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21届高三(高新部)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24)页,801.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57c4a05283b2798a622c05b111975a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黄陵中学高新部2020-2021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三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下列有关MERS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MERS病毒也含有核酸
B.MERS病毒是一种生物,在分类上属于原核生物C.MERS病毒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所以病毒需要寄生生活D.获取大量MERS病毒的方法是将其接种在营养齐全的培养基上培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A正确;B、MERS病毒是一种生物,但是由于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在
分类上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细胞器,C错误;D、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D错误.故选A.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名师点睛】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2、核酸有两种类型,即
DNA和RNA: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五碳糖含氮碱基存在场所DNA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A、C、G、T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RNA核糖核苷酸核糖A、C、G、U主要存在细胞质中2.仅由单个细
胞构成的生物个体有()①大肠杆菌②衣藻③葫芦藓④蚯蚓⑤蓝藻⑥蘑菇⑦草履虫⑧流感病毒A.①②③④B.②⑥⑦⑧C.①③⑤⑦D.①②⑤⑦【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分为细胞结构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生物。细胞结构生物又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详解】大肠杆菌、衣藻、蓝藻、草履
虫,均为单细胞生物,葫芦藓、蚯蚓、蘑菇均为多细胞生物,而流感病毒,为非细胞结构生物。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3.雄性孔雀开屏时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髙等动物之所以表现出第二性征,是因为性激素起作用,就其化学本质而言,是下列哪种物质作用的结果()A.蛋白质B.核酸C.糖
类D.脂质【答案】D【解析】【分析】固醇包括: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详解】维持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物质是性激素,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属于脂质。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脂类物质,考点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是将激素进行分类,激素的化学本质较为复杂,有蛋白质(如胰岛素)、有脂质(如性激素)等,准确是记忆是解题的前提。4.下面所说的四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各自对应的是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②池塘中
的所有生物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④池塘A.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B.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C.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细胞、种群、个体、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属于个体水平,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是群
落,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是种群,④池塘是生态系统,选B。【考点定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5.下列对“细胞学说”理解合理的是①揭示了动植物体结构的统一性②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③提出了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④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A.①
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解析】①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这揭示了动植物体结构的统一性,①正确;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②错误;③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由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③错误;④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
立的有机体,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④正确。【考点定位】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名师点睛】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
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据此答题。6.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得到清晰的四个物像如下
图。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换用高倍物镜前应先提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B.实验者若选用目镜15×和物镜40×组合观察,则像的面积是实物的600倍C.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反光镜,看到清晰物像时物镜离
装片最远和光圈最大的分别是④③D.若视野中有暗有明,则可能是反光镜上有污物【答案】C【解析】【分析】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器四个部件。显微镜是利用凸透镜的放大成像原理,将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到人眼能分
辨的尺寸,其主要是增大近处微小物体对眼睛的张角(视角大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用角放大率M表示它们的放大本领。【详解】A、换用高倍物镜前不能提升镜筒,以免找不到物象,A错误;B、显微镜放大的是边长,即边长放大了600倍,面积放大了360000倍,B错误;C、物镜离装片最远,放大倍数最小,看到的细
胞最多,④为物镜离装片最远组,光圈最大看到最清晰,光圈最大的是③,C正确;D、若视野有暗有明,可能是装片不均匀,或者透光不均匀,D错误。故选C。7.下列有关下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框图①内都是原核生
物B.框图②内的生物除烟草花叶病毒外,都是原核生物C.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都有细胞壁D.框图④内都是原核生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A项错误;BD、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B项、D项错误;C、
