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28.161 KB
  • 2025-01-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绵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绵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28.16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1f074c2ae855c369e848e8f6dd783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绵竹中学高二上历史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曹分别主公卿、主郡国二千石、主凡吏民上书、主外国夷狄、主断狱,分别负责具体政务,反映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C项正确;汉成帝时期的尚书台属于秘书机构,还未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排除

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但未体现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

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B.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D.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主动宣布考察宪政,得到改良派的支持,积极拥护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共同反对革命派。但“皇族内阁”出现,意味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

骗局,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A项正确;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新政也没有挽救统治危机,政治目标没有实现,排除B项;新政的确是清廷通过改革自救的手段,但该表述不能表达材料主旨,革命派通过与改良派的论战,宣传了革命主张,促进革命形势发展,排

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革命派的态度,且革命派没有获得民众广泛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3.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

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D.民主联合政府

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9月至1947年11月(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革命由对外抗日战争转向对内的民主革命斗争,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A项正确;此

时还未形成国家最高权力,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未体现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4.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

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

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英国)。根据材料“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王签署了《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的权力,明确了很多贵族和人民的利益与权力,

主张财产自由和人身婚姻自由,为英国民众和贵族阶级维护人权开了明文的先例,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B项正确;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排除A项;宪章内容规定国王不得私自占有教会财产,不会激化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

宪章内容主要与国王有关,与市民阶层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5.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官场礼仪更

加繁琐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

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A项正确;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主要是影响官场势力和风气,对于官员施政能力、官吏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不大,排除B项、D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的礼仪与当时官场上门生故吏关系下的礼仪相似,或是其组成部分,其主要影响是形成一种特殊的座

主、门生关系和势力结合,而非影响官场礼仪,排除C项。故选A项。6.清代,《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数十部小说被翻译成满语印行。另《大清律例》规定,对内容“秽恶”的小说“尽行销毁”,如再制作、售卖、阅读,加以刑处。这使()A.通俗文化发

展陷入停滞B.法律体系完成了儒家化C.君主专制统治趋于僵化D.传统社会伦理得到维护【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初(中国)。根据材料

遏制,《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因崇尚道义、忠诚等主题,符合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因而被翻译成满语传播,一些内容被定义为“秽恶”的小说则在《大清律例》钟被明确禁止,这种二分法,既充分发挥了小说等文化载体的教化、传承作用,又将不

利于社会稳定的作品进行了禁止,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D项正确;明清时期,通俗文学蓬勃发展,还出现了《红楼梦》等风靡全国的小说,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体系完成了儒家化,排除B项;清代君主集权达到顶峰,材料没有体现僵化的

信息,而是相对灵活地进行社会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7.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兰西国王管辖下的行会织工通常会选择向国王缴纳一笔费用,以免除警戒义务,但随着负担的加重,织工纷纷将作坊迁至教会地产上以逃避义务。1372年,国王规定凡他管辖下的织

工,均须出资或承担义务。这表明,当时的法兰西()A.军事力量亟待发展B.疫病影响日渐消散C.骑士雇佣兵替代D.教会特权受到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英

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兰西)。根据材料可知,原本织工向国王缴纳费用可免除警戒义务,但后来负担加重,织工能通过迁至教会地产上来逃避义务,这反映出教会地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庇护织工、使其免受国王要求的相关义务约束。而1372年国王规定其管辖下的织工均

须出资或承担义务,这其实是国王在强化自己对织工的管控,削弱教会地产给予织工的这种“庇护特权”,意在让自己的权力得以更好地施行,使教会原本所具有的能让织工借此逃避义务的特权受到了冲击和削弱,D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织工为逃避向国王承担的警戒义务而

采取的一系列行为以及国王后续的规定展开,并没有涉及到法兰西军事力量亟待发展的相关内容体现,重点不在军事力量建设方面,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疫病相关信息,无从知晓疫病影响的情况,该选项与题干所描述的内容毫无关联,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关于骑士是否被雇佣兵替代

