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110.877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3)页,110.87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c2ceaaea5acae2e53d94bed0eff309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三月份学情调研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时期,初由宦者

担任,魏晋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侍从,南北朝时正式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是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

析】【详解】据材料“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时期,初由宦者担任,魏晋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侍从,南北朝时正式定名为门下省。”可知,尚书、门下都是由皇帝的秘书、侍从发展而来,逐渐发展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体现了皇权不

断加强,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侍从,南北朝时正式定名为门下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书、尚书的发展演变,未涉及其作用,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

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相较于唐代而言,宋代选官制度()A.政治人才选拔更有效B.流程运作程序更科学C.在公平性方面更完善D.官员考核标准更严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

可知宋代科举取士,只要及第就可以做官,公平性更加完善,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人才的效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代科举制的流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考核官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

比,王安石此举A.力图探索政府救济的新方式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与传统的直接救济有着明显的不同,说明的是王安石力图探索政府救济的新方式,A项正确;王安

石变法并未彻底解决社会危机,排除B项;材料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D项错在“完备”,排除。故选A项。【点睛】4.宋教仁在1913年2月的一次演说时称:“有人主张总统制,有人主张内阁制,我们是主张

内阁制的,希望建设成议院政治。因为如果内阁不称职,是可以更换的,如果总统不称职,是没办法变更的,如果一定要变更,一定会动摇国本。”此演说旨在()A.防止袁世凯的复辟B.维护共和制的稳定C.尝试建立政党政治D.促成国民党的组阁【答案】B【解析】【详解】根

据材料“因为如果内阁不称职,是可以更换的,如果总统不称职,是没办法变更的,如果一定要变更,一定会动摇国本”可知,宋教仁强调如果变更总统会影响国家稳定,不利于共和制的发展,可知此演说旨在维护共和制的稳定,B项正确;袁世凯复辟是1915年,与材料时

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尝试建立内阁政治,排除C项;宋教仁的演讲强调建立内阁,维护共和制,并不是为了促成国民党的组阁,排除D项。故选B项。5.梭伦改革开启了雅典民主的进程。针对城邦中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梭伦宁愿遭受双方仇视也要为城邦订立最优良的法律。他在诗歌中

表达了立场:“我屹立于此,为双方挥舞坚实的大盾,不许任何一方行不义而占上风。”这说明A.法制是雅典城邦的民心所向B.民主政治需要法律提供保障C.梭伦主张武力消除双方矛盾D.梭伦改革旨在维护平民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屹立于此,为双方挥

舞坚实的大盾,不许任何一方行不义而占上风”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制定法律的目的在于调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城邦内部的团结,为城邦民主政治的稳定提供法律保障,故B项符合题意;贵族群体反对法制,故题干不能反映建立法制为民心所向,排除A

项;题干中并未反映梭伦主张武力解决双方矛盾,排除C项;梭伦改革旨在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城邦整体秩序,并非仅维护平民利益,排除D项。故选B。6.“罗马法重新在西方思想里面引入国家的观念,政府被认为是拥有立法权的公共权威。根据封建惯例,实施政府的功能已基本成为一种私有特权,一种财产权利,

跟采邑中的其他财产权一样。古典法学家也许无法肯定公共权力到底来自上帝还是人民,但他们很明确表示它绝不来自庄园土地的拥有者。”这表明,早期西方法律的兴起()A.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威B.适应封建庄园经济需要C.确

立法律至上的立法原则D.维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法重新在西方思想里面引入国家的观念,政府被认为是拥有立法权的公共权威”可知,政府具有立法的公共权威,因此立法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

,A项正确;适应封建庄园经济需要不符合材料中“但他们很明确表示它绝不来自庄园土地的拥有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立法与政府的关系,无法体现法律至上的立法原则,排除C项;材料属于西方法律的来源,而选项内容为法律内容,排除D项。故

选A项。7.中世纪西欧的国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逐渐形成了国王要在法律下统治的观念。学者们不断总结阐述这一观念,最终在中世纪形成了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这一传统()A.来源于中世纪神法权威B.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D.为政治制度

