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9)页,122.03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d8e956c3651678a74df71a51ccd7a4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八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时期
,巩义双槐树聚落不仅有带巷道的多进院落式大型建筑集中分布,而且出现了迄今已知最早的夯土围垣结构。以围垣划分聚落功能区的特点,在之后龙山时代的登封王城岗、淮阳时庄中都有体现,并延续至二里头时期。这一过程体现了()A.城市规划
建设理念初显B.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C.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成D.社会分工体系日益深化2.里耶秦简中的户籍文书是以里为单位编制,按照爵级高低排列的。乡负责户口登记和初步分类,县在各乡汇报基础上作出累积,并编制出特
殊的名籍;里负责户口登记时进行案验,在户口出现变化时,里典参与公证等事宜。户籍文书的编制可以说明秦代()A.乡里具有一定的自治权B.开始建立户籍统计制度C.地方治理体系臻于完善D.国家管理能力水平较高3.西汉后期,贡禹向元帝建议,应当罢免开采珠玉金银和铸造钱币的官职,不再发
行货币,以及租税俸禄都用布帛和谷物。王莽纂汉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东汉章帝(公元75—88年在位)时,尚书张林主张赋税征收时收取实物,以实物货币代替铜币。据此可知,两汉时期()A.纺织业得到较大的发展B.经济发展日益衰退C.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社会秩序比较混乱4.东晋刘宋易代
之际,王氏与谢氏子弟仍为刘宋的显贵;萧梁破灭,王(褒)、庾(信)两族迁到北朝后继续做大官。而褚渊本是东晋旧族,之后成为刘宋政权的顾命大臣,却将刘宋的印玺授予萧梁统治者并进行劝进,“宾客贺者满座”。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政权更迭过程比较激烈B.传统儒家忠君观念受到了冲击C.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壮大D
.门阀成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5.民间竹枝词在唐代一开始属于“野唱”,经文人的“发现”,逐渐由“入教坊、在朝市”演变为“精唱”。唐代文人竹枝词中还较多地保留了民间竹枝词所咏内容,即对男女爱情和对地方风物的吟诵。唐
代竹枝词的变化()A.迎合了科举考试的发展需要B.反映出不同阶层文化的融合C.强化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6.北宋时,中枢政务决策与运行机构大体分为主管民政之中书门下与主管军政之枢密院
,二者分掌文武大政。南宋初期,中枢机构出现了三省副相与枢密院副长官长期互相兼任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军事形势的紧张B.冗官现象的加剧C.君主权力的扩大D.决策机制的异化7.近年来,史学研究者通过对《辽史·百官志》编纂过程的研究,提出元修《辽史·百官志》主体
骨架和核心条目改编自《亡辽录》所载辽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南面官”“北面官”体系,而历来被深信不疑的“南北面官制”概念可能存在很大漏洞。这反映出()A.辽代未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B.元代编纂的史书缺乏可信度C.新研究有助
于深化历史认知D.史料是史实重现的唯一依据8.元朝初期,官方使用三种文字:蒙古语、汉语、波斯语。蒙古语是帝师八思巴在吐蕃字基础上新造的八思巴蒙古字。早在1269年,忽必烈就降诏:“凡有玺书颁降,并用蒙
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忽必烈强调用八思巴蒙古字“译写一切文字”,忽必烈重视八思巴蒙古字的使用旨在()A.确保蒙藏地区的特殊地位B.加速蒙汉民族间的交融C.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维护蒙古族的主体地位9.明
仁宗、宣宗之时,杨士奇虽主持阁务,却没有首辅之称。嘉靖至万历时,首辅与次辅、群辅有了极大差别。张璁为首辅,事多专断。夏言为首辅,其他阁臣“恂恂若属吏然,不敢少龃龉”。“首辅”的出现()A.促进了内阁的制度化B.根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C.完善了中央
决策机制D.加剧了君主与阁臣间的矛盾10.表1所示为1765—1779年中国生丝出口额(单位:两)及其占出口总值比例变化。这一变化可以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表1时间生丝出口额生丝出口额占出口总值百分比1765—1769年33454220.89%1770-1774年35824225.31%1775
—1779年45537637.69%A.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所产原料被西方工业国争抢C.传统手工业仍有一定竞争力D.闭关自守政策已经名存实亡11.1858年,清政府在上海与英法就税则谈判时,西欧其他国家即向清政府发出照会,提出了订约的要求。奕䜣认为:这些国家
依附在英、法、美三国名下通商,“中国未忍驱逐,已属格外邀恩”。如果这些国家效法英、法、美三国,意图换约,“必当严行拒绝,以杜要求”。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清政府()A.依旧秉持天朝上国观念B.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C.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D.主动对列强实行开放
