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2)页,49.95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49f3691d132cd586bb85bc1f477c66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秋“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2日考试用时: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
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
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
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
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与音韵节
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
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
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
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材料二: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
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韧,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就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
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像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
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
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
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
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
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
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的缺乏总是会导致在诗歌的理解中出现大加穿凿、大加发挥、“阐释过度”的毛病。B.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可能导致人们在理
解诗歌时,基本失去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C.由于诗很难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做到和谐统一,因此我们欣赏诗有时候就可以只用一副眼光。D.《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的发轫之作,尽管胡适不愿面对,但他的部分诗作几乎就是
古典诗歌的翻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须充分调动诸如听觉、视觉等相应感觉能力,把握好诗歌的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进而理解诗歌。B.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主要
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调整欣赏角度,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C.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20世纪的中国诗坛,几乎所有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与古典诗歌传统有些关联。D.中国新诗只有实现了在横向移植的外来
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才能继承古典诗歌优良传统,开展好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3.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3分)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
千里伴君行”相似,化用巧妙。B.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这一构思,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开掘。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D.李瑛的《谒托马斯·
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5.学校文学社打算鉴赏郑愁予诗歌《错误》,作为校文学社社长,请你结合诗歌与材料相关内容,给社团成员分享三点鉴赏该
诗的建议。(6分)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一天的等
待海明威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头痛。”“赶快回床上躺着去。”“不,我没事儿。”“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
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我没事儿。”他说。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多少度?”我问医生。“一百零二度。”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
,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
”“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
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①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②“我还是醒着好。”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天气晴朗而又寒冷的一天。大地覆盖着一层雨雪,冻得结结实实。光秃秃的树干,矮小的灌丛,砍下的柴禾堆,并连着光光的大地,被冰雪装饰一新。我带上小猎犬,
一只爱尔兰塞特种的狗,沿着冰封的小河,朝着路的一端散步。在这滑如玻璃的路面上站立或行走都很困难,红毛猎犬老是滑跤,我也重重地摔倒了两回,有一次我的枪掉了,在冰上滑出去好远。来到泥筑的高高的堤岸下面,我高高地举起柴
棒,忽地,一窝鹌鹑惊飞而起。在鹑鹌飞越堤顶,想溜过我的视线时,我举枪射中了两只。鹌鹑窝有些安在树上,大部分散布在柴禾堆上,它们在飞出窝前,要在被冰包裹着的柴堆子上跳几跳。如果你发现了鹌鹑的窝,可你还没在冰上站稳脚跟,这些鹌鹑会立刻从松软而富有弹性的柴堆里钻出来,四散飞去。我仅仅
