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88.500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4)页,88.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fa0460b30eeda666a41c697b29022d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临川学校2020--2021上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48分)1.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对

此解释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收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等级体系决定【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宗室子弟及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其中,齐为功臣姜

尚的封地,鲁为宗室的封地,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山东称鲁而不称齐,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齐鲁的历史都源于西周分封制,排除。C项说法错误,称“鲁”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而不是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排除D。综上

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2.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这反映出商代政治具有:A.宗法性B.祭祀性C.神权性D.血缘性【答案】C【解析】【详解】商汤认为夏桀罪恶多端,上天要消灭他,自己顺应天命,讨伐夏桀,体现了神权,C正确;宗法性强调血缘关系

,与题无关,排除A;祭祀性强调仪式,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血缘性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血缘纽带和

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严格的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层次,从材料中的“十等”、“下、上、神”、“王、公、大夫、士、皂”等

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D正确;A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是宗法制的核心,排除;C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4.《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大意是如今大道已经消逝,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做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做

儿女,财务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由题干“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私有制已经开始在社会上盛行,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与经济基础的变革相适应,原始社会的禅让

制逐步被世袭制所代替。由此可见,题干中的既隐的“大道”指的是正在消亡的禅让制和公有制,取而代之的则是世袭制与私有制。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选A。5.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

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发动了兼并六

国的战争,在此背景下韩非子主张建立中央集权政府,顺应社会需要,C正确;商鞅变法在春秋时期,排除A;战国时期县制并未取代分封制,排除B;韩非子生活在战国,当时国家尚未统一,排除D。6.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

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这也是皇权特殊性的一种表现,因此尽管分封制弊大于利,分封子弟也一直延续到了明清。由此可知,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故C正确;周代的分封制,除了个别朝代外,基本都不采用,故A错误;

血缘分封不利于政权稳定,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固,故BD错误。7.有学者指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该观点认为中央集权制度()A.贯穿中国古代始终B.被历朝历代完整

传承C.有它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是由分封制演变而来的【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学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且行之有效,是应当肯定的。这说明中央集权制度有它的合理性和生命力。分析选项,

A错在“始终”,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B错在“完整传承”,与史实不符;C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中央集权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8.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B.削弱封国权力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即设立中朝,这一措施限制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C选项不是主要目的;B选

项不属于君主专制的内容。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材料所说的内容指的是哪一事件和制度,从尚书令和侍中这些官职的名称就可以初步得出中朝外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加强君主专制正是采用了这一制度,所以答案直接可以得出

。9.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

薄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考点: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的变化10.唐时,门下省设给事中一职,专门负责审议中书省草拟的下行诏书,如认为有违制失当之处,可以封驳奏还,称为“涂归”。这表明A.门下省是中书省上级机构B.给事中实际起到监察作用C.给事中代表社

会履行职责D.封建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给事中一职,专门负责审议中书省草拟的下行诏书,如认为有违制失当之处,可以封驳奏还,这种职能带有监察性质,说明给事中实际起到了监察的作用,B正确;门下省和中书省同属一级,排除A;给事中是服务于皇权而非社会,排除C;题干中未提

及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排除D。11.“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A.先秦

的世袭制B.汉代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的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指的是科举制的推行以考试为标准,而不是以血缘、门弟为标准,故D正确。12.有学者认为:“科举

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与之前的用人制度相比,彻底打破了血缘世

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采用相对公平客观的文化考试选拔人才,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指的是它的公平竞争,因此A选项正确;以文治国、分科考试和学而优则仕都是科举考试的理念,但只有公平竞争能够达到“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的高度,其他选项错误。故选A。1

3.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

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

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本善习远”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

近习相远。C选项“非善非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

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这是“全新的创造”,故C正确;强调

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强化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故AD错误;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这指的是董仲舒新儒学,故B错误。15.《马可·波罗行纪》中曾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

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辽阳行省B.岭北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契丹人”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按照元朝行省

制度的划分,东北地区应该是属于辽阳行省管辖,故应该选择A;B项是管辖包括今俄西伯利亚大部、蒙古国等地区,排除;C项是在西北,排除;D项是在南方,排除。故选A。16.明史专家毛佩琦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

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政权的更替B.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C.国力对比的变化D.文化途径的迥异【答案】B【解析】【详解】崇祯帝的驾崩意味着清朝统治的建立,封建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顶峰,封建社会日渐僵化。而查理一世的死亡意味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英国

逐渐实现政治近代化。从这一角度分析可知,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即毛佩琦观察问题的着眼点是中英两国社会形态的变化,B正确;政权更替并不能解释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加快的现象,排除A;17世纪40四十年代的英国国力尚不及同时期中国,因此C无法解释东方没落加速的现象