12.表2所示是洋务运动时期部分外资轮船公司设立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表2公司名称创办者国别创办年份投资本额旗昌轮船公司旗昌洋行美国1862100万两省港澳轮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英国186575万两北清轮船公司惇裕洋行英国186819.4
万两太古轮船公司太古洋行英国187297万两怡和轮船公司也和洋行英国1881137万两德忌利士轮船公司德忌利士公司英国1883100万两A.西方以资本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B.中国航运近代化道路艰难C.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策略初见成效D.英国公司垄断
中国航运业13.如图所示为清末《醒俗画报》刊登的关于清廷立宪漫画。该漫画可用于说明()A.立宪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B.新政提高了清政府财政收入C.清末立宪改革具有虚伪性D.传统观念制约新体制的完善14.1912年初,革命党人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南京临时政府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和政府
崩溃的危险。同一时期,由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的支持,袁世凯先后获得1010万两的借款。这揭示了当时()A.政治格局的发展态势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中国经济命脉的丧失D.南方各省经济发展缓慢15.
1930年,国民党中央指出:“以前本党的的同志,因为不太注意农民运动……训练农民帮同国家作种种的建设,这便是最近作农民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条。”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农会法》规定,凡有农地者,或耕作农地十
亩以上的佃农以及学习农艺的学生均可为农会会员。这些举措意在()A.消解共产党的群众基础B.加快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C.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D.消灭农村地区的剥削制度16.1936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但不是国民党所说的西方现代国家,它是有资产阶级参加的工人农民的国家。一旦民主共和国建立起来,我们应该参加,但要保持共产党政治上的独立性”。中共中央这一提议的提出()A.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促进了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D.顺应了国共两党的二次合作二、非选择题:本大
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汉代统治者认为,“忠臣之事君,犹孝子之事父也”,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众所周知,汉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家是缩小的国,国
是扩大的家,从家庭层面,“父为子纲”,儿子要尽孝;国家层面,“君为臣纲”,臣要尽忠。对一个人来说,忠与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忠与孝的本质是相通的,只不过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退家则尽心于亲,进宦则竭力于君”是一个孝子、忠臣
必须恪守的伦理义务。——摘编自孔祥安《汉代忠君伦理的发展与强化》材料二依照儒家学说,忠、孝是一组对立统一、互为补充的观念,但自东汉后期特别是入晋以后,随着世族门阀制度的形成,世族社会家族本位意识进一步增强。士人的忠君观念逐渐淡化,他们对国家易姓多坦
然处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朝更迭快、寿命短,远比不了宗族源远流长,因而人们很自然地重视宗族,依附宗族,这是宗族决定人的命运的必然结果。——摘编自甄静《论魏晋南朝士人忠孝观的倒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忠孝观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
二,概括魏晋时期忠孝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北宋初年,出口商品以纺织品、陶瓷和钢钱为大宗。两宋因“钱荒”严重而多次严禁铜钱出口,但实际上根本禁不住铜钱的出口,当时“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南宋宁宗时规定“止以绢
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之后,丝绸外销量更加扩大。宋代输入的“蕃货”以原料、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输出的商品以铜钱、绢帛、陶瓷等制成品为主。——摘编自曹大为《中国大通史》材料二1775年左右,英国人开始尝试将印度棉花出口到中国进行交易,棉花的交易开启了两个古老国家大规模交易货物的
历史。到19世纪初,英国商人每年运进中国的棉花价值400多万两。印度棉花一直都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货品,直至被鸦片取代。中国输出商品的主力为农副产品,例如优质茶叶、精美丝绸和坚密土布等都是外贸商品的明星种类,西方人对其十分青睐,其中又以茶叶的出口量为最。英国商人对于生丝和土布也十分偏爱,对其购
