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9)页,1.80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93c94c94aec608aace5484da23776a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市八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地理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选
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秋季全国各地陆续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2022年11月,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共监测到农田秸秆焚烧火点11个,所属辖区为杭州市、宁波市、
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衢州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观测秸秆焚烧火点主要依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ISB.BDSC.RSD.GPS2.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中,叠加不同的“图层”要素,就形成不同主题的地图。为分析
此次秸秆燃烧情况需制作秸秆焚烧火点分布图,不需要叠加的图层是()A.水系分布图层B.大气污染图层C.行政区划图层D.土地利用图层【答案】1.C2.A【解析】【分析】【1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观测到焚烧火点主要借助RS技术,C正确;BDS和GP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
定位和导航,B、D错误;GI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分析计算与规划等,A错。故选C。【2题详解】制作秸秆焚烧火点分布图不需要用到水系分布图层,水系分布图层与焚烧点分布没有必然的联系,A正确;燃烧发生后有大气污染叠加大气污染图层可分析燃烧的范围,B错误;叠加行政区划图层,才
能分析辖区的秸秆燃烧情况及焚烧点的分布,C错误;通过叠加土地利用图层可分析土地类型可监测秸秆燃烧火点分布,D错误。故选A。【点睛】“3S”技术的判别:(1)“点”与“面”判断D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
或“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2)“想”与“看”区分RS与GIS:
“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下图为某日某时刻的全球昼夜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有关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B.A地昼长为10小时C.C地该日日出正东D.B地日出早
于A地4.位于B地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A.23小时56分4秒B.24时C24时3分56秒D.不确定【答案】3.D4.B【解析】【3题详解】读图可知,晨昏线与赤道夹角为75°,又根据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晨昏线与太阳直射光线垂直,可知太阳直
射南纬15°,该日并非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23.5°S),A错;A地所在昼弧为30°x4=120°,所以A地昼长为120°/15°/h,即8小时,B错;该日太阳直射南半球,C地该日日出东南,C错;AB两地均位于晨线上,AB两地同时日出,B地日出时刻早于A地,D
对。故选D。【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地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是以太阳为参照物,位于B地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59')为24时,B对,排除CD;以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360°用时23小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A
错。故选B。【点睛】恒星日: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恒星日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简单的说,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即一昼夜。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是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魔鬼塔高约264米,位于美
国怀俄明州东北部地区,是由一个个多棱形岩浆岩岩石柱构成的巨石景观,在塔基周围分布着由大量破碎的柱体形成的岩屑斜坡。图1为魔鬼塔景观示意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岩石或中间物质。据此完
成下面小题。5.魔鬼塔岩石类型对应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6.图2中可以表示魔鬼塔周围岩屑斜坡形成过程的是()A.③B.①C.④D.②【答案】5.B6.A【解析】【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魔鬼塔主要由岩浆岩构成。结合图2可知,甲可以成为同一
类型的两种乙岩石,说明甲应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乙、丁和变质岩都可以转化为丙,故丙为沉积物,则丁为沉积岩,故魔鬼塔对应图2中的乙,B正确,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结合图2可知,甲为岩浆,则①应为冷却凝固,②为地壳抬
升,要形成沉积物丙,则③为外力作用,丙要成为丁沉积岩,则④为固结成岩,沉积岩丁转化为变质岩,需要经过变质作用,则⑤为变质作用,变质岩通过重熔再生转化为新岩浆,则⑥为重熔再生。在塔基周围分布着由大量破碎的柱体形成的岩屑斜坡,说明魔鬼
塔周围的岩屑斜坡主要是岩浆岩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的,故对应图2的③过程,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而喷出岩是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而成。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的7.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B.F处可能形成深邃的海沟C.E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D.F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8.若该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描绘,则
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A.印度洋板块B.欧亚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答案】7.A8.D【解析】【分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E处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属于消亡边界,A正确。据图中F处箭头可判断,板块之
间逐渐分裂,因此F处为生长边界,处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岩浆喷出形成海岭,不会形成海沟,海沟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形成,B错误。F处位于海岭处,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地,岩石年龄较E处新,C错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E处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F处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F处地壳运动不一定较E处活跃,D错误。故选A。【8题详解】板块的边界有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两种。由于美洲板块的大陆西部边缘为消亡边界,而东侧大西洋中为生长边界
