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doc,共(20)页,96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0ddba48da64500b7951afce356f61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基础部12月检测历史试题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这种语体和风格的诗最早出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
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可知这是白话文,开始提倡白话文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正确;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还未出现白话文,故ABC错误。
2.创办于1907年的宁波“正大火柴厂”,曾两度倒闭。1913年后,该厂由在日本逗留多年,经办过多种行业,商业经验丰富的徐蕙生开办,逐步走上正轨。以下对“正大火柴厂”走上正轨的客观条件分析正确的是A.清政府采取了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B.宁波已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
经济侵略D.徐蕙生本人有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答案】C【解析】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给民族工业一个初步发展机会,A正确;广州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并没有被宁波代替,B错误;C属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D属于该企业发展的主观因素。3.北京大学房德邻教
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
本主义道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故选①②③组合,故选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④,故排除AC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4.某校校本课程“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拟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单元
,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单元,民主共和,三民立宪;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四单元的主题应是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B.欲变社会,先变思想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的是洋务运动;“救亡图存,君主立宪”指的是维新运动;维新运动之后的探索应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主张是“民主共和,三民立宪”;“欲变社会,先变思想”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柳暗花明,以
俄为师”指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推动五四运动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CD都发生在第五单元,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5.“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
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其中“社会革命”是指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阐述,其中社会革命对应的是民生主义,故选C。民族主义对应的是民族革命,排除A;民权主义对应的是政治革命
,排除B;三民主义不包含民主主义,排除D。6.下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生社团统计表,对该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有名称创办时间地点基本宗旨与社会活动、刊物新民学会1918.4长沙宗旨:“改造中国与世界”平民教育演讲团1919.3北京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举行定期演讲少年中国学会19
19.7北京《少年中国》、《少年世界》月刊,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觉悟社1919.9天津刊物《觉悟》,追求“人”的生活①新文化运动唤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③社团青年注重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④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影响力甚微A.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生社团统计,前后创办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等为宗旨的社团,这有利于唤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
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问题,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社团的宗旨符合当时思想革新和社会改造之需,③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南北方新文化运动的情况,无法得出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影响力甚微的结论,④错误;综
上所述,①③正确,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7.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C.宜示
了中华民族独立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封建制度
并没有终结,民族也没有独立,排除BC项;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是维新变法,排除D。8.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议会、内阁这些共和国所拥有的形式,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北洋军阀没有现代政治意识B.北洋时期共和仍是正统观
念C.共和政体是军阀统治的基础D.民主共和因军阀统治而泯灭【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北洋军阀常常利用共和招牌,却不敢废除,一方面反映了民主共和是当时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反映了北洋军阀没有现代政治意识,缺乏民主观念,
A项符合题意;北洋军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北洋军阀的意识形态是封建意识,B项不符合题意;军阀统治的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C项不符合题意;北洋军阀虽然没有民主共和理想,但是他们也没有从根本上废除民主共和的形式,民主共和的理想并没有因军阀统治而破灭,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9.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之前,1902年梁启超就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将马克思介绍给国人;1907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过正面
的介绍:192年孙中山曾在演讲中賞传马克思主义,这些现象说明A.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B.三民主义借鉴马克思学说并指导辛亥革命C.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D.近代中国又一次出现思想的大融合大发展【答案
】C【解析】【详解】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张继是资产阶级自由派,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介绍马克思目的在于宣传自己的主张,扩大自身影响力,C选项符合题意;马克思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梁启超、张继、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普遍接受
马克思的学说太绝对,A选项排除;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材料没有体现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思想融合发展,D选项排除。10.北京大学教授袁刚说:“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
境。”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思想市场”的时期有①春秋战国时代②秦汉时期③明清时期④民国初年五四时期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国初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体现了思想的自由表达,故①④正确;秦汉时期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和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八股取士都体现了思想的专制,故②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11.作为100年前的历史事件,作为彰显民族精神的历史运动,
它具有厚重的价值。它不仅铸造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而且汇集了中国人民伟大觉醒、中国革命形态转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建立等历史价值精华。据此推知,这一历史事件A.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B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D.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彰显民族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它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故D项符合题意;A与五四运动无关,故排除;B是中共成立的意义,
排除;C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排除。12.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C.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D.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
】材料中信息表明,党中央做出了以陕北作为全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这意味着红军通过长征把革命发展的区域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故C项正确;在此之后,一直到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放在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
路,排除A项;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的任务没有发生转变,故B项错误;革命领导核心从遵义会议后没有发生过变化,故D项错误。13.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
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答案】A【解析】材料中“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与当时中国革命的目标相差甚远,只能是人民的一种愿望,故A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B项说
法错误;C项中“知识分子”的说法太过局限;D项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点睛:以“反映”“表明”形式呈现的反映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要准确提炼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语意侧重点,
把握其渗透出来的情感、态度。2.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仔细区分选项之间的差别,合理推断。3.要把各选项变成问题,逐一“拷问”题干材料,找到语意上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的一项。14.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
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
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
当时有人认为,农村革命的发展会影响到城市的,革命力量发展,体现了当时对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应该走城市中心的道路,故选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的探索,而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B。如果普遍赞同走农村革命的道路,就不会存在着材料中的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排除C。当时
还没有出现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排除D。15.天津《益世报》曾刊文称:“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例如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存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
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此外农民所知新名词亦不少。”使农民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政治地位和思想觉悟D.新中国
成立,农民翻身做主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在1927年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后,开展土地革命,
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翻了身,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提高了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故选C。天平天国运动虽然是一场农民起义,但其政权建立后并未对农民的思想观念进行过改造,农民仍然认可皇帝制度,排除A;辛亥革命并未使农民获得普遍民权,排除B;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区的农民早已经过思
想上的改造,早已对民主政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与材料的情境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的描述推导出报刊报道的大概时间段,进而结合选项作出选择。16.1936年毛泽
东在陕北写下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抱负。毛泽东写这首《沁园春·雪》时正值A.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B.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C.
