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181.000 KB
  • 2024-09-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共(14)页,181.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6a7fbca6e4cbdc8cab232c4aa64d8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文科综合试题第I卷一、选择题1.鲁班以竹木为材料,制作了一只能在天上飞翔三天三夜的木鸟,特地向墨子炫耀。未料墨子不以为然,且道:“普通匠人取一块三寸的木头,片刻之内就能削

出能负五十石重的车销。会飞的木鸟华而不实,在社会功用上甚至比不得简单的车轴销子。”墨子这种对技艺的路径取舍A.不利于能工巧匠拓展技艺想象空间B.体现了古人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心C.促进古代科技在世界确立优势地位D.限制了古代

科技成就的应用与推广【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墨子拿车销与飞鸟做对比,车销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更谈不上创新,制作简单,他却认为“车销”比“飞鸟”更有价值,这其实就是告诉人们,不要想入非非,飞鸟能飞起来

(但没实际用处)又能怎么样呢!因此,务实便是墨子对技艺路径的取舍,但过分强调务实,甚至批评一些“华而不实”的发明,不利于人们想象力的拓展,A项正确;车销制作体现不出追求完美,B项排除;墨子的态度并没有促进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C项排除:墨子强调

实用,D项排除。故选A。2.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而地方的上州刺史是从三品,下县县令是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是七品。由此可知,古代监察职官的设置A.说明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B.体现了古代监察的重点是地方C.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皇权

D.说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独立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两点,一是监察官员以小治大,二是监察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控制,体现的是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A项的“逐步加强”材料无法体现;B项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内容;D项与材料没有内在关系

。故选C。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内部形成了某种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力量,从而使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了一定的内在(虽然不是外在的)约束、校正和调节机制,增加了复杂因素,减少了风险系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弥补了君主制度的先天性缺陷

,在一定水准上保证了政治统治的效能。下列与此描述最为吻合的是A.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B.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所说的机制,是弥补君主制度“先天性缺

陷”的,即可以对君权形成制约,最起码是能够帮助皇帝做出正确决策的机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可以参与决策,这既对皇权有制约,也有益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个人专权造成的失误,C项正确;A项虽然不利于皇权,但它所起的作用不是正面

的,无益于保证政治统治的效能,排除;BD两项都是加强皇权的措施,与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排除。故选C。4.德国著名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提出,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

“白银帝国”。另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记载,15世纪初期明朝的米价为2—3钱/石,15世纪后半期有所上涨,达到5钱/石,此后一直到17世纪的100多年里,米价一直维持在这种超稳定状态。这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B.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C.明朝百姓生活相对稳定D.白银尚不是中国的通用货币【答案】B【解析】【详解】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市场流通的货币过多,明朝时白银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从道理上讲,国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势必导致物价上涨。其中白银流入中国是事实,物价

稳定也是事实,只能说明白银流入了中国,但并未流入市场,尤其是消费领域,B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百姓生活稳定无关,C排除;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排除。故选B。5.曾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英国殖民者戈登说:“承认我们(西方)的炮兵是优越的,

但却认为他们(中国)的步兵要先进得多——大炮差距来自于‘物’,步兵差距则来自于‘人’,‘天朝子民’怎能认为自己不如洋人?”这说明A.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无损民族自尊为前提B.戈登试图迫使中国人全面屈服西方C.思想观念落后阻碍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D.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仅限于军事领域

【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妄自尊大的观念,这种观念导致学习西方不能全面深入,C项正确;维护民族自尊,不等于不承认差距,而在于对待差距的态度,A项排除;戈登只是谈了一种现象,并无强迫之意,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6.据《浙江近代史》记载:1911年前后,金融风潮席卷全

国,杭州的票号全部覆灭,钱庄倒了一大片,只有浙江兴业银行侥幸渡过了难关。出现上述风潮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实行没收民族资本的政策B.社会动荡影响民众对经济的信心C.西方制造业资金实力十分雄厚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萧条时期【答案】B【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爆发后,南北政权对峙,民众对金融业缺乏信心,进行挤兑,使票号和钱庄纷纷破产,B项正确;1911年前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排除A项;C项强调制造业,材料强调金融业,二者在20世纪初的直接关联性并不明显,排除;20世纪初至一战结