打到两只,五只从枪口下逃掉了。从外面回来时,我欣喜地又发现一个鹌鹑窝,紧靠着我的房子。有朝一日再发现更多的鹌鹑窝,那才幸运呢。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
我传染。”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我测了他的体温。“多少?”“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谁说的?”“医生。”“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③“没
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喝点水,把药吃了。”“您觉得这有用吗?”“当然有用了。”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
。于是我停了下来。“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什么?”“我还能活多久?”“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我知道会的。
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
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您肯定?”“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哦。”他说。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
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④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中男孩紧盯“床脚”的动作表
现出他紧张害怕又竭力克制自己的心理状态。B.句②中小男孩因为担心自己一旦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了,所以宁愿一直“醒着”。C.句③中父亲劝儿子不要担心疾病,儿子却以为父亲是在鼓励自己勇敢地接受死亡。D.句④中小男孩的表现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想要极力发泄情绪。7.下列对小说相关
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从父亲的角度叙述他与感冒发烧的儿子间发生的事情,通过“我”的真实感受,推动情节发展,使读者和人物产生共鸣。B.小说简洁客观地交代了男孩的语言动作,详细交代了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这也正好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C.标题“一天的等待”指的是小男孩误以为自己发烧即将死去,所以他一天都在等待死亡的降临,“等待”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高度概括。D.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这是因为作者在前文做了很多铺垫,又在简单的对话中让这种误解一步步发
展。8.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有着“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请结合文本概括小男孩展现这种“优雅风度”的表现。(6分)9.海明威的小说以简洁著称,而文中作者却不吝笔墨对父亲外出打猎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请简要分析该情节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秋九月,公还许,分
兵守官渡。十二月,公军.官渡。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
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
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
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
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
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节选自《三国志·武帝本纪一》)材料二:[注三]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
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节选自《三国志·武帝本纪一》裴松之注)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
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公乃引军A兼行B趣白马C未至D十馀里E良大惊F来G逆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军,驻军,用作动词,与《苏武传》“舆归营”的“舆”用法相同。B.亡,
逃跑,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意思和用法都不同。C.济,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相同。D.以,按照,依照,与《屈原列传》“以浮游尘埃之外”的“以”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攸向曹操进谋:
到延津后,假意派兵渡河,佯攻袁绍后方,以逼使其向西应战,从而分其兵力。B.颜良、文丑都是袁绍麾下的名将,然而在白马的战役中,他们都被当时身在曹营的关羽斩于马下。C.曹操与荀彧二人都认为袁绍只是平庸的领
袖,他的军队虽人数众多,但战斗力不强,不值得恐惧。D.袁绍后来再次领兵逼近官渡,他堆垒土山挖掘地道。曹操也于本营内堆山挖沟,与袁绍针锋相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
(4分)(2)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4分)14.《三国志·武帝本纪一》记载官渡之战时,操军不满万人,而裴松之却以为不然。裴松之依据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
诗,回答小题。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①快哉亭:在彭城东南角,苏轼知徐州时题名“快哉”。②黄华:菊花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既写听觉,经雨清蝉在树上得意鸣叫;又写视觉,经雨之路,尘土不扬,道路清晰可见。B.诗人病后频频把盏,不知满足;往往梦醒之后,傍楼倚栏,远远眺望,心中生起无尽的情思。C.末句一年一度秋风起,既写时序变化,又写年华逝去,将秋风和斑白鬓发联系起来,用语新奇。D.全诗
首联写景,颔联记叙,颈联再写景,尾联借景抒情,写景、记叙和抒情参差穿插,颇具匠心。16.本诗中“草将野色入荒城”中的“草”和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草”,在意象特点和所寄情思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
