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46.36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60732af4b3883a2415eb4d3d9ac7ff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清新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级六月月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
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
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
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
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
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材料二:戏剧冲突作为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分别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这三类冲突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但在交代背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彰明主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环境指的是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主流的思想意识
形态,是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剧中人物都有各自所处的独特环境,当人物的性格与主流大环境发生某种奇妙的碰撞时,冲突才得以产生,戏剧情节也随之不断向前运动、发展。因而剧中的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则
取决于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如曹禺先生的剧作《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其源头在于周二十年前对鲁的抛弃。这一抛弃的行动是在家族的压迫下做出的,是源于当时社会上“门当户对”的主流思想观念,个人的力量在时代背景的浪潮下显得无比渺小,
微不足道。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抛弃,鲁侍萍另嫁鲁贵,才有了四凤的出生和后面的那一场不伦之恋,并在最终酿成了悲情的苦果。若只从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则《雷雨》中悲剧的根源在于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裹挟,这一论断显然失之偏颇——
只重视对社会大环境的分析而忽略了剧本之中的人性塑造,而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对剧中人性的挖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恰恰是一个剧本成功的关键所在。性格与性格的冲突是戏剧冲突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式,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是刻画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段。同样是《雷雨》之
中,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一段戏,通过人物短短的几句对话和几个戏剧动作,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周朴园与蘩漪两个人之间爆发的矛盾看似简单,只是喝药与否的问题,实际上是周朴园借着喝药这一件事在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他要蘩漪“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咄咄逼人,
最后甚至逼迫周萍用下跪的方式劝蘩漪吃药,蘩漪只好步步后退,最终在喝了药之后“哭着跑下”,而周冲之前想把学费分出一半的想法也被立即掐灭,在这一段兔起鹘落的冲突中,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的独断、周萍的软弱、蘩漪的辛酸无助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可以理解为人物内心
的思想斗争,如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中“复仇的王子”哈姆莱特一角,当他证实了叔父杀父仇人的身份、决心复仇之后,却因为对方正在祈祷的行为而犹豫不决,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那段有关“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昭示了人物性格内部的激烈斗争,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思想上
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翁设计的这种人物的“延宕”,站在今天的现实角度是不合理的,但站在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剧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来看,却又是最合理不过的。(摘编自纪超《从人物与冲突看戏剧的本质——以〈雷雨〉〈哈姆莱特〉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净化”作用,是指受众观看悲剧后得到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环境是剧中人物所处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当人物与大环境发生碰撞就产生了冲突。C.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对立冲突是悲剧审美价值的最大体现。D.戏剧的冲突是多元的,但在交代背
