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共(7)页,63.70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9a1efdf9ff8e713481afb7f549cef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2026届十月月考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
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仪礼.韌礼》曰:“同姓大国,则
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姑、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B.
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C.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D.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2.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强调“华夷之辨”;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孟子提出舜属于西夷,而周文王属于东夷,形成了“五方之民”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分裂中蕴
含着统一趋势B.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失C.各民族政权间和谐相处D.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3.下表所列内容皆涉及汉武帝即位之初的部分社会现状。这说明当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史记·匈奴列传》A.国家治理方略亟待调整B.无为而治的方针成效不大C.君主专制政体面临危机D.解决王国问题已迫眉睫4.汉成帝改刺
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的虚职改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A.事实上恢复了西周分封制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有利于削弱地主豪强
的势力5.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七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了()A.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形成B.上族是东晋特有的阶层C.魏晋庶
族丧失政治地位D.东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6.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唐朝的武功从表面看,虽和汉朝相等,其声威所至,或且超过汉朝,但此乃世运进步使然,以经营域外的实力论,唐朝实非汉朝之比。……玄宗时,府兵制度业已废坏,而吐蕃、突厥都强,契丹势亦渐盛。欲图控制、守御,都
不得不加重边兵。”由此可见()A.唐朝的实力不如汉朝B.唐朝的衰落源于府兵制度的废弛C.唐朝时边境民族更强D.唐朝节度使推行是现实的需要7.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有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空道后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这一制度设计()A.有
效提高了行政效率B.防止了官吏擅长之权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8.宋代科举试策频频以三国故事命题,并聚焦于战争方略、边疆防御等议题。在战争方略议题上;强调“其术如何”;在边疆防御议题上,关注“形势何据”。这种试策命题
方式意在()A.涵养尚武精神B.完善科举程序C.弘扬传统文化D.选拔实用人才9.“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
古代地方制度()A.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B.强化了专制皇权统治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D.凸显了边疆治理水平10.明太祖朱元璋时,时任监察御史的周观政,曾经值守奉天门,有宦官带一批女乐入宫,被周观政阻止,宦官口称奉皇帝诏,周观政不听,并要求当面奉皇帝诏旨。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只好亲自
出宫解释:“宫中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对此,“左右无不警异者。”这表明()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在的的C.监察机构职权扩大D.明朝吏治腐败严重11.“大一统
”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下列表述与“大一统”治国理念最相符的是()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B.六合同风,九州共贯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D.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12.法国学者费尔南在研究地中海政治秩序时指出:“商业经济的‘自由’和不可持续特质,使地中海帝国无法像大陆帝国那样通过汇聚足够规模的人口和财富来建立集权体系,地理版图的碎片化分布,使帝国不得不依赖掌握经济特权的商贾群体对政治的普遍参与来凝聚
力量。”该学者旨在说明()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独立性B.地中海帝国建立集权体制的必然性C.地理环境与政治文明特征的相关性D.大陆帝国对商贾参与政治的依赖性13.雅典重视公共设施建设,这些设施占据了城市的绝大部分空间,并面向全体男性公民
开放。人们自由穿梭在城市里,谈论时政、欣赏戏剧、祭祀诸神、享受生活,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这说明雅典()A.人人平等享有政治权利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政治体制影响社会生活D.人文主义思想盛行14.罗马帝国通过陆续授予被征服者
罗马公民权,建立自治市体系,在给予地方相当高的自治权的同时,主动吸引地方精英进入上层阶级的圈子。从公元1世纪开始,部分意大利人和其他行省公民也可以进入元老院。这体现了罗马帝国()A.社会矛盾得以消除B.国家治理的开放性C.公民权利日
益扩大D.法律体系不断完善15.11世纪时,英国1/5的耕地属于国王,1/4属于教会。威廉一世将全国1/2的耕地给与大贵族,这些贵族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如彻斯特伯爵休的封地,除其伯爵领以外,被分置于19个郡中,此外约有20个贵族的领地分散在10个以上的郡里。这一举动()A
.挑战教会的绝对权威B.瓦解封君封臣制度C.分散地方贵族的权力D.保证了国王的优势16.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
营企业转型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D.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1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例举了多项清朝未遵守经义或违背经义的事件,并提出“吾中国法古经之治足矣,本非取于泰西”。康有为意在()的
A.践行“中体西用”B.宣传儒学主张C.减轻变法的阻力D.促进思想启蒙18.它使“家国”转为“民国”,即便是呼风唤雨的军阀,他们挂着”民国”招牌,也不可能再完全按照封建专制时代的方式行事了。材料强调的是()A.西方制度的先进B.封建帝制的危害C.军阀割据的影
响D.辛亥革命的意义19.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规定,大清皇帝是大清帝国永远的绝对主宰,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臣民有在法律范围内的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自由之权利。《钦定宪法大纲》()A.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思想B.满足民主政治的需求C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D.具有君权宪法的性质20.下图是1914年某报刊上出现的一幅漫画。该漫画()A.揭示出政治转型的艰难曲折B.寓意着民主共和是时代潮流C.体现出民众对袁氏复辟不满D.表明政治改革缺乏群众
基础2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决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但沿用原宪法草案,遭到中共、民盟和一些社会贤达的坚决反对,并提出将“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
