权,排除B

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排除D项。故选C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在婚姻上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士族之间频繁联姻。《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士族名士之间的清谈雅集,很少有庶族人士参与其中。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这一时期()A.政治稳定促进了区域交往B.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C.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D.南北政权的文化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说明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士族在婚姻上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琅

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士族之间频繁联姻以及许多士族名士之间的清谈雅集,很少有庶族人士参与其中,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氏族的政治交往多限于士族范围内,具有封闭性,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区域之间的交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士族集团的

封闭性,并未涉及到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士族集团内部的共性,而非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B项。4.曹南冥(1501~1572年),是朝鲜16世纪的鸿儒硕学,他常以图解形式诠释经义(如下图所示)。这表明他()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

展了理学B.对朝鲜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C.忽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D.强调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朝鲜)。据本题图示内

容可知,曹南冥以图解形式诠释经义,这种创新的方式在形式上有利于理学的传播和理解;同时,对经义的独特诠释也在内容上有所丰富和深化,A项正确;仅从所给的图解形式诠释经义这一信息,无法得出他对君主权力合法性进行挑战的结论,排除B项;图中并未提供任何证据表明他忽视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

结合,排除C项;同样,仅通过这一图解无法明确得出他强调理学与正确历史认知形成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指出:“在18世纪,荷兰的银行给最好商户的贷款利率为3%,英国为4%-5%;而同期中国钱庄票号的商业利率平均为39.2%;到18世纪末,上海钱庄

间的日拆利率(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几乎是伦敦银行给最好商户贷款利率的两倍”。中国这一利率现象()A.表明经济运行环境存在一定缺陷B.密切了中外之间贸易联系C.说明工商皆本观念成为国人共识D.缘于商

品经济发展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和原因题。根据材料“18世纪,荷兰的银行给商户贷款利率为3%,英国为4%-5%,而同期中国钱庄、票号的利率平均为39.2%。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英国的贷款利率低,是欧洲金融业发达,商业资本活跃的体现;中国利率高,则表明中国资本调用的能力弱,是政治制度与传统观念在经济领域的体现,这表明经济运行环境存在一定缺陷,A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商业贷款,

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国人观念,排除C项;材料中商业利率高是不利因素,因此主要在于政治制度与传统观念的影响,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6.19世纪60~90年代,洋纱在中国土布生产中的使用率由0.56%上升至18.94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50年间,中国丝织品出口量增长了4倍多。同期,丝织品内销量只增长了8.50%。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的变化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中国的外贸中心发生转移【答案】B【解

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向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洋纱在中国土布生产中的使用率由0.56%上升至18.94%”可知,洋纱在中国土布生产中的使用率上升,说明中国土布生产对洋纱的依赖性增强,根据

材料“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50年间,中国丝织品出口量增长了4倍多。同期,丝织品内销量只增长了8.50%”可知,中国丝织品出口量增长,内销量增长缓慢,说明中国丝织品出口量增长,内销量增长缓慢,说明中国丝织品主要外销,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

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土布生产对洋纱的依赖性增强和中国丝织品主要外销,都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鸦

片的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中国的外贸中心发生转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19世纪前半期,法国大革命这一事件在中国无论是长时段的法国历史叙事,抑或拿破仑个人传记,显示的只是法国历代君王统

治轮替间的普通民变。1899年后,梁启超再三表示这是前所未见的新型革命,是“全地球千古未有之大事”“从古未有之大革命”“前古以来未有之伟业”。这一转变()A.表明维新派主张革命与改良并重B.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根基C.顺应了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D.

说明变法策略符合中国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89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是,“1899年后梁启超再三表示这是前所未见的新型革命,是‘全地球千古未有之大事’‘从古未有之大革命’‘前古以来未有之伟

业’”,结合所学可知,1899年,中国正处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顺应了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C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革命”而未提及改良,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封

建统治的根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变法内容,无法判断师傅符合中国国情,排除D项,故选C项。8.1935年11月4日,财政部长孔祥熙发表讲话:“实行法币政策……乃解决白银外流之根本办法,先进

各国,行之有年。先例具在……此次毅然实行,实属外应国际趋势,内体国内实情,自力图存之良策。”孔祥熙“将自家祥记公司交给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按金(定金)2.5万英镑,按当时的汇价,兑换成法币40万元”。

孔祥熙的这些举措()A推动“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最终胜利B.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根本改善C.长期有效地缓解了国民政府财政危机D.有利于增强国民政府经济统治效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向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35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民政府危机,有利于增强国民政府经济统治效能,D项正确;孔祥熙的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改订新约”运动,该运动取消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部分特权,但未

