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解析.docx,共(29)页,1.35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0e292e4ec161971ff433aa73c0e34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历史说明:本试卷共7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60分)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依
据是()A.史书记载B.考古发现C.神话传说D.学术论著2.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遗址分布星罗棋布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C.部落联盟战争频繁D.早期国家开始出现3.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
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4.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
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5.下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养,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
研究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6.如图是“西周世系表”,从周武王开始经历了11代12位王的统治。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7.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
.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8.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9.近年,考古工作者在
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
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10.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
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1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
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A.AB.BC.CD.D1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日益活跃,其中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思想流派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13.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
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14.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
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15.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下列属于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是()A.创立禅让制B.建立内外服制C.实行分封制D.推行郡县制16.冯劫曾位列秦朝
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17.秦统一后,采取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等措施。这些措施()A.推动了法律的完善B.有利于中央集权
的巩固C.加速了秦朝的灭亡D.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18.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A.①—秦始皇长城B.②—灵渠C.③—郑国渠D.④—都江堰19.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
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0.有
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A.设置丞相B.设立御史大夫C.推行郡国并行D.实行推恩令21.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2.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为监察地方官员和
豪强势力所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尊崇儒术C.设置刺史D.盐铁官营23.《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C.增加税收D.削弱王国势力24.汉武帝时期,政府不仅实行盐铁官营,还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具有抑商倾向B.政府财政入不敷出C.社会深受儒学的影响D.专制统治空前稳固25.《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的。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26.从秦至清
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7.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
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A.社会高度繁荣B.民族交融加深C.江南经济开发D.政权更迭频繁28.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①内迁少
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9.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30.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31.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32.《旧唐书·崔植传》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奏请减内外官俸禄,但敕书在审议时被给事中崔植驳回。据此判断,崔植任职的机构是A.尚书省B.门下省C.礼部
D.内阁33.古代某皇帝统治期间,国家出现少有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他还被草原各族尊奉为“天可汗”。该皇帝是()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康熙帝34.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
展生产,大兴文治,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3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
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36.下图为“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此现象有关的制度是()的A.刺史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7.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_________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横线处应填A.井田制B.均田制C.两税法D.募兵制38.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
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39.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
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思想是A.鼓励民众经商B.倡导中央集权C.重视农业生产D.主张唯才是举40.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
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A.政治制度的创新B.经济的迅速发展C.文学艺术繁荣D.中外文化的交流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材料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
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摘编自陈戌国《中国礼制史》(1)依
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2)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42.民族交融的的材料一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
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
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
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
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2)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43.国家治理因时而变材料一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
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
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1)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带来的影响。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
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2)依据材
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44.汉唐气象材料一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邹逸
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解释为什么长安和洛阳被选为都城。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指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
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同时发生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2)结合所学,阐释“秦汉至隋唐是中国民族和文化重整时期”这一观点。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历史说明:本试卷共7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1.5
分,共40题,60分)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是()A.史书记载B.考古发现C.神话传说D.学术论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于时代久远,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通过考古文物以对其进行研究,B项正确;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于时代久远,没有有效的史记书记载,排除A项;神话传说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不能成为研究
历史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于时代久远,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通过考古文物以对其进行研究,而不是学术论著,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
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遗址分布星罗棋布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C.部落联盟战争频繁D.早期国家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分布来看,遗址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体现的是星罗棋布的特点,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排除。故选A项。
3.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
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
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4.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
。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
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5.下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
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养,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召公之子为诸侯,体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故B项正确。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为军事民主制部落时代的权力继承制度,故排除A项。C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故排除。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中“燕国遗址”不
符,故排除D项。6.如图是“西周世系表”,从周武王开始经历了11代12位王的统治。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主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度,A排除;郡县制属于地方政