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都有细胞壁,C项正确。故选C【点睛】8.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淀粉、蛋白质和核酸都是大分子物质B.脂肪、肝糖原、肌糖原、淀粉均为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C.构成细胞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能在无机自然界找到D.蛋白质是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
主要承担者【答案】C【解析】【分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包括DNA和RNA;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详解】A、淀粉、蛋白质和核酸都是大分子物
质,淀粉的单体是葡萄糖,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A正确;B、脂肪、肝糖原、肌糖原、淀粉均为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其中糖原属于动物多糖,B正确;C、构成细胞的任何一种化学元素都能在无机自然界找到,但是化合物不一定,C错误;D、蛋白
质是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D正确。故选C。【点睛】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9.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四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选材或操作正确的是()A.用斐林试剂检测胡萝卜汁中的还原糖B.向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苏丹Ⅲ染液检
测脂肪C.将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混合,摇匀后检测豆浆中的蛋白质D.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答案】B【解析】【分析】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取材(应该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
→处理材料(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加鉴定剂(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观察,得出结论(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详解】A.胡萝卜汁为橙黄色,而鉴定还原糖需要观察砖红色沉淀,因此橙黄色会影响颜色反应的观察,故
不能作为相应实验材料,A错误;B.脂肪的检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组织样液法,一种是切片法,故向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苏丹Ⅲ染液可检测脂肪,B正确;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需先加入A液,摇匀,再加入B液摇匀,C错误;D.甲基
绿用于检验DNA(脱氧核糖核酸),吡罗红用于检验RNA(核糖核酸),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
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10.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功能的发挥并非依靠单个蛋白质独立起作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才是执行功能的主要途径。这种相互作用现象说明()。A.蛋白质性质稳定B.蛋白质空间结构复杂C.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D.
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蛋白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是多个蛋白质相互作用执行其功能,这说明蛋白质之间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故选D。11.下列有关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仍是活细胞,只是其膜的通透性增强B.在实验中,需将两滴吡罗红和甲基绿染液先后滴在载玻片上C.与甲基绿发生结合的核酸分子只分布在细胞核中D.实验结果是细胞核呈现绿色,细胞质呈现红色【答案】D【解析】【分
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
A再细胞中的分布。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详解】A、要想染色成功,必须先烘干,将细胞杀死,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A错误;B、所用的染色剂是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即混合后才能使用,B错误;C、甲
基绿易与DNA结合使之呈现绿色,结果发现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也有少量DNA分布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C错误;D、实验结果是细胞核呈现绿色,细胞质呈现红色,D正确。故选D。【点睛】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
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质中也有少量的RNA。12.有三个核酸分子,经分析可知,共有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四条核苷酸链,它们是()A.一个DNA分子,两个RNA分子B.三个DNA分子C.两个DNA分子,一个RNA分子D.三个RNA分子【答案】A【解析
】【分析】核酸分为DNA和RNA。DNA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脱氧核苷酸含碱基(A、T、G、C)、脱氧核糖、磷酸基团。RNA由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含碱基(A、U、G、C)、核糖、磷酸基团。【详解】共五种碱基说明含两种核酸
,DNA两条链,RNA常为单链,现三个核酸共4条链,说明为一个DNA、两个RNA分子。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下列过程中,消耗ATP和产生ATP的过程分别是()①兴奋的传导和传递②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③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⑤抗体的合成、加工、运输及分泌过程⑥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⑦酵母菌产生酒精的过程A.①⑤,②③⑥⑦B.①②④,③④⑦C.②④⑤,③⑥D.①②⑤,③⑥⑦【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无论是离子运输引起的膜电位改变,还
是神经递质的分泌,都需要消耗ATP;植物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抗体的合成、加工、运输及分泌过程也需要线粒体提供ATP;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产生也不消耗产生ATP。光合作用光反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为产生ATP的过程。【详解】①大脑思
考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消耗ATP;②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消耗ATP;③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利用光能合成ATP;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既不产生ATP,也不消耗ATP;⑤抗体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及分
泌过程消耗ATP;⑥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ATP;⑦酵母菌产生酒精的过程实际上是无氧呼吸,产生ATP。所以,①②⑤消耗ATP;③⑥⑦产生ATP。故选D。14.下列与无机盐的功能无关的是()A.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之一B.是某些复杂化合物
