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57.108 KB
  • 2024-10-1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共(13)页,57.10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1a8fb641963de3a497746d1cd8ed74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模拟卷命题:浙江省温州中学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

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的通知》(下称《通知》),系统部署教育战线做好2023年度“双减”督导工作。这是“双减”连续第3年成为年度教

育督导“一号工程”。《通知》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督导工作机制,督促各地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推动形成

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通知》强调,各地要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双减”督导工作机制,在履行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中,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作用,实现以督促减、以督增效。针对当前学科类培

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良莠不齐、校外培训预收费监管不到位、艺考及涉境外培训治理难度大、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做好“双减”督导工作。一是纳入市县政府履职“重点督”。督促压实市县政府责任,聚焦“双减”工作落实中的关键问题、突出矛盾,带着线索督、跟着问题查、盯着问题改;二

是部署指导责任督学“常态督”。按照《责任督学“双减”实地督导工作指引》要求,组织责任督学采用校园巡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督导;三是组织各级督学“专项督”。组织国家督学和省级督学采

取“四不两直”方式,对改革任务重、工作成效差、投诉问题多的市县进行专项督查:四是加大通报问责力度“公开督”。定期通报工作进展缓慢或问题较多的市县,对重点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通报,适时公开曝光不作为、慢作为等典型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问题进行挂牌督办。(摘编自

教育部官网,2023年03月14日)材料二: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马赛厄斯·德普克(MatthiasDoepke)和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Zilibotti)合著的《爱、金钱和孩子》一书告诉我们,育儿焦虑是一个全球化现象,“精细育儿”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

不平等现象加剧的反映。除了北欧等几个国家,大部分我们所熟知的“知名国家”,都存在类似问题。社会学家保罗·阿马托发现,相较于60年代及之后出生的美国人而言,前几代美国人“朋友数量多出51%,与配偶共享社交圈的概率高出39%,他们不仅不需要为孩子的幸福

和未来操心,反而会与非家庭成员共度大量时光。因为他们是抱着孩子以后肯定会比自己过得好的心态来养儿育女的”。然而到了70年代,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常态化;在80年代,企业和政府都朝着终结社会契约的方向行进,即经济和健康风险被

卸到劳工及其家人身上。从1980—2004年,常规养老福利覆盖的劳工比例从60%跌至11%。20世纪80年代之后,接受高等教育乃至硕士博士教育所带来的职业发展和收入增长的红利越来越高,促使了人们对密集式教育的追捧。在经济风险和竞争焦虑面前,美国父母纷纷抛弃了社交和休闲活动,

掀起了育儿狂潮,子女的课外补习越多,意味着进入一所名校的几率越大,在未来获得一份最优人才方能胜任的高薪工作的可能性就越高,这是“精细育儿”的内在逻辑。从个体角度来说,面对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增加孩子的教育投入是非常理性的决策;但从集体的角度来说,当多数人都被卷入无止

境的育儿资源消耗战,这样的行为又是极度非理性的。马赛厄斯·德普克和齐利博蒂指出,如果教育系统高度分层,并且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能预先决定他们的未来,家庭之间的“育儿战争”就无法避免。在中国,生活在超级城市的新型小区中的孩子,几乎所有时间都由学校、父母和培训机构所占据。教育过程变成择校、培训和

家长陪同三者紧密配合下的状态,换言之,家庭代替了社区,父母和老师代替了同龄伙伴,成为孩子成长中更重要的元素。而由于缺乏“社区感”,导致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会将孩子与身边的伙伴作比较,而是直接与全市、全国的“佼佼者”进行比照——焦虑的父母也总是能找到优秀的榜样,这种差距所带来的更大压力,不可避免地困扰着

很多家长与孩子。“这样的育儿环境就像军备竞赛一样,只会让所有人高度紧张混乱。”而对整个国家来说,这种努力也是被浪费的。这几乎是一种零和博弈,还会大大阻碍阶层间的流动,加剧不平等。此外,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认知技能,更多的其实是非认知技能,例如

