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 含解析【高考】.doc,共(6)页,10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a4f60cc77697d7af1b9109b195c958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一、教材分析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与方程”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它是解决点线、线线间的距离的基础,也是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主要工具.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很多,可探究的题材非常丰富.除了本节课可能探究到的方法外,还有应用三角函数、应用向量等方
法.因此“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是:“探索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公式的探索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蕴涵其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分类方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数
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学习方法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学生的探究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探究,而是在教师引导之下的探究;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展示自己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充分
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2.过程和方法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3.情感和价值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点到直
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教学难点:对距离公式推导方法的感悟与数学模型的建立.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思路1.点P(0,5)到直线y=2x的距离是多少?更进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的坐标为(x0,y
0),直线l的方程是Ax+By+C=0,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2-线l的距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思路2.我们已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本节课我们来研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1,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By+C=0,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为使结论具有一般性,我们假设A、B≠0).图1(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By+C=0,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你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什么?各种做法的优缺点是什么?②前面我们是在A、B均不为零的假设下推导出公式的,若A、B中有一个为零,公式
是否仍然成立?③回顾前面证法一的证明过程,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吗?(如何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活动:①请学生观察上面三种特殊情形中的结论:(ⅰ)x0=0,y0=0时,d=22||BAC+;(ⅱ)x0≠0,y0=0时,d=220||BACAx++;(ⅲ)x0=0,y0≠0时,d=220
||BACBy++.观察、类比上面三个公式,能否猜想:对任意的点P(x0,y0),d=?学生应能得到猜想:d=2200||BACByAx+++.启发诱导:当点P不在特殊位置时,能否在距离不变的前提下适当移动点P到特殊位置,从而可利用前面的公式?(引导学生利用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作平
行线,把一般情形转化为特殊情形来处理)证明:设过点P且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l1的方程为Ax+By+C1=0,令y=0,得P′(AC1−,0).-3-∴P′N=221221|||)(|BACCBACACA+−=++−•.(
*)∵P在直线l1:Ax+By+C1=0上,∴Ax0+By0+C1=0.∴C1=-Ax0-By0.代入(*)得|P′N|=2200||BAByAxC+++即d=2200||BACByAx+++,.②可以验证,当A=0或B=0时,上述公式也成立.③引导学生得到两条平行线l1:Ax+By+C1=0与l
2:Ax+By+C2=0的距离d=2221||BACC+−.证明:设P0(x0,y0)是直线Ax+By+C2=0上任一点,则点P0到直线Ax+By+C1=0的距离为d=2200||BACByAx+++.又Ax0+By0+C2=0,即A
x0+By0=-C2,∴d=2221||BACC+−.讨论结果:①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By+C=0,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公式为d=2200||BACByAx+++.②当A=0或B=0时,上
述公式也成立.③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公式为d=2221||BACC+−.(三)应用示例思路1例1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1)2x+y-10=0;(2)3x=2.-4-解:(1)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d=525
1012|102)1(2|22==+−+−.(2)因为直线3x=2平行于y轴,所以d=|32-(-1)|=35.点评:例1(1)直接应用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2)体现了求点到直线距离的灵活性,并没有局限于公式.变式训练点A(a,6)到直线3x-
4y=2的距离等于4,求a的值.解:2243|2643|+−−a=4|3a-6|=20a=20或a=346.例2已知点A(1,3),B(3,1),C(-1,0),求△ABC的面积.解:设AB边上的高为h,则S△A
BC=21|AB|·h.|AB|=22)31()13(22=−+−,AB边上的高h就是点C到AB的距离.AB边所在的直线方程为131313−−=−−xy,即x+y-4=0.点C到x+y-4=0的距离为h=2511|401|22=+−+−,因此,S△ABC=21×2522=5
.点评:通过这两道简单的例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理解应用,能逐步体会用代数运算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变式训练求过点A(-1,2),且与原点的距离等于22的直线方程.解:已知直线上一点,故可设点斜式方程,再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直线方程为x+y-1=0或7x+y+5=
0.例3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5-解:在直线2x-7y-6=0上任取一点,例如取P(3,0),则点P(3,0)到直线2x-7y+8=0的距离就是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因此,d=5353145314)7(2|80732|22==−++−.点评:把求两平行
线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变式训练求两平行线l1:2x+3y-8=0,l2:2x+3y-10=0的距离.答案:1332.(四)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五)拓展提升问题:已知直线l:2x-y+1=0和点O(0
,0)、M(0,3),试在l上找一点P,使得||PO|-|PM||的值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解:点O(0,0)关于直线l:2x-y+1=0的对称点为O′(-54,52),则直线MO′的方程为y-3=413x.直线MO′与直线l:2x-y+1=0的交点P(511,158−−)
即为所求,相应的||PO|-|PM||的最大值为|MO′|=5185.(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会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2.构思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探索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精神,学会合作.3.本节
课重点讨论了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后者实际上可作为前者的变式应用.-6-(七)作业课本习题3.3A组9、10;B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