的相关线索及表述,话题完全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8.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到隋朝(中国)。均田令要求:如

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的田税);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所以更加要求了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应该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况

,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谈及地主或者国

家这么规定收地租,排除D项。故选C项。9.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A.清朝

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

。根据材料“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可知,清朝监察御史核查前朝黄册,发现存在户口数据造假的现象,反映了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C项正确;监察御史奏请“停造无益之黄册”,

但材料未表明清朝后续反应,即是否真的停造黄册,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明末黄册造假现象,但不确定是不是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但未体现是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10.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

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

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

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

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D项世

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A.生产方

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法国)。材料中描述的细布工场中分工明确,各有不同部门和工序,这种细致的分工体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为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大生产转变)逐渐创造了成熟的条件,A项正确;17世纪主要还是手工工场,并非机

器大生产,排除B项;现代工厂制度是在工业革命后才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后期开始,此时还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12.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

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未曾处于劣势”可知轮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使其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至处于劣势地位,A项正确;“未曾处于劣势”“年年

盈利”说明封建官府的支持在当时促进了轮船招商局的良性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给与轮船招商局的资金支持确实主要用于企业经营,也更加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排除C项;轮船招商局所享有的优惠条件只有洋务企业才能享有,无法带动同行业其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3.辛亥

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据统计,1912年设立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这反映了()A.北洋政府大力发展近代金融业B.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C.民族工商业对

资本需求增加D.民众积极支持国货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

速。据统计,1912年设立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出现“短暂春天”,中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反映出民族工商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洋政府的态度,无

法得出北洋政府大力发展近代金融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是因为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民众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态度,无法得出民众积极支持国货运动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4.唐《杂令》规

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保障借贷

主体和适当权益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体现了对借贷主体的保护,C项正确;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

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间资本性借贷活动,排除B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不属于法律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15.19世纪中叶,英国市政厅的设计遵循公开原则。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决定,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须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

巨大的钟楼。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到场,6万多名观众参加,还有1万多名学生和大型乐队表演节目。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王室权力得到强化B.城市治理体现民主观念C.建筑风格发生改变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答案】

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19世纪中叶(英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遵循了公开原则,并将其置于市中心制高点,且落成仪式上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这

体现了城市治理过程中对公众开放性和参与性的重视,反映了民主观念逐渐渗透到城市治理之中,B项正确;虽然威尔士王子出席了市政厅的竣工剪彩仪式,但题目核心在于市政厅的设计理念及其社会影响,并未直接表明王室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虽然市政厅设计注重公共性,但这更多是设计理念上的变化而非单纯

建筑风格的转变,排除C项;人文主义主要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中叶已经历长时间发展,并非此时才开始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16.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

、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

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关于高利贷的明确

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

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材料二1715年路易十五即位,次年国家财政赤字接近1亿里弗尔。

法国政府起用银行家约翰·劳,允许其开办一家银行并发行纸币,并授权他创办了一家“西方公司”,该公司股票竟能以最高达40倍的价格出售。股票热购刺激了货币流通需求,约翰·劳顺势大量发行纸币。这场冒险活动中,王室用纸币偿清了债务。但其底细

很快泄露,人们争抢着去银行挤兑金币,银行印刻倒闭,许多金融家积存的大量纸币顷刻成为废纸,不少购买股票者破产。——根据张芝联《法国通史》等整理材料三19世纪70—80年代初,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股份公司: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鹤峰铜矿等,均在上海公开招股。1881年,上海股市渐入高潮,《申报》报道,“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不暇计其事之兴衰隆替也”。1882年10月9日,原价100两的招商局股票涨至270两,原价105两

的开平煤矿市价达230两,原价100两的鹤峰铜矿,市价涨到177.5两。好景不长,10月之后,股价一路狂跌,到1883年底,招商局及开平煤矿的股票市价仅60两,鹤峰铜矿市价30两。这次股票风潮后,人们视购买股票