的重要组成成分C.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D.能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答案】A【解析】【分析】无机盐的功能:(1)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的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详解】无
机盐不是能源物质,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B正确;许多无机盐的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C正确;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压非常
重要,D正确。15.能使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均破坏的一组酶是()A.淀粉酶、纤维素酶、溶菌酶B.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C果胶酶、溶菌酶、纤维素酶D.磷脂酶、淀粉酶、蛋白酶【答案】B【解析】A、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果胶水解,淀粉酶、纤维素酶、溶
菌酶均不能催化细胞膜的蛋白质水解,A错误;B、纤维素酶能水解纤维素、果胶酶能水解果胶从而破坏细胞壁,蛋白酶能催化细胞膜中蛋白质水解从而破坏细胞膜,B正确;C、果胶酶能水解果胶,纤维素酶能水解纤维素从而破坏细胞壁,但是溶菌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均不能水解蛋白质而破坏细胞膜,C错误;
D、磷脂酶能破坏磷脂双分子层,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从而破坏细胞膜,淀粉酶、磷脂酶、蛋白酶均不能催化纤维素和果胶水解而破坏细胞壁,D错误。【考点定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酶的特性16.如图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具有识别和免疫功能B.细
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②⑤有关C.a面为膜内侧,b面为膜外侧D.③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④为磷脂分子亲脂性尾部【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因此a面为细胞膜外侧,b为细胞膜内侧;②⑤为膜蛋白,
③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④为磷脂分子亲脂性尾部。【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是糖蛋白,具有识别、免疫、润滑等功能,A正确;②⑤为膜蛋白,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面为细胞膜外侧,b为细胞膜内侧,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③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④为磷
脂分子亲脂性尾部,D正确。17.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
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a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B.图甲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C.图乙中f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答案】A【解析】【分析】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需经过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等结构,中间有囊泡进行运输。图甲中a、b、c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图乙中d是内质网,e是细胞膜,f是高尔基体。【详解】A、图甲中a是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A错误
;B、图甲中c曲线是高尔基体,B正确;C、图乙中f曲线是高尔基体,前后面积不变,C正确;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结构是内质网,由于形成囊泡膜面积减小,D正确。故选A。18.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A.动物肺泡细胞释放CO2B.蔗糖通过植物
细胞的细胞壁C.苯分子进入人的皮肤细胞D.丽藻细胞吸收SO42-的过程【答案】D【解析】【详解】气体、脂溶性物质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进出细胞,CO2属于气体,苯分子属于脂溶性物质,A、C不符合题意;蔗糖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细
胞壁,B不符合题意;离子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D符合题意。故选D。19.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A.水分子通过细胞壁B.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C.K+通过原生质层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答案】D【解
析】【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详解】A、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具有全透性,不属于半透膜,A错误;B、葡萄糖分子不是溶剂分子,所以不属于渗透作用,B错误;C、K+不是溶剂分子,所以不属于渗透作用,
C错误;D、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原生质层,而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另外水分子是溶剂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是渗透作用,D正确。故选:D。20.人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之处是()①都有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阶段②所需的酶基本相
同③都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④都产生CO2⑤都产生了[H]A.①③⑤B.①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A【解析】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成丙酮酸,①正确;②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过程不同,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因此酶不同,②错误;③不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
氧呼吸,本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③正确;④人的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④错误;⑤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都有[H]的产生,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
④⑤中人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的是①③⑤。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点睛: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1、有氧呼吸的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基质中)(2)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线粒体中)(3)24[H]+6O
2→12H2O+34ATP(线粒体中)2、无氧呼吸的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基质中)(2)2丙酮酸+4[H]→2酒精+2CO2或2丙酮酸+4[H]→2乳酸(细胞质基质)2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题考查细
