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docx,共(9)页,29.01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fdd40ed012db0d08e3e78f47ffafb6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挖
掘传统文化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提升乡村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光彩。”这正是对传统文化与乡村振
兴紧密结合的深刻阐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独特优势,创新文化传承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不仅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能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进而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具体实践中
,应注重保护传统建筑、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乡村节庆等,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目标。传统文化资源,是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具有
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文化遗产。这些资源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传统艺术、民俗风情、历史遗迹、宗教信仰、文学作品等,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传统文化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历史传承性、民族独特性和价值永恒性上。它们经过时间的洗礼,代代相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
蕴;同时,每种文化资源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是民族身份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此外,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是永恒的,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灵感源泉。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并进行传承与创新
,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活力,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乡村的
全面振兴。(摘编自韩小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材料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深刻追溯,更是为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社会的文化自信
,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这种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为:首先,增强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是乡村社会的历史根基和精神寄托。通过传承和弘
扬这些文化,增强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提升乡村道德水准与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道德规范,如礼仪、勤俭、仁爱、
诚信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成果也能够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再者,激发乡
村创新活力。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创新的源泉。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乡村社会的创新活力。例如,将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元素融入现代文化产业中,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利用传统文化
元素进行乡村景观设计和公共空间营造,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和经验。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借鉴传统文化
中的有益成分,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例如,发挥乡村自治文化的优势,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功能,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效能,促进乡村
社会的长治久安。最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中,打
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品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创新。这些举措有助于拓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摘编自钱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助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在提升乡村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B.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历史记忆,有精髓也有糟粕,在传承时要加以辨别,精髓部分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C.为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
文化生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成果。D.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智慧和经验,就能建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
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价值会随着人们的深入挖掘而不断丰富。B.材料二谈到的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乡村居民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C.材料二列举了挖掘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的具体事例,证实了激发乡村创新活力的可能性。D.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能使