束前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进入了黄金时期,且材料强调的是金融风潮,排除D项。故选B。7.如图为1926年同时刊出的两则广告,两则广告的根本共同点是A.以孙中山为产品的代言人B.利用国民爱国热情为民族工业拓展市场C.图文并茂地展示商品特性D.借助政

治话语和政治符号宣传商业信息【答案】D【解析】【详解】国庆是强烈的政治符号,左边广告中的“庆祝民国万岁,纪念革命伟人”,右边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均属于政治话语,D项正确;广告只是利用了孙中山的影响力,孙中山本人并未宣传其产品,“代言”谈不上,A项排除;“应注意

到左侧广告为殡仪馆的广告,不属于“工业”,B项排除:图文并茂是事实,但图及所配文字并没有体现商品特性,C项排除。故选D。8.下表是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新中国的外

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B.美国彻底放弃了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巨大D.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

交的国家绝大部分是亚非国家,这主要是因为1955年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国家主要亚非国家,排除A项;美国放弃对新中国的孤立政

策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C项。故选D。9.苏格拉底认为,“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远比树木、石头甚至所有这些星辰更有价值的研究对象,那就是人的心灵。人究竟是什么?你将会变成什么?只有到人的

心灵转而省察自身时才会有真正的哲学。”据此推理,苏格拉底强调A.哲学应探索人的精神价值观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C.理性认识自然是十分必要的D.哲学只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研究人、研究人的

心灵,使人的精神觉醒,A项正确;B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故选A。10.1895年,经过工人罢工、暴动和社会动荡,参议院不得不通过了所得税法,让富人多纳税。但是最高法院法官认为这个提案是“这支6000万的大军——这个得

意洋洋和蛮横无理的多数——的新理论。他们要惩罚富人,没收他们的财产”(施瓦茨《美国法律史》),并宣布议会宪法修正案无效。这说明A.最高法院与参议院矛盾尖锐B.美国体制为保护富人利益设置了多重保障C.权力的天平已偏向最高法院D.美国人民无法通过合法斗争维护自己利益【答案】B【解析】【

详解】美国的众议院相对代表基层民意,而参议院代表社会上层,损害富人利益的法案通常会在参议院遭到阻挡,这是保护富人利益的第一道屏障,最高法院享有法律的解释权和裁决权,这又是一道屏障,材料就显示了这一屏障的作用,B项正确;参议院代表富人利益,材料显示最高法

院也代表富人利益,两者并不矛盾,排除A项;一个案例并不能表明权力天平失衡,排除C项;历史事实证明,工人斗争还是取得了不少成果,D项错误。故选B。11.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份文件中指出:“……还存在着现在这种小资产阶

级思想的残余(有时甚至是复苏)。……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的加强,加紧抵制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文件应发布于哪一时期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工业化建设时期D.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两个信息对解

题至关重要,一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复苏,二是资本主义加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不是遏制资本主义加强,而是要求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在四个时期中,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的,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工业化建设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都不允

许资本主义存在,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12.王逸舟教授指出:“不能不承认,多极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带来机会,也可能造成麻烦和不确定性。”下列属于消极面的是A.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建立单一霸权B.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被少数大国控制C.导致国际

社会领导权的逐步削弱D.个别国家处心积虑地谋求大国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随着日本国家实力的增强,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试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甚至扩充军备,成为影响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隐患

,印度等国也积极谋求地区霸权,D项正确;多极化趋势是对美国建立单一霸权的抑制,A项排除;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个别大国对联合国的影响力会遭到削弱,B项排除;多极化趋势加强只是使国际社会领导权由个别国家独享到多国共享,而不是削弱,C项排除。故选D。第Ⅱ卷13.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材料一14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明朝面临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当时的较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都还是区域性的。……中国15世纪举行的从东亚到非洲东海岸的多次对于当时来说极为遥远的探险,没有给中国人留下这个世界上存在任何严重的,即使是潜在性的挑战的

