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2.238 M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2.23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3911f74b3ac8d08db9aab39342820b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A.阶级和国家出

现是文明产生标志B.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C.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D.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答案】B【解析】【详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分工和农牧业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剩余产品、社会

分化和阶级的产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国家等,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B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阶级、国家出现与文明产生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人类文明产生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排除C项;农牧业是古代重要

生产部门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西方人传统保守,东方人冒险进取B.西方文明产生较早,东方文明出现较晚C.西方文明以农耕为主,东方文明工商业发达D.西方文明依托于海洋,东方文明发源于

大河流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看,西方文明依托于海洋,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的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西方人传统保守,东方人冒险进取的说法过于偏颇,排除A项;西方文明产生较早,东方文明出现较晚的说法不符合史

实,排除B项;以农耕为主的是东方文明,工商业发达的是西方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3.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其它早期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希腊字母文字。由此可知A.两河流域的文明最先进B

.所有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文字C.早期文明之间联系密切D.早期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早期文明均发明文字和文字的不同特征等信息可以看出,人类的早期文明在具有统的一性的同时也具有多样性,故答案为D项;不同文明各有特点,没有先进与

落后之分,排除A项;B项中的“所有”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早期文明之间的联系状况,排除C项。4.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来针砭时弊。下列这幅漫画反映了()A.《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B.古代罗马奴隶制度的实质C.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D.古代印

度种姓制度的实质【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将妇女、奴隶等拒之门外,反映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强调君权神授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排除A项;

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阶级的实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并非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排除D项。故选C项。5.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特定的仪式,在封臣的效忠誓词中除却强调封臣的职责与义务外,还提及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可以自行离开封君。这表

明封君与封臣的关系A.具有一定契约性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按等级严格划分D.以封君为绝对核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君授土地给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根据材料信息“在封臣的效忠誓词中除却强调封臣的职责与义务外,还提及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可以自

行离开封君”可知,封君和封臣具有一定的契约性,故A正确;封君与封臣是以土地为纽带,故B错误;材料中不体现等级严格,故C错误;封建领主在各自的领域内独立独立行使权力,故D错误。6.“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

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经济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非洲人手中的象牙到了欧洲人手中,说明欧洲对非洲进行了殖民掠夺

;欧洲人手中的《圣经》到了非洲人手中,说明欧洲对非洲进行了宗教传播,非洲人接受了基督教,由此可知体现了经济的冲突与文化的融合,D项正确,排除A项;欧洲人对非洲进行了殖民掠夺,二者在经济上存在冲突,排除BC项。故选D

项。7.中世纪时期,婴儿出生后要到教堂受洗、起教名、指定教父。长大后要定期到教堂做礼拜,聆听牧师讲解《圣经》,向牧师忏悔过错。结婚时到教堂举行婚礼,在上帝面前表示对婚姻的忠诚。死前请牧师做弥撒,死后则安葬在教堂旁边的墓地中。上述材料反映的是这一时期基督教()A.对政治制度的影响B.对人们社会

生活的影响C.对社会经济的影响D.对西欧社会战争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老、婚、葬等各个环节,反映的是基督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基督教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对社会经济的

影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对西欧社会战争的影响与基督教影响所有社会成员的每个生活环节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宣称:“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

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这样的规定A.导致拜占庭四分五裂B.适应了国家复杂局面需要C.激化了各民族的矛盾D.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今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查士丁尼认识市民法是为本民族而制定,

而万民法是为所有民族而制定,这反映出法律适用的范围不断扩大,适应了国家复杂局面的需要,有利于缓解社会和民族矛盾,故选B;13世纪时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且分裂与法律无关,故排除A;材料所述法律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巩固政治统治,故排除C;罗马的市民法、万

民法影响深远,但并没有一直沿用至今,故排除D。9.《自然辩证法通讯》指出,哥伦布、麦哲伦的探险活动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重新绘制世界地图,确立了地理学理论体系的行星地理概念,触发了对地理现象的探源追踪。可见探险活动的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B.展现了人类个性解放和冒险精神C

.验证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D.瓦解了天主教会的宗教神学理论【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探险活动使一些人们不再盲从任何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从而重现绘制世界地图,确立了地理学理论体系的行星地理概念,触发了对地理现象的探源追踪,由此可知探险活动推动

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探险活动对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无法展现人类的个性解放和冒险精神,排除B;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验证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排除C;“瓦解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10.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

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答案】C【解

析】【详解】依据“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丰富了新旧大陆人民的生活,C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说明美洲

和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并没有强调扩大洲际贸易的范围,也没有体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排除AB项;题干的主旨是物种交流,而非种族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11.《世界通史》中写道:“新航路开辟后,

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B.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C

.世界各民族特征消失殆尽D.农耕经济已经不复存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人类从彼此分割的状态逐渐走向一个整体,开启了真正意义的全球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排除

