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增分测评卷》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docx,共(9)页,1009.63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df5fb8db38793d56539ae21571914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
发射。下面左图示意“天问一号”飞行过程,右图示意火星与地球数据比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火星停泊段,“天问一号”类似于()A.恒星B.行星C.卫星D.彗星2.与地球相比,火星()A.更靠近太阳B.大气层厚度大C.温差更大D.季节更替频繁月相是天文学中对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称呼。月
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小明同学有着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每天会把看到的事情记录下来。下图为月相形成示意图及小明同学2023年8月19日一则太阳和月亮升落日记。据
此完成下面两题。3.推测小明8月19日看到的是()A.蛾眉月B.上弦月C.满月D.凸月4.小明8月19日白天能看到的这种月相()①出现在农历廿六或廿七②位于太阳东侧③亮面朝向西方④持续时间大约只有3个小时A.①
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日照时数是指一天内太阳光线直接照射地面的时间。右图是我国某区域夏季、冬季日照时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5.甲、乙、丙、丁四地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的是()A.甲B.乙C.丙D.丁6.该区域夏季日照时数较冬季多,主要影
响因素是()A.纬度B.昼长C.云量D.海拔7.与甲地相比,丙地发展光伏发电的主要优势是()A.晴朗天数多B.太阳能资源丰富C.空气湿度小D.距离消费市场近太阳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也不断地探索着太阳。下面左图是太阳
大气层局部结构示意图,右图为2023年4月21—24日地球地磁活动水平(Kp指数)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太阳能间接为我们提供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②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地
壳运动都离不开太阳能③太阳辐射直接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光、热资源④太阳辐射是产生美丽极光的主要原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9.对左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太阳大气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判断正确是()A.甲是
光球层,Q代表太阳耀斑B.乙是色球层,N代表太阳耀斑C.乙是色球层,M代表太阳黑子D.丙是日冕层,P代表日珥10.图示特大磁暴发生时()①全球可以看到绚丽的极光现象②全球洪涝灾害更加频繁③小王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④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频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巴西考古学家在2020年7月10日发布了他们最新的考古发现。在巴西东北部发现了新品种恐龙化石(如图),考古学家为其取名为“阿拉塔龙”。据介绍,这是一种食肉类恐龙,大约生活在1亿1500万至1亿1100万
年前的白垩纪,与我国2001年在新疆五彩湾发现的侏罗纪早期的左龙有亲缘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11.“阿拉塔龙”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A.太古宙末期B.古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D.新生代早期12.该地质时期()A.形成大量铁矿B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C.喜马拉雅山脉形成D.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了北极地区距今350万年前的远古骆驼化石。无独有偶,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南极地区距今2.8亿年前的森林化石。下面左图为北极地区远
古骆驼生活复原示意图,右图为地质时期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3.根据材料推测()A.2.8亿年前的南极大陆纬度较低B.350万年前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C.南极森林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全球变暖D.远古骆驼生活时期北极地区干旱少雨14.甲时期()A.恐龙盛极一时B.三叶
虫灭绝C.气候寒冷干燥D.形成喜马拉雅山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15.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慢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C.③—呈
液态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太阳活动引起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又称“太阳风”,其速度可达200~800千米/秒。天体的磁场可以很好地屏蔽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进而保护天体表面生态环境。2023年1
月6日7时50分,随着太阳耀斑大爆发,强烈的太阳风袭击地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图为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示意图。(1)说出地球磁场在地球生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3分)(2)简述太阳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
响。(6分)(3)从中学生个人角度,列举应对太阳风的具体措施。(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我国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沙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98.5%,荒无人烟,但此处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光伏发电站。下面为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图和共和县塔拉滩地理位置示意图。(1)据图说明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3分)(2)分析在共和县塔拉滩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有利条件。(6分)(3)阿克苏的纬度
