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8)页,39.94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51f0196c285a225365f75ae6378972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助推乡村
全面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提升乡村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光彩。”这正是对传统文化与乡村振
兴紧密结合的深刻阐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独特优势,创新文化传承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不仅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能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
感,进而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应注重保护传统建筑、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乡村节庆等,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目标。传统文化资源,是指那些
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文化遗产。这些资源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传统艺术、民俗风情、历史遗迹、宗教信仰、文学作品等,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传统文化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历史传承性、民族独特性和价值永恒性上。它们经过时间的洗礼,代代相
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每种文化资源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是民族身份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此外,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是永恒的,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灵感源泉。因此
,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并进行传承与创新,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摘编自韩小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材料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深刻追溯,更是为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可以有效
提升乡村社会的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这种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为:首先,增强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是乡村社会的历史根基和精神寄托。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增强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提升乡村道德水准与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道德规范,如礼仪、勤
俭、仁爱、诚信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成果也能够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丰富他们的精神文
化生活。再者,激发乡村创新活力。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创新的源泉。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乡村社会的创新活力。例如,将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元素融入现代文化产业中,开发出具有
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乡村景观设计和公共空间营造,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
理智慧和经验。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例如,发挥乡村自治文化的优势,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功能,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
引导。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效能,促进乡村社会的长治久安。最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
产业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品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创新。这些举措有助于拓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摘编自钱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助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在提升乡村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B.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历史记忆,有精髓也有糟粕,在传承时要加以辨别,精髓部分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C.为丰富乡村居民
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成果。D.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智慧和经验,就能建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结晶,其价值会随着人们的深入挖掘而不断丰富。B.材料二谈到的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乡村居民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C.材料二列举了挖掘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的具体事例,证实了激发乡村创新活力