能从根本上废除不平等条约,但并没有使“改订新约”运动取得最终胜利,排除A项;孔祥熙的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根本改善,排除B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因此该政策无法长期有效地缓解了国民政府财政危机,排

除C项。故选D项。9.1944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驱逐日寇,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中国的一切政党及其政策、实践的评价标准就是“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

及其帮助之大小”。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是对唯物主义史观创造性运用B.旨在理顺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关系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走向成熟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

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44年(中国)。从材料“中国的一切政党及其政策、实践的评价标准就是‘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可知,评价政党的标准是以是否能促进中国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符合唯物主义史观理论,是对唯物主义史观的创造

性运用,A项正确;材料中是评价政党及其政策、实践的标准而非强调国家建设的重要关系,排除B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走向成熟,排除C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图为2010年和2020年不同城乡属性间

人口迁移率的统计情况(单位:%)。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B.党和国家实现工作重心转移C.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D.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时空是2010至2020年的中国。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和镇的比重在2010~2020年间上涨了近7个百分点,这说明由乡往城流动仍是主流方向,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在发展中,城市在经济

、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具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支持其建设和发展,吸引着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遇,这促使乡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这一时期城乡流动仍是人口流动的主流方向,并没有拓宽

人才流动空间,排除A项;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未发生转移,排除B项;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协同的过程,国有企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各种类型的企业和经济活动共同构成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日耳曼诸法典中,

公元654年颁布的《西哥特罗马法典》规定“任何人把武器或其他任何财物赏赐给其所保护的仆人,这些赏赐应成为仆人的完全财产,但若仆人放弃或另择主人,则仆人的一切财产均应归还主人;仆人的女儿仍受主人保护并由主人为其婚配同等级的丈夫。

”这些规定()A.体现出民主政治影响了罗马居民生活B.是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C.反映出日耳曼法典蕴含着封建法因素D.表明法律创制受人文精神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公元654年(古罗马)。据本题材料可知,仆人受主人保护,主人对仆人的财产和婚姻有一定的支配权力,这体现了主人和仆人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具有封建法的特征,即反映出日耳曼法典蕴含着封建法因素,C项正确;在材料所

给的《西哥特罗马法典》的规定中,并没有提及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主要是关于主人和仆人之间财产关系以及仆人女儿婚配的规定,并未直接体现出与商品经济繁荣的联系,排除B项;题干中的这些规定主要是对主仆关系的规范

,没有明显体现出人文精神对法律创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是某学者对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相关探究。这可用于说明()的A.欧洲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逐B.欧洲社会变革促使全球化成为必然C.西班牙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D.新航路开辟促进各国分工日益完善【答案】

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欧洲社会变革的重要基础。尽管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意大利没有出现在开辟新航路之列,但这并不能否定社会变革的趋势。意大利部分城

市为了竞争向西发展,表明经济活动促使地区间的交流与竞争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发展态势本身就是社会变革的一种体现。而商品经济不甚发达的葡、西走在海外探险的最前列,说明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还受到国家政策、冒险精神等因素的综合

影响。土耳其的崛起对商路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反映出欧洲社会在面对外部变化时的适应与调整,进一步证明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综上,这些现象共同说明了欧洲社会变革促使全球化成为必然,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各国”对经济利益追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大量金银并没有转化

为资本原始积累,而是通过购买奢侈品和工业品流向英国、荷兰、中国等国家,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各国分工日益完善”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13.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德意志文坛上

一批年轻文人宣扬不需要什么都学习外国的东西,不必言必称希腊罗马,更不必唯法国人马首是瞻。在这种关注的转移中,必然把人看作是日耳曼人,不是黑森人或图林根人或达姆斯塔特人。这一现象折射出()A.德意志地区的民

族意识开始形成B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地区C.德意志的统一促进民族文化发展D.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统一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

期(德国)。据材料可知,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将学习关注点从外国转移到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上,在这种关注的转移中,必然把人看作是日耳曼人,这有利于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加强对德意志民族国家的认同,即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统一的进展,D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排

除A项;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在美国,特殊的身份和权力决定了其重要的政治地位,以至于人们产生了“只有职业官僚才是美国

真正的联邦政府”的印象。此外,“以美国方式发展而成的分权制衡没有创造出一个服从总统意志的行政工具”,这不仅使文官有能力摆脱总统的控制,并反过来限制了总统的行政领导能力。这可用于说明美国文官制度()A.实现了政治与