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彰明主题都有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冲突,不过两则材料就冲突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在论证观点时,材料一主要是运用道理论证,材料二主要是运用事例论证。C.材料二中周朴园逼蘩
漪喝药一段意在强调冲突是勾勒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D.材料二认为环境与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冲突,而且会变得很激烈。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
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老舍笔下的祥子,为人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但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最终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其中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
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后,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4.为什么说《
窦娥冤》是中国著名古典悲剧之一,请依据材料一进行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青春之歌(节选)杨沫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息!……天刚亮,林道
静就起来了。估计江华还在睡觉,她一个人走到学校附近的旷野里,一边散步一边唱着《五月的鲜花》。她采了一大把二月兰和几枝丁香花,分放在两只玻璃瓶里,灌满清水去找江华。她蹑手蹑脚,怕吵醒他,可是隔着门缝一望:江华已经起来了,正低头看书。他一回头,起身问道:“为什么
不进屋来?手里拿着什么?”道静不好意思地把花瓶放在小桌上,说:“老江,你一定笑话我,可是我很喜欢花,刚摘来的。”江华抱起瓶子闻了闻,点头笑道:“真香!美好的东西人人喜欢,你为什么认为我不喜欢呢?”“老江,这回碰到你,多
高兴!我知道的事真太少啦,许多问题了解得似是而非……你以后可真要多帮助我。你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江华笑笑说:“不久以前我还在煤矿上呢。”一句话好像响雷般落在道静的心上。她摆弄着衣角,小声说:“口头上我也知道你们工人阶级能干、有力量,可是,心里……老江,我对你说真话,
我还是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天,我才明白了我自己——空空洞洞的绣花枕头。”江华笑了。“道静,你和学生们的家长,比如像那些做工的、种庄稼的学生家长有来往吗?”江华又问道。“没有。”道静不安地回答,“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上头。有了时间,我只是读些书。
”江华沉思的目光紧对着道静:“以后,通过学生,你多跟一些工人农民的家庭来往来往,交交朋友吧。这些人跟你过去来往的人可不一样,有意思得很。”“对!”道静说,“我有时也想跟这些人谈话,可就是不知谈什么好——好像没
什么可说的。江华对着墙上挂着的白胡子托尔斯泰的照片看了一会儿,然后才回过身说:“道静,我看你还是把革命想得太美妙,倒挺像一个浪漫派的诗人……我很希望你以后能多和劳动者接触接触。他们柴米油盐、带孩子,过日子的事知道得很多,实际得很。你也很需要这种实际精神。”每天江华都是早出晚归。这晚,江华
一直没回来,挨到后半夜,她才听见窗纸轻轻响了几下,接着一个低声在窗外喊着:“道静……”道静迅速跳起来,把灯捻亮,开了屋门。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浑身沾满了泥水,闪身进屋。道静屏住呼吸捻小了灯,轻轻走到江华
身边,就着窗外透进来的薄明的月光,只见江华的右肩臂上有湿漉漉的红红的一大片。“你——你受伤啦?”道静的声音又低又慌悚,“叫谁打的?”“你想,还有什么人!”江华靠着椅子休息了一会儿,渐渐恢复了从容,“没想到事情变化得这么快。怎么样,你愿做些实际工作吗
?”“当然,可是老江,请你告诉我……”想到一个久已压在心头的问题,道静的心跳得更快了,低声地问,“请你告诉我——你是共产党员吗?”“怎么样?”“我,我——你可以介绍我参加党吗?”江华的头紧紧靠在墙上。他盯着道静,苍白的脸上露着微微的笑容:
“你会懂得考验这两个字的意思。道静,你要经得起考验,党是会给你打开大门的。”他轻轻地咳嗽两声,头无力地垂在桌边。过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看着愣在身边的道静,声音里忽然充满了兄长般的慈爱,“别难过!以后你会有机会参加的。现在,要做点实际的工作。你在学生和同事当中还没有进行过工作,学生家长
的工作也还没做,我走后要开始做……”他扶着桌沿站起身来,望了望窗户纸——东方已经发白。他最后一次低声嘱咐着她:“要大胆,又要细心,要尽量团结教职员。我相信你会做出成绩来的。好,趁着天不亮,我要走了。你把我的提包拿过来,我换件衣裳。”看见他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看见他镇静地用一只手洗了
脸,从容不迫地收拾着东西;道静的心却又慌又乱像滚开的水。“你真要走?伤口还在流血。”“不要紧。”江华微笑的嘴唇白得没有血色,“昨夜我们正开着会,被县里派来的保卫团包围了。我冲出来时挨了一枪……不过不要紧,现在情况很严重
,我要赶快到别处去。”“你还回来吗?”道静的嘴角浮上希望的苦笑。江华只是大步走着,走到一个三岔路口,站住脚:“道静,不必这样心肠软——斗争就是残酷的……你回去吧。”她呆呆地站在一棵大柳树下思索着,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
蒙的晨雾中了。她慢慢低下失去,好像祷告似的在心里默默祝念:“同志,平安……希望你还回来……”(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小说中两人的对话可以推知,林道静是学校的一名青年教职员,而江华则以隐藏的身份从事革命工作。
B.“摆弄着衣角,小声说”反映了林道静因江华的话而反思自己,为自己的“空空洞洞”感到惭愧的心理。C.林道静用“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打听江华的来历,而江华以“在煤矿上”巧妙回避,表现了他的老练。D.江华让林道静多和工人农民家庭来往交友,指出劳动者常拥有实际精神,可见他有联系工
农的工作经验。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引用《五月的鲜花》歌词,表达了林道静对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也为后文她走向革命做铺垫。B.小说称呼反映人物关系的变化,林道静对江华的称呼从“老江”