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酶的分布:【详解】A、无氧呼吸虽不需氧气参与,其中的碳元素仍然发生化合价的改变,所以但仍属于氧化反应,A错误;B、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贮藏水果,由于无氧呼吸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产生酒精,会引起水果腐烂,因此水果贮藏需要
低氧环境,抑制无氧呼吸的强度,同时有氧呼吸强度也很低,B错误;C、无氧呼吸的酶只存在细胞质基质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C错误;D、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线粒体内膜,所以有氧呼吸的酶则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D
正确。故选D。22.食品等保存的方法有很多,其原理不完全相同。下列哪项方法的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A.在地窖中保存蔬菜B.鱼肉腌制保存C.种子晒干保存D.水果低温保存【答案】B【解析】【详解】A、地窖保存是利用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呼吸,A正确;B、鱼肉腌制是利
用高渗环境让微生物失水死亡,即盐的杀菌作用,B错误;C、种子晒干是降低自由水的含量,抑制细胞呼吸,C正确;D、水果低温保存也是为了抑制呼吸作用,D正确。故选B。23.下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颜色深、浅分别
表示吸收量多、少),甲、乙两图分别是()A.胡萝卜素、叶绿素的吸收光谱B.叶绿素、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C.叶黄素、叶绿素的吸收光谱D.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答案】B【解析】【详解】叶绿素分子的吸收光谱是红光部
分(640-660nm)和蓝紫光部分(430-450nm).由于叶绿素对绿色的光吸收最少,所以叶绿素溶液呈现绿色,叶片绿色亦是这个道理.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胡萝卜素能够吸收蓝紫光,也能对叶绿素起保护作用,
B符合题意。故选B。24.将一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其一叶片的主脉切断(如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将此叶片经脱色处理后,再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呈红棕色,b部呈蓝色。这个实验证明了()A.光合作用需要光B.光合作用需要CO2C.光合作用需要H2OD.
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答案】C【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利用CO2产生O2及有机物的过程。淀粉合成与否可作为光合作用的检测指标。【详解】将叶片的主脉切断,a部分没有水分供应,b部分仍有水分
供应,自变量是水分的有无,因此,这个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水。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2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萨克斯让叶片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然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处理,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才能进行的结论B.恩格尔曼以好氧细菌和水绵为
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结论C.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D.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答案】A【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时间国家科学家结论或发现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
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植物更新空气的条件是绿叶,且在光照下1845年德国梅耶光能转换成化学能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生淀粉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CO2的固定过
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详解】A、萨克斯得出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A错误;B、恩格尔曼以好氧细菌和水绵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结论,B正确;C、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C正
确;D、、鲁宾和卡门利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实验: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O和C18O2;第二组向同种植物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分析了两组实验释放的氧气。结果表明
,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是O2;第二组释放的氧气全部是18O2.这一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D正确;故选A。26.下图甲表示细胞中某条生物反应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酶,A、B、C代表不同的化合物,图乙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若a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的消耗速度加快②若B大量积累,则很可能是b和c的催化反应被抑制所致③当乙图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④酶活性在t2时比t1时高,故此时更适合酶的保存A.①③B.②
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由图甲可知,酶a能催化A消耗,生成B,所以a催化的反应被抑制时,则A的消耗速度减慢,①错误;②酶b和酶c能催化B消耗,所以当B大量积累时,则很可能是b和c的催化反应被抑制所致,②正确;③由图乙可知,t1时的酶活性低于最适温度是的酶活
性,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③正确;④酶活性与温度有关,当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而t2时的温度已高于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此时部分酶结构已被破坏,不适合酶的保存,④错误。故选B。27.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主要取决于()A.细胞的体积B.细胞的表
面积C.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D.细胞分裂的快慢【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面积越大,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因此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相对面积的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叫做相对面积,细胞越小该比值越大,越有利于细胞与
外界的物质交换,利于细胞的生长,细胞趋向于小,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就越方便,对于大型生物而言,这就能够尽可能保证身体细胞的物质需求,也就利于生物自身。【详解】A、据分析知: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不取决于细胞的体积,A错误;B、同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不取
决于细胞的表面积,B错误;C、据分析可知: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取决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C正确;D、同理细胞分裂的快慢也不决定细胞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效率,D错误。故选C。【点睛】深入理解课本中关于细胞增殖的原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8.细胞增
