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选修)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4)页,1.12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6824fbaa15eb63eee4f5aa167339ea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年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选修)(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你,否则不给分。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
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下列与机体稳态有关的表述,错误的是()A.神经系统
在机体保持协调与稳定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B.CO2是机体代谢产物需及时排除体外,不参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C.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机体稳态的调节系统D.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答案】B【解析】【分析】1.免疫
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在机体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所以神经系统在机体保持协调与稳定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A正确。B、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调节机体的呼吸频率,B错误;C、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机体
稳态的调节系统,C正确;D、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B。2.下图1为某突触结构示意图,图2、图3分别为该突触浸泡箭毒前后,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相同刺激之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的A.图1中a结构为突触小泡,其中神经递质可能兴奋性递质B.在刺激后,图1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箭毒可能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D.根据图3可推测,在箭毒进入人
体后会出现肌肉痉挛的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1、维持静息电位时的钾离子外流,以及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都是钾离子通道开放,相当于协助扩散;产生动作电位时的钠离子外流,是钠离子通道开放,也是相当于协助扩散;若涉及“钠-钾泵”
作用下的吸钾排钠,是主动运输。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详解】A、图1中a结构为突触小泡,结合图2可知,图1接受刺激后,a突触小泡释放神
经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故a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不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A正确;B、在刺激后,图1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
神经元产生兴奋,分析图3可知,箭毒处理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被抑制,故箭毒可能是通过阻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C正确;D、根据图3可推测,神经元兴奋性被抑制,故箭毒进入人体后不会出现肌肉痉挛的
现象,D错误。故选D。3.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细胞毒性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患者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的
生理水平B.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C.患者是因为缺乏胰岛素基因而导致该病D.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病情是【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被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缺
乏,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详解】A、患者体内的胰岛B细胞死亡,胰岛素分泌减少,所以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较正常人低,A错误;BC、由题干可知,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细胞毒性T细胞与胰岛B细
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所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不是因为缺乏胰岛素基因,而是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所以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C错误;D、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使细胞毒性T细胞减少,与胰岛B细胞的接触减少,胰岛B细胞死亡减少,所以
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缓解该病,D正确。故选D。4.如图是下丘脑参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ABC表示器官,abc表示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图中的B为卵巢,则卵巢等雌性生殖器官不是激素b的靶器官B.图中C为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B为下丘脑直接支配
的腺体C.若图中的B为甲状腺,则缺碘会导致激素a、c的含量增加,b的含量降低D.C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分泌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
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A、若图中的B为卵巢,则A是垂体,C是下丘脑,a是促性腺激素,c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雌性激素,卵巢等雌性生殖器官也是激素b的靶器官,A错误;B、图中C为机
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B为下丘脑通过垂体而支配的腺体,不是直接支配,B错误;C、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若图中的B为甲状腺,则缺碘会导致b(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通过负反馈调节,激素a(促甲状
腺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增加,C正确;D、C是下丘脑,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具有分泌功能,比如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D错误。故选C。5.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号分子构成
一个复杂网络(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物质既可作为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B.有些器官既含有神经细胞,又含有内分泌细胞C.信号分子①③可分别表示乙酰胆碱和糖皮质激素D.系统间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均离不开细胞膜上的受体【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神经
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该调节网络的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了内环境的稳态。图中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免疫系统分泌细胞因子。【详解】A、肾上腺素既属于激素又属于神经递质,A正确;B、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B正确;