的可能性。D.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能使乡村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腾飞。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传统文化资源”的特点的一项是()A.从甲骨文到简体汉字,汉字形态历经变迁,但其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和身份标识。B.明代椅子和木雕餐具柜经过重新设计,以时髦的新形式与北
欧家具一起出现在时尚杂志中。C.青岛大学民间工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研学、文创设计、助力三农,建立起一体化实践平台。D.中秋假期,齐云山景区围绕非遗体验主题,举办沉浸式体验的徽州传统“拜月礼”。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
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近年来,各地纷纷致力于打造古镇旅游胜地,然而,“千镇一面”的现象日益凸显,古镇的独特性和文化韵味逐渐淡化。请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如何做才能避免“千镇一面”。【答案】1.D2.D3.C4.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深刻追溯,
更是为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②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从五个层面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论证。③论证方法上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5.①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保护传统建筑、
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乡村节庆等,保持古镇的独特性。②在传承古镇历史文化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可以将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元素融入现代文化产业中,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利用传统元素改善古镇环境,提升古镇的整体
形象和吸引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的的【解析】【导语】材料一与材料二均强调传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材料一侧重于传统文化资源在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多方面作用,提出具体实践的方法如保护传统建筑和传承农耕文化等。材料二则详细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认同、提升
道德水准、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及产业融合发展上的意义。【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就能建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错误。根据材料二“传统文化中蕴含
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和经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可知,文中说的是需要这样,并非这样做就能达成结果,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能使乡村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腾飞”错误。根据材料二“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些举措有助于拓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可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但不能使乡村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腾飞,选项夸大了弘
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可知,“传统文化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历史传承性、民族独特性和价值永恒性上”。A.体现了历史传承性。B.体现了历史传承性、民族独特性和价值永恒性。C.是“青岛大学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尝试,不能体现传统文化
资源的特点。D.体现了历史传承性、民族独特性和价值永恒性。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材料开篇直接点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深刻追溯,更是为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这一核心观点。直入主题,让读者迅速明晰文章要探讨的核心内容是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能带来的重要影响。②文章开头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大意义的总体观点,统领全文;在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意义时,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即“增强文
化认同与归属感”“提升乡村道德水准与文化素养”“激发乡村创新活力”“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这五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弘扬传统文化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
。③在论证过程中,为了使观点更加具体可感、更具说服力,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在论述“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时,指出“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品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创新”,这些具体例子进一步说明了
