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共(11)页,122.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7b3a6c5a97d6938942b0d09a3009db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
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
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
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问知,子日:“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
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日:“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
也是很危险的。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日:“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日:“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荀子也非常重视知
行问题,他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
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
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
“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A.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可见知易行
难。B.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C.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D.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2.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
”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B.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C.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致了
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D.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熹重“知”产生弊端,并不是学说本身的弊端,而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
的问题。B.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合并上升成本体。C.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经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D.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要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二)实用
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
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
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摘编自中共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材料二: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侯云德却担负起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顶层设计的重任。他带领专家组,设计了2008~2020年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
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2009年的甲流疫情,我国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据清华大学第三方系统评估,我国甲流的应对措施大幅度降低了我国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
院;病死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此外,侯云德还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MERS、寨卡等病毒在我国都没有流行起来,H7N9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能力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侯院士作为这一体系的总师,功不可没。”国家卫计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表示。(摘编自《人
民日报》《走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材料三:2012~2016年全国男性排名前五阳性检出率趋势图(摘编自搜狐网《慈铭体检2017年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材料四:2017年我国家庭健康呈现的一大亮点就是在线就医成为居民健康需求的一种重要形式。微医平台数据显示,在线就
医人次保持较快增长,在线问诊人次持续攀升,2017年日均接诊量突破6万。同时,微医平台连接了全国2400多家重点医院,100余家互联网医联体、微医全科中心等医疗服务基地,以及1.8万家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医疗服务网络,超过26万名专科医生。借助平台资源的云化,家庭
医生与专科医生可实现资源、数据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为居民提供“全科+专科”的服务。调研发现,被访者希望获得能够改善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的健康干预服务的比例为81.8%,高于获取健康科普信息的76.4%。在被问及哪个因素对健康更为重
要时,93%的被访者都选择了“积极的健康管理方案”,而选择“更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治疗方案”的仅为6.8%。有约93%的被访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部分,家庭成员的自我健康行为和意识会相互影响,所以应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健康管理。超过75%的被访者使用计步等运
动监测功能,约五成的被访者有记录健身运动数据的习惯。(摘编自人民政协网《〈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7)〉发布》)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国民健康
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因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B.侯云德院士在医学上的主要科研成就体现了中共十九大报告健康中国战略中对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方面的要求。
C.由于侯云德院士的卓越贡献,MERS、寨卡等病毒传染在我国都没有发生,这体现了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D.从微医平台显示的2017年日均接诊量突破6万这一数据可看出,在线就医成为居民健康需求的一种重要形
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以2009年甲流疫情为例,说明了侯云德主导建立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作用。B.材料三2012~2015年数据显示,在全国男性居民中,血脂异常的表现
与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存在对应关系。C.根据材料三所显示的五年来全国男性居民阳性检出率趋势看,眼科异常与口腔科异常的人数均持续走高。D.为表明在线就医这一形式在2017年的居民健康需求中被日益重视,材料四用了列数据的方式。6.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居民健康意识上表现出的特点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旁若无人梁实秋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在你聚精会神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
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
