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96.102 KB
  • 2024-12-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docx,共(6)页,96.10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0ef0e82ba1d1de1162e7e829722c9a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级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BACDDBBA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CCDDDAAB题号21222324答案ABCB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新石器

时代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中最早出现了兽面纹,在夏朝的青铜器上也出现了兽面纹,在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上也有兽面纹,并且其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并且应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中华文明的特点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故选C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特征之一,其内涵是中华文明有多个或数个起源,但是它们又统一于中华文明这一整体之中,而在题干内容仅是按照时间先后叙述了“兽面纹”的发展,这与“多元一体”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上最早出现了饕餮纹,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

的起源,并且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而不是游牧文明,排除D项。2.【答案】B【解析】“到西周晚期,周王朝范围内除周王外的所有人都属于‘王臣’的范畴”可得出周代相较于商代,王臣的范围有所扩大,反映出周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B项;周代是分封制,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王臣’是商王的私兵,平时在王都左右活动”说明他们之间不是血缘关系,排除C项;国家机构正式建立于夏,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黄帝时期语言种类丰富,后期逐渐减

少,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的现象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由分裂在逐渐走向统一,语言种类的减少正是国家统一趋势出现的标志之一,故选A项;华夏认同强调的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

同,语言和文字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作为华夏认同观念发展的唯一依据和参照,排除B项;铁犁牛耕影响的是生产力水平,和语言文字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贵族等级瓦解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和材料中语言文字的发展没有联系,排除D项。4.

【答案】C【解析】据材料“春秋时,有些诸侯国发放粮食作为官吏的酬劳”可知,春秋时期官吏酬劳改为发放俸禄的方式,故选C项;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军功爵制度,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国普遍经历了君权下移至卿大夫的过程

,而材料中强调的是春秋时一些诸侯推行俸禄制,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指经济政策,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商业发展,材料中推行俸禄制属于政治制度,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

,曾“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秦国的都城),还曾经不断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地区,这种做法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从而更加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D项;“迁徙豪富到咸阳”与“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其目的都在于加强管理力度,而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问题,排除A项;“

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可以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但是“迁徙豪富到咸阳”并没有这种作用,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的“今内蒙古中部”、“今陕西北部”,可知其并不是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活力,排除C项。6.【答案】D【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周公时“县大于郡”,郡辖于县,秦始皇时“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朝郡县制对周公的县郡进行了颠覆性改造,有利于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故选D项;“因袭”不合史实,郡县制是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

的郡县相关制度,排除A项;“强化”不合史实,西周宗法制在秦朝被废除了,且题干提及的不是大小宗关系,排除B项;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其弊端未凸显,排除C项。7.【答案】B【解析】五铢钱作为古代社会的一般等价物其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所以

五铢钱的存废反映的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故选B项;货币制度的惯性指的是货币政策的滞后性,但材料强调的是五铢钱的存废,而非滞后,排除A项;世家大族的兴起并非因为五铢钱,排除C项;五铢钱的存废不会对魏晋时期的战争产生直接影响,排除D项。8.【

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者都认为其是华夏祖先的继承人,这反映出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与多民族政权并立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同,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C项;“

各民族”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诗句内容可知,吐蕃人仿照汉族习惯也开始了农耕生活(种禾黍、养蚕缲茧等),在生活习俗方面也逐渐汉化(著锦衣等),同时,汉族人民也学习少数民族的一些做法(如学习胡乐等),据此可知,该诗反映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该

诗作反映出胡汉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史实,并没有述及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固化”现象,并且“多元一体”主要涉及原始社会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特

点,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的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治理”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藩镇,考查

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其他地区的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这体现了藩镇割据的区域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财源型藩镇

从财力上支撑朝廷,防御型藩镇从武力上拱卫了关中安全,防遏型藩镇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河朔地区藩镇割据形势的变化,不光取决于河朔地区藩镇本身的势力消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三类藩镇的动向,这体现了藩镇割据的

制约性,故选A项;当时,西北边患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故排除B项;当时,唐代仍维持统一的局面,故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表可知,唐中后期绝大多数宰相都不是出身于三省长官,

参与机构也发生变化,这与唐初中枢机构三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相比,有了重大变化,即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故选A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内部制衡机制,排除B项;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多是分散相权的体现,这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C项;材料强

调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与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无关,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再区分土户、客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可

知,该赋税制度为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财产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故选C项;两税法仍按田亩征收地税,排除A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B项;两税法于唐朝中期(780年)实施,而不是北魏时期,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

息可知,唐代房玄龄在《晋书》中赞美前秦统治者苻坚“修废治,继绝世”等,这些都是儒家的价值理念,说明房玄龄赞美的原因是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故选C项;房玄龄赞美苻坚主要是出于苻坚的作为体现儒家德治思想,并非苻坚对稳定社会做出贡献,排除A项;房玄龄并未赞美苻坚励精图治,排除B项;房玄龄赞美苻坚是

因其符合儒家德治标准,与教化唐代统治阶级无关,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古代农业生产要求农夫注重农时,强调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等,故选C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且天人感应理论服务于

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南方、北方及其生产情况,排除B项;农谚和民歌是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而非科技,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宋代采取钱财换和平的方法处理边防问题,就经济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北宋的

经济负担,对国家的声誉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就整体上来说,用和平的手段处理边防问题有助于减轻边防危机,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故选D项;妥协是宋代根据现实情况自己作出的选择,不算政治屈辱,排除A项;“解决了”的说法夸大了钱财换和平的作用,排除B项;财政压力肯