到“同志”,表明二人革命情谊的升华。C.“昨夜我们正开着会……”等内容采用补叙手法,交代江华受伤的经过,揭开前文“还有什么人!”的悬念。D.小说的环境描写具有暗示性,如“东方已经发白”暗示革命形势有了转机,“迷蒙的晨雾”暗示江华前路凶险。7.小说是如何塑造江
华这一革命者形象的?请简要分析。(5分)8.小说展现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太
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奏曰:“征为人臣,
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
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太宗宴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诚亦可恶。
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
论,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摘编自《旧唐书》)文本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
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壁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
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选自《谏太宗十思疏》)9.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
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B.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C.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D.臣闻君臣协契/
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10.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党,结党营私,徇私枉法。文中是指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亲戚,有违法之嫌。B.东宫,太子住的地方。文中代指李建成,魏征在被
太宗重用之前曾经侍奉他。C.三驱,王者田猎之制。指田猎的时候设三面网,留一面不设,以便捕获猎物。D.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文中指国君无须多费力气,就可治理好天下。1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温彦博查办魏征被谤之事,尽管查无实据,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太宗先接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后经魏征辩驳,才醒悟过来。B.魏征希望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在他看来,良臣不仅有美名,而且使国君显扬;忠臣却难逃身死国灭、
徒留空名的下场。太宗认可了他的观点。C.面对太宗“发言辄即不应”的质疑,魏征引用舜的话进行回应,认为“退有后言”不合先贤要求,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D.魏征向太宗谏言,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尽其能,才
能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这体现了魏征直言敢谏、公忠体国的品格。12.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4分)(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4分)1
3.太宗与魏征为何能形成和谐的君臣关系?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竞渡诗卢肇①石溪②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③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④,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⑤是龙君⑥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注]①卢肇,江西人,唐会昌三年中状元。此诗写于卢肇及第后。②石溪:地名,位于.作者故乡。③鼙(pí)鼓:原指军队中的战鼓,此处代称龙舟鼓。④譀(hàn):叫喊。⑤向道:先前说。⑥君:指袁州刺史成应元,此人在卢肇进京赶考时对他冷落无视。1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描写细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生动描绘了龙舟奋勇、万众助威的盛况。B.诗人难忘昔日故乡热闹的端午节庆,此时又在馆驿楼前看到了赛龙舟的景象。C.在鼓声与雷鸣声中,装饰着
威武兽头的龙舟竞发,击起浪花如雪,场面震撼。D.“冲波”“跃浪”直写龙舟奋勇争先,“鸟退飞”则衬托出龙舟竞渡时速度之快。15.尾联语义双关,余味悠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内涵与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1)《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在说此刻的美景与心境无可言传,又是在叹息自己的人格和抱负无人可知。(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运用类比手法,指出秦王若是一面享受非秦之物,一面驱逐非秦之客,那么最终的评判将会是“,”
,这不是用来占据天下、战胜强敌的办法啊。(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则德行无法保持敦厚,性情也不能克制欲望,国家就必然难以安定。(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
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然后唱着歌回来。(5)古人在窗边凝思创作,常用到“轩”这一特殊的物象。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诗人关切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思。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地球磁场本是保护地球的屏障,但当高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或太阳爆发导致的日冕物