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DNA含量,可分析其细胞周期。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株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A.乙组细胞正在进
行DNA复制B.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C.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D.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甲组细胞的DNA为2C,应为G1期细胞和分
裂末期细胞,乙组细胞的DNA为2C-4C,应为S期细胞,丙组细胞的DNA为4C,应为G2期和有丝分裂前、中、后期细胞。【详解】图示可知,乙组细胞中DNA数目在2c~4c之间,表明正在进行DNA复制,A正确;DNA的含量为2c和在2c~4c之间的细胞都处于分裂间期,只有DNA含量为4c的细胞处于分裂
期,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长短与处于各时期的细胞数目成正相关,B正确;丙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不同阶段,只有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加倍,C正确;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已经完成复制的细胞继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含有2c的子细胞,将使甲组细胞数目增多,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2
9.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分化是稳定的,而且一般是不可逆的②细胞分化后,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③分化的结果是赋予相同种类的细胞特异的结构和功能④一般不会出现细胞核遗传物质的改变⑤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B
【解析】【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
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分化是稳定的,而且一般是不可逆的,①正确;细胞分化后,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②正确;分化的结果是赋予不同种类的细胞特异的结构和功
能,③错误;一般不会出现细胞核遗传物质的改变,④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⑤正确。故选B。30.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①②③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不同B.①②③三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
基因突变的是②③C.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没有变化D.与甲相比,乙的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细胞分裂,②表示细胞分化,③④过程分别为细胞癌变和细胞的恶性增殖。【详解
】A、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①②③过程中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是相同的,A错误;B、①②③三个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③,B错误;C、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且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C错误;D、与甲相比,乙的体积较小,则乙的表
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31.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如图1中a、b为有机小分子物质,c是构成a的一种元素,甲、乙、丙代表有机大分子物质,已知HIV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1中c表示
_____元素。(2)在人体细胞内,a的名称是_____,一分子a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_____、1分子_____组成的。(3)丙的检测可用_____试剂,显_____色。(4)_____的千变万化决定了甲的多样性,乙
通常由_____条链构成,丙是生命活动的_____。(5)若图2是乙的基本单位,则m可代表腺嘌呤、胞嘧啶、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答案】(1).P(2).核苷酸(3).五碳糖(4).含氮碱基(5).双缩脲(6).紫(7).碱基排列顺序(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8
).1(9).主要承担者(10).鸟嘌呤(11).尿嘧啶【解析】【分析】核酸是由C、H、O、N、P元素组成,包括DNA和RNA两种。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其中五碳糖有脱氧核糖与核糖两种,含氮碱基共有A、T、C、G、U五
种。【详解】(1)图1中甲和乙为核酸,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因此c表示P元素。(2)a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一分子核苷酸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3)丙为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4)甲为DNA
,其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碱基的排列顺序(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乙是RNA,通常由1条链构成。丙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5)乙为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m为碱基,可代表腺嘌呤、胞嘧啶、鸟嘌呤、尿嘧啶。【点睛】DNA是由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连接形成的双螺旋结构,RNA一般是单链结构。32.实验小组想利用下列装置测定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请回答有关问题。(1)若乙装置为对照组,则其和甲装置的区别应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①在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___溶液(NaOH或NaHCO3)。②将两装置放在适宜的光照下照射1h,测定红墨水滴的移动距离。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5cm,甲装置中红墨
水滴向________移动4cm。(3)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①在甲、乙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___溶液(NaOH或NaHCO3)。②将两装置放在________环境中1小时,温度与(2)中温度相同。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1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__移动1.5cm。(4)综合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实际光合强度为每小时红墨水滴向________移动________cm。【答案】
(1).装置中放置死亡的植物(2).NaHCO3(3).右(4).NaOH(5).黑暗(6).左(7).右(8).5.1【解析】【分析】1、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在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加入NaHCO3溶液,可以补充光合作用吸收消耗的CO2,确保装置中甲中红墨