乡村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腾飞。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传统文化资源”的特点的一项是()A.从甲骨文到简体汉字,汉字形态历经变迁,但其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和身份标识。B.明代椅子和木雕餐具柜经过重新设计,以时髦的新形式与北欧家具一起出现在时尚杂志中。C.青岛大学民间工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
研学、文创设计、助力三农,建立起一体化实践平台D.中秋假期,齐云山景区围绕非遗体验主题,举办沉浸式体验的徽州传统“拜月礼”。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近年来,各地纷纷致力于打造古镇旅游胜地,然
而,“千镇一面”的现象日益凸显,古镇的独特性和文化韵味逐渐淡化。请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如何做才能避免“千镇一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故乡的方向万吉星①山,绵延起伏的乌蒙山。②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
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匹碧绿的绸缎,被风一抖,掀起一波又一波皱褶,随意地披在茫茫群山上,绿得耀眼,绿得让人心里发痒。林宇腆着个将军肚,仰起头,闭上眼,把脖子伸得老长,贪婪地呼吸着山林间清新的空气。“
天然氧吧,绝对的天然氧吧!如果把莲峰山开发成森林度假公园,肯定能吸引大批的游客。”作为旅游开发投资。公司的总经理,说这话时,他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两眼放光。“那片开阔地,可以作为房车营地。”“那两座山峰间的峡谷上,适合建一个高空玻
璃栈道。”“还有那林间,简直就是天然的山地自行车赛道。”考察团一行跟随着林宇的思路,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高见,仿佛已经看见了森林公园的雏形。“在那个山坡上,可以建一个观景台。”大家顺着林宇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有一个山坡,是附近的制高点,绝佳的观景位置。“只不
过⋯⋯”他停顿了一下。对面的山坡上,骇然矗立着一个坟堆,比平时所见的坟更大更高,周围的杂草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那个坟堆就更加显眼。离坟堆不远的地方,有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同行的县长立马安排乡长,“明天就派工作组
去安排拆迁,不能耽误森林公园建设的工期。”茅屋的主人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蹲在火塘边闷头抽着旱烟。任工作组说得口干舌燥、苦口婆心,末了,老人斩钉截铁从嘴里蹦出来几个字:“房子可以拆,但坟坚决不拆,给多少钱都不拆!”他一激动,忍不住咳嗽起来,胸膛激烈地起伏着,几根稀疏的胡
须一翘一翘的。工作组没办法,村里也拿老人没辙。大家都不知道老人从何而来,姓甚名谁,据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老人不是本地人,一九四九年就来这儿了,在山坡上搭个茅草屋,守着那座坟几十年了。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孤僻,很少和村里人有
来往,大家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纷纷猜测那肯定是他家祖坟,不让搬迁,还不是怕坏了风水呗。拆迁工作停滞不前,森林公园建设进度也受到了影响。县长一拍桌子:“不能影响十几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啊。”挖掘机轰隆隆开上了山坡。就在挖掘机巨臂高高扬起时,老人拄着木棍一瘸一拐地
赶了过来,一下子趴到坟头上:“要挖就连我一起挖吧!”乡长叫来几个年轻人,架着老人的膀子,把他拖到了一边。挖掘机巨臂再次高高扬起。老人使出浑身力气,挣脱拽着他的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声嘶力竭地喊道:“不能挖,里面躺着的是英雄啊!”现场突然变得一片寂静。众
人将老人搀扶起来,他深深吸了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缓缓说出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那是一九三五年,红军主力在乌蒙山区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他所在的侦察班奉命进行侦察,获得了重要情报,但在返回途中,被围困在这个山坡上
。③夜,乌蒙山的夜,像墨汁泼的一样漆黑。班长抽完最后一袋烟,把大家集中起来说:“天一亮,敌人就会发起进攻,所剩的弹药不多了,必须趁天黑派个人把情报送出去。”没有一个人作声。静,死一般的寂静。“铁柱!”班长点了他的名,他是整个班里
面年龄最小的,那年刚十五岁。“我不去,要死大家死一块。”“死什么死,都死了谁去送情报?”班长照着他的屁股就是一脚。他哭了,班长把所有人的干粮都集中起来给他带上,拍拍他的肩膀,说:“好好活着,给侦察班留个种,如果有机会,给弟兄们垒个坟,坟头要朝着
北方。”那夜,战斗很激烈,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两天后,送完情报的他回到那片山坡,给班长和战友们垒了一座坟,坟头正对着北方。一九四九年,他回到这个村子,在山坡上搭了个茅草屋,陪伴着班长和战友们,这一陪,就是几十年
。人们纷纷沉默了。莲峰山森林公园的项目推进得十分顺利。④那座坟经过修葺,更加庄严肃穆,更加显眼,周围砌起了围栏,入口处,立起了一块“莲峰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牌子。阳光下,坟头前,墓碑上“红军坟”三个大字鲜红
鲜红的,像战士们的鲜血一样红。老人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迎着北方,敬了一个军礼。那是故乡的方向。(有删改)文本二: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
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
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对林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可看出他作为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虽有投资眼光但不顾一切追求商业价值。B.山坡上的比
平时所见的更高大的坟堆、没人知道守坟老人的来历等内容,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拆迁工作影响了森林公园建设,县长带人控制住老人后,命令挖掘机进行强拆,老人无奈说出“里面躺着的是英雄”的真相。D.文本二中通过“我”的视角描写小通讯员
牺牲后的模样,通过担架员的话交代了小通讯员牺牲的详细经过,正面刻画了他的形象。7.关于文本一中环境描写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先写“山”,再写“绵延起伏的乌蒙山”,“山”的形象不断具体,增强了画面感。B.②句写森林,“像一匹碧绿的绸缎”有静态的美感,“掀起一波又一波皱褶”
写其动态美。C.③句用“像墨汁泼的一样漆黑”描写乌蒙山的夜晚,渲染了班长无法送出情报的绝望。D.④句属于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红军坟”修葺后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对烈士的崇敬。8.两则文本中的“铁柱”和“小通讯员”都是小战士,分别塑造了他
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9.文本一在莲峰山开发的故事中嵌套了老人讲述红军坟的故事,请简要探讨这种“嵌套故事”的表达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八月,袁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盾,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
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