C、信号分子①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可表示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信号分子③可表示糖皮质激素,被肾上腺分泌,C正确;D、系统间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均离不开受体,有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有的受体位于细胞膜内,D错误。故选D。6.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TLR是位于
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TLR是一种蛋白质B.树突状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C.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D.图中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树突状细胞表面的TLR
受体能激发T细胞应答,而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根据树突状细胞的结构显示,树突状细胞在形成过程中细胞膜向外伸出树突样的突起,因此树突状细胞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详解】A、据题干信息“TL
R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可推知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B、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树突状细胞主要激发T细胞,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树突状细胞既激发体液免疫又激发细胞免疫,B错误;C、树突状细胞
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能识别抗原,但不能专一性识别,C正确;D、TLR是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病毒与TLR受体的结合过程是两个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完成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故选B。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C.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答案】C【解析】【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
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
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详解】A、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宜作为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A错误;B、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宜采用样方法,如蚜虫、跳蝻等,B错误;C、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
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计算出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D、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D错误。故选C。8.下列关于免疫失调和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敏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主要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B.HIV主要
攻击人体的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特异性免疫缺陷C.免疫抑制剂能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但会使受者淋巴细胞减少D.减毒活病毒疫苗通常比灭活病毒疫苗更有效,与其可引发细胞免疫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
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
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详解】A、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
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A正确;B、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B错误;C、器官移植最大的问题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但免疫抑制剂会使受者淋巴细胞减少,C正确;D、减毒活疫苗是在实验室内对病原体进行减毒处理,减弱甚至去除其致病
性,但保留其生长或复制和引起免疫的能力制成的疫苗,减毒活疫苗能可引发细胞免疫,灭活的病毒失去感染的能力,无法进入正常的细胞中,无法激活细胞免疫,因此减毒活病毒比灭活病毒疫苗更有效,D正确。故选B。9.从19世
纪末达尔文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并且设计实验来探讨其中的原因,随后多位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达尔文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B.鲍森·詹森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拜尔通过胚芽鞘在
黑暗中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D.温特对比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命名为生长素,并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答案】D【解析】【分析】1、生
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2、对照实验必须有一个对照组,即保持原有状态不变,也可以说是
空白组,其它的为实验组,而对比实验都是实验组,没有对照组。【详解】A、达尔文观察到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遮光部位在尖端时,胚芽鞘直立生长,遮光部位在尖端以下时,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结论为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
影响”,A正确;B、鲍森•詹森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拜尔的胚芽鞘黑暗中实验,以排除单侧光照射的影响,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C正确;D、温特对照实
验(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温特的实验是对照实验而不是对比实验,其他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体内分离到吲哚乙酸,D错误。故选D。10.甲、乙、丙三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模式如图所
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乙、丙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B.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C.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D.甲、乙皆可促进果实成熟【答案】D【解析】【分析】解析据
图可知,甲可以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因此甲是是脱落酸,乙和甲在种子休眠和生长两个反面起拮抗作用,因此乙是赤霉素促进果实生长,丙是生长素,乙丙之间可以具有协同作用,甲乙之间是拮抗作用,据此答题即可。【详解】A、甲可以促进种子休
眠抑制生长,因此甲是是脱落酸,乙和甲在种子休眠和生长两个反面起拮抗作用,因此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和生长素,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A正确;B、甲是脱落酸不能促进果实成熟,乙是赤霉素促进果实生长,甲、乙之间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C、乙是赤
霉素促进果实生长,丙是生长素,也可促进果实生长,故乙、丙之间可以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D、甲是脱落酸不能促进果实成熟,乙是赤霉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不能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故选D。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