买量不断增加。英商购买生丝数量从19世纪初的不到1200担,增至19世纪30年代的8000担以上,几乎增加了6倍。——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鸦片战争之前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对外贸易的局限性。(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海外贸易相比,清朝前中期海外贸易
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对列强发表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列强对此作出反应,分别与中国订立了有限放弃在华特权的新约。1931年初,英美陆续在一些问题上作了让步,如同意放弃移审权等,但仍未能满足中国
方面的基本要求。同年5月4日,国民政府自行公布了《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取消了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此后,中国与英美之间先后达成了大致类似的妥协:中方同意将英美在上海的领事裁判权保留10年,将英国在天津的领事裁判权保留5年,英美则将其他各地领事
裁判权立即取消。——摘编自杨云鹏等《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理论与实践》材料二1942年夏,太平洋战场局势好转,美国国内要求取消在华治外法权,给予中国平等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1942年9月初,美国向英国建
议,最好趁日本还未与汪伪政权废除旧约,抢先废除旧约之时,这样才会达到加强中国抗战的决心、改善关系,以及“保证美英公民在其他友好的国家所拥有的一般权利”三个目的。英国对美国的看法表示赞同。1942年10月9日,美国国务院和英国政府分别发表声明,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并解决
有关细节问题,此外还表示要另签新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之换文》在华盛顿商定。该条约于5月20日在华盛顿交换批准。同一天,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
关特权的条约,5月20日在重庆互换批准书。——摘编自杨耀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事略》(1)根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概况。(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的中国废约运动的历史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
近代化的变迁受制于西方示范效应和历史传统辐射的双重变量时,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赞同“传统与现代”这样一种将传统等同为抗拒,现代理解为发展的二分法观点。事实上,现代化这一现实神话固然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繁荣、知识的爆炸和文明的进步,但在其演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
一系列负面效应,同样,中国的历史文化固然给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众多负面的抗拒效应,但毋庸置疑的是,推动社会变迁的某些要素又是在中国自身的传统中提炼、转换而来的,如蕴含着现代“工具理性“的“经世致用”思想、在现代商品经济氛围
中所激发起来的儒家资本主义精神、替代身份等级制的阶层流动与普遍成就取向等。——摘编自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就材料中某一个信息或整体信息,提炼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A【
解析】本题考查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规划与建筑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材料中提到巩义双槐树聚落存在带巷道的大型建筑的集中分布,并且有夯土围垣结构,这些都是早期城市规划的特点。这类特征延续
至后来的龙山时代和二里头文化时期,表明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已经初步显现,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明多元的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体系的深化,故排
除D项。2.D【解析】本题考查秦代基层管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详细描述了乡、里两级地方组织民政管理的分工,说明基层民政管理的分工较为明确,国家管理能力水平较高,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乡里具有一定的自治权,故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里耶秦简中的户籍
文书反映了秦代的户籍管理系统,包括乡负责户口登记和初步分类,县进行汇总并编制名籍,里负责户口登记和公证等事宜,说明秦代已经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户籍统计制度,而不是“开始建立”,故排除B项;材料提到了乡、里、县的分工,但不能表明秦代地方治理体系臻于完善。3.