管理间的统一B.利于保障政府工作的稳定C.杜绝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D.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美国文官制度不仅使文官有能力摆脱总统的控制,并反过来限制了总统的行政领导能力,说明美国文官制度在一定程

度上有利于权力制衡,保障政府工作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文官有能力摆脱总统的控制,说明政治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独立性,排除A项;杜绝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扩大了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文官并不参与政党

,因此文官制度并不能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5.列宁说:“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除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对立,再没有任何东西”。然而,当革命已经提上日程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坚定的信念、灵活的策略和果断的行动,于是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向

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战略任务。符合列宁这一论述的是()A.领导“二月革命”B.在帝国历史与现实政治间妥协C.提出《四月提纲》D.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苏俄)。根据材料中“走向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指的是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C项正确;领导“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中“走向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走向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向社会主义革命

过渡”指的是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在帝国历史与现实政治间妥协,排除B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与材料中列宁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

6.下面为2000年和2018年非洲留学生空间流动的网络结构示意图。这反映出()A.非洲留学深受殖民统治遗留的影响B.原宗主国主导非洲现代化进程C.法国国内族群构成已发生较大变化D.非洲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

艰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说明题,时空是现代(非洲)。根据材料中2000年和2018年非洲留学生空间流动的网络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非洲留学生主要在南非、法国、英国、比利时、德国、美国、中国等国家进行空间流动,其中

多数对其有过殖民侵略,说明非洲留学深受殖民统治遗留的影响,A项正确;非洲现代化进程由非洲国家主导,但受到原宗主国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了解法国国内族群构成,无法得出法国国内族群构成发生较大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非

洲传统与现代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6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为了感恩父母及长辈的生育抚养,表达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追孝”“孝享”“

孝祀”的观念。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为本,而“孝”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孝”具有三重内涵,即“事亲”“事君”“立身”,三者层层递进,逐渐深化“孝”的内涵。“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作为“孝”的起点得以实现。

“保身”之后便是“事亲”。“事亲”则源于人所具有的“亲亲”之性。孟子认为“亲亲,仁也”。“事亲”的深化即是“事君”。通过“事君”,个体能够对国家与人民做出贡献,贡献越大,人民越拥戴他,其所获得的荣誉就越大。这种荣誉是通过其身体力行的实践获得的,出于身体所具有

的血脉的延续性,这种荣誉可以加诸父母,父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尊严,也可以视为子女关爱父母的一种方式。在此含义下,“保身”即是“保国”,“保国”即是“保身”,故而“保身”是孝,“保国”也是“孝”,个体之“身”与全体之“国”变得不再有区分,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身国一

体”。——摘编自李哲奇《“孝”的三重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材料二董仲舒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三纲”学说,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伦理关系,孝开始直接服从于“父为子纲”、间接服务于“君为臣纲、夫为妻

纲”的道德规范。汉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治者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同时,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使得孝道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

时期,统治者通过宣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范例与行孝的“楷模”,如“卧冰求鲤”等来使人们效仿,使人对封建伦理绝对服从。这种对孝文化的异化表现在“孝感”和“孝义”的提出。所谓“孝感”,是说人之大孝,可以感动上天,降福于身;不孝,则会受到鬼神的惩罚。从《魏书·孝感传》开始,人为地编造出大量“孝感”一

类的故事被载入“正史”,并广为流传。也出现了诸如《白话百孝图》里关于舜的“鸟耘兽耕”感人故事、孟宗为母“哭竹生笋”的愚昧行为。——摘编自张宏书《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时期“孝”的三重内涵形成的

原因,并概括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孝文化嬗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原因: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儒家思想体系的构建;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特点:伦理与政治融合;价值多元性;道德实践性。(4

分,任答两点即可)(2)趋势:政治化不断加强;逐渐走向极端化和愚昧化;社会化和普及化程度加深。(2分,任答一点即可)积极影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与官场风气的改善;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发展。消极影响:抑制了个人自由与个性发展;导致愚孝

行为的产生;被统治者利用,成为思想控制工具。(4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各答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问原因,根据材料“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为了感恩父母及长辈的生育抚养,表达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

长,便产生了“追孝”“孝享”“孝祀”的观念。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为本,而“孝”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得出,原因: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儒家思想体系的构建;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第二小问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保身”即是“保国”,“保国”即是“保身”,故而“

保身”是孝,“保国”也是“孝”,个体之“身”与全体之“国”变得不再有区分,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身国一体”,由此得出伦理与政治融合;价值多元性;道德实践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小问2详解】本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问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中董仲舒提出并系统