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观点,使抽象的理论阐述变得更加具体、实在,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一强调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指出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提到“在具体实践中,应注重保护传统建筑
、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乡村节庆等”。古镇作为乡村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并落实到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农耕文化的传承以及乡村节庆的发展上,能够凸显出古镇自身区别于其他古镇的独特文化特色,避免出现“千镇一面”的情况。②材料二阐述了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多方面意义,其中提到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激发乡村创新活力。具体做法是“将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元素融入现代文化产业中,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乡村景观设计和公共空间营造,提升乡村
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对于古镇而言,这意味着在传承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简单保留,而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古镇所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开发出与众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利用传统元素对古镇的景观和公共空间进行优化,这样
既能传承古镇文化,又能为游客带来新颖且丰富的旅游体验,使其与其他古镇形成差异,从而有效避免“千镇一面”的现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故乡的方向万吉星①山,绵延起伏的乌蒙山。②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匹碧绿的绸缎,被风一抖
,掀起一波又一波皱褶,随意地披在茫茫群山上,绿得耀眼,绿得让人心里发痒。林宇腆着个将军肚,仰起头,闭上眼,把脖子伸得老长,贪婪地呼吸着山林间清新的空气。“天然氧吧,绝对的天然氧吧!如果把莲峰山开发成森林度假公园,肯定能吸引大批的游客。”作为旅游开发投资公司的总经理,
说这话时,他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两眼放光。“那片开阔地,可以作为房车营地。”“那两座山峰间的峡谷上,适合建一个高空玻璃栈道。”“还有那林间,简直就是天然的山地自行车赛道。”考察团一行跟随着林宇的思路,
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高见,仿佛已经看见了森林公园的雏形。“在那个山坡上,可以建一个观景台。”大家顺着林宇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有一个山坡,是附近的制高点,绝佳的观景位置。“只不过⋯⋯”他停顿了一下。对面的山坡上,骇然矗立着一个坟
堆,比平时所见的坟更大更高,周围的杂草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那个坟堆就更加显眼。离坟堆不远的地方,有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同行的县长立马安排乡长,“明天就派工作组去安排拆迁,不能耽误森林公园建设的工期。”茅屋的主人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蹲在火塘边闷头抽
着旱烟。任工作组说得口干舌燥、苦口婆心,末了,老人斩钉截铁从嘴里蹦出来几个字:“房子可以拆,但坟坚决不拆,给多少钱都不拆!”他一激动,忍不住咳嗽起来,胸膛激烈地起伏着,几根稀疏的胡须一翘一翘的。工作组没办法,村里也拿老人没辙。
大家都不知道老人从何而来,姓甚名谁,据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老人不是本地人,一九四九年就来这儿了,在山坡上搭个茅草屋,守着那座坟几十年了。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孤僻,很少和村里人有来往,大家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纷纷猜测那肯定是他家祖坟,不让搬
迁,还不是怕坏了风水呗。拆迁工作停滞不前,森林公园建设进度也受到了影响。县长一拍桌子:“不能影响十几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啊。”挖掘机轰隆隆开上了山坡。就在挖掘机巨臂高高扬起时,老人拄着木棍一瘸一拐地赶了过来,一下子趴到坟头上:“要挖就连我一起挖吧!”乡长叫来几个年轻人,架着老人的膀子,把他
拖到了一边。挖掘机巨臂再次高高扬起。老人使出浑身力气,挣脱拽着他的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声嘶力竭地喊道:“不能挖,里面躺着的是英雄啊!”现场突然变得一片寂静。众人将老人搀扶起来,他深深吸了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缓缓说出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那是
一九三五年,红军主力在乌蒙山区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他所在的侦察班奉命进行侦察,获得了重要情报,但在返回途中,被围困在这个山坡上。③夜,乌蒙山的夜,像墨汁泼的一样漆黑。班长抽完最后一袋烟,把大家集中起来说:“天
一亮,敌人就会发起进攻,所剩的弹药不多了,必须趁天黑派个人把情报送出去。”没有一个人作声。静,死一般的寂静。“铁柱!”班长点了他的名,他是整个班里面年龄最小的,那年刚十五岁。“我不去,要死大家死一块。”“死什么死,都死了谁去送情报?”班长照着他的屁股就是一脚。他哭了,班长把所有
人的干粮都集中起来给他带上,拍拍他的肩膀,说:“好好活着,给侦察班留个种,如果有机会,给弟兄们垒个坟,坟头要朝着北方。”那夜,战斗很激烈,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两天后,送完情报的他回到那片山坡,给班长和战友们垒了一座坟,坟头正对着北方。一九四九年,他回到这个村子,在山坡
上搭了个茅草屋,陪伴着班长和战友们,这一陪,就是几十年。人们纷纷沉默了。莲峰山森林公园的项目推进得十分顺利。④那座坟经过修葺,更加庄严肃穆,更加显眼,周围砌起了围栏,入口处,立起了一块“莲峰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牌子