转型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形成的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被近代资产阶级所借鉴,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D项正确;有限王权的思想来源于中世纪西欧素有法律传统,排除A项;资产阶级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排除B

项;天主教会腐败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8.1883年颁布《美国文官法》中,有禁止政治解雇的保护性条款。但在实际运行中,一个政府主管要免职下属,需提前30天向下属说明,下属可向上级申诉,申诉被驳回

可要求听证,再驳回还可向联邦法院控诉,这一流程常需6-18个月。根据材料,该条款()A.体现了政治中立原则B.影响了行政效率C.贯彻了三权分立思想D.减少了官员腐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实际运行中,……再驳回还可向联邦法院

控诉,这一流程常需6-18个月”可知,的的美国文官法规定文官被解雇后可允许文官继续上诉,流程需要6-18个月,影响了行政效率,B项正确;材料与政治中立原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三权分立思想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官员腐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下表说明了()实施者地位举措政府主

体汉朝常平仓制度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宗族辅助,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慈善组织辅助,明清兴起助学、助丧、施医、济贫等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救济贫困B.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元化局面C.社会救济主要由宗族、慈善

组织进行D.社会救济保障了民众日常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的主体和救助方式逐渐多样,说明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元化局面,B项正确;从表格信息中不能看出政府救济的重点,不能得出社

会救济主要由宗族和慈善组织进行,排除AC项;社会救济的作用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0.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所有权的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A

.法律体系已经完备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政府倡导礼法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可知,汉代针对土地所

有权的转移,颁布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契”适应当时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繁需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土地转换方面法律,无法得出体系化法律体系,排除A项;汉武帝以后,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策松动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

法律手段,没有体现礼,排除D项。故选B项。11.1858年京师“官兵所领止有实米二成,其余按折色定价”,同时清政府鼓励民间商人补给京仓,并将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这主要是由于A.海上运输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达C.国内局势的变化D.列强侵略的加深【答案】C【解析

】【详解】1858年是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南方的粮食无法运抵京城,导致官兵所领只有实米的二成,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国内局势的变化,C项正确;国内局势的变化导致了材料中状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海上运输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AB项;列强侵略加深只是其中的部分因素,还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2.清末,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

,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由此可见,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A.政出多门互相推诿B.缺乏日常秩序维护C.触动官吏既得利益D.亟需打破百姓习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下令对污秽不堪的北京城进行街道管理改革,但官民都认为不方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这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亟需打破百姓习惯,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

“缺乏日常秩序维护”,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触动官吏既得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3.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条例,提高商品关税税率;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

国商品竞争"。这反映了()A.南京国民政府收回了关税自主权B.中国海关关税逐步自主化C.关税自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D.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和次年《五口通商章程》签订,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实

行由列强控制的“协定关税”。关税及相关的一系列主权的丧失,不仅是财政收入的巨大损失,也标志着中国失去了以自主税率调节进出口贸易、保护和发展本国工商业的权利和能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提高商品关税税率,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对民族工业起到保护

作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政务院确定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的原则,中国真正实现了完全关税自主。综上,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国海关关税逐步自主化,B项正确;根据所学,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

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且“南京国民政府收回了关税自主权”不能概括材料中“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等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情况,排除C项;争取关税自主只是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方面,不能笼统地说反帝斗争取得了胜

利,排除D项。故选B项。14.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

济结构【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项;材

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5.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

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联邦制并未真正得到推行B.铁路已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D.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美国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故D正确;1

787年宪法确定美国实行联邦制,A表述错误;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材料并没有涉及,故排除BC。16.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敲窗人”会按约定的时间,拿着长竹竿、软锤等工具敲打客户的窗户。这说

明()的A.城市居住环境有所改善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制度D.工人文化素质逐渐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需要早起上班的人,雇佣人在约定的时间

敲打窗户叫醒自己,职业“敲窗人”的出现,说明工厂制度的规章严格,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推动了新职业的产生,C项正确;敲窗人的出现不能说明城市居住环境有所改善,排除A项;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与敲窗人的出现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

能说明工人文化素质得到了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25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中等教育主要被男子控制,女子

