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docx,共(4)页,41.13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92e15189a727fd6670f856f5bd48ac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历史高二年级月考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推行该制度主要原因是()A.商朝国家机构的完善B
.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C.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D.商王尚未实行中央集权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指臣服于商朝的方国和部族。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
。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的分封制()A.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区域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争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起有效的官僚制度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
”“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
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A.分工合作B.唯才是用C.家国一体D.官员众多5.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
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A.职责不清效率低下B.分权制衡服务皇权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6.军机处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召承办,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签
发后交兵部通过驿站、军台发出。这表明军机处的设置()A.制约了专制独裁B.确保了正确决策C.保障了西北军需D.提高了行政效率7.唐初,经常在政事堂举行宰相议事会,但也常常出现“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云不决”或中书、门下两省官员“
阿旨顺情,唯唯苟过”的现象。这说明()A.政令执行通道不畅B.宰相才干严重不足C.集中议事不得人心D.机构之间协调欠佳8.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
策的周密程度B.调整规范了各级官员的编制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使宰相成为国家实际决策者9.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官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二是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下列属于后者的是()A.御史大夫B.通判C.郡监御史D.剌史10.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地方权力C.改善自然环境D.完善选官制度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构成的科学的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积累和创造的成果,它适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实行人民民主
专政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D.生产资料公有制12.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武乡县进行反贪污、反摊派斗争,召开群众大会,改造旧有基层政权。开展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B.巩固反封建斗争成果C.团结群众坚持抗战
D.减轻根据地民众的负担1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4.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中国共产党为
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实行的原则是()A.行政区B.三三制C.民主集中制D.政治协商15.“这个会是老百姓说话的地方,是老百姓的代表说话的地方。我们老百姓能够选出政府来,替我们自己办事,这是我
们中国老百姓一百多年来奋斗流血所要争取的目标。这个目标现在达到了!”这段话反映了我国的()A.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政府的成立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通过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等政策,赢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
拥护。以上做法共同体现出的历史经验是()A.坚持人民至上B.坚持独立自主C.坚持胸怀天下D.坚持敢于斗争17.解放战争时期的民谣唱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此歌谣场景出现的原因是()A.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B.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C.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D.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18.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乡(村)、区人民代表会议成为乡(村)、区两级正式的最高权力机关,乡(村)、区人民代表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这些举措()A.是对民主革命纲领的调整B.
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实践基础D.践行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20.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
明()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成21.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下列措施直接导致商鞅个人悲剧的是()A.重
农抑商,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C.土地私有,倡导小家庭制D.什伍连坐,刑罚严酷22.《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语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转变()A.利于加速民族融
合进程B.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C.致使民族矛盾基本消除D.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2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为结束分
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24.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25.在王安石变法前
,变法派大多经历平平,位低资浅且多出身贫寒,但由于他们遇到大变革时代,在变法时,其中的很多人迅速步入权力中心。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A.废除了贵族科举的特权B.冲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统治C.完善了官吏选拔的程序D.改革了科举选拔官员的标准26.
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A.触动了头地主和大官僚利益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C.支持变法的皇帝去
世,失去支持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27.“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下列关于北宋范仲淹、王安石,明朝张居正变法相同背景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①政治腐败②财政困难③农民起义④生产关系剧烈变动A.
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8.万历初(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A.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
困难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C.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29.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据此可知,戊
戌变法()A.挽救了当时的民族危机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30.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
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二、非选择题31.(25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
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581年隋朝建立,
再次南北统一。政治上结束分裂的同时,针对南北朝留下的“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人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现象,隋文帝决定“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去掉郡一级建置,将行政区层级恢复到两级制,以求“国家则不亏粟帛,选用则易得贤才”。隋祚不长,618
年唐王朝建立,承隋制,设立州县两级行政区。——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三(明)废行中书省后的三司体制使省一级行政、司法、军事三个系统各自独立,难以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力量。但同时地方的稳定是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表的。地方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权威,遇事各个系统之间难以协调,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拖延不
决。这是废行省制后明代省制的一大缺陷。——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以及实行的意义。(9分)(2
)根据材料说明隋朝将行政层级恢复到两级制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说明明代省制的缺陷,为消除这种缺陷,明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的认识。(6分)32.(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
,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
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9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