质抛射影响到地球时,就会引起地球磁场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如果地球磁场的变化幅度超过一定数值,A________。随着磁暴活动的逐渐加强,地球高层大气被不断加热,进而膨胀并扩散至更高的空间中,这给航天器在轨飞行制造了额外的阻力,产生类似拖拽的减速作用,降低航天器轨道高度,而高度的降低对应着
更加稠密的大气环境,会进一步带来更大的飞行阻力,这样就B________——高度降低——阻力更大——进一步减速——高度更快降低的恶性循环,给航天器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日前,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预报称近期可能出现地磁活动。①根据预报显示,②此次日冕物质抛射过
程发生的位置几乎正对着地球,③因此从地球看去,④喷发物形成一个圆面。⑤此类爆发活动喷出的太阳物质比较地球速度快、覆盖度高,⑥可能引起比较强的地磁活动。⑦从观赏极光的角度来说,⑧极光爱好者将看到美丽的景象。⑨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⑩广大的信鸽玩家要尽量减少未来几天不良天气条件下的放飞
活动。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8.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
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整本书阅读——《红楼梦》。19.《红楼梦》开篇第五回以判词预示人物命运,体现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独特写法。下列对相关判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判词先以“荷花”暗示香菱其名,再预言其一生坎坷的命运。B.“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将钗黛并立,运用典故赞美林黛玉、薛宝钗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的女子。C.“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以谐音暗示李纨其名,评价她虽有美名也不过是他人笑谈。D.“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判词以“凡鸟”指王熙凤之“凤(鳳)”字,赞其才华,也叹其命运。20.作为“贾府四春”之一,探春是
姨娘所出,身份并不高贵,但她通达事理、机敏过人,成为大观园群芳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后世读者喜爱。《红楼梦》第五十五、五十六回通过描写探春协理大观园,展现了她的过人才干。第五十五回为《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有研究者说探春“表面上不动声色,谈话却比王熙凤更有机锋”,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
结合第五十五回的内容说说你的思考。(6分)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给妻子陈意映写下最后的家书中说希望“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中国杂交水稻之
父袁隆平说:“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全身心投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和儿童福利事业。在旁人眼里,她没有财产,没有孩子,没有房子,甚至一间独立的卧室都没有。可她说:“我这辈子的价值,就是救了一代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对此某中学校团委开展了围绕“抱负与使命”这一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联系当下社会生活写一篇演讲稿,体
现你的思考和认识,并提出希望。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清新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级语文月测答案一、(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1.【答案】C【解析】C.依据材料一
“抗争与拼搏才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因而对立冲突不是审美价值的最大体现。而且“审美价值体现”是结果性表述,不是原因表述。2.【答案】D【解析】D.原文为“冲突的激烈程度则取决于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选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3.【答案】A【
解析】A项最符合,因为“梁祝”这个故事分别体现了悲剧的三个主要要素;B项较符合,体现了悲剧的冲突、毁灭,抗争这个要素不是体现得十分明显;C项不符合,《西厢记》是喜剧,没有体现毁灭;D项不符合,因为是真实事件,而不是文学形式。4.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冲突、抗争与毁灭。
《窦娥冤》之所以被称为著名古典悲剧,正是因为蕴含了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①《窦娥冤》主要的冲突是窦娥与以张驴儿、知府等人为代表的社会环境矛盾,窦娥最终无法与强大的邪恶力量抗衡而形成了悲剧。②《窦娥冤》的抗争体现窦娥在被冤枉后依然在前往受刑的路上喊冤枉,以及受刑前的三桩誓愿,即便是窦娥要赴死,但她依
然要抗争。③《窦娥冤》的毁灭体现在作者在剧中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剧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善良的窦娥,但却被毁灭了。(每点2分,答到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5.【答案】C解析】C.“
……打听江华的来历,而江华……巧妙回避,表现了他的老练”错,林道静询问江华“参加革命好多年了吧”,其中包含对江华的好奇,也含有敬重之意。江华的回答也并非“回避”。故选C。6.【答案】D解析】D.“如‘东方已经发白’暗示革命形势有了转机,‘迷蒙的晨雾’暗示江华前路