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摘编自叶世昌《中国经济史学论集》材料四1997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断了亚洲连续十几年的经济增长。香港支柱产业悉数濒危,1998年GDP出现多年未有的负增长。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力挽狂澜,

果断采取措施,牢牢遏制住了经济下滑。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定;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使香港旅游业最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中央政府多次表示在必要时将动用国家的外汇储备帮助保卫港元,对投机势力形成强大震慑。香港对抗狙击金融危机取得胜利,到1999年第二季

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走上了复苏之路。——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政府起用约翰.劳的目的,以及这场“冒险活动”给法国造成的恶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股票风潮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对香港金融危机的优势。【答案】(1)导致土地兼并、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激化社会阶级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引发社会矛盾

,导致小农经济破产,流民出现和增多,不利于巩固统治。(2)目的:解决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恶果:王室掠夺了大量民间财富,但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银行信用破产,社会财富蒸发,社会问题严重。(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从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后果:阻碍了资金的筹集,不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

引发社会经济动荡;不利于近代股票市场的发展和成熟。(4)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的努力;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内地的经济支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中国古代高利贷的危害根据“农民为了交纳

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从导致土地兼并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导致小农经济批产和危及封建统治的角度进行概括。【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

近代法国。根据“1715年路易十五即位,次年国家财政赤字接近1亿里弗尔。法国政府起用银行家约翰·劳,允许其开办一家银行并发行纸币”可知,法国政府启用约翰·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恶果:根据“王室用纸币偿清了债务。但其底细很快泄露,人们争抢着去银行挤兑金币,银

行印刻倒闭,许多金融家积存的大量纸币顷刻成为废纸,不少购买股票者破产”可知,导致的恶果主要是王室掠夺了大量民间财富,但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银行信用破产,社会财富蒸发,社会问题严重。【小问3详解】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

国。19识记80年代上海股票蜂巢产生的根本原因结合近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可知,主要是因为自给自足从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起来。后果:根据“人们视购买股票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

色变之势’”可知,主要是阻碍了资金筹集,不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引发社会经济动荡;不利于近代股票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小问4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中国应对香港金融危机的优势根据“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力挽狂澜”可得出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特区政

府的努力;根据材料“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定”可得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根据材料“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使香港旅游业最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可得出内地的经济支持。18.以茶观史,溯往知来。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7世纪后期开始,茶叶成为汉口商业贸易的龙头。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俄商获准来华贸易。于是,晋商在福建武夷山和两湖地区购买大批茶叶,经水路至汉口集散,再向北经水陆运输至张家口,再由张家

口的“外商”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在恰克图贸易开始之际,参与茶叶贸易的华商以晋商和蒙商为主,后来则几乎完全由晋商垄断。晋商在关内的大本营张家口,在明代原属贫瘠荒凉之地,物资稀缺,人烟稀少,但到1

9世纪时已经成为商贸聚集的重镇。——摘编自刘再起《晋商与万里茶道》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茶叶市场完全依赖中国的局面结束了。1887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被印度超过,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到90年代,福州、皖南等茶叶产地依托民间力量,相继

引进茶叶制造机器,形成了一个建立制茶工场的小高潮。与此同时,较具规模的茶叶改良公司也开始出现。1897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学》创刊。在最初两年里,该刊有关茶叶的奏折文札、茶事报道和国外科技,占据了最大篇幅。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和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危机,甚至

采取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减少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而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摘编自李长莉等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材料三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呈现多极发展的趋势。随着西欧国家的实力开始削弱,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

相应地,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出口一统天下的局面和英国进口大国的地位均发生了动摇。随之而起的是亚非地区的肯尼亚、越南、印尼、乌干达等国的茶业崛起,并成为新兴的茶叶消费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复兴,到20世纪80年代

中期,中国的茶叶生产量超过印度,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的产茶国。目前,中国茶叶内销市场旺盛,出口贸易在总量上基本保持世界前三的位置。此外,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的茶叶进口大国。——据盛敏《千年脉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整理(1)根