印象。……接下来便有16世纪的带有区域不平衡性的繁荣。在这种繁荣中,明朝国家正在遵循以往的周期性规律,失去行政有效性。在稍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精英群体总体上忽略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1

7世纪的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中国人的主要注意力。18世纪的中国则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个成就和15世纪的远洋探险一样,带来的是新的安全感和对更大外部世界的忽略。与西方局部接触的中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19世纪的中国又开始

了国家行政效率严重降低的危机,而国际贸易带来收益的局面和周边地区的相对安宁使正在失去活力的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为麻痹。正在这个时候,爆发了鸦片战争和接踵而来的民族危机及在民族危机刺激下更尖锐起来的国内矛盾。这时候中国

人除了学习西方别无选择。——摘编自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材料二作为世界文明中唯一长期延续、不曾中绝的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19世纪前的三个世纪内,这种优势地位仍然

存在。烂熟的官僚政治制度,众多的人口,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有虽显沉暮但仍不乏开拓创新的思想文化,几乎使所有在16~19世纪与中国打交道的西方人,无法不感觉到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强大与魅力。——摘

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世界历史的三个重要发展趋向,并概括中国面对15~19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三大趋向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9世纪中国面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向表现的原

因。【答案】(1)趋向一: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由相互孤立到联系加强。中国表现:中国曾一度远洋航行到非洲东海岸,为世界联系的加强做出重要贡献:后来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与外界的交流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趋向二:西欧崛

起,中国衰落。中国表现:不能正确认识西欧的发展成就,更认识不到国际竞争的含义:鸦片战争前后,先进中国人才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西欧的先进,提出“师夷长技”。趋向三: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表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尚不具备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条件:鸦片战争后,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才正面接触工业文明,先进的中国人才开始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努力。(2)古代史上中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缺乏竞争意识:国内的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统治阶层的注意力,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缺乏关注:封建

王朝的重建与秩序的重建,使人们重新获得安全感,从而忽略了外部世界:在清朝走向衰落的时候,中国对外贸易仍处于顺差,国际贸易的收益使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为麻痹;中国官僚政治制度,众多的人口,仍能

使中国在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取得令西方羡慕的成就,从而使中国人保持着天朝上国与妄自尊大的心态【解析】【详解】(1)趋向及表现:趋向一,根据材料“14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明朝面临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当时的较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都还是区域性的”和所学知识可知趋势一是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由相互孤立到

联系加强,关于中国的表现可从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趋势二,根据材料“中国的精英群体总体上忽略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和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趋势二是西欧崛起,中国衰落,关于中国的表现可从天朝上国的观念、新思想萌发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趋

势三,根据材料“国际贸易带来收益的局面和周边地区的相对安宁使正在失去活力的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为麻痹”和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趋势三是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关于表现可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17世纪的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中国人的主要注意力”、“中国的精英群体总体上忽略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国际贸易带来收益的局面和周边地区的相对安宁使正在失去活力的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为麻痹”、“在其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烂熟的官僚政治制度,众多的人口,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有虽显沉暮但仍不乏开拓创新的思想文化”进行归纳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晚清以来,一直到现在,关

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是非常多的,从林则徐、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呢?第一,是我们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讨论,或者给中国文化的界定,往往是大而化

之、似是而非的。我们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形容词,可是说实话,你听完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第二,我也有我的担忧。最近这些年,很多人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诸如“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多大的意义”等。可是,很多

人在谈论“中国文化”的时候,首先会把它“窄化”。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可是有人却把中国文化窄化为汉族文化,然后又窄化为汉族里面的儒家文化,然后再窄化为他认为是正统、经典的儒家文化。第三,