凶险”错,“暗示革命形势有了转机”属于过度解读,原文看不出这层意思;原文说“她呆呆地站在一棵大柳树下思索着,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蒙的晨雾中了”,“迷蒙的晨雾”蕴含的是林道静对江华的担忧。故选D。7.①形象(外貌和神态)描写。小说中多次写到江华的“笑”,刻画
出江华自信沉稳的形象。小说写江华“穿着破烂的农民服装”,突出了江华的机智,善于斗争。②言行(语言和行动)描写。从江华对林道静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真诚、稳重,对革命事业赤忱热爱,对敌人嫉恶如仇。江华受伤后,“把血衣脱下来,卷了个卷”“用一只手洗脸”等动作突出了
他的镇定,刻画出一个勇敢坚毅的革命英雄形象。③对比衬托。小说在与林道静浪漫幻想的对比中刻画江华的注重实际;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衬托他富于革命经验。(每点2分,答到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5分)8.①她本身对革命者充满敬意,但所知有限,通过与江华的交往逐渐了解革命者真实的一面,与革命者建立深厚的友
谊。②她以前看重读书人而轻视劳动者,如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接受了江华要她接近劳动人民、培养实际精神的教导。③她本来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在目睹江华受伤仍坚持斗争之后,对革命斗争的残酷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变得更加坚
强。(每点2分,答到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9.【答案】D【解析】句意: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协契”
意思是“同心”,是“君臣”的谓语,而“义”是“同”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应在“义”前断开,排除AC;“事形迹”为动宾结构,其后断开;而“若”是假设的情况,在句首,应在“若”前断开,排除B。故选D。10
.【答案】C【解析】C.“以便捕获猎物”错,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故选C。11.【答案】C【解析】C.“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错,原文是“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可见是别人认为魏征举止轻慢而不是太宗。故选C。12.(1)陛下启发引导臣让臣说话,所
以臣敢于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进谏,臣怎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导”,引导;“然”,代词,这样;“受”,接受;“批逆鳞”,触犯皇上的尊严。)(2)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劳、苦”,使……劳累、辛苦;“司”,管理;“役”,役使;“亏”,减损。)13.(1)唐太宗励精图治,诚心请教;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唐太宗能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唐太宗了解魏征。(2)魏征有治国之才,且又敢于直言进谏;魏征感念唐太宗的知遇之恩,想要竭忠尽效;魏征想要做良臣,使身获美名
,君受显号。【解析】先看唐太宗的原因:结合“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可知,唐太宗励精图治,诚心请教;结合“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可知,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结合“魏征、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
日,足为无愧古人”可知,唐太宗能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结合“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可知,唐太宗了解魏征。再看魏征的原因:结合“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可知,魏征有治国之才,且又敢于直言进谏;结合“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可知,魏征感
念唐太宗的知遇之恩,想要竭忠尽效;结合“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可知,魏征想要做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参考译文:文本一:太宗刚即位,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
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有人诽谤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查无实据,温彦博向太宗奏道:“魏征
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他不能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这些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说:“从今以后,行为不得不存痕迹。”几天后,魏征入朝上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心
,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大惊失色说:”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征又跪下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吗
?”魏征说:“良臣是稷、契那样的人,忠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就远了。”太宗接受了魏征的这些意见。太宗在丹霄楼宴享
群臣,饮酒尽兴,说:“魏征、王珪,从前在东宫,尽心侍奉隐太子建成,当时那么忠心也确实可恶。我能提拔任用他们,以至今日,足以说明我是无愧于古人的了。但魏征每当他进谏我没有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说:“