。阳光下,坟头前,墓碑上“红军坟”三个大字鲜红鲜红的,像战士们的鲜血一样红。老人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迎着北方,敬了一个军礼。那是故乡的方向。(有删改)文本二: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
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
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对林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可看出他作为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虽有投资眼光但不顾一
切追求商业价值。B.山坡上的比平时所见的更高大的坟堆、没人知道守坟老人的来历等内容,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拆迁工作影响了森林公园建设,县长带人控制住老人后,命令挖掘机进行强拆,老人无奈说出
“里面躺着的是英雄”的真相。D.文本二中通过“我”的视角描写小通讯员牺牲后的模样,通过担架员的话交代了小通讯员牺牲的详细经过,正面刻画了他的形象。7.关于文本一中环境描写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先写“山”,再写“绵延起伏的乌蒙山”,“山”的形象不断具体,增强了画面感。B.②
句写森林,“像一匹碧绿的绸缎”有静态的美感,“掀起一波又一波皱褶”写其动态美。C.③句用“像墨汁泼的一样漆黑”描写乌蒙山的夜晚,渲染了班长无法送出情报的绝望。D.④句属于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红军坟”修
葺后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对烈士的崇敬。8.两则文本中的“铁柱”和“小通讯员”都是小战士,分别塑造了他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9.文本一在莲峰山开发的故事中嵌套了老人讲述红军坟的故事,请简要探讨这种“嵌套故事”的表达效果。【答案】6.B7.C8.①铁柱:勇敢无畏,忠诚
坚定,信守承诺,重情重义,崇高无私。他坚定地执行班长的命令,并在完成送情报的任务后回来为战友们修坟,一生守护战友。②小通讯员:勇于牺牲,舍己救人。在面临手榴弹的威胁时,小通讯员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战友们的安全。9.①增加情节
的复杂性。嵌套故事的形式有利于创建复杂的情节结构,使故事更具吸引力。②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红军坟的故事相对独立,便于展现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形象,更突出甘心守护红军坟的老人的形象。③增强主题的深广度。小故事的嵌套,既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赞美了老人守护红军坟的坚守精神,也
引发读者思考旅游开发与革命教育之间的关系,主题更加多元、深刻和广泛。【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个文本分别讲述了小战士“铁柱”和无名英雄“小通讯员”的故事。文本一中,老人铁柱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烈士坟,反映了他对战友深厚的情感和对革命理想的坚守。文本二则通过小通讯员舍身救人的描写,表现了革命烈
士的大无畏精神。文本的对比反映了不同年代对于革命记忆的传承和珍视。【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内容、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A.“不顾一切追求商业价值”错,小说中的描写可以体现他追求商业价值,但不能体现“不顾一切”。C.“县长带人控制住老人后,命令挖掘机进行强拆”错,县长
并没有到现场,也没有带人控制老人后强拆。是“乡长叫来几个年轻人,架着老人的膀子,把他拖到了一边”。D.“正面刻画了他的形象”错,担架员讲述“小通讯员”牺牲的过程,属于侧面描写。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C.“……渲染
了班长无法送出情报的绝望”分析不当。当时,侦察班被围困在山坡上,要将情报送出去,可能面临很大的牺牲,这里环境渲染了侦查班面临的危急形势。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铁柱。由原文,铁柱做为侦查班年龄最小的
战士,班长点名让他送情报他说“我不去,要死大家死一块”,可见他是视死如归、深明大义、重视战友情的战士。由原文“两天后,送完情报的他回到那片山坡,给班长和战友们垒了一座坟,坟头正对着北方”“一九四九年,他回到这个村子,在山坡上搭了个茅草屋
,陪伴着班长和战友们,这一陪,就是几十年”,直到挖掘机要挖坟时他跪在地上,老泪纵横,声嘶力竭地喊“不能挖,里面躺着的是英雄啊”都能看出,他是一位崇敬英雄先烈、舍己为人、感念战友之情的老英雄。小通讯员。由原文“手榴
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可见,小通讯员也是一位视死如归、舍己为人的好战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结构艺术的能力。从情节结构的安排看,莲峰山开发的故事中嵌
套了老人讲述红军坟的故事,故事里嵌套故事,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复杂,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从而加强了文学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更有利于表现红军集体的英雄主义形象,更有利于表现老红军守护战友、崇敬英雄、不忘初心的形象特点。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嵌套的老人
讲述红军坟的故事,既歌颂了红军战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还赞美了老人守护红军坟的坚守精神,也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旅游开发与革命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主题更加多元、深刻和广泛。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月,袁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盾,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
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
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
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