同情、合作、欣赏。但在白热化的竞争氛围下,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和目标都没有这些。在美国,父母的过多参与被认为会剥夺孩子自力更生的意识,超负荷的课外安排也让孩子身心疲惫。调查显示,一方面增加亲子时光已成为流行趋势,但另一方面,许多子女更希望自己的父母有边界感。当孩子想要更多空间或者排斥父母

时,那些为孩子牺牲社交的父母可能会感到孤独无依。(编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双减”连续第3年成为年度教育督导“一号工程”,既体现了国家对“双减”的重视,也反映了“双减”还有些突出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B.《通知》强调

,各地要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和习总书记指示,将“双减”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教育督导上来,坚持从四个方面做好各项工作。C.《通知》强调,针对当前出现的学科类非学科类、校内外乃至境外培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各地要切实发挥监督作用。D.自上世纪7

0年代以来,肇始自经济压力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便反映为以“精细育儿”加剧为表现形式的育儿焦虑,并在全球多数知名国家普遍出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责任督学“双减”实地督导工作指引》要求责任督学

部署指导“常态督”,相关部门可以以校园巡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学校展开全覆盖督导B.在父母看来,密集式教育更有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增加孩子的教育投入是理性的选择;而“双减”政策的出台则可能是决策者从集体的高度

来审视这场育儿资源消耗战的结果。C.教育焦虑不仅发生在中国,更已成为全球化现象;而参考美国可以判断,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父母将面临因成年子女希望获取更多自由而痛感“孤独无依”的状况。D.“双减”出台后,学生李华的妈妈哀叹“我的周末没了”,但因为她有着与美国父母同样的焦

虑,所以选择了抛弃社交和休闲活动,在周末把更多时间放在陪女儿读书的亲子活动上。3.按照网络流行说法将“父母”分类,下列父母类型,与材料二关联性最低的是()A.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Parents)。他们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监督孩子的周遭,确保所

有事情都向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B.剪刀手父母(ScissorhandParents)。他们按自己的意愿来强行改造孩子,最终却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天赋。C.除草机父母(LawnmowerParents)。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永远走在孩子的前面

,尽力消除任何路障和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伤害。D.扫地机父母(SweeperParents)。他们像扫地机一样轰隆隆,积极地替孩子清除发展过程中所犯错误带来负面影响。4.李华妈妈放弃社交和休闲活动,陪孩子进行课外补习,有人劝她给孩子减负以免孩子出现问题,但李华妈妈不以为然。假如你是李华妈妈

,请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运用不同推理形式和合适的关联词,对他人的劝说提出两点反驳意见。。的5.如何“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她是谁?宗璞S城是一座山

城,这几年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像任何人类居住的地方一样,城里总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新闻。新闻的寿命长短不一,有的刚出现就被山风吹散,有的则飘飘摇摇,在大街小巷穿行,好几个月不离开。城中数一数二的富户,费林先生家里的老照片案就属于后一类

。临近上世纪末,人们不免大生怀旧之思,纷纷翻弄起老照片来,便有幕僚类人物,名唤林费的,向费林进言:“现在暴发户满街拣,可大都没有根底,只有先生您不一样,令尊翁是数一数二的实业家,何不出个影集?”费林点头答应了。林费领了任务,兴致勃勃地理好手头的照片,又从旧箱子里取出

一摞摞老照片,一张张翻阅。一张照片里留有几位漂亮人物的身影,他们是在游城郊的半壁崖。从山名可以想见,那山颇险峻。大家错落地站着,中心人物是费林的父亲老费先生。他旁边站了一位女子,拔着件闪缎披风。老费先生的交往必定是很多的,相片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认识得多已去

世,还剩一位已有一百多岁,无人敢去打搅,不认识的也无从考究。林费翻过旧箱子里的最后一张照片。上面是实业家老费先生和一个女子坐在柳荫下的石桌旁,背后是一片水面。老费先生侧身望着水面,那女子以手支颐,凝神望着远处。大家毫不费力便认出她就是在山上披着闪缎披风的那一位。她是谁?她不是母