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1)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屈原在污浊世界保持自身清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贾谊《
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在战略要地部署精兵强将及忠臣人才对国家军事防御的重要性。(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往往承载着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界上很多地区和种族的人群都有午睡习惯。不少人认为,午睡能帮助恢复下午的精力。但午睡真的有利无害吗?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锷教授团队首次运用生物信
息学,②开展了午睡与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间因果关系的大样本临床研究。③据研究结果表明,④频繁午睡或许会增加中老年人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发生概率。⑤英国生物银行(UKBioBank)数据库招募超过50万以上40—6
9岁的英国志愿者,⑥搜集他们的遗传、生活方式和健康等信息。王锷团队从该数据库的50万人群中,挑选出其中无高血压和中风疾病史的35万人的10年间随访队列,结合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开展研究。结果显示,频繁午睡者,比从不午睡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高出12%,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出24%。这一
研究尽管对象为欧洲中老年人群,但因属大样本临床研究,A。午睡到底好不好?根据既往观察性研究,对于夜晚睡眠时间充足(超过7小时)的中年人来说,每日午睡有效睡眠时间在15—30分钟最佳,既有利于保持下午的清醒,
B。1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
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时候起,门前头的柏树坪就有一条穿于其中的羊肠小路,路儿是一节节儿被脚板磨光了的青石头夹杂着一坨坨儿被踩瓷实了的红泥土,起起伏伏连着坑坑洼洼,像一条死掉的巨蚯蚓。记忆中常和院里的伙伴儿一起站在柏树坪或是柏树凸,
张望着远方的层峦叠嶂浮想联翩,无数遍来回扫视着对面跨过毛家峡后与官山半腰间绕过“野鸡梁”的那条公路,犹如一条金色飘带而想入非非。那时候“野鸡梁”这条唯一通往山外的公路上格外寂寞,一年半载里经过不了几辆汽车的。每当我们幸运碰上有辆“老解放”驶过时,第一个发觉的伙伴儿总会满院子兴奋地吆喝
:“看车去喽!——”接着,呼唤声便①,瞬间在峡谷里连声回荡。虽然相隔千米之遥,可那驾车的司机似乎②:车喇叭响得格外欢实,发动机的轰鸣声分外起劲儿。稀罕的模样儿让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欢呼雀跃好一阵儿,顷刻间也打破了柏树坪上空往常的宁静,飞奔而来的伙伴们一屁股坐在柏树坪梯田地边的青石高坎儿上,身后一阵
儿灰尘直冒。纷纷忘情指点谈论着那辆甚是稀奇的“铁怪兽”——那是童年里唯一来自山外边的“精灵”与“信使”。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就”在表意上有何不同?()(2分)(1)门前头的柏树坪就.有一条穿于其中的羊肠小路。(2)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21.请在文
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以上材料是《礼记·中庸》中的一段话,其“中和”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对我们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那么,先民的“中和”思想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社会和自身生
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秋“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解析】A项“总是”过于绝对,原文是“经常”;C项“可以只用一副眼光”错误;D项
“胡适不愿面对”错误。由原文“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可知,胡适是愿意面对承认的。2.D【解析】“只有……才……”错误。由原文“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
造性转化”可知,20世纪中国新诗的现代创造性转换过程,既有对古典诗歌的传承,也有对外国诗歌的借鉴。由原文“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可知,这里谈的是当前研究的意义,与现代创造性转化的话题没有关联。3
.B【解析】A、C、D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B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4.①论证结构:“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观点“中国新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中间多角度举例论证,最后阐述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②论证语言:引用
诗句,运用整句(排比)等,使文章语言具有文学性。③论证手法:运用了事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5.①通过朗读,把握诗歌节奏韵脚,欣赏诗歌的音韵美。②鉴赏诗歌的意象、情韵之美。③了解该诗相关古典诗歌知识。(答“了解该诗
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亦可。)④将该诗与苏轼的《蝶恋花》对照鉴赏。(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6.D【解析】小男孩的表现是为了体现他的轻松自在,与误会消除前的镇定自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小男孩的勇
敢。7.B【解析】小说中并没有详细交代男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8.①尽管面对着“死亡”的威胁,小男孩仍然关心父母,体贴他人。②冷静面对“死亡”,虽然有恐惧害怕,但没有大哭大闹,极力克制情绪,独自安静等待。③在真相大白后,小男孩仅用了“哦”字简单回应,与前文频繁询问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的镇静与坚毅。9.①宕开小男孩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情况,暂时引开读者对男孩生病的注意力,同时延缓叙事节奏。②对狩猎的描写洋溢着勃勃生机,与在惴惴不安中等待死亡的小男孩形成巨大的对比,增强了喜剧效果。③父亲在小男孩发烧的情况下仍然去打猎,说明小男孩的病情并不
严重,为后文做了铺垫。10.CEF【解析】曹操便引军兼程直奔白马,离白马不到十余里,颜良大惊,前来迎战。11.C【解析】A项《苏武传》“舆归营”的“舆”用作动词,用车载送;B项“追亡逐北”的“亡”是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C项“