治制度,C排除;皇帝制度是在秦朝时期设置的,D排除。故选B。7.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8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葬中
,出现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反映出当时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诸侯使用天子才能用的礼器,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宗法制度瓦解,排除A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仅此一个现象不足以说明奴隶制等级制度遭到颠
覆,排除C项。故选D项。9.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
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
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频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10.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
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
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体现的是当时贵族的日常行为规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军功爵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1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
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出上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
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
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故选B项。1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日益活跃,其中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思想流派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张克
己复礼,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13.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
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14.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
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答案】D【解析】【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秦简中收录了魏律中打击和抑制商人的两条法律条文,这说明战国时期抑商思想影响渐广,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抑商思想,没有涉及强制耕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对商人的抑制,没有体现以吏为师,
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5.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下列属于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是()A.创立禅让制B.建立内外服制C.实行分封制D.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D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制度,秦朝实行世袭制,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制度,排除B项;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分封制也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6.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
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执掌群
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的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和执掌群臣奏章,C项正确;丞相负责的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A项;太尉负责的是军事,排除B项;郡守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项。故选C项。17.秦统一后,
采取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等措施。这些措施()A.推动了法律的完善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C.加速了秦朝的灭亡D.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措施,有助于加强对国家的管理,进而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一法度”推动了法律的完善,但与其他措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秦的暴政加速了秦的灭亡,材料信息不属
于暴政,排除C项;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全国经济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8.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
确的是()。A.①—秦始皇长城B.②—灵渠C.③—郑国渠D.④—都江堰【答案】A【解析】【详解】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A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B;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
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C;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19.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
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
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
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20.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
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A.设置丞相B.设立御史大夫C.推行郡国并行D.实行推恩令【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所述可知,该举措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AB均
是中央机构,不能起到材料所述作用,排除;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故C不正确。21.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
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
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22.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为监察地
方官员和豪强势力所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尊崇儒术C.设置刺史D.盐铁官营【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置十三部刺史进行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势力,C正确;推恩令针
对的是地方诸侯国,A排除;B属于思想统一的措施,排除;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D排除。故选C。23.《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增加税收D.削
弱王国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增加诸侯王的数量,削弱藩国实力,“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折”,反映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恩泽贵族与“藩国自折”等不符,排除A项;推恩令的目的在于解决
王国问题,与实现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增加税收并非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力量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24.汉武帝时期,政府不仅实行盐铁官营,还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具有抑商倾向B.政府财政入不敷出C.社会深受儒学的影响D.专制统治空前稳固【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府不仅实行盐铁官营,还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可知,汉武帝时期,政府将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并对商人征收额外的财产税,体现了统治者具有抑商倾向,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CD项与材料
内容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25.《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详解】《诗》
《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
,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26.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
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
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7.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
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A.社会高度繁荣B.民族交融加深C.江南经济开发D.政权更迭频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示意图”可知,示意图反映当时政权更迭频繁,D项正确;当时社会没有达到高度繁荣,排除A项;示意图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示
意图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8.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的的南下。由此可以推断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
南方经济的开发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①正确;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开发,②正确;契丹族是在宋朝时期兴起的,并未实现
全国统一,③错误;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南宋,④错误。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29.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A.推动了门第观念
的淡化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的信息得不出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排除A项;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北方,与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0.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
意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详解】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
。故选D项。31.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C.促进
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诗句的意思是:“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如果不是当时修龙舟(巡游)的事情,(杨广的)功绩和禹大概也差不多了。”大运河最主要的影响在“至今千里赖通
波”,促进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32.《旧唐书·崔植传》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奏请减内外官俸禄,但敕书在审议时被给事中崔植驳回。据此判断,崔植任职的机构是A.尚书省
B.门下省C.礼部D.内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运作机制是,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故B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无关,故A不正确;礼部是尚书省下辖的一个执行机构
,故C不正确;内阁制产生于明朝,故D不正确。33.古代某皇帝统治期间,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他还被草原各族尊奉为“天可汗”。该皇帝是()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康熙帝【答案】B【解析】【详
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他还被草原各族尊奉为“天可汗”。B项正确;汉武帝、宋太祖、康熙帝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34.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唐朝历史”相关知识可知,唐玄宗年号“开元”,他统治时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在汉朝,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贞