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节选自《三国志·武帝纪》)10.材料画波浪
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以至弱A当B至强C若不能D制E必为所乘F是天下之大G机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济,成功,与成语“同舟共济”“人才济济”中的“济”意思不同。B.发,出发,与《琵琶行》“
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发”意思相同。C.“追之不及”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失向来之烟霞”中的“之”用法相同。D.辎重,古代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物资,后也常指军队携运的物资。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兵力悬殊,受伤的士兵
占了十分之二三,且粮草不足,曹操想要撤回许都。B.孙策想趁曹操与袁绍相持不下时袭击许都,但被刺客杀死,刘辟、刘备等人反叛曹操响应袁绍,最终被曹操打败。C.曹操与袁绍相互对峙好几个月,兵力少粮草用尽,士兵疲惫不堪,曹操向运粮的人保证十五天内打败袁绍。D.在攻打淳于琼等人的营寨时,曹
操不惧袁绍派来的骑兵,带领士兵拼死作战,最终打败淳于琼等人,把他们全杀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盾,众大惧。(2)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14.曹操《短歌行》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作为曹操
任用贤才的例证?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F11.C12.B13.(1)袁绍向曹营放箭,箭如雨下,营内走路的人都得举着盾牌,众人都很恐慌。(2)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便来投奔曹
公,趁机劝说曹公抄袭淳于琼等人。14.(1)听从荀彧的意见,坚持与袁绍应战,未退守许都。(2)袁绍谋臣许攸叛变投奔,接受荀攸、贾诩的意见,偷袭淳于琼。(3)收到袁绍书信,得知自己军营中有人策应,但焚烧书信,利
用人才。【解析】【导语】这段文字节选重点描绘了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的对峙与战斗策略。通过详细描述曹操在兵力和粮草不利情况下,依靠智谋与勇毅取得胜利,强调了曹操的决策和指挥能力。此外,文中提到的荀彧、荀攸、许攸等谋士的作用,展示了曹操在用人上的睿智。【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主公用最弱的军队抵挡最强的军队,如果不能胜敌,则被敌胜,这是夺取天下的关键时刻。“当至强””是动宾结构,“当”作谓语,“至强“作宾语,句中间不能断开,故在C处
断开;“若不能制”是表假设关系分句,中间不能断开,故在E处断开;“是天下之大机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故在F处断开。故选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成功/渡河/众多的样子。句意:怎么会不
成功呢?/一条船渡河,比喻共渡难关。/人才众多。B.正确。都是“出发”的意思。句意:还没有出发。/主人忘了回去,客人忘记出发。C.错误。代词,他们/助词,的。句意:来不及追击他们。/失去了梦中的烟霞。D.正确。句意:缴获了他们的全部辎重物资,图册书藏,珍珠宝物
。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刘辟、刘备等人反叛曹操响应袁绍”错。根据原文“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可知,刘辟确实反叛,但刘备当时是袁绍任命
去帮助刘辟的,并非反叛曹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射”,放箭;“矢”,箭矢;“行者”,走路的人;“蒙盾”,举着盾牌。(2)“足”,满足;“奔”,投奔;“因”,趁机。【14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1)由原句“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公从之”可获知,当时袁绍与曹操有兵力差距,而且曹军当时对阵处于劣势,军队粮食短缺,曹操写信给荀彧商量,荀彧劝说曹操这是胜败的关键时刻,且曹操比袁绍更擅长用人,加上有
天子之命,曹操最后听从了荀彧的意见,没有撤回许都。(2)由原句“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可以获知,许攸原本是袁绍的谋臣,前来投奔,劝说曹操抄袭淳于琼,但此时曹操士卒疲乏,对方有
万余人兵马,曹操左右的大臣都怀疑许攸的计谋,只有荀攸、贾诩劝说曹操,曹操最终听从意见,亲自带兵抄袭,最终获胜。(3)由原文“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可以获知,袁绍战败后逃跑,留下大
量财物书信,曹操在得到的袁绍的书信中,发现了许都的官员和自己军队里的人给袁绍的信件,但立即全部烧掉了,在当时急于用人之际,曹操没有立刻斩杀叛徒,反而留了一条活路,可见他急于用才。参考译文:八月,袁绍前后连营,积极推进,并依沙丘扎寨,东西军营长达数十里。曹公也分开阵营,与袁军相对抗,但交战
失利。此时曹公的军队不到一万,其中还有受伤的二三千。袁绍又重新进军进逼官渡,堆土山,挖地道。曹公也在营中堆山挖沟,以抵抗袁军。袁绍向曹营放箭,箭如雨下,营内走路的人都得举着盾牌,众人都很恐慌。这时曹军粮食缺少,曹公给荀彧写了一封
信,和他商量,准备撤回许都。荀彧认为:“袁绍全部兵马都集于官渡,准备与主公决一胜负。主公用最弱的军队抵挡最强的军队,如果不能胜敌,则被敌胜,这是夺取天下的关键时刻。况且袁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才而已,能聚集人却不能正确调。用。凭着主公的聪明威武,雄才大略,再加上
奉天子之命讨伐叛乱,怎么会不胜利呢!”曹公听从了他。孙策听说曹公与袁绍相持不下,便密谋袭击许都,结果还没有出发,就被刺客杀死。汝南投降的贼寇刘辟等发动叛乱,作为袁绍的内应,抢劫许都附近城郊。袁绍派刘备去援助刘辟,曹公令曹仁出军,打败刘备。刘备仓惶回
逃,于是曹军攻克了刘辟的军营。袁绍几千辆运粮的军车来到,曹公采用荀攸的计谋,派徐晃、史涣截击,大败袁军,烧毁全部粮车。曹公与袁绍相持几个月,虽然每次交锋都斩杀袁军的大将,但兵少粮尽,士气低落。曹公对运粮的人说:“半月后,一定打败袁绍
,不再劳累你们了。”十月,袁绍派兵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带一万多人护送,在袁绍大寨北面四十里的地方宿营。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便来投奔曹公,趁机劝说曹公派兵抄袭淳于琼等人。曹公左右的人都不相信他,荀攸、贾诩二人
劝说曹公采纳他的建议。曹公让曹洪留守大营,亲自率领五千人,连夜出发,在天亮前赶到。淳于琼等看曹公的人少,就在营外摆开阵势。曹公下令冲击,淳于琼退回营内固守,曹军攻打营寨。袁绍派骑兵救援淳于琼。左右有人说“敌人骑兵越来越近了,请派兵迎
