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共(14)页,457.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0f1522405137fb14e487f6dbce26bc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上期初2019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假如你
穿越时空,去体验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去A.陕西省B.北京市C.云南省D.浙江省【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原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
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2.下面对北京人的描述正确的有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会使用火③能够直立行走④过着群居生活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历史知识可知,北京
人的头部上,尾骨粗壮、前额低平、嘴巴前伸,很像猿类。但他们手脚已经明显分工,手脚的分工,可以把手解放出来从事劳动,从而促进了大脑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在生活实践中,他们学会了使用火;由于工具简陋、原始,当时大型动物很多,他们为了生存,只能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①。
②③④符合题意,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3.生活在距今(2019年)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2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早期猿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
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故C符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故A不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故B不符合题意;早期猿人生活在距今约377
万--180万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点睛】解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分我国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然后根据题干中“距今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等信息,即可知指的是山顶洞人。4.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
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A.山洞B.半地穴式房子C.砖木瓦房D.干栏式房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小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米即粟,我国古代
原始居民中种植粟的居民是半坡居民,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为土木结合,故选B。5.在中国古代,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A.牧野B.涿鹿C.长平D.城濮【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作战,结果蚩尤被打败,3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故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的战役发生在涿鹿,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梁启超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
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材料中可看出华夏民族的A.生活习惯B.形成特点C.神话传说D.发明创造【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梁启超的意思是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不断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华夏族,这体现的是华夏民族的形成特点,故B符合题意;生活习惯、神话传说
、发明创造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A、C、D。故本题选B。7.“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孙中山歌颂的是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轩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8.《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宗法制D.等级制【答案】B【解析】根据“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予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
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通过禅让制来选举下一任首领,例如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4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所以答案选择B。9.四川绵阳北川在地震前有一个纪念性的景点,该景点的说明性文字中引用《史记夏本记》所记载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话。该景点所纪念的人物是A.黄帝B.炎帝C.舜D.禹【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
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10.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该文物反映的是A.夏朝文明B.商朝文明C.西周文明D.春秋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故A符合题意;二里头遗址不属于商朝、西周、春秋,故排除B、C
、D。故本题选A。【点睛】解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中“二里头遗址”,根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文明。11.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该制度开始于A.禹建立夏朝B.启继承父位C.成汤灭夏,建立商朝D.秦朝的建立【答案】B5【解
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君主,从此以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2.下列国王中,能从正面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是①夏桀②商汤③商纣④周武王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
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目给出的①夏桀、③商纣是有名的暴君,他们的行为说明了“失民心者失天下”,不符合题意;②汤和④周武王是兴国之君,能从从正面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3.下列有关我国夏、
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定都亳B.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C.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因此商朝也叫殷朝D.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答案】A【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4.我国拥有灿烂的青铜文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
铜器是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利簋D.凤鸟纹爵【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
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6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5.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顶峰时期,器物精美,造型丰富。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纹饰有兽面纹、风纹、连珠纹、云雷纹
等,每一种不同的纹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这能够表明商周时期A.青铜器数量B.铸造业规模宏大C.青铜器工艺高超D.青铜器功能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纹饰有兽面纹、风纹、连珠纹、云雷纹等,每一种不同的纹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可知,这反映出商
周时期青铜器工艺高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纹饰有兽面纹、风纹、连珠纹、云雷纹等,每一种不同的纹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的含义,结合四个选
项,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16.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慢慢下降了。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请问我国有文字
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故B项符合题意,
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B。1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如下图中的文字使用的造字方法是A.指事B.象形C.会意D.形声【答案】B7【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以
下四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象形,指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所以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字;故选B。18.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
,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由“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可知,
材料中规定地位高的人用的鼎多,地位低的人用的鼎少,可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A符合题意;BCD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史实。19.(2016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
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都和春
秋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和战国的兼并战争有关,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争霸,故选D。20.战国时期,形成强强对峙的局面,出现了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包括①齐、楚②燕、秦③鲁、宋8④赵、魏、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1.梁启超说:“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
生在A.公元前771年B.公元前475年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7年【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
意;故选C。2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有关这次起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起义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B.起义军一直打到咸阳附近C.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D.起义军具有革命首创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
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被秦朝镇压而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秦末农民战争后期,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际,攻入咸阳,秦朝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由此可知,C项说法错误,AB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3.观察秦朝疆域图,秦长城的
起止点是9A.西起临洮,东到咸阳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C.西起咸阳,东到辽东D.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安定北边,加强统治,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的城防,蜿蜒万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4.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A.城濮之战B.巨鹿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
朝奠定了基础,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5.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
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此材料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因为刘邦A.刚愎自用B.势力强大C.收揽民心D.善用人才10【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可知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刘邦善用人才,故D符合题意;项羽刚愎自用,而不是刘邦,故A说法错误;楚汉之
争时,刘邦势力不如项羽,故B说法错误;收揽民心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点睛】解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设问,既要符合刘邦的特点,又要在材料中能体现。二、材料解析题26.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
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下图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1)材料一中的思想家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列举他在政治及教育方面的主张?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
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学派名称代表人物主张墨家墨子“兼爱”“非攻”;提倡节俭①②“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荀子③道家④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⑤韩非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11(3)请将表格中的空白
处补充完整。(4)当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相互辩论,形成了什么局面?【答案】(1)孔子,仁。(2)政治方面的主张是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教育方面的主张是有教无类。(3)①儒家②孟子③“制天命而用之”④庄子⑤法家。(4)百家争鸣。【解析】【详解】(1)
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政治方面的主张是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教育方面的主张是有教无类。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
一,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的是庄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
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材料三12(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在该制度下受封者有什么义务?(2)材料一中制度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3)材料二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有何历史意义?(4)依据材料三中图1,指出秦朝
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5)依据材料三中图2回答,秦朝的地方行政机制是什么?该图所示整个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案】(1)分封制。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2)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
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秦始皇,“扫六合”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4)图1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的措施。(5)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机制,该图所示整个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
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度,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
务。(2)依据材料一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依据材料二“秦王扫
六合,虎视何雄哉!桦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秦始皇,“扫六合”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4)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秦朝为巩固统一
采取的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的措13施。(5)依据材料三中图2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机制,该图所示整个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三、问题探究题28.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首屈一指的利
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他之法“……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材料中的“他”是谁?谁何时任用“他”变法?(2)此次改革
中有一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请写出具体内容。(3)指出此次变法有何重大意义。(4)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他”是商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2)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奖励田宅和爵位,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
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绝不偏私;针对时事,革新时弊,不断进取。【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
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他”是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奖励田宅和爵位,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3)依据所学知识
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导变法,他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学习他
的改革精神,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绝不偏私;针对时事,革新时弊,不断进取。29.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回答下列问题。(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2)列举两个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代表?14(3)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4)成都平原获
得天府之国的美称得益于战国时期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说出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及发挥的作用。(5)综合以上问题,你认为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农作物的种植、家畜的饲养、聚落的出现、磨制工具的产生和发展。(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等。(3)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4)都江堰;李冰。(5)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制定激励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六七千年,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人们开始过定居生活,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农作物的种植、家畜的饲养、聚落的出现、磨制工具的产生和发展等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代表有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等。
距今约七千年,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距今约六千年,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
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的中游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5)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制定激励农
业生产发展的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