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渡河;D项《屈原列传》“以浮游尘埃之外”的“以”,从而,连词表结果。12.B【解析】“都被当时身在曹营的关羽斩于马下”错,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前锋,击破袁军,斩杀颜良;曹操纵兵出击,大破敌军,斩杀文丑。13.①众位将领认为敌军骑兵太多,不
如撤退守卫(或退守)营寨。荀攸说:“这是用来引诱敌人的,为何要撤退呢!”(还保、所以、去、句意各1分,共4分)②您以至弱的兵力抵挡至强的军队,如果不能制胜,一定被袁绍打败,这正是取得天下的关键时刻。(制、为所乘
、机、句意各1分,共4分)14.①计算兵力,曹操从最初起兵到官渡之战时,兵力不可能不满万人。②依据情理,曹操不可能仅以数千之兵长期与袁绍相抗衡。(每点1分,语言简要1分,共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在这个时候,袁绍已经吞
并了公孙瓒,拥有了四个州的地盘,军队人数达到十多万,准备进攻许都,曹操的将领都认为肯定抵挡不住,曹操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志向大却智力低,外表严厉实际却很胆小,嫉妒心很强却没什么威信,士兵虽多但部署调配不明确,将领骄傲而且号令不统一,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充足
,但正好可以作为送给我的礼物。”九月,曹操回到许都,分兵守官渡。十二月,曹操驻军官渡。(建安五年春)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屯驻在白马县的东郡太守刘延。袁绍率领军队抵达黎阳,将要渡过黄河。夏四月,曹操向北进发救刘延。荀攸向曹操
进谋道:“现今我军兵少不敌,需分散敌军兵力才可(相抗衡)。主公到延津后,做出像是要渡河、攻击敌人后路的样子,袁绍必向西应战,然后您派一只装备轻便的军队突袭白马,趁他们还没有防备时进攻,那颜良可被活捉。”曹操听从他的话。袁绍听说曹军渡河,立即分兵
向西应战。曹操便率领军队昼夜兼程直奔白马,离白马还有十多里,颜良大惊,前来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打头阵,击败袁军,斩杀颜良。遂解白马之围。曹操下令迁徙白马县居民,沿着黄河西进。袁绍于是渡河追击曹军,到延津南部。曹操指挥军队停止行进,在南面山坡下驻营。曹操派侦察兵
登上壁垒观察敌情,侦察兵报告道:“(袁军)大约五六百骑。”不一会,再次报告道:“骑兵越来越多,步兵不可胜数。”曹操说:“不要再报告了。”于是下令骑兵解鞍放马。这时,白马运送来的辎重已驶在道路上。诸将认为敌军骑兵太多,不如撤退守卫(
或退守)营寨。荀攸说:“这是用来引诱敌人的,为何要撤退呢!”袁绍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兵先后赶至。诸将再次禀告:“可以上马了吧。”曹操道:“不行。”不久后,敌军骑兵又到不少,有的已开始去抢夺辎重。曹2
024年秋“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操道:“可以出击了。”众人都上马。当时曹军骑兵不满六百,曹操纵兵出击,大败敌军,斩杀了文丑。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两次迎战,全都被杀,袁军因此大为震动。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军退守阳武县
。关羽逃回刘备军中。八月,袁绍连营稍稍向前推进,依靠沙堆安营扎寨,东西连营几十里。曹操亦分开阵营与袁军对抗,但交战不利。当时曹操兵力不满万人,伤者十分之二三。袁绍再次逼近官渡,堆土山挖地道。曹操也于本营堆山挖沟,和他针锋相对。袁绍下令往曹营放箭,矢如雨下,营地内行走都需举盾掩
护,众人大惧。当时曹军粮少,曹操给荀彧写信,商议撤回许县。荀彧以为“袁绍全军会聚官渡,欲与您一决胜负。您以至弱的兵力抵挡至强的军队,如果不能制胜,一定被袁绍打败,这正是取得天下的关键时刻。况且袁绍只是平庸的领袖,能聚人而不能用人。凭借主公的英明神武和雄才大略,再辅以奉天
子以讨不臣的正名,还有什么是不能成功的呢!”曹操听从了他的话。材料二:臣裴松之认为魏武最初起兵之时,已有兵众五千,自此之后百战百胜,败绩只有十分之二三罢了。仅大败黄巾军一役,受降的士卒就有三十多万人,其余战役中受降的士卒,不可全记;虽说征战有所损伤,但官渡之战时士卒不应这么少。况且连结营垒进行守卫
,和摧折敌人锋芒与之决战不同。《武帝本纪》说:“袁绍的军队有十多万,东西连营几十里。”魏太祖虽机智权变不拘一格,谋略世间少有,又怎能以几千之兵,而得以长期与袁绍相抗衡呢?依常理而言,我私下认为曹操兵力不可能不满万人。15.D【解析】尾联不是借景抒情,而是直抒胸臆。16.①意象
特点:贺诗中的草是荣而复枯、生命走向衰败的秋草。(1分)杜诗中的草是枯而复荣、恣意生长的春草。(1分)②所寄情思:贺诗中,衰败的秋草带引着野外景色进入到荒城,隐没在凄迷草色中的荒城也更显衰颓破败,诗人营造萧瑟
凄冷的意境,抒发怀乡思归之情,寄托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杜诗中,春天的城池本该是一片明媚繁华的景象,但国都沦陷,长安城里荒芜破败,草木杂生,一片萧索。诗人描写春城败象,借恣意生长的春草描摹山河荒芜之状,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2分)17.(1)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②不获世之滋
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③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④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18.①在“信息学”
后添加“知识”或“技术”(成分残缺);③删掉“据”(结构杂糅);⑤“超过”“以上”保留其一(重复赘余)19.A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或可信度)B又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20.(1)中的“就”表示事情早已发生。(2)表示
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21.①此起彼伏②心有灵犀22.赏析: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1分)。将汽车分别比作“铁怪兽”、“精灵”、“信使”(1分),对汽车称谓的变化表现了伙伴们对汽车认知的变化,由陌生、隔膜到期待、喜爱(2分)。23.审题指导(一)材料解读这则材料出现在选择性
必修教材P54补白中,其基本意思是:“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符合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东西,‘和’是天下普遍的真理。达到了中和,天
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材料中的中和思想,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形象表述,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想,影响深远。青年学子应该继承它,并将其发扬光大。谈中和,可以针对个人的思
想情感、各种行为,也可以针对集体组织、阶层社会、民族国家等。所以,思考该问题时,思路不妨打开一些,不要仅局限于个人的层面。(二)参考立意:1.秉持中和,身心和谐,成就健康人生。2.中和行事,方能行稳致远。3.以中和之法解决问题,个人、社会乃至世界才能共生共存,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