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的时候,有一些人带着一种很奇怪的、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在所谓“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就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我们中国文化优于其他文化。——摘编自《中国文化典型的五个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要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文化。阐述:中国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其来源看,中国文化不是单纯的汉族文化,它吸收了境内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甚至吸收了外来文化,如唐朝在吸收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化佛教——

禅宗。从内容看,中国文化也不等同于儒家文化,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服装饮食、传统习俗等许多方面,儒家文化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文化虽然较周边少数民族先进,但周边少数民族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对汉族同样具有吸引力,各民族融

合成一个中华民族的过程,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国的语言文字、服装饮食、艺术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符号,为外国人认识中华文化提供了特有的角度;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先是吸取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形成汉代儒学,后来,又吸收道教及外来的佛教形成了理学。总之,对中国文化既不能“大而化之”,也不能“窄化”,而要做到全面具体准确的理解。(注:提出其他论点,只要贴合材料与相关知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立即可。

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关于中华文明的看法,结合上述观点可提炼出论点是要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文化。关于阐释可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社会习俗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5.材料日本侵略者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并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国民党对边区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

从而导致边区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广大军民生活困难。1940年和1941年,陕北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庄稼歉收。从党政机关来说,几年来,逐步出现机构臃肿、人员猛增、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病。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向中央提出“精兵简政”的建议。在提案

中,李鼎铭等人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办法:一、政府应根据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经济需要而提出计划经济,以求全面提高生产力,改善经济条件,加强经济基础;二、在现有经济基础上,政府应有量入为

出的统一经济计划;三、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对于军事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以“兵皆能战、战必能胜”为原则。对于政府应实行简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四、规定供给条例,避免

不必要的供给与消耗;五、提倡节约、廉洁作风,避免不应有的浪费现象。中共中央接受了李鼎铭等人建议,于1941年12月初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摘编自彭劲秀《延安时期的精兵简政》(1)根据材料,指出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的提案内容具有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

精兵简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精兵简政”取得成功的重大意义。【答案】(1)特征:注重军事、政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将解决现实经济困难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军队战斗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结

合起来。原因:日军进攻、国民党围剿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等使根据地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政府机构存在臃肿、效率低下问题: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着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2)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调动党外人士参与抗战及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改进了党和政府人员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军队战斗力:密切了党和政府官员与群众的联系,使党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为以后党政建设提供了经验【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

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可归纳出注重军事、政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以求全面提高生产力,改善经济条件,加强经济基础”、“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对于军事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可归纳出将解决现实经济困难与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结合起来。原因:根据材料“日本侵略者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并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国民党对边区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陕北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庄稼歉收”、“逐步出现机构臃肿、人员猛增、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病”

进行归纳即可。(2)评价:关于精兵简政的评价可结合精兵简政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如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调动党外人士参与抗战及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改进了党和政府人员的

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军队战斗力;密切了党和政府官员与群众的联系,使党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为以后党政建设提供了经验等。16.材料从1940年5月11日到1945年4月16日,英、美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战略轰炸”,共出动轰炸机708416架次,投弹160

万吨特别是分别于1944年5月和9月开始的对德国石油工业和铁路运输系统的战略轰炸,使得德国战争机器几乎陷入瘫痪。而战略轰炸与地面军队作战紧密配合,则是诺曼底战役胜利的重要因素。但是,战略轰炸也导致数十万德国平民死亡,摧毁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精品,如音乐

厅、剧院、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等。在进行战略轰炸过程中,除了军事的和与军事相关的目标外,英、美空军,特别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也对德国131个大城市进行了轰炸。这种以城市为目标的战略轰炸是很成问题的,是对空军作战能力的过分滥用,其效果正如美国军事史家斯蒂芬.A.加勒特

(StephenA.Garrett)所说:“砍掉一个人的头来治好他的牙痛”——摘编自孙立新《二战期间英美空军对德“战略轰炸”刍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英、美空军对德“战略轰炸”的特点,并分析其战略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立新对

这一轰炸的基本态度,并分析其持这种态度的原因。【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战争投入大),破坏性强。战略意义:对与战争密切相关设施的轰炸,使德国的战争机器几乎瘫痪,配合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等地面军队的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2)态度:在肯定轰炸积极作用