比广州高,但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原因。(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
宙和显生宙,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叫地质年代。下图为地球地质年代表。(1)太古宙是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试推测其形成过程。(4分)(2)指出地质历史上
两次重要的成煤期和主要成煤植物。(4分)(3)列举一个发生过物种灭绝事件的地质年代,并推测其原因。(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塔里木盆地超深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地质构造极为复杂。2023年5月30日,我国首口万米科学探索井——“
深地塔科1井”在我国新疆塔里木油田正式开钻,目标钻探深度11100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1)完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用“------”画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并标注出“地壳”“地幔”
“地核”“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7分)(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请运用地震波的基本原理加以解释。(6分)答案全解全析1.C由图可知,火星停泊段,“天问一号”围绕火星运转,类似于火星的卫星,C正确;“天问一号”自身不会发光发热,不属于恒星,A错误;“天问一号
”没有围绕恒星运转,不属于行星,B错误;“天问一号”不是由冰物质组成的,也没有围绕太阳运转,不属于彗星,D错误。2.C与地球相比,火星距太阳较远,大气密度小,故火星表面温度低且温差较大,A错误、C正确;与地球相比,火星质量、体积小,引力小,大气层厚度小,B错误;与地球相比,火星公转周期长,季节
更替慢,D错误。3.A依据小明日记中的信息可知,当日落西北山坳时,月亮挂在西南天空,且1小时32分钟后,月亮也在西北山坳落下,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测出,小明8月19日看到的是农历月初的蛾眉月,A正确。4.B由上题分析可知,8月19日白天能看到的这种月相是出现在农历月初的蛾眉月,即农历初三、初四的
月相,此时的月球位于太阳的东侧,亮面朝向西方,①错误,②③正确;从小明日记中可以看出,当日月亮从东偏北露出地平线时,时间是北京时间5:42+2小时20分钟=8:02,而当日月亮落山的时间是19:09+1小时32分钟=20:41,即这一天白天能
看到的这种月相的持续时间为20:41-8:02=12小时39分钟,并不是大约只有3个小时,④错误。故选B。知识拓展蛾眉月,是指农历月末和月初的月相,因形状如同眉毛而得名。其可分为新月蛾眉月和残月蛾眉月。新月蛾眉月于农历月初初三、初四的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亮面
朝西,呈反“C”状。残月蛾眉月是在农历月末二十五、二十六的黎明出现在东方天空,亮面朝东,呈“C”状。5.A读图可知,甲地夏季日照时数为900~1000小时,乙地夏季日照时数为700~800小时,丙地夏季日照时数为800小时,丁地夏季日照时数为500
~600小时,故甲、乙、丙、丁四地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的是甲地,A正确。6.B该区域纬度较高,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多,而冬季白昼时间短,日照时数少,故该区域夏季日照时数较冬季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昼长,B正确;该区域大部分位于青海省境内,降水较少,云量较少,故云量对
其日照时数影响较小,C错误;同一区域,纬度、海拔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A、D错误。7.D读图可知,与甲地相比,丙地距省级行政中心近,消费市场更广阔,D正确;由图示等值线分布可知,甲地日照时数更多,由此可推测甲地晴朗天数更多、空气湿度更小,A、C错误;甲地比丙地的太阳能资源更丰富,B错误
。8.A太阳能间接为我们提供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①正确;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离不开太阳能,但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②错误;太阳辐射直接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光、热资源,③正确;极
光是太阳大气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的,主要与太阳活动有关,而与太阳辐射无关,④错误。故选A。9.B依据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甲为光球层,Q代表太阳黑子,A错误;乙为色球层,N代表太阳耀斑,M代表日珥,B正确、C错误;
丙为日冕层,P代表日冕物质抛射,D错误。10.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但只有在高纬度地区才能看到极光,①错误;太阳活动会影响降水,但不会使全球洪涝灾害更加频繁,②
错误;磁暴发生时,小王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会发生异常,③正确;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进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④正确。故选D。11.C材料中显示,“阿拉塔龙”大约生活在1亿1500万至1亿1100万年前的白垩纪,白垩纪为中生代末期,
C正确。12.D在中生代中后期,小型哺乳动物出现,D正确;在寒武纪形成大量金属矿产,A错误;裸子植物在晚古生代开始出现,B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C错误。13.A据材料“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南极地区距今2.8亿年
前的森林化石”可知,当时南极大陆的纬度应该较低,气温和降水条件好,森林茂密,A正确;材料“北极地区距今350万年前的远古骆驼化石”说明,当时北极气候较温暖,不会有大面积的大陆冰川覆盖,B错误;南极森林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的运动,说明当时南极大陆在低纬度地区,C错
误;从左侧图片中可以看出,骆驼旁边有大量树木生长,说明远古骆驼生活时期北极地区气候较湿润,D错误。14.B据图可知,甲时期气温大幅度降低,远低于现代全球平均气温,降水量大幅度增加,高于现代全球平均降水量,故地球进入寒冷湿润期,按照图示时间
推断,此时应属于古生代后期,这时恐龙尚未达到繁盛,A、C错误;三叶虫灭绝于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气候寒冷湿润,B正确;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15.C由图可知,①为地壳,在地壳中,纵波的传播速
度快于横波,A错误;②为地幔,由地震波波速在该层中出现变化可知,地幔物质组成并不均匀,B错误;③为外核,图中显示,横波不能在该层传播,表明其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C正确;④为内核,组成物质为铁和镍,D错误。16.答案(1)地球磁场可以屏蔽太阳风产生的有害宇宙射线、高能辐射,保护地