敌”。曹公大怒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曹军殊死奋战,把淳于琼等打得大败,把他们杀死。袁绍听闻曹公攻打淳于琼,对大儿子袁谭说:“趁他攻打淳于琼,我们偷袭他的大本营,他肯定就无处可归了。”便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兵败
,就来投降了曹公。袁绍的军队一败涂地,袁绍和袁谭等弃军逃跑,渡过黄河。曹军追赶不及,但缴获了他们的全部辎重物资,图册书藏,珍珠宝物,俘虏了大量士兵。曹公在得到的袁绍的书信中,发现了许都的官员和自己军队里的人给袁绍的信件,立即全部烧掉了。冀州各
郡见曹公打败了袁绍,纷纷献城投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同颜少府旅宦秋中高适传君昨夜怅然悲,独坐新斋木落时。逸气旧来凌燕雀,高才何得混妍媸①?迹留黄绶②人多叹,心在
青云世莫知。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③。【注】①妍媸:美丑。②黄绶: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借指官位。此处指颜少府为县尉。③瑕疵:此处指“拜迎官长”“鞭挞黎庶”等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友人的消息谈
起,听说友人昨夜满怀惆怅悲伤,独自坐在书斋中。B.“木落”描绘了树叶纷纷凋零的景象,以凄凉的氛围烘托友人的心境。C.尾联通过抒情为友人鸣不平,同时劝慰友人要以平和心态看待仕途挫折。D.本诗逻辑清晰,先写友人状态,再分析原因,最后直指
官场不公,具有较强感染力。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表达了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颔联,称赞友人过去“逸气凌燕雀”其鸿鹄之志超过常人,现在却“高才混妍媸”,与普通之辈混为一谈,对比
中表达出对友人仕途不得志的不平与同情。②颈联,写友人“心在青云上”,胸怀青云之志,而现实却“迹留黄绶”,仅仅担任县尉这样的微职,远大理想与现实境遇的对比中表达出对友人仕途不得志的不平与同情。【解析】【导语】高适在《同颜少府旅宦秋
中》中,通过对友人颜少府的惜才与劝慰,表达了对官场不公的批判。诗中将友人的才华与处境对比,刻画了才高而不得志的形象,语言质朴而感情深沉,显示出对友人深切的同情和理解。【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同时劝慰友人要以平和心态看待仕途挫折”错误,尾联
更多的是表现出对官场不公的控诉和对友人不平的愤懑。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对比的双方,然后分析其中的情感。①颔联中,“逸气旧来凌燕雀”一句展现了友人颜少府有着超越平凡之人(燕雀象征平凡之人)的超逸气质,而“
高才混妍媸”说明友人的高才并没有得到认可,没有得到重用,与普通之辈混为一谈,突出友人仕途不得志,诗人在对比中表达出对友人仕途不得志的不平与同情。②颈联中“心在青云世莫知”体现出友人颜少府有着高远的志向,一心向往高远的天空(青云象征高远
志向)。但是,他的这种志向却不被外界所知。而现实却“迹留黄绶”,仅仅担任县尉这样的微职,这一对比深刻地表现出友人内心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悲哀。他的才华和抱负仿佛被世俗的尘埃所掩埋,远大理想与现实境遇差距巨大,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壮志难酬的同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娟随父母参观了杜甫草堂,她想起《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为杜甫晚年潦倒困苦、借酒消愁的遭遇而悲叹。(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描写周
瑜的儒将风采,用“___________”写其婚事,表现了周瑜少年英俊,志得意满。(3)李白生性洒脱,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高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和对权贵的蔑视。【答案】①.艰难苦恨繁霜鬓②.潦倒新停浊酒杯③.羽扇纶巾④.小乔初嫁了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⑥.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繁、霜、纶、初、摧、事。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注意力是人的一项A的心理素质。研究表明,它与人的认知能力、动作技能、表征技能、自我控制能力等B,不但会对孩子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到其未来的工作成就、情绪、人际关系
等方面,关乎孩子未来的发展。(甲):一是注意力的稳定性,即人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上的时间;二是注意力的广度,即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称注意的范围;三是注意力的分配,它取决于人同时进行的若干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及对活动
的熟悉程度等;四是注意力的转移,指人在从事一件事后是否能快速进入下一件事,或在做事被打断后能否很快回归到原来的事情上。其中,注意力的广度,与孩子注意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经验有关。孩子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
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同时,(乙),对注意对象越熟悉,注意的广度也越大。我们通常说的注意力,在脑科学中被称作“有意注意”。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有限,①一个人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需要经过训练,它是长期努力的结果。②家长引导孩子做好时间管理和精力
管理是培养其注意力的保证。③研究表明,疲劳会加速注意力。④孩子在高度集中注意力20~35分钟后,会开始出现注意力衰退现象,⑤而最初的15分钟注意力衰退的速度最快。另外,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在高度集中注意力40分钟后也需要短暂休息,或者用“无意注意”如看有趣的东西取代。不同的孩子
一天中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不同,家长要按照孩子注意力的特点合理安排,提高其学习效率,塑造他的注意力日周期节律。比如,跟孩子一起构想学习计划,制订时间表,哪个时间段学习什么科目,或进行相对有趣的学习任务。一段时间后孩子形成习惯,到了某个时间段,(丙)。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
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