的前提下,对轰炸造成平民伤亡,使文化遗产和建筑精品等遭到毁坏持否定态度。原因:希特勒和纳粹党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对外侵略扩张,创建“大德意志国家”,征服、奴役甚至是屠杀其他民族。英、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国所进行的战争是与反人类的世界公敌进行的,具有自卫性质和反侵略的正义性。所以,应肯定。但正

义性的战争不应忘记作战的目的,不应做与正义目标相背离的事,不应超越道德约束,攻击那些不直接或没有立即卷入战争的非战斗人员与非战略目标,不应滥用暴力【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从1940年5月11日到1945年4月16日”可归纳出持续时间长;根据

材料“英、美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战略轰炸”,共出动轰炸机708416架次,投弹160万吨”可归纳出规模大(战争投入大),破坏性强。意义:根据材料“使得德国战争机器几乎陷入瘫痪”、“是诺曼底战役胜利的重要因素”进行归纳即可。(2)态度:根据材料“战略轰炸也导致数十万德国平

民死亡,摧毁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精品,如音乐厅、剧院、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等”和上述分析可知,孙立新的态度是在肯定轰炸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对轰炸造成平民伤亡,使文化遗产和建筑精品等遭到毁坏持否定态度。原因:关于这种态度的原

因可从希特勒政权的残暴性、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及造成平民的伤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7.材料他上台以后,像他的前任麦迪逊总统那样,不计个人恩怨,摆脱派系成见,把当时党内的一大批英才都笼络在自己周围,把在党内同他争夺总统候选人

资格的克劳福德任命为财政部长,把才华出众但侍才自傲的约翰·昆西·亚当斯请出来当他的国务卿,并让杰出的约翰·卡尔霍思管理军事。他组成的内阁可谓人才济济,在门罗八年总统任期内,这套班子也能和衷共济,使美国进入了

历史上的“和睦时代”。门罗上台后,把麦迪逊当政末期提出的保持陆海军、征收国内直接税和保护性关税、成立新的国家银行等几个重要决策陆续付诸实施。当时由于美国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力量也发生变化,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全国观念和中央权力,以协调各个地区的利益。门罗通过征收保护性关税来保

护制造业,建立国内市场和改善交通以利种植业。与此同时,他通过《密苏里妥协方案》暂时解决了南方蓄奴州和北方州的矛盾,明确了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威。这样,民族意识加强了,全国体系也建立起来了。——摘编自《美国历任总统——第五任“门罗主义”的创

始人詹姆斯·门罗》(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门罗总统提高执政效率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门罗总统执政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唯才是用:实施前任总统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征收部分税收协调各州矛盾:强化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威。(2)特点:注重领导班子的

素质和内部团结:强化全国观念和民族意识:改革的举措承前启后且涉猎广泛。影响:加强了联邦政府对南北各州的有效统治;改善了国内交通、扩大了国内市场;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不计个人恩怨,摆脱派系成见,把当时党内的一大批英才都笼络在自己

周围”可归纳出是唯才是用;根据材料“把麦迪逊当政末期提出的保持陆海军、征收国内直接税和保护性关税、成立新的国家银行等几个重要决策陆续付诸实施”可归纳出实施前任总统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根据材料“他通过《密苏里妥协方案》暂时解决了南方蓄奴

州和北方州的矛盾”可归纳出协调各州矛盾;根据材料“明确了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威”可归纳出强化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威。(2)特点:根据材料“不计个人恩怨,摆脱派系成见、把在党内同他争夺总统候选人资格的克劳福德任命为财政部长”可归纳出注

重领导班子的素质和内部团结;根据材料“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全国观念和中央权力,以协调各个地区的利益”可归纳出强化全国观念和民族意识;结合材料中改革的措施可归纳出改革的举措承前启后且涉猎广泛。影响:可结合改革的内容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扩大市场、促进交通发展及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1470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