亲,不是姑母,也不是族人、表亲或熟识的朋友。她穿着镶边旗袍双肩盘花扣,袖略宽,想来是那时流行的样子,嘴唇半开,略带笑意,像要说什么。“这位是谁?”林费问。费林说:“没见过。拿出来问问老人。”于是这张照片传遍了费家相识的家庭。没有人知道她是谁。有些小报记者也来打听。“认出来

了吗?”“没有认出。”林费回答。关于这张照片的新闻不胫而走,版本不一。一说那女子是当时一位女诗人,实业家曾和这位女诗人过从甚密。又说是当时一位名媛,和费家交情不错。又说是一位极红的女伶,后来失踪了,始终没有查出

下落。关于和女诗人的交往,小报上登了一篇叫做纪实小说一类的东西,顾名思义是既纪实又虚构的一锅粥。说老费先生欣逢红颜知己,写得颇诗情画意。费林夫人冷笑道:“瞧瞧,这就是你们老费家的根底儿。”费林有些恼怒,拿着照片指点说:“两

人的目光不在一个方向,也许是有人用两张照片重新摆弄的。”夫人端详了片刻也点点头。费林命子侄辈把那作者告上法庭,果然道歉赔款,暂时警戒了一干轻薄文人。女诗人其实在时间隧道的更远处,比老费先生还要年长许多,现在有无后裔不得而知,也只好“身后是非谁管得”了。名媛家里却不同,一再申辩相片中的人物

绝非他们的祖辈。越申辩越张扬,倒让那些不知来由的废话煞有介事地飘摇了一阵子,因为没有落到文字,传一阵也就罢了。至于说红伶失踪可就让推理小说的读者心头痒痒的,这不是快牵涉到命案了么!是否应该去费府搜查一下?吵了好几个

月,大家都有些烦了。一次晚餐上费林说:“林费的主意,用电脑把这照片给世界亲友们都发过去了,还没有人认出来。”费林夫人捏着筷子,说:“就等着编假话的好了。”此话果有先见之明。不久,有两家拐着七八十来个弯儿的亲戚来了。两家人一户住在阿拉斯加,另一户住在南太平洋的某个小岛

上。一家人说,那位女士是他们的祖姑;另一家人说,女士是他们的祖姨。一致的说法是:他们听老人说过,祖姑或祖姨和老费先生是好朋友,多的就不便说了。他们希望得到些纪念物。费林吩咐置之不理。她是谁?不问了吗?费林不甘心,那女子看来也不是等闲人物,若是重新拼做又为什么?他的心

像被什么牵住了似的放不下。他要去问那位一百多岁的老人,照片中他是最年轻的。费林带着林费亲自登门。老人坐在轮椅上,膝上盖着毯子,这是一切耄耋老人的形象。费林得体地问过安,说明来意。经过身边工作人员的大声转达,老人接过那张水边照片,居然把它凑到眼前辨认,浑浊的眼睛里忽然闪出一道

亮光。费林相信他认出了。“不认识。”老人喃喃自语。相片落了下来,他拿不住。“您不认识?”费林很失望,拿起照片指点着说:“那站着的是先父,想请您认认坐着的那位——”老人睁大眼睛仍然说:“不认识。”费林认为游山的一张有

些希望。因为老人身在其间,总该知道有什么人同游。不料老人仔细辨认后,竟说:“一个也不认识。”接着沉默片刻,忽然大声说:“让他们安息吧!让死去的人安息吧!”老人眼中又闪出一道亮光,很快就熄灭了。工作人员低声说

,有人拿了旧照片来,其中也有老人自己,他也不认得。费林不由得轻声叹息,没有想到从老人那里也得不到回答。林费也叹了一口气,说:“过去的事只有当事人明白,要是仙佛能托梦就好了。”当晚,费林真的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半壁崖前,山坡上一人冉冉行来,是