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地在那里发抖。如果这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暴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看样子也不像是神经衰弱,他的动作是能收能发的,时作时歇,指挥如意。若说他
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得安生,却也不然。全是陌生人无仇无恨,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
倦则伸。”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礼记》云:“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
,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是欠伸合于古礼,但亦以“君子”为限,平民岂可援引?对人伸胳臂张嘴,纵不吓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邻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归来必令我闻知。清晨有
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气充沛,根据那声音之响我揣测必有异物入鼻,或是有人插入纸捻,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之上有金石声!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再随后是三餐的饱膈,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可惜隔着墙没能看见他剔牙,
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不会太小。这一切“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恼的乃是高声谈话。在喊救命的时候,声音当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普通的谈话似乎可以令人听见为度,而无需一定要力竭声嘶地去振聋发聩。生理学告诉我们,发音的器官是很复杂的,说话一分钟
要有九百个动作,有一百块筋肉在弛张,但是大多数人似乎还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长一个扩大器。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过我们国人会嚷的本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电影场里电灯初灭的时候,总有几声“
嗳哟,小三儿,你在哪儿啦?”在戏院里,演员像是演哑剧,大锣大鼓之声依稀可闻,主要的声音是观众鼎沸,令人感觉好像是置身蛙塘。在旅馆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庙会,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难免没有响皮底的大皮靴毫无惭愧地在你门前踱来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种市声前来侵扰。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
;小声说话,是文明。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我们以农立国
,乡间地旷人稀,畋亩阡陌之间,低声说一句“早安”是不济事的,必得扯长了脖子喊一声“你吃过饭啦?”可怪的是,在人烟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咙还是不能缩小。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般地认为是缺陷
,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声音洪亮者主贵!叔本华有一段寓言: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
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相当距离。用这方法,
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当地满足了;可使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逃避不是办法。我们只是希望人形的豪猪时常地提醒自己: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
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地伸张。(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批评电影院抖腿的不文明现象,作者细致描述了在电影院不愉快的经历,表达了对于邻座抖腿者的气愤与无奈。B
.前两段是对旁若无人者的泛写,第三段是对邻叟的特写,诉说了作者被邻居骚扰之苦,虽写凡人琐事,但文字犀利,惟妙惟肖。C.第四段对大声说话的种种表现进行了精彩的描绘,并将此类人与动物相比,是嘲讽,更是提醒我们要考虑别人的感受。D.文章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摹了在某些公共场合中人
的不雅行为,以滑稽幽默暗示着人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8.在梁实秋先生看来,“旁若无人”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9.文章末尾,作者引用了叔本华所写的一段寓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冥然兀坐..兀坐:端坐。B.迨诸父异爨..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意思是分了家。C.往往..而是往往:常常。D
.大类..女郎也大类:很像。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归省”也是这个意思。B.“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一般选取日常
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C.“公”“子”在文言文中用作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D.“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伴随作者经历了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表现了作者的沉重慨叹。B.对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空缺的感情。
C.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十分疼爱,去轩中看望孙子,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现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希望便落在了作者身上。D.“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写“悲”时,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情调。如写祖母一节,“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祖母刻骨铭心的哀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
护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上阕中的“饥鼠”“蝙蝠”“破纸窗”等多个意象形象表明“王氏庵”是久无人居的破屋,暗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B.“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
围。C.“归来华发苍颜”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早生华发”情感意蕴相似。D.“秋宵梦觉”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15.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6.(1)《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
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牧在《阿
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
题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公元前520年,周景王还没有安排好王室的继承大事撒手人寰了,就留下王子们。王子猛被贵族大臣拥戴登上王位,号称周悼王,一向受宠的朝攻击并杀了他,自立为王。4年后,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王子朝见,就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国而去,(),如老子,
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左转·昭公二十六年》记录:“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为手中拥有象征周朝王权的典籍,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找支持,然而无人理会。公元前505