是()A.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一般没有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多D.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就
越多【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2、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3、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4、过程: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路:呼吸作用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
A、病毒是异养生物,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A错误;B、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C、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一般多于
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C错误;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D正确。故选D。12.下图为血细胞计数板正面和侧面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XB-K-25”表示规格,其中的“25”表示每个中方格
内的小方格数B.1个血细胞计数板上有1个计数室,计数室的高度为0.1mmC.将台盼蓝与菌液混合计数,以区分细胞死活D.先在计数室上滴加样液,然后盖上盖玻片并进行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本实验统计的是活菌数量,未经染色时,死亡的酵母菌与存活的酵母菌一块儿计数
,因此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高,为保证准确性,可用台盼蓝染色后再对呈无色的菌体进行计数,以保证对活菌进行计数;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在血球计数
板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前,应先盖盖玻片。【详解】A、在血球计数板上,刻有一些符号和数字,XB-K-25为计数板的型号和规格,表示此计数板分25个中格,每个中方格含有16个小方格,A错误;B、1个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计数室的高度为0.1mm,B错误;C、活细胞不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死细胞会被染
成淡蓝色,可以用台盼蓝区分细胞死活,C正确;D、抽样检测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错误。故选C。13.桔小实蝇成虫在很多水果果实中产卵
,幼虫蛀食果肉,严重影响水果产量和质量。在治理虫害时,往往先使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成虫,再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使其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最后引入它的寄生性天敌―寄生蜂,进一步消灭桔小实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桔小实蝇幼虫与果实之间存在共生关系B.群
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C.引入寄生蜂后立刻降低桔小实蝇的种群密度D.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会提高桔小实蝇的死亡率【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
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详解】A、
桔小实蝇成虫在很多水果果实中产卵,幼虫蛀食果肉,所以桔小实蝇幼虫与果实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B、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利用的资源不同,物种丰富度越高,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B正确;C、引入寄生蜂后需要一定时间
后才能降低桔小实蝇的种群密度,C错误;D、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使其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会降低桔小实蝇的出生率,D错误。故选B。14.“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这首诗句描绘了田园的生动景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田园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田园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田园中的梅子树、杏子树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影响田园中“蜻蜓蛱蝶”等昆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指由生物
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2、常用的取样方法: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
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3、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种类也不同。【详解】A、田园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
作用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B、五点取样法是样方法中的一种取样方法,是估测种群密度、物种数的方法,不能精确调查田园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B错误;C、田园中的梅子树、杏子树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镶嵌分布现象,体现的是群落的水
平结构,C正确;D、田园中昆虫的分布主要受植物(食物或栖息地)、动物(食物或天敌)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光照主要影响植物的分层现象,D错误。故选C。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
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它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呋塞米会使尿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呋塞米是通过加快排尿、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C.静脉注
射呋塞米,患者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D.味塞米作用的机理可能是抑制肾小管上Na+、Cl-载体蛋白的作用【答案】BD【解析】【分析】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分的重吸收。2、分析题干可知,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得尿液中渗透压升高,进而减少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最终尿液排出增加,血容量降低,血压下降。【详解】A
、由题干可知,呋塞米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尿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B、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导致水分重新收也减少,因此可以加快排尿、减少血容量进而降低血压,B正
确;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C错误;D、根据题干分析,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说明呋塞米可能会抑制肾小管细胞膜Na+、Cl-载体的活性,D正确。故选BD。16.某实验小组分别研究了2,4-D溶液的浓度对月季插条生根和月季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和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有()浓度/μmol/L0151050100插条平均生根数/条581012129A.2,4-D溶液促进月季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为X浓度B.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关系是:X<Y<Z或Y<X<ZC.2,4-D溶液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是5~50μmol/LD.