,排除C;东西方文化途径的迥异在17世纪40年代以后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其不构成东西方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排除D。1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

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18.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

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

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所以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

专制·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19.读下表,表中根据史实得出的推论正确的是序号史实推论①东汉时,蔡伦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造成蔡侯纸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当时主要书写材料②《韩非子》中提到过最初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出现指南仪器③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东晋

时中国进入热兵器时代④元代王祯用转轮排字盘不到一月就印成100部六万余字的《旌德县志》中国是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书写材料发生了革命性的

改变,但没有立即在民间广泛流传,不能完全取代竹简木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故①错误,排除A;韩非子是战国思想家,其著作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出现了指南的仪器,②正确,选B;火药的出现和应用于军事不是同一

个时代,唐朝末年火药才运用于军事,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冷兵器时代,故③错误,排除C;转轮排字法主要表现的是活字印刷技术,不是雕版印刷技术,故④错误,排除D。20.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

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A.《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B.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C.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答案】A【解析】上海开埠前,其在江南的城市地位远不及邻近的苏州、杭州及南京。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上海开埠后的崛起,促使了经济中心城市由苏州向上海的转移。故答案选A。其它三项都不符合题意。21.“(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

化频繁接触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

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危机严重,洋务派实践了向西方学习器物的过程,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之下,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符合题意的是B项,C项是维新思想,不是向西方学习的开始,A项中没有受西方思想的影响,D项是新文化

运动中北大的办学方针,不符合题意。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中体西用22.1859年英国人呤唎在广州街头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

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入注目的。”下列对材料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A.女子缠足的恶俗已被政府明令禁止B.广州开放较早导致女子服饰普遍西化C.西方工业品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D.沿海地区的开放使女子已经获得解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仅仅

是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故选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工业品对中国的影响。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近代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已经影响到了民众生活习俗。但并非缠足恶俗已被禁止、女子获得解放,也不能说明“普遍西化”。排除ABD。23.1919年5月4日,

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当学生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发时,使馆区的外国军警却以某不平等条约的名义对学生的爱国行为予以阻挠!下列关于这段历史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A.学生去使馆区抗议巴黎和会损害中国利益B.在这次运动中政府

支持了学生的爱国行为C.该不平等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D.该运动未能阻止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此题考查的是五

四运动相关知识。结合五四运动相关知识,分析选项,可知,只有A.学生去使馆区抗议巴黎和会损害中国利益,符合题意;其余BCD三项,不符合史实,均不准确,排除BCD。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24.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5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A.逐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全面

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十七年来,教育事业的重大成就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科教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初步实施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后初期,三个面

向”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BCD时间不符。第Ⅱ卷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

)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

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

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摘编自李奎良《

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3)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思想之间的关系。

【答案】(1)方案: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2)指导思想:“大一统”思想。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关系:董仲舒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思想,其在儒学的基础上,吸取了道家、

法家等思想中有利于君主专制的成分。【解析】【详解】(1)方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主张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以墨翟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

张法治。(2)指导思想: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董仲舒的指导思想是“大一统”思想。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加强了中央集权。董仲舒主张“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使得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关系: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思想,在其基础上吸取了道家、法家等思想中有利于君主专制的成分,形成了汉代新儒学。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融合交流,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

政治和文化格局。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春秋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

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唐朝在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有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

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清朝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用相关史实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和发展的”?【答案】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秦朝,秦王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夷”和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促进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开创了中央集权制、郡县

制等政治制度,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与巩固。唐朝前期,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推动了民族团结与融合。对东突厥一部分允许内迁,大部分在原地设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对西突厥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对吐蕃王朝实行和亲。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强大的国力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国家的统一清朝前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康熙帝平定“三藩”割据,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叛乱,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满汉关系和团结蒙藏的措施,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随着历朝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措施的加强,大一统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并日益巩固与发展。【解析】【详解】据表格内容,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

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得出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据表格内容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从秦朝和汉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方面进行阐述;据表

格内容唐朝“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从唐朝国力强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分析阐述;根据表格内容清朝“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

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从康熙皇帝等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史实阐述说明。27.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

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

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改组国民党而采取的举措。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答案】(1)意向: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措施:发动辛亥革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和责任内阁制。(2)举措: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

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作用:统一并壮大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有利于北伐战争的开展。【解析】【详解】(1)意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意向。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出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和责任内阁制。(2)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重新

解释三民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组后的国民党统一并壮大民主革命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组后的国民党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组后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

国共合作,有利于北伐战争的开展。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