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场争论的实质是A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制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C.是否以三民主义为指导D.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22.1934年3月,苏区各级机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节省运动竞赛,党校学生、瑞金县的同
志也每人每日减少二两米伙食费。“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已成为苏区军民的自觉行动。这说明()A.苏区的各项物资极度缺乏B.苏维埃政权赢得民众认同C.反围剿斗争取得阶段胜利D.节省资源成为军民的共识23.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
首次在党内正式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的思想,并在边区部分区县进行了试点。1941年1月,中共边区中央局指示边区自乡村起可以彻底地实行“三三制”。“三三制”的推行.()A.贯彻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念B.缓解了敌后抗战的危机C.推进了抗日统战工作的发展D.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24.根据如表内容
,判断其主题应为时间解放区工作事项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改造基层政权,取消旧的保甲机构,建立了区公所。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及时打碎旧政权机构,废除保甲制度,建立街道政权组织。1949年3月北满各省普遍召开了村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村人民政府委员会。A.全国解放区展开基层治理B.保
甲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C.东北基层民主政权的建设D.解放区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4道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墓葬是对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代的
丧葬制度,死者同族而葬,被称为“族坟墓”。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墓地不能自由买卖,而是由专门的“冢人”分配墓地。王室家族的“公墓”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摘编
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材料二秦始皇帝陵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十分巨大,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千米,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同时,寝殿、便殿、陵邑等附属设施也远较过去完备。——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西周墓地形制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帝陵的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反映是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雍正朝以前,清朝的重要的军国事务,特别是战争的统筹、指挥几乎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掌
握,议政王、议政大臣均为满洲亲贵。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由西北两路发动战争意图平定准噶尔部。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清世宗建立军机处专事上述军务,最早进入其中的包括怡亲王允祥,议政大臣尹
泰、阿齐图、特古忒、查弼纳,内阁大学士马尔赛。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位汉人内阁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也在军机大臣之列。由于军务牵涉事项较多,其权力范围逐渐扩张,首席军机大臣也成为清世宗所谓“赞襄机务”之人。雍正十
二年(1734年)清军主力撤回后,清世宗将在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置将军由战时驻扎变为日常驻防并受军机处直辖。在军务外,这些将军也兼管民政、制衡蒙古王公,与理藩院体系下的册封羁縻治理形成配合。——摘编自刘文鹏《军机大臣议复机制与清朝
国家政治体制重构》材料二1937年8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设置国防最高会议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由蒋介石担任主席,并允许主席对“作战期间关于党政军一切事项”“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改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防最高委员会,蒋介石担任委员长。该委员会
凌驾于国民党中央和“五院”之上,一切与“抗战建国”有关的重大事项均由其议定后再交付有关机关实施(紧急时也可自行实施)。后来,蒋介石又在委员会下设秘书厅等辅助他处理机要事务。当时,汉口《扫荡报》对此有社论:“国难严重到如斯地步,政权需要统一,力量需要集中,步伐需要整齐”。据学者统计
,至1947年该委员会撤销前,其有关财政、内政和立法的决议最多,合计超过六成,而关于军事的不到四成。——摘编自石柏林《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政治体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建立的直接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扫荡
报》关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社论进行评析。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辰科状元策1904年,甲辰科股试时,光绪以治国之策试举子。以下为该科状元刘春霖的答卷摘录。·采能博采公论,慎逃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兵者固必救之于平时而
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星,然后利权可挽。里土怏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三也。·故欲正人心、端士习.
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救.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春霖的治国对策。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鸦片战争到
五四运动近80年中,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同时也激起中国社会原有的和新生的多种政治力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奋起反抗,进行救亡图存的英勇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
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都为改变国家命运进行了艰难探索。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摘编自樊得智《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材料二纵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历过许多磨难与挑战,创造了彪炳
史册的历史成就。应对大革命失败挑战,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应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挑战,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引领长征走向胜利。应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挑战,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推动全民族抗日
的兴起。应对全面内战爆发挑战,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解放战争,加速中国革命胜利伟大进程。——摘编自郑敬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经历的磨难与挑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特点,并分析“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磨难与挑战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