教育被忽视。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

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到19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选编自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材料二1901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1907年,清

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但距离全面放开女子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材料三1949年《共同

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使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

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摘编自林丹《新中国70年中国妇女教育的进步与成就》(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

中国与英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新发展及其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史经验。【答案】(1)共同点:

国家主导、法律保障、女子教育体系化与制度化、偏重师范教育。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或者启蒙思想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的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癸卯学制改革的推动或者清末新政的推动。(2)新发展: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多种形式促进女

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逐渐破除。影响: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推动城乡妇女掌握工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鼓舞了她们建设新中

国的信心。(3)历史经验:国家的重视是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等。【解析】【小问1详解】共同点:根据材料一“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

,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材料二“1907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可知,两者都由国家主导;都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一

“19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得出女子教育体系化与制度化;根据材料一“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和材料二“拟

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可知,两者都偏重师范教育。英国:根据材料一“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一“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

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及所学可知,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或者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及所学可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中国:根据材料二

“1901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及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二“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可知,癸卯学制改革的推动或者清末新政的

推动。【小问2详解】新发展:根据材料三“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材料三“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952年、

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可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三“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可知,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三“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

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可知,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逐渐破除。影响:根据材料三“使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及所学可知,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三“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所学可知,推动城

乡妇女掌握工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鼓舞了她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小问3详解】历史经验:根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妇女在文化教育方

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国家的重视是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

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等。18.所谓“民数为国之本”,人口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对户籍的统计和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口数据引自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1-6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

“中国古代人口”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刚还。(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主题: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阐述:秦汉以来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一段时期内的大起大落现象。古代封建王朝人口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口的兴衰与朝代的兴亡有一定关系。

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人口的变化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影响人口增长的是因素基于政局有关,也与政府政策、生产力发展、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明清时期人口激增,主要原因是是

农业新物种传入、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工商业发展等因素推动的结果,但也带来了人力成本下降、技术革新迟缓、土地开垦加剧、人地矛盾加剧等问题。总之,人口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发展相适应,人口的波段变化视为朝代的波段、政治的波段,

用人口的增减说明古代朝代的盛衰。【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一段时期内的大起大落现象。

古代封建王朝人口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口的兴衰与朝代的兴亡有一定关系。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人口的变化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影响人口增长的是因素基于政

局有关,也与政府政策、生产力发展、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明清时期人口激增,主要原因是是农业新物种传入、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工商业发展等因素推动的结果,但也带来了人力成本下降、技术革新迟缓、土地开垦加剧、人地矛盾加剧等

问题。总之,人口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发展相适应,人口的波段变化视为朝代的波段、政治的波段,用人口的增减说明古代朝代的盛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在西北和岭南地区分别设陇西郡、南海郡等。汉

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

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唐初,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吐蕃、靺鞨,均迅速发展,唐先后平定各族,加强统治。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两条特别值得重视,一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唐太宗曾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二是“胡汉平等”。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拥有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其国家主流文化是继承周秦汉的华夏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构成

唐文化的繁盛气象。——摘编自陈望衡:《唐朝:世界文化史上的光辉一页》材料三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

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并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

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唐初和清初统治者的民族观。【答案】(1)举措:开

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2)唐初:偃武修文,招抚少数民族;民族平等,天下一家;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构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

象。清初:认为满族不是夷狄,是中华的一部分;继承了传统中华价值;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这种观念有利于缓和清初的民族矛盾;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清初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一“秦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在西北和岭南地区分别设陇西郡、南海郡等”可知,开拓

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一“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可知,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根据材料一“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

徙民实边的政策。”可知,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小问2详解】唐初:根据材料二“一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唐太宗曾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可知,偃武修文,招抚少数民族;根据材料二“胡汉平等”可知,民族平等,天下一家。结合所学从民族交融、统一

多民族国家、大唐文化的繁盛等角度分析。清初:根据材料三“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可知,认为满族不是夷狄,是中华的一部分;根据材料四“康熙帝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可知,继承了传统中华价值;根据材料四“中国之疆土

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可知,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结合所学从缓和清初民族矛盾、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等角度分析。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

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