以上实验结果均体现了2,4-D溶液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的特点【答案】ACD【解析】【分析】根据曲线图可知,在三种浓度的2,4-D溶液中,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Y和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
量,且X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大于Y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Z浓度的2,4-D溶液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详解】A、据图可知,Y和X的2,4-D溶液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即X浓度和Y浓度均为促进作用,但由于实验组数较少,因此不能确定2,4-D溶
液促进月季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为X浓度,A错误;B、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说明Z浓度为抑制作用,而X浓度和Y浓度均为促进作用,可知Z浓度最大,但因为小于最适浓度时,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而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甚至起抑制
作用,因此不能确定X浓度和Y浓度的大小,故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关系是:X<Y<Z或Y<X<Z,B正确;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2,4-D溶液浓度为10和50时,插条平均生根数/条均为12,由于最适浓度
两侧存在两个不同的浓度其促进生根效果相同,因此可确定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是10~50μmol/L,C错误;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空白对照组(2,4-D溶液为0)相比,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生根均为促进作用,没有体现2,4-D溶液抑制生根的作用,D错误。故选ACD
。17.根据某农田中引入鸭子后,鸭子与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构建如图所示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b段,蝗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鸭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从模型构建类型角度分析,图示模型属于物理模型C.鸭子种
群数量在a→b→c的变化过程中,其增长率大于0D.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K值最可能为N2【答案】CD【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该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
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2、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
型、数学模型等。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详解】A、由图可知,a~b段,蝗虫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故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鸭子种群的数量也是增加的,故年龄结构也为
增长型,A错误;B、由图可知,该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B错误;C、由图可知,鸭子种群数量在图中a→b→c(不包括a、c两点)的变化过程中,总数量一直增加,故其增长率大于0,C正确;D、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所以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K值最可能为N2
,D正确。故选CD。18.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的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答案】ABC【解析】【分析】群落的演替分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图示为某处沙丘处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阶段、Ⅱ表示灌木阶段、Ⅲ表示森林(乔木)阶段。【详解】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
中也存在垂直结构,只是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C、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D、群落演替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
影响,D正确。故选ABC。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60分。19.肾上腺是人体的重要内分泌腺之一,它由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构成,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参与血糖、水盐平衡、细胞代谢等调节。请回答下列问题。(1)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的____分泌的激素。它的分泌途径主要是图
1中____(填“甲”、“乙”、“丙”)(2)图1中激素甲如果是甲状腺激素,在其分泌过程中,通过____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这种调节系统也称之为“____轴”,还可以通过反馈调节实现____。(3
)肾上腺素作用机制如图2,肾上腺素与靶细胞膜上的____结合并相互作用,激活膜上的____酶系统,然后在____参与下,该酶系统使ATP转变为cAMP,再经过一系列酶促酶的连锁反应,最终引起靶细胞发生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激素的
作用被逐级放大,体现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4)人体内血糖浓度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某实验小组探究了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三种激素单独或联合作用调节血糖的效应,实验前血糖浓度为5.0mmol/L,血糖浓度随激素处理时间的变化如图。
①激素单独作用时,0.5h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____。②3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各自效应的总和,表明三种激素对血糖的调节表现出____作用。【答案】(1)①.
髓质②.丙(2)①.分级调节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③.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3)①.受体②.腺苷酸环化③.Mg2+④.微量、高效(4)①.胰高血糖素②.大于③.协同【解析】【分析】图1中甲是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乙是下丘
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进行的调节,丙是下丘脑通过发出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支配相应内分泌腺的活动。肾上腺是位于肾脏上方的一个复合腺体,它的髓质可分泌肾上腺素,皮质可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直接支配,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控机制和甲状腺激素
的相同。【小问1详解】肾上腺是位于肾脏上方的一个复合腺体,它的髓质可分泌肾上腺素,皮质可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通过反射弧进行调节(神经调节)的,即图1中的丙方式。【小问2详解】甲状腺激素合成的过程
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调控方式为分级调节,也称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
维持机体的稳态。【小问3详解】由图2可知,肾上腺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节后后,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在Mg2+参与下,ATP转变为cAMP。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体现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小问4详解】激素单独作用时,0.