个女子。费林定睛细看,不禁大吃一惊,见她披着宝蓝色闪缎披风,眉目如画,正是照片中的那个谜。那女子转了一个身,披风飘起来,整个人烟雾一般消散了。冷清清的月光,照得险峻、陡峭的山崖狰狞如鬼怪。费林忽然醒了,冷清清的月光照在房前。他下了床,下楼

到起居室拿出那两张照片,不禁又大吃一惊。照片上的那位女子竟不见了,剩下一片空白无法填补。费林跌坐在沙发上。月光冷冷地照进窗来,它见得多了。那两张照片索性也不见了。林费不敢多问,做这件事也不那么热心了。过了许久,相册终于出版。又过了几年,费林和费林夫人都去世了。月光还在冷冷地照着

,再过些时,高楼盖得太多,入夜灯光闪烁,真是城开不夜,不但看不见月光,连月亮也看不见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照片中不知名女子身份的猜测,演绎出了版本不一的新闻,有“女诗人”“名媛”“女伶”等,作者以这些新闻主要

来表现老费先生与之关系扑朔迷离。B.费林家的老照片案“经久不衰”,此后更是有诸如“阿拉斯加”和“南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的两家人过来“认亲”,可见老费家确实与没有根底的暴发户不同。C.围绕费林先生家里的老照片案的新闻虽然持续时间比较长,但最终没有避免消散、被遗忘的结局,“让死去的人安息

吧”,作者表达出不能过多“消费”过去之意。D.费林做了一个关于照片上女子的梦,梦醒之后,“照片上的那位女子竟不见了”,后来,“那两张照片索性也不见了”,这些离奇诡异的情节都带有鲜明的魔幻色彩。7.在这篇小说中有些

细节反复出现,下列选项中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高楼多”这个细节,作者想以此表明现代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却走向浅薄化。B.百岁老人反复强调自己“不认识”她

,眼里又反复出现“一道亮光”,制造出模糊和矛盾的效果,旨在表明老人头脑痴呆,无法确认过去。C.小说后半部分中反复出现“冷清清的月光”、月光“冷冷地照”这些细节,作者以月光的冷意来否定人们对“她”的积极探究。D.小说反复强调照片中女子“闪缎披

风”的衣着特征,强化了人物的视觉形象,最后在梦境中披风有了颜色和动态,营造出了鲜明的画面感。8.在小说中,实际引出新闻或“老照片案”的是老费先生和女子在水边的照片,作者为什么还要加入对游半壁崖时所拍摄照片的描绘?请结合

文本分析。9.宗璞曾说:“历史是哑巴,要靠别人说话。我很同情它。”而历史,又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的。结合文本谈谈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人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的(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各题。材料一:答毛宪副①书王守仁②昨承遣人喻.以锅福利害,且令勉赴大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但差人至龙场凌侮,此自差人扶势撞威,非大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幅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

府固木尝辱某,某亦木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

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某之居此,盖瘴病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大府欲加害,而在我诚有以取之,则不可谓无憾;使吾无有以取之而横罹焉,则亦瘴病而已尔,蛊毒而已尔,魑魅魍魉而已尔,

吾岂以是动吾心哉!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则某也受教多矣,敢不顿首以谢!材料二:先生曰:“……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天有个命在,

我亦不必以此动心,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摘编自《传习录》)【注】①毛宪副即毛伯温,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在明代以前称为御史台,也称宪台,故称毛伯温为宪副。②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

育家;主要作品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而A居之B泰然C未尝以动D其中者E诚知生死之F有命G不以一朝之H患I而忘其终身之忧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喻”字在文中的用法与“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的用法不同。B.“其为取辱一也”与“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两句中,“一”的意思不相同。C.“虽禄之万钟”与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的“万钟”意思相同。的D.“爵以侯王之贵”的“爵”指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守仁与巡抚发生矛盾之后,毛伯温来信调和两者矛盾,作者写了这封信作为回复,表明态

