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历史答案.docx,共(4)页,23.1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13cbdf1a27cf3fcbc4eae4ce7583f0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佛山一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段考历史(选考)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B西周统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知西周初期统治者具有敬天观念,还具有了一定的重民、保民
思想,故选B;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功利主义思想、神权王权紧密结合,排除CD。2.A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外孙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材料说“莒人灭鄫”,实质上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A正确;《春秋》显然是按照正史角度阐述,B错误
;此时王位继承并不混乱,C错误;此时并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事情,D错误。3.A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当时县与郡的出现都是服务于诸侯国的军事控制,故A正确。材料中无法得知是否“普遍”存在,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知“郡”是否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事实上春秋已出现“郡”这种组织,
但刚出现时尚未承担军事作用,排除C。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D错误。4.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曹丕采取的政策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带有中央集权的
倾向,故选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的是科举制,排除A;曹丕的政策并没有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B;曹丕的政策是为了选官,并不是为了考核官员,排除D。故选C。5.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注重门第,形成门阀政治,唐太宗时期重新刊定姓氏,并不是用来作为选官的依据,目的是崇重当
朝冠冕,通过氏族內部社会地位的调整,进一步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扶植新兴庶族地主,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并没有复兴宗法制度,故A项表述错误。“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均没有体现,故C、D项错误。6.A依据材料
“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可知,监察官员和刑部官员一同处理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最后由皇帝审批,说明唐朝司法与监察相结合,故
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监察官员和刑部官员一同处理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说明监察机构深入到司法领域,大理寺权力并非旁落,监察机构并非丧失独立性,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非是近代化,故D项错误。7.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政事堂的设置可以限制君主行
为,约束大臣言行和诛戮专权擅兵之人,联系所学知识,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清明,故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制约君主暴政和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以及对商业发展的影响,故A、B、D项错误。8.B这首诗描绘了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君主专制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排除A项;“八股取士”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材料重点论述选官制度的变化,且不涉
及八股取士的危害,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朝代更迭的频繁,排除D项。9.D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正确。AC.加强对地方
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故AC错误。B题干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故排除B。10.D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
,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地方的监察,故A错误;材料和弱化政权的民族色彩无关,故B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故C错误。11.D根据题干可知,元代行御史台在行使
对地方行省监察职能的同时,人事任免权由中央御史台掌握,有利于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约束,D项正确。A项,题干并不能反映元代监察体系的独立性,排除。B项,行御史台服从于御史台,并非相互制衡,排除。C项,题干并非强调地方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排除。12.AA项卫
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加强对边地的经济开发,故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卫所作为生产单位的经济开发作用,故错误;C项卫所屯田只是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故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卫所作为军事单位加强
中央集权的作用,故错误。13.B“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说明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这是明代政治体制运行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废除丞相
违背了潮流,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吏治败坏,故C错误;材料和思想批判无关,故D错误。14.A根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可知内阁成功限制了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这说明内阁权势强大,故选A项;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
最终决定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较强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15.B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皇帝世袭且统领一切,这需要皇帝有过人的执政素养和非一般的体力精力,否则难以维系整套专制体系运转,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故材料中康熙帝抱怨自己做牛做马,活得很累,这正反映明清时期君
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康熙帝的抱怨并非来自于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引发的,也并非是大臣懒政引起,故排除AD;材料中并不能反映出社会矛盾尖锐的现状,故排除C。16.D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题干涉及地方督抚的反抗,但无法
反映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越来越大,故排除B项;从题干可知中央意欲加强权威,但遭遇地方督抚反抗,而且无法真正指挥和调动新军,故排除C项;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反映了清廷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复杂性,故D正确。17.D历史上被称为“大变革”时期是社会转型。商周
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奴隶社会,没有重大的社会转型,排除A;无论是元明还是三国时代,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没有社会转型,排除BC;清末民初,由专制转向民主,是社会转型的表现,故选D。18.A根据材料主旨民国初期出现的政党社团来源于革
命派、立宪派、旧官僚势力。因为清政府统治结束才促成了这些势力重新分化组合,形成不同的社团政党,选项A正确;同盟会的成立标志政党制度确立,随后同盟会领导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活动,可以作为政党政治确立标志,选项B排除;选项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辛亥革命未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革命基础
薄弱,选项D排除。19.B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表中显示1902—1912年,新式学堂数量与学生总数不断增加,这说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不断发展,其原因之一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切断士人的传统仕途,
士人逐渐接受新式教育,故选B项。20.B《考试法》规定本国公私立大学毕业生和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的毕业生均可参加文官考试,并不能说明中国教育水平落后,排除A项;参加高级文官考试有具体的学历和能力要求,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B项正确;《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排
除C项;此时日本尚未发动侵华战争,排除D项。21.A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三三制政权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具有民主性,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成分中有地主、富农,因此其性质并非为工农民主政权,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主体是工
人、农民,并没有地主、富农,故D项错误。22.C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政权建设得到包括绅士、地主等社会各阶层关注、支持和参与的主要原因是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C项正确;民主革命即将走向胜利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统战政策
的结果,A项错误;“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纲领不是中共建设边区政权的指导思想,B项错误;中东部沦陷区人口的内迁不是根据地政权发展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23.D据“1947年11月”可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据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于1