1.下列各项中,与原文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B.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的称谓。C.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D.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22.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刚的注意
力,请你结合材料给他的父母提两条建议。【答案】18.A不可或缺(至关重要)B息息相关(密不可分)19.甲:人的注意力包括四个方面乙:自身经验越丰富丙: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20.①把“是否”删掉。③在“注意力”后加
“(的)衰退”。21.B22.①要对小刚进行长期的训练。②引导小刚做好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或:根据小刚注意力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计划)。【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空,根据后文的研究结果可知,注意力对于人的各种活动和发展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不能缺少,所以可用成语
“不可或缺/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不能缺少。指非常重要。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B空,该句是说注意力与人的认知能力、动作技能、表征技能、自我控制能力等之间的关系,由后文内容可
知,它们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可用成语“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空,此处需要一个能够起到总领作用的语句,后文“一是注意力的稳定性……四是注意
力的转移”是对注意力所包含的不同方面进行逐一说明,据此可写“人的注意力包括四个方面”;乙空,由前文“与孩子注意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经验有关。孩子注意的对象越集中……”可知,此处应阐述自身经验对注意力广度的影响,并且应采用“越……越……”的句式结构,据此可写“
自身经验越丰富”;丙空,根据文意可知,该段是在论述关于集中孩子注意力的问题,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习惯养成,当到了特定的时间段时,孩子就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前面一系列措施所期望达成的结果,据此可写“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
中”。【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搭配不当。“是否”与“需要经过训练,它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不搭配,这是两面对一面,应把“是否”删掉。③成分残缺。谓语“加速”缺少相搭配的宾语,应在“注意力”后加“(的)
衰退”。【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原文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引号作用为引用。B.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与原文用法一致。C.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D.引号作用强调。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并提出建议的能力。①由文中“一个人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
,需要经过训练,它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可知,注意力不是天生就能够稳定保持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来培养。对于小刚来说,想要提升他的注意力,这种长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②从注意力的时间特性来看,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并且有一定的规律。同时“不同的孩子一天中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不同,家长要按照
孩子注意力的特点合理安排,提高其学习效率,塑造他的注意力日周期节律”,所以作为父母,要引导小刚做好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根据孩子注意力特点安排学习计划。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百合花》中掩
护担架员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小通讯员是战争时期的英雄;《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兢兢业业的售货员张秉贵等是和平时期的英雄。对于英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界定标准。请你以“我心中的英
雄”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为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提到不同年代的英雄:战争时期的英雄(《百合花》中掩护担架员
而牺牲的小通讯员)、和平时期的英雄(如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以及兢兢业业的售货员张秉贵)。这提示读者,英雄可以存在于各个职业、各个历史时期,在和平年代、在平凡的岗位也可以成为英雄。题目明确规定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这意味着作文需要围绕“英雄”这一概念展开,并且具体化到“我心
中”的理解和标准。因此,文章的重点应该是探讨“什么样的人是我心中的英雄”,从而表明自己心中对英雄特质的理解和认识。行文构思上,可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英雄,即是不凡。接下来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二、所
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三、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最后总结自己对英雄的理解和认识。立意:1.弘扬英雄精神,砥砺前行。2.青春当以英雄精神为底色。3.铭记英雄,追寻英雄,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