。据图可知,该特点与图中甲板块的情况相同,D正确。印度洋板块西侧是非洲板块,是大陆板块,而图中西侧是大洋板块,A错误。欧亚板块西侧是美洲板块,两大板块之间是生长边界,与图示不符,B错误。南极洲板块周围板块边界不符合图示情况,C错误。故选D。【点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
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组成地表的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豫南大别山区形成了带型、环型和团块型等多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下图示意豫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9.豫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点是()A.多沿河流分布B.平原多于山区C.山脊多于山谷D.新县分布最多10.豫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多样的主
要原因是()A.文化多元B.洪涝频发C.气候多变D.地形复杂【答案】9.A10.D【解析】【9题详解】读图可知,豫南传统村落主要沿河流分布,A正确;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山区,B错误;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河流分布于山谷,因此山谷多于山脊,C错误;光山县分布最多,D错
误。故选A。【10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豫南地处大别山区,地形起伏多变,地形类型复杂,村落主体沿着山水体势进行纵向或横向排列,因此产生多种不同的空间形态,D正确;文化多元会影响建筑物的风格,但是该地村落的形态主要受地形、地势条件影响,A错误;该地地处山区
,排水速度较快,洪涝灾害较少发生,B错误;气候相对稳定,没有多变,该区域空间尺度较小,气候差异不大,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点睛】地表形态对乡村形态的影响: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
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村落沿河道伸展,山区村落沿河谷分布。尘卷风是因近地面局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尘土和一些细小的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下图示意尘卷风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的11.尘卷风发生时,
近地面的气温气压状况为()A.AB.BC.CD.D12.下列区域中,容易发生尘卷风的是()A.干燥的河滩B.荒漠中的湖泊C.广袤的森林D.大面积草坪【答案】11.B12.A【解析】【分析】【1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
尘卷风发生时,对应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热低压,A为热低压,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容易发生尘卷风的地区地表存在强烈的局部受热不均的状况,且有一定数量的尘土。干燥的河
滩吸热快,容易与周边区域产生局部温差,而且尘土和细沙较多,容易形成尘卷风,A正确;高山湖泊、广袤的森林和大面积草坪局部受热相对较均匀,且尘土等较少,不易形成尘卷风,B、C、D错误。故选A。【点睛】热力环流的原理:近地面受热
不均,导致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进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流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下图为某节气前后某半球近地面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读
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示表示的节气和半球是()A.夏至日、北半球B.夏至日、南半球C.冬至日、北半球D.冬至日、南半球14.甲地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答案】13.D14.B【解析】【13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该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图示为南半球。图中气压带位于30°、60°附近,结合气压带、风向位置判断,图中的气压带位置偏南,说明图中的气压带向南移动,说明是冬至日,D正确,A、B、C错误。故选D。【14题
详解】结合上题分析,此图为南半球冬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中甲处于南纬60°与南纬90°之间,为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风向是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全球一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并且气压带风带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偏北,
冬季偏南。在巴西高原东北部,纺锤树特别引人注目。其粗大的树干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命活动。图1为巴西位置和地形图,图2是纺锤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关于纺锤树生长的地区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年干旱少雨B.夏季干燥,冬季多雨C.干湿季节明显D.全年高温多雨16.图1
中甲地降水量较大,与之有关的大气环流是()A.东北信风B.赤道低气压带C.东南信风D.西风带【答案】15.C16.C【解析】【15题详解】从图2纺锤树景观图可知,巴西高原东北部植被丰富,因此判断该区域气候不具有全年干旱少雨的特征,A错误;夏
季干燥,冬季多雨应为地中海气候,根据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知该区域应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气候没有明显的夏季和冬季,且南半球夏季时该区域为湿季,南半球冬季时该区域为干季,B错误;该区域有丰富的植被,说明该区域有降水丰富的季
节,该区域树木能储存大量水分,说明该区域有降水稀少的季节,故干湿季节明显,C正确;如果该区域全年高温多雨,则树木就不需要能大量储存水分的粗大树干,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甲地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地区,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形成大量地形雨,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降水量较大,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故C正确,A错误;甲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不受赤道低气压带和西风带影响,故排除BD。故选C。【点睛】纺锤树生长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上,是一种身材高大、体形别致的树木。远远望去很像一个个巨型的纺锤插在地里。纺锤树有
30米高,两头尖细,中间膨大,最粗的地方直径可达5米,里面贮水约有2吨。湿季时,它吸收大量水分,贮存起来,到干季时来供应自己的消耗。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虚线处可能为锋面。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17.与甲地相比,乙地()A.风力较大,风向为东北风B.风力较小,风向为西北风C.风力较大,风向为西南风D.风力较小,风向为东南风18.以下四地,易形成降水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7.A18.B【解析】【17题
详解】由材料可知,与与甲地相比,乙地等压线更为密集,风力较大,结合图示数据可以判断,乙地北方向为高压,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其风向为东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题详解】据图结合已学知识可知,②受低压控制,易形成降水天气,B
正确;①位于高压脊附近,天气晴朗,A错误;③位于冷锋锋前,天气晴朗,D错误;④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D错误。故选B。【点睛】绘制风向的方法:第一步,根据等压线的数值,确定高、低气压关系;第
二步,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一般用虚线表示;第三步,考虑地转偏向力,绘制大致风向,根据半球位置,判断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从而绘制风向,一般