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始于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C项错误;据材料“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分析,反映了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故D项正确。24.B据材料可知,黄花大队包产到户后全部劳动力下地干活,这说明改
革旧的经营管理体制后,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B正确;小岗村包产到户开始于1978年1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政策,排除C;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得到迅速推广,排除D。25
.D“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是对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在当时适
应了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材料强调的是2016年《意见》出台后的变化,排除A项;由材料“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之为‘两权分离’”,可知农民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排除B项;据“改革开放之初,在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到目前为止,农村依然是集体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26.B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材料体现了古希腊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排除A项;“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出现战争危机或公民人
数不足时,还往往吸收外邦人和被释奴隶加入公民团体”表明古希腊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古希腊公民范围的扩大,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排除C项;D项仅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27.A从材料中的“在
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来看,雅典城邦的这一决定反映出直接民主制下受决策者情感因素影响比较大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雅典民主与理性无关,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雅典城邦的惩罚措施是针对外邦人,并非本邦公民,排除D项。28.D本题考查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等级君主制是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
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由此可知,材料信息体现的体制是等级君主制,故D项正确;封建等级制是指封建主之间按经济、政治、地位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制度,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的政体,排除B项;君主专制是君主权力
至高无上的政体,排除C项。29.B本题考查法国民主制度。法国国王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公共舆论也能对政府施压,这说明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故选B项;法国贵族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并不意味着反封建,排除A项;三级会议的召开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C项;贵族要求限制的是国王的强权做
法,排除D项。30.A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材料反映了英国内阁以首相为中心,首相位高权重,控制国王与大臣的沟通渠道,这表明责任内阁制正在形成,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
议会的权力,排除C项;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下,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排除D项。31.A“修道院不得再向不在职的官员提供献金,教会所有部门必须减少开支”等信息说明罗马教会的权威被打破,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是英国国王,故B项错误;“除非另有许可”说明不是禁止宗
教,且体现不出是法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世俗权力的强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要强化教会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32.C议会高于王权原则是1689年《权利法案》公布,A错误;“责任内阁制”政府并没有重新建立,B错误;材料中说明国王利用自己应有的权
力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显然宪法制定并没有阻止王权的滥用,C正确;国王目的不是平息政党叛乱,D错误。33.C根据材料“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联邦制,中央集
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提高联邦政府的权力,故选C项;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一定程度上降低效率,排除A项;美国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B项;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与美国无关,排除D项。34.B美国宪法规定,弹劾案必须由众议院提出、参议院审理,总统不能批准关于弹劾案的缓刑和赦免,美国总
统弹劾制度的规定反映了立法机关主导性与民意代表性相连,B项正确;“最高法院”作为弹劾案最终审理机关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弹劾案的开展加剧了美国党派斗争,C项错误;弹劾案的通过遵循了分权制衡的美国宪法原则,D项错误。35.D材料“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
的决议”体现的是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说明其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故选D项;根据材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A项;此时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
,而材料是对统一后德国体制特点的描述,排除B项;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排除C项。36.C由材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可知文官成为政府中不
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有利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政党通过议会选举执政党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排除A项;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其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责任制内阁具有分权制衡的特征,排除D项。37.D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
立”的民主共和体制,故A项错误;文官不再属于任何政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选总统的文官任免权,进而弱化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作为典型的两党制国家,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依旧牢牢掌控着白宫和国会,故C项错误;文官不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减少任人唯亲和贪污腐化的现象
,从而能够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故D项正确。38.A本题考查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由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改变了过去“通才”的考核标准,强调专业化,这是科技快速发展、要求专业化人才的表现,所以A项正确;国家干预政策在2
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开始进入调整和减少时期,且从材料中文官制度的变化也无法看出国家干预加强,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文官制度不属于议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39.B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功绩制时期是指通过文官考试获取文官资格,按照功绩晋升的时期,所以B项正确;美国实行两党制,选举后的人
事变动属于“政党分赃”,A项属于第二个时期,排除;作出贡献的上层集团,因威望获职,同时把联邦政府官员看成是自身权力的派生物,C、D项属于第一个时期,排除。40.D由材料可知,罗斯福总統试图增加总统的权利边界,干涉司法体系,
但这一做法遭到了最高法院和参议院的联合否决,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非常坚实,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故选D。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这不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排除A;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归法院,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民主的积极作用,C项属于消极层面的评价,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41.(13分)(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纲纪其外:郡县制、行省制度。(7点7分)(2)职责: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2分)说明: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
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2点4分)42.(12分)(1)原因:有关称赞中国的科举制翻译书籍大量出现;英国原有的官员选拔制度弊端较多;英国资产阶级参与和执掌政权的要求;中国的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式值得借鉴。(任3点6分)(2)创新:英国文官选拔不仅
要笔试,还要口试和实际操作,比科举制的选拔相对全面科学;英国文官只能执行政府的政策,不参与党派之争,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英国文官有严格的纪律制度和监管制度,用法律进行规范,体现近现代法制化的特征
。(3点6分)43.(15分)(1)可靠性:岳麓秦简法律文献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经过技术鉴定确定是早期的竹材,经专家评估是珍贵的秦简;很多内容都可与云梦睡虎地秦简与里耶秦简相互印证。(3点6分)内容特点:内容
比较丰富,但以法律文献为主。(3分)(2)价值:岳麓秦简作为考古史料(或实物、文物、出土文献),价值较高;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开启秦令研究的新局面;秦律令细节性认知,有利于推进秦律内容的复原及对秦朝社会政治、经济及
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或对秦朝历史研究有较大价值)。(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