破辟屯。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
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
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节选自《三国志
·武帝纪》)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以至弱A当B至强C若不能D制E必为所乘F是天下之大G机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济,成功,与成语“
同舟共济”“人才济济”中的“济”意思不同。B.发,出发,与《琵琶行》“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发”意思相同。C.“追之不及”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失向来之烟霞”中的“之”用法相同。D.辎重,古代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
物资,后也常指军队携运的物资。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兵力悬殊,受伤的士兵占了十分之二三,且粮草不足,曹操想要撤回许都。B.孙策想趁曹操与袁绍相持不下时袭击许都,但被刺客杀死,刘辟、刘备等人反叛曹操响应袁绍,最终被曹
操打败。C.曹操与袁绍相互对峙好几个月,兵力少粮草用尽,士兵疲惫不堪,曹操向运粮的人保证十五天内打败袁绍。D.在攻打淳于琼等人的营寨时,曹操不惧袁绍派来的骑兵,带领士兵拼死作战,最终打败淳于琼等人,把他们全杀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绍射
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盾,众大惧。(2)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14.曹操《短歌行》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作为曹操任用贤才的例证?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同颜少
府旅宦秋中高适传君昨夜怅然悲,独坐新斋木落时。逸气旧来凌燕雀,高才何得混妍媸①?迹留黄绶②人多叹,心在青云世莫知。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③。【注】①妍媸:美丑。②黄绶: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借指官位。此处指颜少府为县尉。③瑕疵:此处指“拜迎官长”“鞭挞黎庶”等事。15.下列对这首
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友人的消息谈起,听说友人昨夜满怀惆怅悲伤,独自坐在书斋中。B.“木落”描绘了树叶纷纷凋零景象,以凄凉的氛围烘托友人的心境。C.尾联通过抒情为友人鸣不平,同时劝慰友人要以平和心态看待仕途挫折。的的D.本诗逻辑清晰,先写友人状态,再
分析原因,最后直指官场不公,具有较强感染力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表达了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王娟随父母参观了杜甫草堂,她想起《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为杜
甫晚年潦倒困苦、借酒消愁的遭遇而悲叹。(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描写周瑜的儒将风采,用“___________”写其婚事,表现了周瑜少年英俊,志得意满。(3)李白生性洒脱,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高呼“___________,_______
____”,直接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权贵的蔑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注意力是人的一项A的心理素质。研究表明,它与人的认知能力、动作技能、表征技能、自我控制能力等B,不但会对孩子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到其未来的工
作成就、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关乎孩子未来的发展。(甲):一是注意力的稳定性,即人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上的时间;二是注意力的广度,即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称注意的范围;三是注意力的分配,它取决于人同时进行的若干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及对活动的熟悉程度等;四是注意力的转移,指人在从事一
件事后是否能快速进入下一件事,或在做事被打断后能否很快回归到原来的事情上。其中,注意力的广度,与孩子注意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经验有关。孩子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同时,(乙),对注意对象越熟悉,注意的广度也越大
。我们通常说的注意力,在脑科学中被称作“有意注意”。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有限,①一个人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需要经过训练,它是长期努力的结果。②家长引导孩子做好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是培养其注意力的保证。③研究表明,疲劳会加速注意力。④孩子在高度集中注意力20~35分钟后,会开
始出现注意力衰退现象,⑤而最初的15分钟注意力衰退的速度最快。另外,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在高度集中注意力40分钟后也需要短暂休息,或者用“无意注意”如看有趣的东西取代。不同的孩子一天中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不同
,家长要按照孩子注意力的特点合理安排,提高其学习效率,塑造他的注意力日周期节律。比如,跟孩子一起构想学习计划,制订时间表,哪个时间段学习什么科目,或进行相对有趣的学习任务。一段时间后孩子形成习惯,到了某个时间段,(丙)。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的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
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下列各项中,与原文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
在打”,或是“在巷战”。B.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的称谓。C.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D.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22.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刚的注意力,请你结合材料给他的父母提
两条建议。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百合花》中掩护担架员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小通讯员是战争时期的英雄;《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兢兢业业的售货员张秉贵等是和平时期的英雄。对于英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界定标准。请你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