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提到建议罢免开采珠玉金银的官职,以及用实物代替铜币,以布帛和谷物等实物作为货币,这表明当时经济结构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和市场的联系尚不紧密,故选C项
;以布帛为货币的建议并不是基于纺织业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货币形式变化,但并未表明整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是否衰退,故排除B项;东汉章帝统治时期属于东汉统治早期,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故排除D项。4.B【解析】本题考查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门
阀士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刘宋取代东晋政权后,王、谢两大世家在刘宋政权中仍为显贵,东晋旧族褚渊在权力交替中表现出对新政权的顺应与支持,这些现象反映出儒家传统忠君观念受到了冲击,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到政权更迭的过程,故
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壮大,故排除C项;地主阶级是专制统治的基础,但门阀等大地主也会威胁专制统治,故排除D项。5.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竹枝词演唱风格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唐代
竹枝歌从民间“野唱”逐渐演变为“精唱”,反映了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的融合,表现出不同阶层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故选B项;竹枝词的出现与科举考试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A项;唐代之前民间竹枝词属于“野唱”,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唐代以后,其更多体现的是文人的精神要求,故排除
C项;材料没有提及竹枝词与小农经济的关系,故排除D项。6.A【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初期中枢机构变化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南宋初期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尤其是金军南侵的威胁,军事形势非常紧张,文武官员之间的职务互相兼任,可提高决策效率,集中应对
军事危机,故选A项;“冗官现象的加剧”虽然是宋代的一大问题,但与材料中“互相兼任”等信息明显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讨论的是官员互相兼任的现象,而非君主权力的扩大,故排除C项;宋代决策机制并未发生异化,故排除D项。7.C【解析】本题考查新史学对历史研究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史学研究者通过对《辽史·百官志》编纂过程的研究,对“南面官”“北面官”概念的建立提出了质疑,这些新的研究有肋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辽代的官制及其实际运作情况,从而深化
了对历史的认识,故选C项;材料中的观点并未就辽代是否实行过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作出判断,故排除A项;B项“元代编纂的史书缺乏可信性”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表明元代编纂的所有史书都缺乏可信度,故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8.D【解析】本题考查忽必烈推行八思巴蒙古字的
目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忽必烈命令各类官方文件用八思巴蒙古字书写,显示了他对蒙古族主体地位的维护,他意图通过语言政策强化蒙古在元朝统治中的核心地位,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整个元朝范围内的官方语言政策,而非特定地区,故排除A项;“加速蒙汉民族间的
交融”不是忽必烈强调八思巴蒙古字的主旨,故排除B项;推行八思巴蒙古字显然是为了统一文字而非因俗而治,故排除C项。9.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据材料可知,嘉靖至万历时期首辅专断,其他阁臣地位相对降低,而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君主,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首辅专权现象,而非制度化的完善,明代内阁一直未成为法定的机构,故排除A项;首辅专断削弱了其他阁臣的参与,并不能完善决策机制,
故排除C项;首辅的出现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故排除D项。10.C【解析】本题考查清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据材料可知,1765—1779年中国生丝出口额及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呈增加趋势,这表明这
一时期生丝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也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手工业品仍有较强竞争力,故选C项;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英国刚刚开始工业革命,急需煤、铁等工业原
料,而生丝属于奢侈品,并非工业革命的核心需求原料,故排除B项;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在18世纪仍有显著影响,虽然生丝出口较为繁荣,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闭关政策已失效,故排除D项。11.A【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外交,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奕䜣认为这些西欧国家通商是依附在英、法、美三国名下的,“未忍驱逐”已经是对这些国家的“格外邀恩”,表现出其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依然滞后,体现了“天朝上国”观念的残留,故选A项;清政府当时并未采用近代化的外交手段,而是依旧以
传统的“天朝上国”心态对待列强,故排除B项;奕䜣的态度并非基于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而是出于对这些西欧国家的不屑,故排除C项;奕祈明确表态拒绝这些国家的要求,并未表现出主动开放的态度,故排除D项。12.B【解析】本题考查晚清西方殖民侵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表格列举了洋务运动时期外资创办轮船的情况,从创办情况来看,外资实力雄厚,轮船公司逐渐增加,这会压制中国民族航运业的发展,使中国航运近代化道路举步维艰,故选B项;资本输出成为主要侵略方式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排除A项;材
料列举的外资企业,不是洋务企业,不能由此得出洋务运动求富策略初见成效,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列举了部分外资轮船公司,无法得出英国公司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结论,故排除D项。13.C【解析】本题考查清末立宪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漫
画中,“利民”“利君”的“立宪”大门紧闭,而“利官”的“贿赂”大门大开,漫画借此揭示了立宪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虚伪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可以说明君主立宪政体不符合中国国情,但不能说立宪政体不符合中国国情,故排除A项;漫画未涉及新政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故排除B项;漫画没有直接体现出传统观念对新体制
的制约,而是通过腐败现象来批判晚清君主立宪的虚伪,且清政府并未建立新体制,故排除D项。14.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南方革命军的军费保障远不及北方袁世凯的经济实力,南方革命军难以与袁世凯势力抗衡,这揭示了当时政
治格局的发展态势,即袁世凯势力逐渐强大,南京临时政府处于劣势,故选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当时南北议和尚未达成协议,袁世凯还未担任临时大总统,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故排除C项;南方革命党人财政困难,无法说明南方各省经济发展缓慢,故排除D项。15.