论证了“三纲”学说,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伦理关系,孝开始直接服从于“父为子纲”、间接服务于“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规范。汉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治者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得出政治化不断加强;根据材料统治者通过宣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范

例与行孝的“楷模”,如“卧冰求鲤”等来使人们效仿,使人对封建伦理绝对服从,得出逐渐走向极端化和愚昧化;根据材料人为地编造出大量“孝感”一类的故事被载入“正史”,并广为流传,得出社会化和普及化程度加深。(2

分,任答一点即可)。第二小问问影响,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进行总结,得出积极影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与官场风气的改善;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发展。消极影响:抑制了个人自由与个性发展;导致愚孝行为的产生;被统治者利用,成为思

想控制工具。(4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各答一点即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作为族称的“中华民族”概念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梁启超于19世纪末引入“民族”概念,并将其与当时流行的“中华”概念相结合。从理论上说,梁启超形成“大民族”观念,是基于对西方有关“民族国家”思想认识选择的结果。但是,中

华民族的现代构建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其此前演进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历史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历史形态的中华民族的重塑。因此,不论是“民族”概念的引入还是“中华民族”概念的创造,都关联着一个宏大的、根本性的历史进程,即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辛亥革命推翻

最后一个王朝并开启现代国家即民族国家的构建以后,“中华民族”概念的动员作用就被激活,并与现代国家构建过程相结合。不过,“在政治界、思想界、知识界和舆论界,中国各民族一体的‘中华民族’概念和观念得以基本确

立,较为广泛地传播开来,还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初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的成效就突出地体现出来了。中华民族现代的构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宣告完成。——摘编自周平《中

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围绕“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突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观点:近代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论述:中华民族

的“自觉”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而逐渐形成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胜利,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思想,使得各族人民实现了平等意义上的联合,中华民国的建立,国人对“中华”一词及其

历史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增强,增强了汉族和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从而有力地激发出人们追求国家独立与富强的意识,有力地激发出人们追求国家独立与富强的意识。为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对于增强

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综上,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华民族的概念在不断地救亡图存中逐步深化,从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

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围绕“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自拟一个论题,根据材料中“辛亥革命推翻最后一个王朝并开启现代国家即民族国家的构建以后,‘中华民族’概念的动员作用就被激活,并与现代国家构建过程相结合……较为广泛地传播开来,还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20世纪20

年代初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的成效就突出地体现出来了。中华民族现代的构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宣告完成。”得出近代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其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例如,中华民族的“自觉”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

加深而逐渐形成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胜利,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思想,使得各族人民实现了平等意义上的联合,中华民国的建立,国人对“中华”一词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增强,增强了汉族和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从而有力地激发出人们追求国家独

立与富强的意识,有力地激发出人们追求国家独立与富强的意识。为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对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综上,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华民族的概念在不断地救亡图存中逐步深化,从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是面向经济正义新问题、扬弃传统经济思想进行创新性转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

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更加睿智地观察时代特征、透视资本主义社会、体悟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思想。马克思认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将这“天才的大纲”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社会,找到了现实社会两大矛盾产生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的规律,进而认清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办法要从经济根源中寻找,要依靠无产阶级广大劳动群体的力量加以实现。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的发展意味着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能够实现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摆脱物对人的支配,摆脱人对人的支配,实现自

主地使用物、利用物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彰显人的本质。——摘编自汪琼枝《论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历史生成及意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历史进程,经济正义始终是党的不懈追求。我国的经济正义的构建是一个随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顺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正义构建迈上更高的台阶。邓小平基于对社会主义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多项措施恢复了

社会主义生产的正义性,重塑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分配正义的合理样态。江泽民强调,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经济正义,保障社会公平。胡锦涛提出,努力推动形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

居”的和谐社会。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摘编自张雷《新中国经济正义的社会构建及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形成

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构建经济正义社会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并谈谈新中国经济正义社会构建的当代启示。【答案】(1)原因:对古典政治经济学

的批判继承,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反思借鉴;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兴起;个人经历推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意义: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正义理论;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武器;为社会主义建设

提供了价值导向;为解决当代社会经济问题提供指导;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借鉴。(4分,任答两点即可)(2)举措: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化经济制度,深化所有制及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与法治建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和

创新驱动;实施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4分,任答两点即可)启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加快推进制度体制改革,发挥好制度体制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强生

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问原因,根据材料中“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更加睿智地观察时代特征、透视资本主义社会、体悟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思想。”