定存在,但是财政崩溃说法夸大了其产生的影响,且材料描述的内容并未涉及财政崩溃,排除C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图表记载可知,太祖朝主要宴请的是武将,太宗朝主要宴请的是文臣,说明太宗朝文臣地位上升,崇文抑

武局面形成,故选D项;据所学,宋朝终其一朝也没有解决边患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是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只能反映皇帝的政治倾向,无法说明中央集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是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C项。

17.【答案】D【解析】略18.【答案】A【解析】据材料“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赓续汉唐正统”,可知忽必烈从中华经典中选取国号,旨在延续其继承汉唐的正统之名,故选A项;元朝的建立标志着蒙古已经崛起,

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国号,并未提到其针对江南地区的统治政策,排除C项;大元取自《易经》,属于汉族先祖的作品,而忽必烈是蒙古族,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据材料“宋朝土地买卖‘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写契纸,须经官府验契纳税,称作‘税契’。税契后只有经官府印押

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合法凭证”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宋朝调整土地买卖政策且规定相关契约凭证并由政府颁布,适应了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故选A项;土地买卖需要向政府缴纳税费,但材料仅涉及到土地买卖过程中验契纳税的凭证功能,且宋朝时期税费种类多样,立契纳税只

是其中一部分,故“确保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土地买卖过程中验契纳税的凭证功能,没有明确各阶级间的社会关系,且政策变革后土地买卖频繁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土地兼并更加严重,社会矛盾反而会加剧,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土地买卖过程中验契纳税的凭证功能,没有明确小农的合法权益,且政策变

革后更有利于大地主囤集土地,反而破坏了个体农民的权益,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宋代饮食行业的劳务雇佣比较普遍,这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关系密切,人口流动性增强相关,故选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代后期,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饮

食行业外的行业,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市民追求美食的美味、生活的品质等,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据材料“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可知,《千里江山图》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

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故选A项;中国山水画布局构图以写意为核心,而非写实,排除B项;中国山水画没有受外来绘画技艺(定点透视、重视色彩)影响,排除C项;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排

除D项。22.【答案】B【解析】据材料“圣人为天地立心,就像孝子为一家打主意。圣人为生民立命,就像孝子为一家立家业”可知,张载把圣人的做法比做孝子为家做的贡献,凸显了社会责任,故选B项;材料只是把圣人的

做法比做孝子为家做的贡献,意在突出圣人的作用,而非孝道,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凸显圣人的社会责任,没有涉及人的欲望的探讨,排除C项;据所学,张载是宋代儒学复兴的主流人物,不可能认为儒学衰落,排除D项。23.【答案】

C【解析】据材料“宋代用于幼儿教育的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以识字教育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小儿语》、《续小儿语》;专门为女童编写的《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等”可知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这些内容都贯穿了儒家思

想,利用这些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教材,宋代理学家们将儒学的思想原则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社会化世俗化,故选C项;据基础知识可知,宋代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宋代用于幼儿教育

的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仅涉及到蒙学教材的内容,但没有明确印刷的技术,故“宋代活字印刷行业蓬勃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宋代用于幼儿教育的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仅涉及到蒙学教材的内容,但没有明

确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为分割宰相权力,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但机构分化互不统属,彼此牵制,影响了中央的行政效率,即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故选B项;材料强调分割相权带来了行政效率低下,而不是解决了宰相

擅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二府三司制的弊端,而不是建立一省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机构分化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不是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5.【答案】(1)(10分)“大禹

治水”反映了中国早期社会的变迁、先民与洪水抗争的努力;神话传说保留了远古信息,《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与实物史料的印证,为进一步考证提供证据。(4分)“古史辨”派产生于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以实证的态度、从考证史料的角度出发对古史提出质疑,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学术的发展;历史条件、立场方法及史料的局

限性等因素造成对历史的不同解释;应运用文献考证与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鉴别多种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6分)(2)(15分)原因:黄河水文特征及中原地区地理条件,是其泛滥的重要原因;唐宋以来中原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对土地和燃料的需求量

大,造成对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政权的并立与冲突,疏于对黄河河道实行有效治理;(6分)灌溉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黄河频繁泛滥改道,严重破坏中原经济;防洪关乎生命安全,治理不善则加剧社会动荡、激化社会矛盾;交通维系大一统国家的统治稳定,影响南方财赋北运;治河是历代国家治理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9分取3各3分)26.【答案】(12分)示例:形象变化:从三国、隋唐到宋代,曹操的形象经历了从伟人到奸臣的变化。(2分)解释:三国到隋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曹操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有利于完成国家或局部的统一,反映了

各阶层的社会心理需求;曹操采取屯田等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陈寿《三国志》为曹操的正面形象定下了基调。因此,这一时期对曹操的评价是以正面为主的伟人形象;南宋偏居一隅,仍以自己为正统,敌视北方政权,

曹魏政权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厌恶;理学兴起,要求人们遵守封建道德规范,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学兴盛,民间文艺作品对曹操奸雄形象进行了生动描绘和渲染表演;民间感情色彩浓重,尤其在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中国影

响巨大的巨著《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总之,曹操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2分)27.【答案】(15分)(1)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

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②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③频

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了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④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

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8分)(2)深远影响:①对西汉政治:“推恩令”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②对民族精神: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尊儒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大多数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7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