用实线表示。2023年5月20日某时刻,在我国南海某海域有两艘均向正北方向航行的渔政船,两艘船的中国海员同时看到太阳位于海平面上。下图1表示此时刻渔政船的地理位置,图2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19.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2中()A.①B.②C.③D.④20.推测该时刻的北京时间()A.5:30B.6:00C.18:00D.18:30【答案】19.D20.A【解析】【19题详解】由
图2可以看出,地球位于左侧时,离太阳最近,即为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则④②之间为地球的远日点,即7月初。结合图中地球公转方向可知,④位于七月之前,最接近材料中的5月,故D对,A、B、C错。本题选D。【20题详解】结合材料“两艘轮
船的船员同时看到太阳位于海平面上”,说明甲乙轮船都位于晨昏线上。5月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故晨线呈西北-东南走向;昏线呈东北-西南走向。甲乙两地均位于120°附近,时间接近北京时间,根据图示显示,甲在乙的西北方向,故甲乙同在晨线上,正值日出,5月20日,北半球各地应该6
时之前日出,所以A正确,B、C、D错误。本题答案选A。【点睛】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此时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湖水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湖区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过去,湖区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位于布
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据此完成下题。关于青海湖附近的地貌形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流水侵蚀导致湖中孤岛变成半岛B.湖区西部地壳上升导致形成半岛C.风力堆积形成湖区东岸N
地沙漠D.流水堆积形成湖区东岸N地沙漠【答案】C【解析】【详解】湖区盛行西北风,将西岸和北岸沙粒向东南方向搬运,受东部日月山阻挡后沉积,在东岸N地滨湖平原形成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不是流水作用,C正确,D错误;西北风携带沙尘在此沉降,湖西岸吹离岸风,湖水侵蚀作用较弱,最
终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形成半岛,不是内力作用所致,AB错误。故选C。【点睛】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
亚湾海域。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A.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B.北赤
道暖流增温增湿C.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D.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23.R、Q两地()A.一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B.一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C.七月R地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东南风D.七月R地盛行西南风,Q地盛行东南风【答案】22.B23.D【解析】【22题详解】布埃亚有
“非洲雨极”之称,原因是布埃亚位于喀麦隆火山附近,夏季受湿润西南风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A有关;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抬升作用强,C有关;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多对流雨,D有关;北赤道暖流向西流,对大陆西部沿海气温、降水的影响较小,B
没有关联,符合题意。故选B。【23题详解】一月气压带风带南移,R地受东北信风带影响,盛行东北风,Q地盛行西北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七月R地盛行西南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影响形成西南风),Q地受东南信
风带影响,盛行东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几内亚湾北部地区受几内亚湾暖流的影响,而不是北赤道暖流的影响。同时,夏季,几内亚湾北部西南风的形成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导致,与南亚的西南季风形成过程类似。2002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
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推测图中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25.沙尘暴袭击澳大利亚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经历沙尘暴地区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B.地中海沿岸高温多雨C.东非草原上食草动物开始往北迁移D.南极圈内极昼范围在变小【答案】24.C25.A【解析】【24题详解】沙尘暴的产生是由于风速大,地表多砂质疏松物,多发生在气候干旱地区,一般由冷锋过境引起,在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乙两地等压线较为稀疏,
风力较小,排除AB;丙地位于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荒漠广布,图中显示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且位于冷锋锋后,沙尘暴多发,C正确;丁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候较为湿润,并且位于冷锋锋前,不会产生沙尘暴,排除D。故选C。【25题详解】当沙尘暴袭击澳大利亚时,过
境签的气压分布类似于图中丁地,风向为偏北风,过境后的等压线分布类似于丙地,为西南风,A正确;时间为2002年10月22~23日,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湿润,排除B;赤道低气压带向南移动,非洲草原上动物
向南迁移,排除C;9月22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扩大,排除D;故选A。【点睛】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冷锋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锋,它可以活动于全国各地。由于冷锋和高空槽的配置,移动快慢等不同,冷锋附近云和降水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
,有的主要出现在锋后;有的则主要出现在锋前。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迦巴瓦峰是中国西藏林芝市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地理学家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
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材料二:图1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图2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景观图。(1)与那木拉错的岩石相比,南迦巴瓦峰的岩石更加___________(坚硬/松软),简析南迦巴瓦峰西南坡陡
峭险峻的原因___________。(2)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图示地区地形演变的趋势。【答案】26.①.坚硬②.地壳断裂抬升;冰川侵蚀27.背斜岩层呈天然拱形,不易塌陷;不易渗漏(
积水)28.整体海拔变高,河谷加深,起伏变大。【解析】【分析】本题以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景观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构造地貌及其对生产实践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
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小问1详解】由剖面图可知,那木拉错岩层有断层,岩石破碎,南迦巴瓦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其岩石更加坚硬。由剖面图可知,南迦巴瓦峰西南方向附近有断层结构