召开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1936年”可知,此时中央红军已经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故答案为D项;南昌起义是在1
927年,排除A项;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10月,排除B项;召开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1月,排除C项。17.“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的“井冈山精神”是岁月峥嵘的
凝练,因为井冈山A.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C.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
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故选B;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排除A;八七会议作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排除C;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点睛】1
8.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也是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一次伟大进军。这里的“战略转移”是指A.中共领导红军进行长征B.中国步入抗战洪流C.开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D.国共全面内战爆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也是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一次伟大进军”可得出这是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A正确;BCD三项都与“战略转移”的主旨无关,故排除BCD项。19.1937年9月至1938年初,由国民政府投予将军军街(分“任官”军衔和“职务”军衔两类,此处不作
区分)的共产党领导干部有31位。其中上将一名: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叶挺等10名中将;左权、王震、项英等20名少将。上述材料说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C.国共两党联合抗战D.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仅依据材料还不能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人民战争路线,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的局面形成了,故选C;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
的中流砥柱是百团大战以后,所以D项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符,故可排除。20.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B.《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C.《林则徐》中的场景(1843年上海):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D.《亮剑》中八路
军和国民党军队合作抗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故D正确。《大宋提刑官》反映的是宋代史实,当时不应该有内阁大学士,因为内阁在明朝时设立的,故排除A。军机大臣出现在清朝的雍正时期
,不应该在康熙帝在位时存在,故排除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应该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C。21.余光中(1928-2017),出生于南京,10岁因战乱随母亲辗转到重庆,19岁考入金陵大学,21岁遭遇人生第二次逃亡,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20多年后写下了著名诗作《乡
愁》。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其出生时正值北伐战争时期B.其童年离乡与日本侵华有直接关系C.其就读的大学位于中共革命根据地D.《乡愁》创作于海峡两岸“三通”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余光中出生于1928年,此时北伐战争已经结束
,排除A。从“9岁因战乱随母亲辗转到重庆”可知余光中于1937年逃离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南京沦陷,B项正确。余光中读大学的时间是1947年,属于国民党统治区域,排除C。余光中的《乡愁》作于1971年
,当时大陆与台湾对峙,不可能创作于海峡两岸“三通”后,排除D。22.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策
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C.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D.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940年8月26日,“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因此选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远征军的问题,所以排除A选项。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D选项错误,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本题给出的时间是1940年。23.2017年1月3日,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
的是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十四年抗战”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多年的研究成果”可知史学家通过研究已经有
了定论,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可知“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故B项正确;C项说法本身有误,应排除;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十四年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多年的研究成果”、“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分析理解
即可24.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②“金沙水拍云
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A.④①②③B.④②①③C.①②③④D.③②①④【答案】A【解析】【分析】略【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远征军,②反映的是长征
,③反映的是秋收起义,④反映的是渡江战役,所以由近及远的顺序应该是④①②③,故选A,排除BCD。25.由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章子怡、金城武、宋慧乔、黄晓明等联袂主演的史诗影片《太平轮·彼岸》于2015年7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故事讲述了1949年1月27日,“太平轮”因未开夜
航灯而被货船“建元轮”撞沉,导致船上近千名绅士、名流罹难。同时损失大量货物、重要国民党档案等。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这一悲剧的时代背景是A.渡江战役后国民党败逃台湾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D.解放战争走势已渐趋明朗【答案】D【解析】渡江战
役发生在1949年4月,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是在1947年,故BC两项错误;1949年1月三大战役即将结束,解放战争的走势已渐趋明朗,故D项正确。26.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
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A.抗
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大部分力量D.集中优势兵力进行会战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
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故B排除。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大部分力量,故C排除。当时正面战场失败,故不能说明战胜日军的法宝
,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27.《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
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领土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D.英
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体现的是中英双方共同作战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B正确
;ACD说法不符合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史实,排除。故选B。28.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而饮恨,下列事件与这个城市相关的有:①中华民国的成
立②国民政府的覆灭③《天朝田亩制度》颁布④抗日战争的爆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据材料“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符合以上条件,即《南京条约》、南京大屠
杀。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也是在南京,故①正确;1949年国民政府的覆灭也在南京,故②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属于太平天国,其定都与南京,故③正确;抗日战争的爆发在卢沟桥,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B选项正确。故ACD选项都错误。故选B。29.1949年的《人民日报》头条刊载着“中共
七届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这意味着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有重新认识C.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展开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答案】
D【解析】根据题干“1949年”、“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说明农村包
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故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仍然进行土地改革,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展开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点睛: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49年”、“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
“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30.“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
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A.开展百团大战B.挺进大别山C.组织淮海战役D.发动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腹地大别山区,创建了大
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敌后抗日斗争,排除;CD选项都不是跳跃式的深入敌人后方的作战,排除。故选B。31.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A.淞沪会战B.