度并申说原因。B.作者在信中强调,是巡抚先派人来凌辱自己,龙场的土著才出手援助,因此,自己并没有对不起巡抚的地方。C.作者认为,对于一个被贬官的读书人来说,礼义忠信重于官爵利禄,故自己绝不会无缘无故去向巡抚下跪。D.对可能来临的报复

作者已有所预料,但他并不畏缩:若自己犯错被罚那是罪有应得;若巡抚无故陷害,则视之如遭蛊毒瘴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大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2)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

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14.材料二谈到了“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而动为善之心,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蟾宫曲·京口怀古镇江卢挚①道南宅岂识楼桑②。何许英雄,惊倒孙

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③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注】①卢挚,元朝人,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他是元代初年仕途亨通、身居高位的文人,但他目睹元朝社会黑

暗,暴虐统治,写下许多散曲。②道南宅,代指周瑜;楼桑,代指刘备。③昭代:清明年代。15.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三句,作者于京口遥想历史往事,“岂识”“惊倒”二词,充满着对汉祚将尽而全力扶助朝廷的

刘备的敬佩之情。B.“汉鼎”三句概括了从统一走向分裂、朝代急剧更替变化的过程,其中“鼎”是王室的象征,“弹指”表现了速度之快。C.四方车书滚滚而来,看似清明的时代,内里潜藏着分裂割据的危机;“北溟鱼”用的典,喻英雄浮海吞江,不甘沉寂。D.小令没有元曲中常见的俚语和调侃,通过对历史人

物和事件的评价,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显得豪迈俊朗、激昂慷慨。16.此曲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之作,但两首作品结尾三句抒发情感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言志,想象自己在面对“______,______”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时能力挽狂澜。(2)《客至》一诗,杜甫在尾联中以“______,______”这样的语句暗示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的场面。(3)唐诗中常常用“石”渲

染气氛,增加气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______,______”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没有料到,自己的治水韬略很快被偷换成了治

人的谋略,而想灌溉的沃土也即将成为战场。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清澈的人类学思考。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啊,死于两千年

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___①___。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做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尊被岁月淤泥

掩埋的头部已经残缺而手上握着长锸的石像出土了。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___②___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

冰的子孙就会③。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把画横线的长句改写成4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

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1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几乎人人都有力求“合适”的事情。它也许仅仅是给某件衣服配上一条合适的带子,或者不过是操心某种搭配是否合适,譬如考虑盘子里的布丁和奶油的比例调配得是否得当。然而,无论它

们多么微不足道,我们都会觉得增一分或者减一分能破坏平衡,其中只有一种关系才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一个人为鲜花、为衣服或者为食物这样费心推敲,①______,因为那些事情不值得如此耗神。但是,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因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

,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永远要极端“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②______。他有可能看出我们简直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地的差异。而且,③______他所要平衡的绝不止

两三种颜色、外形或味道,他的画布上有九百种色调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一块绿色可能突然显得黄了些,因为它离一块强烈的蓝色太近——他可能觉得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刺耳的音符,一切都被破坏了。他必须从头再来。他可能为此苦恼

不堪,也可能苦思冥想彻夜不眠,或者整天伫立在画前想办法。21.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会”,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七回:“早有凤姐的丫鬟媳妇们见凤姐初会秦钟,并未备得表礼来。”B.《济公全传》第六十二回:“他能掐会算,算你要从前门跑,他在前门堵着。”C.《荷花

淀》:“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性好。”D.《乡土中国·长老统治》:“一个孩子用小名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

料,根据要求写作。据说土豆超越红薯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原因有几点:首先,红薯对温度和水的要求高,不适合在北方和缺水的西部种植,而土豆空间适应性强,适合多种土壤环境;其次,种植红薯最合适的时间集中在一年中的几个月份,而土豆则一年四季

都可以种植;再次,相较红薯,土豆可以和更多种作物间作(同时种植几种作物),形成复合群体,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上述材料启发我们,在合作系统中更能影响最终的整体效果的是:某个事物对空间、时间和合作伙伴的适应性。作为新

时代的青年,你对社会合作系统中的适应性问题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获得

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