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7)页,176.41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ac88a43d139ef8e365a565dd84bcc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厦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用2
B铅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在试卷上做答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
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计48分)1.2001年,山西襄汾陶寺发掘出了南墙、东墙,这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之一。城内外发现了大型“王墓”、礼乐重器及高等级的夯土建筑
。陶寺遗址的发现说明()A.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C.贫富分化加剧的发展趋势D.复杂化社会组织可能存在2.《礼记·王制》记载:“用器不中度,不粥(同‘鬻',卖)于市;兵车不中
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这些规定()A.以手工业官营为基础B.限制了商业发展规模C.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D.彰显了贵族经济特权3.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
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钱”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C.放松对经济的管理D.在集权体制上较
为落后4.秦汉时期,文书中常见“郡守主”“县主”“乡主”“主吏”等称谓,用以强调其“主要责任人”身份和地位,他们亦是律令追责的主要对象。官吏称“主”反映当时()A.等级制度森严B.行政职责分明C.官僚体制完备D.基层治理严苛5.王逸,东汉宜城(今属湖北襄阳
)人,在为《楚辞》作注时将“稻”摆在“五谷”中第一位;郑玄,东汉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在为《周礼·职方氏》作注时,将“稻”放在末位。可见,两位学者()A.都肯定先秦经济成就B.存在农业观念的冲突C都关注粮
食生产状况D.均注重结合生活经验的的.6.孝文帝于497年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此举A.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B.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C.
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D.迟滞了汉化改革的进程7.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唐代士
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8.给事中在唐朝门下省负责审读奏章、驳封制敕、听讼断狱、考核官员、上书言事等,“具有集谏官、宪官、法官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据此可知,唐朝给事
中的设置A.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B.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有利于规范中央行政D.利于扩大政府选官范围9.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
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10.唐代在京经商的商人,可以将大量现钱交给节度使的进奏院,然后拿着进奏院开出的票据,到相应的藩镇取款办事。宋代初年中央政府在开封开设便钱务,规定商
人可以将现钱交给国库,然后由便钱务发给票据,商人凭票到各州府取款。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A.促进长途贸易发展B.剥夺藩镇的财政权C.方便商人进行交易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11.宋朝时期,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时期,园林设计开始偏向雅致精巧,注重意境的营造。不仅善于运用奇石构筑园林景
观,同时还非常注重布局,重视水景的运用,以营造清幽深远的意境。这一园林风格()A.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影响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D.反映了儒学世俗化趋势12.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
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13.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朱元璋制定的州县官员条例强调,县令“亲临里甲,务要明播条章,不致长奸损良,如此上下之分定,民知有依,巨细事务,诉有所归”。此举旨在()A.确保中央政令畅通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C.宣扬儒家纲常伦理D.整顿基层管理队伍14.明末徐光启修订的《崇祯历书》既采用了计算精确的西
方天文物理学知识,又保留了中国古代历法《大统历》的优点,因而被称为“熔西人精算,入大统之型模;正朔闰月,从中不从西,完气整度,从西不从中”。由此可知,徐光启()A.推崇中体西用思想B.践行了经世致用的思想C.主张利用西学救国D.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15.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低价购买大
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空地种植果蔬,所产运到市场“视田之入复三倍”。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这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农业迅速发展B.封建经济结构逐渐解体C
.江南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D.农村封建租佃关系日益瓦解16.下表为清代不同年份山东地区人均耕地情况(单位: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地区()年份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雍正二年(
1724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均耕地8.699.044.743.773.39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B.农耕经济陷入停滞C.粮食种植结构可能发生变化D.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统二年(1261年),立劝农司,以陈邃、崔斌等八人为使。……设大司农司,秩正二品.凡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悉掌之。至元七年(1270年)始立(大司农司)、置官五员。十四年罢,以按察司兼领劝农事。……二
十年,又改立务农司,秩从三品,置达鲁花赤一员、务农使一员、同知二员——(明)宋廉、王讳《元史》材料二诸县所属村幢,凡伍拾家立为壹社,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专一照管教劝本社之人务勤农业,不致惰废。如有不肯听从教劝之人、籍记姓名
、候提点官到彼,对社众责罚,所立社长,与免本身杂役。年终考较,有成者优赏,怠废者责罚。——(元)完颜纳丹等《通制条格》以上材料为我们进行“元朝重视农业生产”的研究提供支撑,提取信息完成下表:研究提纲研究角度史料佐证(1)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
示例)中央设劝农司、大司农司;地方建社(示例)(2)(3)(4)18.【雕版印刷事业发展】材料一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后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经典、
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至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后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
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材料二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
金时的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尤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汉书》《史记》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转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共同构建起了全
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摘编自田建平《宋
代书籍出版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儒家民族观是儒家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和发展早期民族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儒
家民族观包含华夷有别、大一统、尊王攘夷、用夏变夷和因俗而治等内容。儒家民族观的合理内涵具有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中,为统治者提供多种选择。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内涵华夷有别、华夷之辨华夷之间的本质在于是否具有礼乐文明,而夷人在接受了华夏的礼乐文明之后,
则可以由夷入华大一统包括地理意义上的国土统一;又包括政治意义上的国家集权;核心是信仰和文化,要求人民统一于“华夏”,统一于“中国”,华夷一统尊王攘夷孔子主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严夷夏之别用夏变夷使夷狄接受礼乐文明,君王需要以王道德治去感化四夷因俗而治“修其教不
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摘编自邵方《儒家民族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民族法制》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代前期,国
家有一套报灾、勘灾、赈济的法定程序,由受灾地的省、府、州、县官员组织实施,其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都是县官。县官作为直接面对民众的“父母官”,在本地受灾时,有责任上报灾情,并组织当地官民对灾民进行放粮、救护等赈济活动。虽然法定的救灾体制对一些原则性的程序有明文规定,但由于官民从未受到具体的实际操作
程序的指导,救灾体制的组织化程度低下,再加上各地及灾害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救灾的具体实施效果缺乏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官员的个人素质及能力。如果县官的责任心差或能力低下,以及品质恶劣等,就会使当地救灾不力,甚至加重灾害,使灾民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救济,还有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害。——
摘编自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政府赈灾的特点,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救灾不力”的因素。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
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