平型关大捷C.徐州会战D.百团大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答案为A项。B项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排除;C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排除;D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
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32.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这一主题应是A.日军的侵略罪行B.共产党的抗战史实C.国民党的抗战史实D.反法西斯联盟的合作【答案】A【解析】【详
解】四幅图片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画面,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可知反映的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得出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图片信息不吻合,故排除BCD项。33.《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
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下能佐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A.殖民者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B.列强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列强扶植地方军阀,形成割据状态【答案】A【解析】【详解】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
约》《黄埔条约》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不平等条约体系代替了“朝贡”体系,故选A项;B、C、D三项都不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与“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的论述不符,排除。34.李鸿章认为,要改变中国贫弱的现状,“必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A.开
办上海轮船招商局B.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C.成立天津机器局D.创办福州船政局【答案】A【解析】【详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民用工业,而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工业,A项正确;BCD项都属于军用工业,不符合题意。35.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却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历史上称为A.“自强求富”B.“百日维新”C.“和平外交”D.“东南互保”【答案】D【解析】【详解】1900年6月,义和团和清军在天津
保卫战中共同抵抗八国联军。而在天津和北京相继失陷后,慈禧太后却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向列强议和。最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战争期间,东南各省的总督、巡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
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选D项。A、B、C三项从时间和内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36.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
体B.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D.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解放运动
是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故答案为D项。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不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是辛亥革命,排除;C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不符合题意,排除。37.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法俄革命之比较》B.《庶民的胜利》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答案】D【解析】【详解】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
义,故选D;《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三篇文章皆成书于1918年前后,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故排除ABC。【点睛】38.下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见证了A.新文化运动的开始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国共第一次合作D.国民大革命的发动【答案】B【解析】【详解】图示建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故B
正确;新文化运动发起于北京,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和国民大革命的开始是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上海兴业路76号”,联系所学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史实分析解答。39.为完成“打倒列
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合作发动了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时间为1911年,五四运动为1919年,而中共成立的时间为1921年。也就是这两个时期中共尚未成立更谈不上
与国民党合作,因此排除AB项。南昌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对国民党的起义,不再是合作关系,排除D项。C项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40.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的第一步”的
演讲,梁启超等创办了名为《解放与改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毛泽东领导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首创于()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遵义会议的召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包
围城市道路开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办,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4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
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
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1)据材料一,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的思
想解放运动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材料二图文材料:……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2)透过材料二中的图文材料,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材料三中国人从林
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3)举一例能佐证材料三观点的史实。【答案】(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洋务思
想);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作用: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2)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权,建立比较强大的近代海军;清政府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没能实现国家的强大。(3)任选
一史实作答。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清政府的冷遇”;“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交锋”;“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的冲突”。【解析】【详解】(1)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维新变法主要君主立宪;辛
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作用:结束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向西方探索过程的影响需要从推动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信息:从材料中的军事装备来看,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权,建立比较强大
的近代海军;从材料中的“依臣看,是天气不好”可归纳出清政府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根据材料“腐败的政治制度”可归纳出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没能实现国家的强大。(3)佐证:结合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学习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42.近代民族工商业诞生后举步维艰,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结合史实分析“春天”到来的原因。(2)列举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并简析这一“短暂春天”的历史影响。【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一些
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尤其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2)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影响: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解析】【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
因需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战的影响、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发展较快的行业是面粉业和纺织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促使
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