球生物安全地由低级向高级演化。(3分)(2)高能带电粒子流轰击地球电离层,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2分)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影响远洋航行;(2分)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太空中电子设备的运行,威胁航天器的安全。(2分)(3)太阳风出现时,应减少外
出,避免高能辐射对人体的影响;(3分)提前做好通信计划,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3分)解析(1)由材料可知,天体的磁场可以很好地屏蔽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离子流,进而保护天体表面生态环境。地球磁场可以屏蔽太阳风产生的有害宇宙射线、高能辐射,保护地球
生物由低级向高级安全演化。(2)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轰击地球电离层,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得通信中断;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远洋航行;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太空中电子设备的运行,威胁航天器的安全。(3)因太阳风爆
发时会产生强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故应减少外出;太阳风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故应提前做好通信计划,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等。17.答案(1)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总体自东南向西北增多;(1分)青藏高原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1分)
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1分)(2)共和县塔拉滩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大气稀薄;(2分)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条件好;(2分)荒漠面积广阔,可利用土地较多,适合大规模铺设太阳能光伏板。(2分)(3)阿克苏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云量少,晴天比地处沿海的广州多。(或广州降水多,云量
多,晴天较内陆的阿克苏少。)(4分)解析(1)回答分布规律时,一般需答出递变趋势及高值中心、低值中心。(2)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有利条件,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从自然方面来说就是分析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从人文方面来说一般包括可利用土地多、消费市场广阔等。(
3)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天气状况等。阿克苏地处我国新疆,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晴天多,这是阿克苏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的主要原因。因此答题时一定要从天气状况角度来分析回答。18.答案(1)太古宙时期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2分)火山喷发时将地
层深处的铁元素带至地球表层,最后在地形条件适宜的地方富集、沉积,形成铁矿带。(2分)(2)晚古生代,成煤植物是蕨类植物;(2分)中生代,成煤植物是裸子植物。(2分)(3)古生代末期。(2分)原因:海洋面积变化;地壳运动剧烈,火山活动频发;海水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大气成分发生变化。(每点2分,答
出两点即可)或中生代末期。(2分)原因:小行星撞击地球;气候突然发生变化;火山活动频发。(每条2点,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金属矿产的形成与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有关。岩浆活动多发于地壳不稳定的时期或地区,太古宙时期即为地壳不稳定时期,故岩浆活动剧烈,
火山喷发频繁;火山喷发会将地层深处的铁元素带至地表,之后在地形条件适宜的地方富集、沉积,最后形成铁矿带。(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成煤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晚古生代是蕨类植物繁盛时代,中生代是裸子
植物繁盛时代。(3)结合所学可知,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据统计,仅海洋动物就有200多个科灭绝,仅海洋无脊椎动物就有约700个属灭绝,此次物种灭绝发生的原因大致归纳为:地壳运动剧烈、火山活动频发
、海水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另外,中生代末期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即白垩纪大灭绝,据统计,仅海洋动物就有100多个科灭绝,仅海洋无脊椎动物就有约1000个属灭绝。白垩纪末期是火山活动频发的时期,是大西洋迅速开裂、
地球各板块重新组合的时代;对于灭绝原因的解释,不少人归结为“宇宙说”,比较流行的还有陨石撞击说;也有人认为是太阳黑子爆发导致气候突然变化造成的。19.答案(1)绘图如下:(7分)(2)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在固、液、气态物体中都能传
播;(2分)可在地表发射地震能量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地下的介质中传播并反射回地面,(2分)通过对反射波进行记录和分析,若在一定深度,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下降,则可推测该地可能存在油气矿藏。(2分)解析(1)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莫霍界面以
上为地壳;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处,其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以上到莫霍界面为地幔。画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可以借助图中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状况和虚线来画。(2)之所以可以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主要是由于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和通过介质的差异
。在地表发射地震能量产生地震波,地震波经介质传播后反射回地面,再分析反射波中横波和纵波的传播状况,由于当介质为非固体时,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下降,则据此可以分析出在地下一定的深度有没有油气矿藏,从而达到寻找油气矿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