A项;“消失殆尽”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复存在”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2.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

调()A.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B.亚洲的生产方式领先于欧洲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D.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是通

过对亚洲的掠夺实现的,从而说明欧洲的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故选A;欧洲率先进入工业社会,亚洲的生产方式是落后于欧洲的,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的问题,排除C;欧洲对亚洲进行了掠夺,而非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排除D。13.西班牙萨拉曼卡学派提出

了“价格革命”一说,认为发生于西班牙物价飞速上涨是由于美洲金银大量进口所致。后来的绝大多数人接受了这个观点。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量、货币、流通速度),认为在均衡条件下价格水平

是货币供给量的函数。费雪的观点A.从根本上否定了“价格革命”B.从理论上充实了价格革命”C.认为“价格革命”并没有发生D.认为“价格革命”由贸易决定【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

知西班牙萨拉曼卜学派提出了“价格革命”一说,认为发生于西班牙的物价飞速上涨是由于美洲金银大最进口所致;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货币数量方程式,认为在均衡条件下价格水平是货币供给量的函数,可以看出后者把前者的观点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在“否定”;C不符合

题意;D项本身说法错误。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14.“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该思想主张灵魂的得救不能转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也不需要教士作为中介,只能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该思想的提出()A.加强了教会

的宗教权威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冲击了教会的思想垄断D.实现了教徒的思想自由的【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灵魂的得救不能转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也不需要教士作为中介,只能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这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冲击了教

会的思想垄断,C正确;A说法违背史实;材料只是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人们仍然信奉上帝,B错误;D违背史实。15.英国经院神学家约翰.威克里夫从根本上否认罗马教皇在英国享有司法权,反对教廷干涉世俗社会生活,主张英

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要求建立不依附于任何外国势力的“廉价的”民族教会。该主张A.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B.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C.促进了英格兰国家统一D.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威克里夫认为英格兰是一个整体,反对罗马教廷对英国事务的干涉,要

建立属于英国自己的民族教会,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序幕,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前后的英国一直都是统一的国家,故C项错误;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但材料无法体现人文

主义精神,故D项错误。16.牛顿说过:“万有引力虽然是普遍自然规律,但它本身之所以能够无论在何处都普遍永恒有效,那就是上帝能力使然,就是神迹。”这表明牛顿()A.力图化解科学与宗教的冲突B.对自己的理论体系产生怀疑C.预见到万有引力的非永恒性D.试图利用上帝来宣扬自己的理论【答

案】A【解析】【详解】牛顿解释万有引力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上帝能力使然,他思考万有引力的根源,最终回到了上帝的身上,可见当时科学与宗教的论证激烈,这一观点是为了化解矛盾,故A项正确;牛顿不可能对自己提出的万有引力的理论产生怀疑,故B项错误;材料已经摆明万有引力“普遍永

恒有效”,故C项错误;牛顿的理论本身,不需要借用上帝加以宣传,故D项错误。17.狄德罗认为:“如果仔细思考一下,人们会发现最接近高度民主的政府是最适合经商人们的政府,因为他们的繁荣取决于最大的贸易自由。”对

其言论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民主政府适应商品经济需要B.应利用市场对经济进行调控C.国家应实行最大的贸易自由D.自由主义必然带来国家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最接近高度民主的政府是最适合经商人们的

政府,因为他们的繁荣取决于最大的贸易自由”可知,18世纪狄德罗认为民主政治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这说明民主政府适应商品经济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主政治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没有涉及到市场与经济的关系、也没有涉及到贸易自由,故BC

项排除;在本国工业对其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实行自由主义有利于国家繁荣,故D项排除。18.中国近代史学家陈衡哲在《西洋史》中用如图来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冲突势力。此图可用以说明当时英国()革命的目的物革命

的主动力英国国教清教徒君主专制议会政治贵族社会富族(中等)社会注:表示两个势力的冲突A.革命力量有强大优势B.宗教改革蓄势待发C.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D.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存在国教与清教徒、君主专制与议会政治、贵族社会与富族社会等多种势力的对立和冲突,可用以说明当时英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的革命力量强大,具有优势,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宗教改革已进行

了百余年,排除B项;启蒙运动的中心是法国而非英国,排除C项。故选D项。19.有学者指出:“宪法自然是以天皇及其权威为中心的,因为推翻德川的理由就是要恢复天皇的直接统治。但是,实际上大家并不是想让天皇统治,而只是要他使大臣们的决定生效而已。”该学者

认为A.明治天皇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天皇的地位和权力神圣不可动摇C.天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D.日本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已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该学者认为宪法以天皇为中心,恢复天皇统治是为了使大臣的决定生效,故天皇是日本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故C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天皇权力大小,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天皇的权力来源及地位,故B排除;材料不涉及日本政体,故D错误。20.下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科学理论的突破B.思想文化的进步C.市场需求的带动D.政府措施的激励【答案】C【解析