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与材料中的“唐玄宗统治前期”不符合,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乾隆开创的,排除D项。故选C项。3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
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唐朝实行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
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36.下图为“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此现象有关的制度是()A.刺史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
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符合材料“进士及第”的描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而非刺史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37.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_________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横线处应填A.井田制B.均田制C.两税法D.募兵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唐朝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
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正确,排除ABD。38.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
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
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而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项错误;唐诗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不能表述为“再现社会真实
”,夸大唐诗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没有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39.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
映了作者的思想是A.鼓励民众经商B.倡导中央集权C.重视农业生产D.主张唯才是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可知,贾思勰不赞同舍本逐末的做法,反映了他重农抑商
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并非鼓励民众经商,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贾思勰倡导中央集权的思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贾思勰的科举观,D项排除。故选C项。40.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
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A.政治制度的创新B.经济的迅速发展C.文学艺术的繁荣D.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以及新罗、日本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政治制
度的创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材料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
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
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摘编自陈戌国《中国礼制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2)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答案】状况:出现王位世袭制;宗法制(或嫡长子继承
制)雏形出现;存在等级差异;重视祖先;重鬼事神的意识浓厚;商与周边部族存在松散的政治联系;王室与贵族间有联姻;存在各种礼仪。意义:证实商代历史存在;印证文献史料或订正其错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甲骨
文记载商王世系继承”体现了王位世袭制;材料“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说明出现了宗法制的雏形;材料“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
过了其它神”说明存在等级差异,只是祭祀祖先和重鬼事神意识浓厚;由材料“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说明商与周边部族存在松散的政治联系。(2)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甲骨文作为第一手资
料首先可以印证商代历史存在,同时以第一手资料的的信度来印证文献史料或订正其错误,由于甲骨文包含丰富的信息,从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等。42.民族交融材料一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
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
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北魏拓跋珪即位后
,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
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2)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答案
】42.原因:分封制、宗法制的推动;周礼和周文化的影响;从东夷发展而来的新秦人和戎狄部落等融入以周人为核心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加强了民族交融。43.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
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
国)。据材料一“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宗法制的推动以及周礼和周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一“来自东夷部
落的秦人先祖......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我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可知,从东夷发展而来的新秦人和戎狄部
落等融入以周人为核心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据材料一“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知,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加强了民族交融。【小问2详解】目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
拓跋珪等北魏统治者“自谓黄帝之后”“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直接目的是认同中原文化,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治统治。过程: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拓跋珪“自谓黄帝之后”得出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据材料二“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
....黄帝庙祭祀”得出北魏多位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祖先认同;据材料二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措施得出通过改革强化祖先认同。效果: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汉臣薛宗起建议..
....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等得出祖先认同使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的认可,进而实现文化认同;再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等。43.国家治理因时而变材料一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
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
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1)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带来的影响。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
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试论汉武帝
的治国为政之道》(2)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答案】43.特点:注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影响: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44.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
设立中朝;在教育上,设立太学;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教育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
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可得出,注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根据材
料一“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可得出,法律相对宽简。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推动“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
政府给予名号。”可知实行推恩令;根据材料二“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可知设置刺史监察地方;根据材料二“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可知,
在中央设立中朝;根据材料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可知设立太学;根据材料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可知,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依据材料二中的措施,从政治、
经济和教育的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教育上,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44.汉唐气象材料一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
为陪都,汉唐即是。——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解释为什么长安和洛阳被选为都城。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指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
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同时发生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2)结合所学,阐释“秦汉至隋唐是中国民族和文化重整时期”这一观点。【答案】(1)依山傍水、易守难攻;沃野千里、农业发达;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开发较
早。(2)民族重整:秦汉以来,中原与匈奴、越族等民族接触增多,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推动民族融合;隋唐时期,与吐蕃等民族交流密切,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有利于民族重整。文化重整:秦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原文化越来越为其他民族接受,孝文帝改革是突出代表;与此同时,其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如佛教等)也颇为流行。【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关隘、伏牛山、黄河、渭水、洛水”等信息可得出依山傍水、易守难攻;
结合所学可得出长安、洛阳有比较多的平原和耕地,沃野千里,农业比较发达,为政治稳定提供必要的粮食;据材料一“黄河、渭水、洛水”等信息可得出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结合所学可得出黄河流域开发比较早,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小问2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秦汉至隋唐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汉以来,中原与匈奴、越族等民族接触增多,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汉化封建化改革也加速推动民族融合;隋唐时期,与回纥、吐蕃、靺鞨族粟末部等民族交流密切,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有利于民族重整。据材料二“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
”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原文化越来越为其他民族接受,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进程;与此同时,道教流行,其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如佛教等)也颇为流行。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
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