结合所学,得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反思借鉴;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兴起;个人经历推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第二小问问意义,根据材料中马克思将这“天才的大纲”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社会,找到了现实社会两大矛盾产生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认清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办法要从经济根源中寻找,要依靠无产阶级广大劳动群体的力量加以实现。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的发展意味着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能够实现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从而能够

通过自身的实践,摆脱物对人的支配,摆脱人对人的支配,实现自主地使用物、利用物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彰显人的本质,得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正义理论;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武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为解决当代社会经

济问题提供指导;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借鉴。(4分,任答两点即可)【小问2详解】本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第一小问问举措,根据材料中“我国的经济正义的构建是一个随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顺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正义构建迈上更高的台阶

。邓小平基于对社会主义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多项措施恢复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正义性,重塑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分配正义的合理样态。江泽民强调,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经济正义,保障社会公平。胡锦涛提

出,努力推动形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得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化经济制度,深化所有制及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与法治建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实施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4分,任答两点即可)第二小问问启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得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加快推进制度体制改革,发挥好制度体制的

引导和保障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期兴起的“文明标准”为外交、贸易甚至战争提供了新的动机和正当化方式。格劳秀斯的

“万国法”构筑了国际法最初的体系。国家的概念与价值日益增强,各国平等协商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当代主权国家概念由此诞生。《和约》确立了国际法关键概念和原则——主权和国家关系基本原则。主权是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也是主权作为“文明标准”概念重要内容的起源。根据“文明标准”,欧洲国家将

世界各国划分为“文明”欧洲国家和“野蛮”非欧洲国家,此种划分导致了国际法的不平等适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不再是完全的主权事务,《国际联盟盟约》下的国际联盟有权干涉战争,而成员国也保障《盟约》的实施,近代国际

法中的国家个体安全观逐渐转向现代国际法中的集体安全观。《盟约》既体现英法等欧洲列强推行“文明标准”的“阶段性胜利”又体现了“挫折”。这一阶段的“文明标准”表面上出现了一些“进步性”的特征。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强调民族自决、自由贸易等,对旧有的“文明标准”产生了冲击。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

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内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材料二1998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200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将文明对话作为国际公共产品;2014年,“文明交流互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

时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互鉴的思想强有力地反驳了“文明等级论”“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主张接受文明差异,以互鉴解决冲突,体现了文明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就本质而言,若将“文明标准”视为

操作系统,那么依据简易操作标准而允许不同国家或地区基于自身特质进行交流互鉴,不仅可以提升世界人民的幸福水平,还能体现“文明标准”的价值。——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沈伟《论国际法中“文明标准”的演变和塑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际联盟盟约》体

现英、法等欧洲列强推行“文明标准”的“阶段性胜利”和“挫折”的不同表现,并分析“文明标准”出现“进步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初中国在联合国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背景,并说明“文明交流互鉴”在现代中国外交实践中的体现。【

答案】(1)“阶段性胜利”的表现:英、法等国在国际联盟的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联盟的决策机制也有利于英、法等国推行“文明标准”;英、法等国通过国际联盟塑造了自己作为“文明国家”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2分,任答两点即可)“挫折”的表现:国际联盟缺乏有效的强制力;国际联

盟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也影响了英、法等国推行“文明标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2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对战争的反思;传统国际关系存在弊端;民主与人权思想的传播;新兴国家崛起和反抗;国际贸易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4分,任答两点即可)(2)背景:多

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体现: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

极推动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3分,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问表现,根据材料中“主权是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也是主权作为文明标准概念

重要内容的起源。根据‘文明标准’,欧洲国家将世界各国划分为文明欧洲国家和野蛮非欧洲国家”得出“阶段性胜利”的表现:英、法等国在国际联盟的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联盟的决策机制也有利于英、法等国推行“文明标准”

;英、法等国通过国际联盟塑造了自己作为“文明国家”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2分,任答两点即可)根据材料中国际法中的国家个体安全观逐渐转向现代国际法中的集体安全观。《盟约》既体现英法等欧洲列强推行“

文明标准”的“阶段性胜利”又体现了“挫折”,得出“挫折”的表现:国际联盟缺乏有效的强制力;国际联盟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也影响了英、法等国推行“文明标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第二小问问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世界大战、国际关系及社会思想观念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原因:对战争的反思;传统国际关系存在弊端;民主与人权思想的传播;新兴国家崛起和反抗;国际贸易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第一小问问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发展趋势与中

国自身状况两个角度分析,得出背景: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小问问表现,从当代中国外交思想与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得出构建

全球伙伴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272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