水移动是光合作用释放的O2引起的。2、测呼吸作用强度,在甲乙烧杯中加入NaOH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确保装置甲中气体变少是由于呼吸作用吸收O2导致的。【详解】(1)实验中要排除微生物呼吸、瓶中空气受温度等变化影响,故在乙装置中放置死亡的植物。(2)①净光合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氧气
的生成量、CO2的吸收量或是有机物的积累量表示,现要用该装置测净光合要通过检测气体变化来表示,烧杯中是NaHCO3溶液,可以补充光合作用吸收消耗的CO2,确保装置中甲中红墨水移动是光合作用释放的O2引起的,以此来表示净光合。③由前面分析
可知甲中光合作用时内部的气体整体会增多,故向右移动;(3)测呼吸作用强度,首先应该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故装置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在黑暗里只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呼吸作用O2的利用量等于O2的吸
收量,植物呼吸作用CO2的产生量等于CO2的释放量,故可以用O2的吸收量或是CO2的释放量来表示呼吸作用。在甲乙烧杯中加入NaOH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从而确保装置甲中气体变少是由于呼吸作用吸收导致的。③甲装置中气体减少,故向左移动。(4)实际光合作用等于净光合+呼吸
作用,通过甲乙装置对比排除装置内微生物呼吸及气体受温度变化等的影响,可知每小时净光合导致右移4-0.5=3.5cm,每小时呼吸作用导致向左移动1.5+0.1=1.6cm,故综合来看实际光合强度导致每小时3
.5+1.6=5.1(cm)【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实验设计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3.图甲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图乙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
列问题:(1)写出图甲中的A、B细胞分别所处的时期:A:________;B._______________。(2)图乙中8时期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
区间是______________。(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4~5时期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5)图乙中6时期与11时期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图甲中B细
胞对应图乙中的区间是______,形成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丝分裂后期(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受精作用(4).4~8(5).10(6).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
体分开(7).3~4(8).(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解析】【分析】分析图甲: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析图乙:
图乙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A表示DNA含量变化曲线,B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0~8表示减数分裂;8位点表示受精作用;8~13表示有丝分裂。【详解】(1)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
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乙图中,位点8染色体和DNA数目同时加倍,表示受精作用。(3)图乙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
的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段为4~8。(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即2n=20,则一个细胞在5~6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为n=10条。(5)时期6
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11是有丝分裂后期,他们的共同点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6)甲图中B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乙中的区间是3~4,所以形成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斜线的有无,若无斜线代表染色体变化,先减半再增终减半代表减数分裂,加倍后再恢复代表有丝分裂;有斜线代表DNA变化,连续2次直
线下降代表减数分裂,1次直线下降代表有丝分裂。34.下面的甲图是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表示生理过程,A、B、C、D表示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乙图为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A表示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2)据乙图分析,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_____
_____℃。图中________点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3)乙图中,A点时叶肉细胞中O2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者用含18O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③和④(2).丙酮酸(3).ATP和[H](4).20(5).B、D(6).从叶绿体移向线粒体(7).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反应场所在细
胞质基质,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反应场所在线粒体基质,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场所在线粒体内膜,④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⑤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图中A为丙酮酸,
B为还原氢,C为ADP和磷酸,D为D为ATP和[H]。图乙中,CD段光合速率最大即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量+黑暗中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值最大。【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③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和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物质A表示
丙酮酸,D代表光反应产生的ATP、[H]。(2)据乙图分析,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该保持植物的净光合积累量是最大的,分析图乙可知,在温度为20℃时,光合作用的净积累量最大,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图中B、D两点净光合量等于呼吸作用量,光合作用的总量等于呼吸作用
的两倍。(3)A点时真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此时叶肉细胞产生的氧气是从叶绿体到线粒体。根细胞中只能进行细胞呼吸,标记了葡萄糖中的氧,会在丙酮酸和二氧化碳中出现,故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物
质变化以及有氧呼吸的过程和物质变化,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识记并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和发生的场所,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和物质变化,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曲线的变化。判断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判断光合作用的净积累
量最大时的对应温度,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