,南迦巴瓦峰位于地垒结构,由于断层的原因,落差更大;由地理位置可推断,该山冰川活动较多,西南坡为西南风迎风坡,冰川更多,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更为陡峭的地形。【小问2详解】由剖面图可知多雄拉为两侧高中间低
的山谷,从岩层向上弯曲,可以判断其为背斜谷。背斜初始成山,而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背斜构造为拱形结构,稳定性强,安全性高,背斜的拱形构造,使得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流,建设隧道处不易积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小问3详解】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岩层受到挤压隆起,而且地壳在不断上升,整体海拔变高,形成了高大的山体,峡谷高峰耸峙,河流水不断的向下侵蚀,形成了幽深的河谷,峡谷幽深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势
起伏变大。2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温带雨林是一个很小且分散的生物群系,最大的温带雨林区位于北美太平洋海岸,从加利福利亚北部延伸到阿拉斯加南部。温带雨林在某些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例如都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相比之下,温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要比热带雨林少得多。加拿大地
质历史上冰川广布。图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1)与莱斯布里奇相比,温哥华的冬季气温___________(较高/较低),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2)分析形成北美太平洋沿岸温带雨林的成因。(3)简析该地
温带雨林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少的原因。【答案】27.①.较高②.原因:温哥华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温哥华离海近,受海洋影响更大;冬季风受山地阻挡,影响小。28.地处温带;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且受地形抬
升,降水丰富(降水条件三选二)。29.温带地区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温带雨林面积小且分散;温带地区在冰期受冰川影响大,很多物种灭绝。【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北美洲温带雨林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气候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温哥华最冷月均温大于0℃,而莱斯布里奇最冷月均温在0~-10℃之间,故温哥华冬季气温较高。据图可知,温哥华地处太平洋沿岸,受到沿岸阿拉斯加暖流增温的影响;温哥华位于沿海地区,气候
受到海洋的调节作用较强;温哥华西部有山地阻挡来自高纬度的冬季风,受到冬季风影响较小,使其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小问2详解】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地处50°N附近地区,地处温带,能够生长温带植被;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有阿拉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使其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适合大量温带树木的
生长;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地处北美洲大陆西岸,且位于50°N地区,常年受到温和湿润的盛行西风的影响;同时该地区东部为山脉,盛行西风携带的水汽受到山脉的抬升,使其降水丰富,从而使当地形成了温带雨林。【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虽然当地形成了雨林,但是由于当地地处50°N附近温带,冬季气温相对较低,
热量不足,能够适应该地区热量条件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少;受山地地形的影响,该地区温带雨林仅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发育,其面积小且分散,无法为更多生物创造生存环境;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历史上曾经冰川广布,气候寒冷,很多物种在早期灭绝,使其生物种类相对较少。28.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问题。材料一: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之一,全长446千米,平均宽度16千米,平均深度超1500米。由于峡谷岩壁上含有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大峡谷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材料二: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海雾大多是因为海洋
中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被冷却饱和形成的,丙所在海域一年中海雾多发。材料三:美国西南部示意图及甲、乙两城市气候特征图。的(1)甲地区的典型植被为___________(类型),该地周边山地环绕,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甲、乙两城市降水特征的差异。(3)结合材料信息,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简述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过程。(4)推测丙所在地区一年中最易发生海雾的季节是_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答案】28.①.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②.降低(减缓)道路坡度29.差异:甲地降水多于乙地;原因:甲地受西风带控制时间比乙地长(或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比乙地短)30.外力搬运的物质在地势洼处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后经历地壳抬升作用;同时受流水下切侵蚀,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31.
①.夏季②.原因: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旺盛,水汽充足;有寒流流经,水汽遇冷易凝结成雾;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微弱。(原因3选2)【解析】【分析】本题以美国西南部局部示意图以及气候特征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植被类型判断、交通线区位因素、降水影响因素、内外力作用影响地貌、海雾的影响因素等知识
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据甲地气候资料图可知其气候特征是典型的雨热不同期,结合其分布在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可知其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对应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山区地势起伏大,为减缓到了坡度,所以山区公路多呈“之”字
形分布。【小问2详解】据两城市的气候资料图可知甲地的年总降水量多于乙地(注意两图的降水量单位不同),两地虽然都为地中海气候,但甲地纬度高于乙地,甲地受湿润的西风带控制时间比乙地长,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比甲地长,所以甲地的年总降水量多于乙地。【小问3详解】外力搬运的物质在地势洼处沉积,固结成
岩形成沉积岩;在外力侵蚀之前,该地的地壳出现抬升,然后才受外力侵蚀,所以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内力作用为地壳抬升。峡谷是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小问4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
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