年,周敬王派人刺杀了王子朝。有人推测,此事或许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为代价,拒绝交出典籍。从此,这批价值连城的典籍,留下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2500年来,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王子朝“奔楚”到达的
是西鄂,他死后也葬在了这里。王子朝的冢是否还在,失踪的典籍会不会随他一起深藏在这一带?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无影无踪无人问津B.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无影无踪无人问津C.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杳无音信门可罗雀D.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杳无音信门可罗雀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得一项是()(3分)A.随行者中除了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外,还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B.随行者中除了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外,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C.随
行者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更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D.随行者中有周王室图书档案的官员和学者,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即
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认为自己仍然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找支持,然而无人理会。B.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找支持,然而无人
理会。C.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适人选的继位正统,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找支持,然而无人理会。D.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适合正统的继位,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找支持,然而无人理会。20.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余自
束发读书轩中②豆蔻梢头二月初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2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词语表达都得体的一组是()(3分)先生乃三湘大儒,得知我祖籍湘
潭,常①叨陪末座....,相谈甚欢。我毕业后,特地前往②拜见..周先生,并③惠赠..先生命我画的斗方小品。一日午后,先生翩然④莅临寒斋....,品茗小坐。我适有对联新裱,遂张挂素壁,谨求⑤雅教..。先生凝视良久,未发一言。我正待⑥移席请益....,先生颔首微笑,端茶闻香,
低首品茗。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2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
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④子
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四、写作(60分):23.我们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那么“己所欲”是否应该广施于人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谈谈你的看法。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2.C3.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C解析:C项,“在我国都没有发生”错误,
原文是“都没有流行起来”。5.D解析:A项,“说明……防控体系的作用”错误,原文有“此外,侯云德还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这说明上段所举甲流疫情的例子是“集成”防控体系之外的内容。
B项,从图中可以看出,血脂异常在2014年到2015年间是明显下降的,但脂肪肝数在2014年到2015年间则变化不大,“存在对应关系”不正确。C项,“持续走高”错误,口腔科异常在2013年到2014年间是下降的,然后才逐渐升高。6.(6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对材料四最后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比如“被访者希望获得能够改善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的健康干预服务的比例为81.8%”,可以概括为“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的意识增强”;93%的受访者选择“积极的健康管理方案”,说明人们的重视;“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健康管理”以及“使用计步等运动监测功能”“有记录健康运动数据的习惯”可分别概括为“家庭健康管理意识提升”及“居民对健康运动数据记录与管理意识提高”。参考答案:①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的意识增强。②重视积极的健康管理方案,预防理念深入人心。
③家庭健康管理意识提升。④居民对健身运动数据的记录与管理意识提高。(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D8.(6分)①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②有的人自己不能管制自己的肢体,自控能力差。③传统中的劣根性使然。我们以农
立国,乡间地旷人稀,必得大声说话。时过境迁,积习不改。9.(6分)①形象上:“人形的豪猪”的比喻生动形象,对豪猪的议论,其实是对生活中一些人不拘小节而至不文明的“旁若无人”的种种现象的生动再现,是对此类人的嘲讽。②主旨上:在形象的描述中点明主旨,提醒
我们——人,是群居动物,关爱自己的同时,请关注他人,让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成为一种文化。③结构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卒章显志,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10.C往往:到处11.A“归省”是回家探望父母。12.D13.(10分)(1)辟、垣墙、洞然、增胜(每个得分点一分,句子通顺1分)(2)扃牖、凡、得、殆(每个得分点一分,句子通顺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C.“归来华发苍颜”是一种罢官归
隐后的无奈与迟暮之感;而“早生华发”则是词人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15.(6分)(1)借景抒情,词的上片描写了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在灯前翻飞,屋外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凄苦、孤
寂、落寞的情怀。(2)虚实结合。下阕梦醒之后词人看到的不是上阕所写的饥鼠蝙蝠、残灯破窗的实景,而是梦里的“万里江山”,表达了词人虽身居破庵,却胸怀天下,不忘统一大业的崇高爱国情怀。(3)反村。上阕荒凉
孤寂的景物为下阕“眼前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反衬作用,突出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6.(9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17.B18.A分析B项括号后的“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承接此项不合适,因为老子属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而不属于“四大家族”C项,由括号后的“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
之典籍以奔楚”,可知“召、毛、尹、南宫”地位远高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故C项不当。D项,颠倒了“官员和学者”及“召、毛、尹、南宫四大家族”的地位关系,与文本语境不合。19.B分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仍
然”移至“认为”前面,且此句句式杂糅。C项成分赘余,应删掉“的继承正统”。D项搭配不当,可在“继位”后加“人选”。20.D21.C22.(4分)(1)学习勤奋,善于反思,引申发挥,闻一知十。(2)甘贫乐道,不以贫困而忧虑。(3)对孔子心悦诚服,但未质疑问难。五、写作
(60分):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