A【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党的农民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提到国民党要求加强农民运动和农会建设,这表明国民党意图通过农民运动来动员农民群众,促进农业建设,尤其是增加对农民的控制和动员能力。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农会法》的实施,将拥有一定
土地的农民和学习农业的学生纳入国民党主导的农会中,以此扩大国民党在农村的影响力,故选A项;题干并未提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或对自然经济的冲击,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而是在关注动员农民,故排除C项;题干并未涉及剥削制度的消灭问题,国民
党的目标并非通过农民运动来消灭剥削,而是通过农会来控制和动员农民,故排除D项。16.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1936年8月中共中央提
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要求建立一个“有资产阶级参加的工人农民的国家”,这一主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统一战线,联合各阶级共同抗日,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要求,这一主张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选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而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民主共和
国”是在8月,故排除A项;“民主共和国”是一个全国范围的政治主张,而不是专门针对根据地的,故排除C项;当时两党的合作尚未正式达成,故排除D项。17.(1)原因:统治者大力倡导;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的影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6分,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忠孝观念分离;忠君观念淡化;宗族观念强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削弱了中央集权;加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不稳定和王朝的频繁更替;增强了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使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受到了挑战。(4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
查汉代与魏晋时期的忠孝观,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素养。第(1)问,关于汉代忠孝观形成的原因,学生根据材料中汉代统治者的态度可得出“统治者大力倡导”
;根据材料中的“汉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可得出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忠孝是儒家核心观念,故可得出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第(2)问,关于魏晋时期忠孝观的特点,学生根据材料二中的“士人的忠君观念逐渐淡化,他们对国家易姓
多坦然处之”信息可得出“忠孝观念的分离”;根据材料二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朝更迭快、寿命短,远比不了宗族源远流长,因而人们很自然地重视宗族,依附宗族”可得出宗族观念的强化。关于魏晋时期忠孝观变化的影响,学生可从对中央集权、门阀政治、
社会稳定和儒家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18.(1)局限性:大量铜钱流出;政府限制较多;宋代对外贸易进出口产品相对单一。(4分)(2)变化:输出的更多为农副产品;印度棉花成为中国最大宗的进口商品;中英贸易依存度提高。(4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
动了近代早期的世界经济交流;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格局;诱使英国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与清代前中期海外贸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素养。第(1)问,关于宋代海外贸易的局限性,学生根据材料一中严禁铜钱出口和大量输出铜钱等信息可得出铜钱大量流出;根据材料中宋代输入的“蕃货”以原料和矿产等为主信息可得出输入商品附加值不大。第(2)问,关
于清朝前中期海外贸易的变化,学生根据材料二的“到19世纪初,英国商人每年运进中国的棉花价值400多万两。印棉一直都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货品,直至被鸦片取代”等信息可得出印度棉花成为中国最大宗的进出商品;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国输出商品的主力为农副产品,例如优质茶叶、精美丝绸和坚密土布等
”等信息可得出输出的更多为农副产品;根据材料二中的茶叶和生丝的出口可得出中英贸易依存度提升。关于清朝前中期海外贸易的影响,学生可从贸易往来、世界经济交流、经济格局及鸦片战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19.(1)概况:列强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国民政府单方面宣布废除领事裁
判权;与英美就领事裁判权达成妥协。(6分)(2)历史意义:恢复了部分国家主权,提升了民族自尊心;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不平等条约体系的逐步瓦解;巩固了中美、中英战时盟友关系,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为中国构建去殖民地化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6
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废约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素养。第(1)问,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概况,学生根据材料一信息可得出列强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国民政府单方
面宣布废除领事裁判权、与英美就领事裁判权达成妥协。第(2)问,关于二战期间,中国废约运动的历史意义,学生可从国家主权、民族自尊心、国际合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角度进行分析。20.示例一论题: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2分)阐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的理念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军事和科技力量,同时强调保持传统思想,从而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其次,儒家思想中的“经世致用”提
倡实用性与实践应用,契合现代化的“工具理性”。20世纪的中国企业家如张謇、荣氏家族等,在这一传统思想的指导下,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进程。(8分)总之,中国的优秀传统
文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文化的冲击,还在推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2分)示例二论题:儒家思想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阐述:略。(10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
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