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前中期汉口在茶叶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并概括这一时期汉口茶叶贸易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挽救茶业危机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揭示19世纪后期中国茶业危机的根源。(3)根据材料三、概述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发展”的成因

。【答案】(1)角色:集散地(中转站)。影响:①促进中国茶业发展;②推动商人群体(晋商)的发展;③推动工商业市镇(集镇)的发展(汉口、张家口);④促进万里茶道的开辟;⑤促进中外文化交流。(2)举措:①引进机器;②制茶工场;③茶业改良公司;④创办科技杂志。根源:①落后的小

农经济;②封建制度或封建专制制度。(3)成因:①西欧实力削弱;②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③亚非多国茶业崛起;④中国茶业复兴;⑤俄罗斯和美国成为茶叶进口大国。【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角色:根据材料

一“茶叶成为汉口商业贸易的龙头”“晋商在福建武夷山和两湖地区购买大批茶叶,经水路至汉口集散,再向北经水陆运输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的‘外商’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可知,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这段时间,在茶叶对外贸易上,汉口充当了集散地或中转站的角色。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从而形成了举世

闻名的‘万里茶道’”可知,以汉口为中转站的茶叶贸易促进中国茶业发展;据材料一“在恰克图贸易开始之际,参与茶叶贸易的华商以晋商和蒙商为主,后来则几乎完全由晋商垄断”可知,汉口茶叶贸易推动商人群体(晋商)的发展;据材料一“晋商在关内的大本营张家口,……到

19世纪时已经成为商贸聚集的重镇”可知,晋商的汉口茶叶贸易推动工商业市镇(集镇)的发展[汉口、张家口];据材料一“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可知,汉口茶叶贸易促进了万里茶道的开辟;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经由汉口一线最终到达中俄

边境的茶叶贸易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二“到90年代,福州、皖南等茶叶产地依托民间力量,相继引进茶叶制造机器”可知,19世纪90年代挽救中国茶业的重要举措

是引进机器;据材料二“形成了一个建立制茶工场的小高潮”可知,兴建制茶工场也是重要举措;据材料二“较具规模的茶叶改良公司也开始出现”可知,挽救茶业分方式还有兴办茶业改良公司;据材料二“1897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学》创刊”可知,这一时期还创办了相关的科技杂

志。第二小问根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中国茶叶危机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阻挠。【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成因:根据材料三“随着西欧国家的实力开始制弱”可知,二战后西欧各国实力大为削弱是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主因;根据

材料三“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可知,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发展”跟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关;根据材料三“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出口一统天下的局面和英国进口大国的地位均发生了动摇。随之而起的是亚非地区的肯尼亚、越南、印尼、乌干达等国的茶业崛起,并成为新兴的茶

叶消费国”可知,这一时期亚非多国茶业崛起也促进了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发展;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复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茶叶生产量超过印度,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的产茶国”可知,二战后新中

国成立,中国茶业复兴也是重要因素;据材料三“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的茶叶进口大国”可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俄罗斯和美国成为茶叶进口大国也是世界茶叶市场“多极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19.[物质与文明]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

长,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有学者指出,物品与文明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类型含义事例一一件物品的普遍传播,影响众多人的生活美洲大陆的土豆、辣椒等作物传入欧亚大陆,引发生活方式改变二一批新物品应社会变革而生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城市扩张的

需要三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等关键物品诞生,辐射出以其为中心的一个个新物品体系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选择类型三: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世

界文明进步。论述: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先后出现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等关键物品,推动了交通、通信、电力等多个行业的技术革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辐射出诸如汽车、飞机、地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

新物品体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总之,关键物品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物品体系的完整,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讲述了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长,即使最普通的

一件物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要求选择表格中三种类型中任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例如可以选择类型三: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其次围绕选择类型进行拟定论题,如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然后进行论述。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

的大发展,先后出现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等关键物品,推动了交通、通信、电力等多个行业的技术革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辐射出诸如汽车、飞机、地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物品体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升华主题,关键物品出现,推动了

世界物品体系的完整,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41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