臣认为事情有不合适的地方,所以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规劝而臣马上答应,那恐怕事情就会照样施行。”太宗说:“只管当时答应,有机会再另外陈述意见,难道不行吗?”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退下后又有话说。
’如果臣当面顺从陛下又找机会陈述意见,这就是‘退下后又有话说’”太宗大笑说:“别人说魏征举动粗野、傲慢,我却觉得妩媚,正是因为这些啊。”魏征拜谢说:“陛下启发引导臣让臣说话,所以臣敢于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进谏
,臣怎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文本二: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出世、自律
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
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14.【答案】B【解析】B项“在鼓声与雷鸣声中”理解错误。颔联承接首联,具体写端午节龙舟赛的盛况。“雷隐隐”使用了比喻手法,指的是鼙鼓初击时的声音震撼,像隆隆的雷声,非指真实的雷
鸣声,与后文的“雪微微”(浪花如雪)形成结构和语义上的对仗。15.内涵:先前说这是龙你偏偏不相信,现在果然夺得锦标归来了(1分)。表面上指的是竞渡中夺标而回的龙舟(1分),实际上写的是状元及第后衣锦还乡的自己(1分)。思想感
情:既有对夺标龙舟的赞许(1分),又反映了作者科举夺魁后的兴奋自豪(1分),还暗含对往日轻视自己的刺史大人的讽刺之意(1分)。16.(1)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2)(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3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浴乎沂风乎舞雩(5)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17.A处:就会引起磁暴活动/磁暴活动就难以避免了B处:导致飞行速度减慢/造成飞行速度减慢【解析】A处,由第二段首句“随着磁暴活动的逐渐加强”可知,第一段是在对“磁暴活动
(地磁暴)”进行解释,由A处前句“如果地球磁场的变化幅度超过一定数值”可知,假设后的结果应为“就会引起磁暴活动”。B处,由后句的归纳概括顺序“高度降低——阻力更大——进一步减速——高度更快降低的恶性循环”可知,
“会进一步带来更大的飞行阻力”的下一步为“进一步减速”,组织语言让上下文更连贯,则B处可填,“导致/造成飞行速度减慢”。评分参考: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8.①处,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⑤处,搭配不当,“比
较”改为“相对”或“相较于”;⑩处,语序不当,“要尽量减少未来几天”改为“未来几天要尽量减少”。评分参考:答对一处给2分。19.【答案】B【解析】B.“赞美林黛玉、薛宝钗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的女子”理解错误,“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
‘金簪”喻“宝钗”,“雪”,谐“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这四句判词都暗寓了宝钗、黛玉二人的可悲命运,故选项说其赞美二人“同是德行贤淑、才华
出众”理解错误。故选B。20【答案】同意。本回中,年轻的探春刚开始理家,就碰上了棘手之事,探春冷静应对。一句“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将探春心思缜密、聪慧敏捷、口齿伶俐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与王熙凤的快人快语、泼辣锐利相比,探春言行更加内敛,理正而色不厉,书中就说她“精细处不
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6分)21.例文:以抱负为笔,以使命为墨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抱负为笔,以使命为墨》。梁启超先生有言:“青年强则国强,青年自由则国自由,青年独立则国独立。”由此可见,青年之于国家应勇担使命。故
青年当以抱负为笔,以使命为墨,书写中华民族的辉煌。我辈青年如抽芽扎根的新生乔木,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我辈青年如初升朝阳,照亮民族未来的希冀。我辈青年当以中国发展为己任,勇担使命。抱负与使命已在,方向与目标已定。何为抱负?何为使命?抱负是胸中大志向;抱负
是生命中的灵魂;抱负是人生的方向指标。使命,即是身为我辈青年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素养,以实现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人没有抱负就相当于没有魂魄,无异于行尸走肉。周总理年少时面对中华大地的满目疮痍,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抱负,终成建国之大业;陈独秀、李大钊等先生以中国发展
新形势为伟大报负,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组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使命早已确立,此使命之于我辈,犹如阳光之于万物,引起风潮促其成长;亦如罗盘之于水手,在茫茫大海中获得方向。抱负与使命并肩,理想与行动同
在。抱负与使命并肩,方向与行动已定,但是空谈抱负又有何用?若无行动一切皆是无稽之谈。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想要做个优秀书法家的伟大抱负,把一缸又一缸清澈的泉水逐渐染成墨色,为水增添了笔墨之气的同时,也练就了顶尖的书法,作出《兰亭集序》,使世人敬仰。
反观赵括,在赵王面前夸夸其谈,谈三十六计,是那样的豪情万丈,运筹帷幄,带领了前方战士参加长平之战,最终落得的是与数万亡魂同归西。是的,赵括有理想有抱负,也有使命的他没有付诸行动,最终落得的下场是死亡。故曰:抱负与使命与行动同在,才能发挥其本身的作用。抱负与使命的指引,描绘人生与祖国
的蓝图。君不见,百年之前的离乱神州之上,康有为,梁启超等万千有志之士高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曲。心虽怀千万人,吾往矣的壮志,勇担报国于危亡,救国与水火的抱负与使命,生者扬其名,死者得其所,此高贵精神素养是我辈青年正缺少的。现如今,广大青年为当下丧文化所腐蚀,被贴
上“佛系”“躺平”等标签,使如今丧文化日渐侵蚀人们的内心。我辈青年应当以抱负为笔,以使命为墨,绘就青春蓝图书写灿烂人生!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