5h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曲线中数值最大。3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为12.8-5.0=7.8mmol/L,三种激素单独作用的效应的总和为(6.9-5.0)+(5.7-5.0)+(5.2-5.0)=
2.8mmol/L,前者大于后者,说明三种激素对血糖的调节表现出协同效应。20.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群体中常见的传染病,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有20种以上,其中EV71和CVA16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凶。下图是
EV71结构示意图,蛋白质外壳主要由VPI~VP4四种蛋白组成,疫苗的研发与接种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组成,人体清除手足口病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病毒侵入幼儿机体后引起的特异
性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___________细胞的分裂和分化。(2)某手足口病患者持续发烧,发热时人体的血流速度加快,体温维持在39℃,此时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或“等
于”)散热量,持续高烧人体会感觉身体发冷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当病人处于体温下降期时,机体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来增加散热。(3)EV71的外壳蛋白质VP1~VP4中,最不适宜作为抗原制备疫苗的是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EV71疫苗需要接种两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4)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手足口病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是一种___________现象,属于机体免疫系统功
能___________(填“过强”或“过弱”)的表现。【答案】(1)①.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②.免疫防御③.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2)①.等于②.大脑皮层③.汗腺分泌增加④.皮肤毛细血管舒张(3)①.VP4②.VP4包埋在病毒内部
,不易被免疫细胞识别③.刺激机体产生足够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4)①.过敏②.过强【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
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小问1详解】免疫器官(如胸腺、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如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等)
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防御是指免疫系统通过正常免疫应答,阻止和清除入侵病原体及其毒素的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人体清除手足口病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小问2详解】体温
较长时间维持在39℃,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但是比正常情况下37℃温度高,因此产热和散热都更多。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持续高烧人体会感觉身体发冷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当发热的病人处于体温下降期时,机体主要通过汗腺分泌增加和皮肤毛细
血管舒张等途径来增加散热。【小问3详解】VP4包埋在病毒内部,不易被免疫细胞识别,若作为抗原,不易与免疫细胞结合,因此不适合作为抗原制备疫苗。多次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小问4详解】花粉引起的荨麻疹是一种过敏现象,属于机体
免疫系统功能过强的表现。21.参与人体睡眠调节的物质有多种,其中褪黑素和腺苷是两种重要的助眠因子。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腺苷是一种体液因子,其产生、转运及作用
的过程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1,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光周期信号的刺激,产生兴奋,并以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向SCN传导,SCN随之产生的兴奋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分泌褪黑素。该效应器是___________。(2)褪黑素可经___________运输
至SCN,与SCN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___________SCN的兴奋,此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调节,其意义是维持血液中褪黑素的相对稳定。(3)根据褪黑素的生理功能推测,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导致夜间褪黑素分泌量___________,进
而影响睡眠。(4)据图2,突触前膜中的ATP通过___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腺苷。突触间隙中的腺苷发挥作用后的去向是___________,此去向大量发生时,能促进脑的觉醒。(5
)咖啡因的结构与腺苷相似,但不具有腺苷的作用效应。喝咖啡能提神的机制可能是咖啡因与腺苷竞争突触后膜上的(腺苷)受体,从而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睡意的产生。(6)上述光周期信号对人体睡眠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答案】21.①.电信号/神经冲动
②.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22.①.体液②.抑制③.反馈/负反馈23.减少24.①.胞吐②.通过腺苷转运体回收到细胞中25.抑制2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解析】【分析】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
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小问1详解】有图1
可知,光周期信号刺激会使视网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沿传入神经向SCN传导,传到神经中枢,最后到达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小问2详解】褪黑素作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由图1可知,SCN把兴奋传递
到松果体,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褪黑素又可抑制SCN的兴奋,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在于可维持血液中褪黑素的相对稳定。【小问3详解】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其产生的光线可能导致夜间褪黑素分泌量减少,从而影响睡眠。【小问4详解】据图2,突触前膜中的ATP释放到突触间隙
中形成囊泡,其运输方式为胞吐。突触间隙中的腺苷发挥作用后通过腺苷转运体回收到上一个神经元中再次利用,此去向大量发生时,说明ATP消耗较快,有大量腺苷与突触后膜结合,能保证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能促进脑的觉醒。【小问5详解】由图可知,咖啡因能与腺苷受体结合,从而使突触后膜兴奋,抑制
睡意。【小问6详解】上述光周期信号对人体睡眠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其中图1褪黑素的作用主要是神经调节,图2腺苷的作用是体液调节。22.由于过度砍伐,原本富庶的福建省长汀地区变得山光、水浊、天瘦、人穷,水土流失严重。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当地政府组织大家先种草给土壤降温,再种树,使得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种植业和养殖业也发展起来。(1)该地区有一个湖泊曾受到严重污染,湖水臭气熏天,鱼虾销声匿迹,后经过当地政府和居民大力对环
境污染进行治理,该湖泊呈现出了“春风烟柳”“鱼翔浅底”等美丽景象,该湖泊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_演替。(2)近年来,当地苹果种植户开始发展生态果园模式,如下图一所示:①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食用菌属于___________。②花天牛以果树的花和叶
为食,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③下图二是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1),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
能量的摄入量,据图分析,C表示___________,其能量值是___________;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特点。(3)啮齿动物是草地上主要野生消费者,为了合理利用草原,科研人员对草原的放牧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1、2;下表为不同放牧方式下啮
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放牧方式连续放牧禁牧季节轮牧丰富度指数0.60±0.230.42±0.150.58±0.42调查啮齿动物的密度应该采用___________,三种放牧方式中连续放牧啮齿动物总捕获率最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禁牧___________(是/否)
是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最好措施。【答案】(1)次生(2)①.分解者②.寄生③.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④.30J·cm-2·a-1⑤.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①.标志(记)重捕法②.连续放牧使植被变矮,易
捕获③.否【解析】【分析】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
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的稳定。【小问1详解】
由于该湖泊演替过程中的土壤条件已有,且原有的一些物种仍然得到保留,该湖泊治理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小问2详解】①食用菌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食用菌属于分解者。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
象。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寄生。③图二是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A表示该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图中30J·cm-2·a-1就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再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小问3详解】因啮齿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调查啮齿动物的密度应该采用标志(记)重捕法;三种放牧
方式中啮齿动物总捕获率最高的是连续放牧,其原因可能是连续放牧导致草场植物高度变矮,啮齿动物易于被发现,表中数据显示,禁牧时,丰富度指数最低,故不是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最好措施。23.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课题组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
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实验分为A、B两组,分别培养至第1、8天,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由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转化合成;环境
因素也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植物可以通过___________感知光信号,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2)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___________(填“培养液中”或“茎芽顶端”),原因
是___________,此时IAA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3)A、B两组的实验结果表明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本身含的___________低,而___________较高。(4)为了研究GA3的作用机理,有人用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
发现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GA3可通过促进___________影响茎芽伸长生长。(5)分析B组数据,GA3和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___________(选填“促进”或“抑制”)作用,根据这两种激素共同处理的效果,可说明GA3和
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___________作用。【答案】23①.色氨酸②.光敏色素③.色素-蛋白质复合体(蛋白质)24.①.茎芽顶端②.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③.主动运输25.①.GA3##赤霉素②.IAA##生长素26细胞伸长和细胞
分裂27.①.促进②.协同【解析】【分析】分析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用GA3和IAA处理的离体茎芽生长较快,IAA+GA3组效果更明显,说明二者均能促进生长,且两者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小问1详解】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由色
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合成;环境因素也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植物可以通过光敏色素感知光信号,其化学本质是色素-蛋白质复合体。【小问2详解】用激素处理时,应用IAA处理茎芽尖端而不是加在培养液中,原因是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
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此时IAA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小问3详解】A、B两组的实验结果表明,用赤霉素或生长素处理都超过了不用激素处理的茎芽长度,且用赤霉素处理比用生长素处理后茎芽长度更长,说明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
本身含的赤霉素低,在外源赤霉素的作用下,促进作用表现更强;但用生长素处理只比不用激素处理略高,结合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知识推测,可能是由于自身生长素含量较高,再施加外源生长素则可能导致超过其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而表现为促进作用
减弱。【小问4详解】为了研究GA3的作用机理,有人用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发现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这说明GA3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影响茎芽伸长生长。【小问5详解】..分析图中数据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GA3和IAA的离体茎芽的生长较快,说明二者均能促进生长;B组
实验中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13-4.0=9cm,GA3、IAA单独处理促进伸长作用分别是6.5-4=2.5cm、4.5-4=0.5cm,说明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