】【详解】纺纱机、织布机和蒸汽机之间并没有科学技术上的壁垒,所以这些发明的递进状态的出现并不是由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故排除A项;纺纱机、织布机和蒸汽机都属于生产机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递进状态的出现不是因

为思想文化的原因,故排除B项;由纺纱机到织布机,再到动力机器,这些发明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迎合了市场需要,所以这些发明的递进状态是市场需求的结果,故选C项;这些发明的出现并不是由于政府措施的激励,故排除D项。21.“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在短短39天一

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近乎疯狂的扩张使其石油公司在1898年的产量已经占了美国精炼石油总量的84%。材料主要说明的历史现象是A.石油企业当时是盈利企业B.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垄断C.洛克菲勒是成功的企业家D.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引起竞争

【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说明洛克菲勒集团对于其他企业的兼并和联合,属于垄断性质特点,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石油企业是盈利性企业,A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洛克菲勒与其他企业信息,C

错误;D中开始竞争说法不符合题意。22.《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这A.肯定了资

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B.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C.肯定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推动作用D.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基本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宣言》认为资产阶级只有从生产力到全部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才能生存下去,资本主义已经容纳不下它自身创造的财富,即随着资本主

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无法协调自身的矛盾,必然走向灭亡,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以及必然结果,没有肯定其进步作用,排除A项;材料围绕的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问题,没有提到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所以排除C项;虽然资本

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由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决定的,但材料更侧重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总结,而非其内在矛盾,故排除D项。2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其在各国出版撰写了7篇序言。这些序言

中他们多次强调“《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见,他们强调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时可变B.各国工人要以《宣言》指导革命C.《宣言》的唯物史观完全正确D.《宣言》的原理要与具体国情相结

合【答案】D【解析】【详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未变化,变化的是原理的应用方法,故A错误。根据“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实践而转移,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故排除

B,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唯物史观问题,排除C。24.有史学家认为,列强对世界的控制有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A.殖民活动是工业革命的

产物B.经济手段是殖民扩张的常用方式C.殖民扩张是亚非拉落后的根源D.帝国主义不以控制殖民地为目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从殖民地获利”可知,列强殖民扩张的常用方

式是经济手段,故B正确;早在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已经开始殖民扩张,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列强的侵略方式,无法得出殖民扩张是亚非拉落后的根源的结论,排除C;材料反映列强殖民扩张的常用方式是经济手段,并不能说明帝国主义不以控制殖民地为目标,排除D。25.一篇历史论文中

,列出了以下关键句或关键词:“在蓄奴制时代”“世界上爆发了众多的黑人奴隶争取自由的斗争,唯一取得成功的革命”“国家全境永久性解放”“揭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这篇历史论文的题目最可能是A.《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建立》B.《玻利

瓦尔和圣马丁的创业之路》C.《南美洲废君主建共和的艰难历程》D.《颁布资产阶级宪法的民族革命》【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在蓄奴制时代、世界上爆发了众多的黑人奴隶争取自由的斗争,唯一取得成功的革命、揭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海地革命。1804

年,海地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揭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所以这篇历史论文的题目最可能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的建立》,故A项正确;玻利瓦尔和圣马丁是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的革命领袖,故B项错误;《南美洲废君主建共和的艰难历程》描述的是巴西革命,1822年巴西摆脱了葡萄

牙的统治获得独立,但直至1899年,才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故C项错误;《颁布资产阶级宪法的民族革命》说的是墨西哥革命,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赶走了独裁者,1917年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故D项错误。26.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

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A.各国家都已具有强大的武装B.西方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C.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D.基

督教徒们需要广阔的传教地域【答案】C【解析】【详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决定了其的对外政策的扩张性。故选C项;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领导人的贪婪不

是掀起瓜分狂潮的根本原因,B错误;广阔的传教地域不是掀起瓜分狂潮的根本原因,D错误。2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位德国官员说:“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和平,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的屈辱和约。”“屈辱和约”指的是()A.《九国公约》B.《凡尔

赛条约》C.《国际联盟盟约》D.《慕尼黑协定》【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屈辱和约”是,《凡尔赛条约》,B项正确;《九国公约》与德国无关,排除A项;《国际联盟盟约》并非强加给德国的屈辱和

约,排除C项;二战前夕的《慕尼黑协定》,对德国来说,是纵容而非屈辱,排除D项。故选B项。28.从1925年起,苏联要求农业税以货币形式缴纳,税额按产量计算,农民出售粮食换取货币,而粮价由国家统一规定,比较低廉;政府并号召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其主要目的是A.稳定

税率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B.为反法西斯斗争打下坚实基础C.集中力量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D.积累资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25年起……粮价由国家统一规定,比较低廉;政府并号召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的计划经济的特点,以牺牲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故D选项正确;当时是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故A选项错误;反法西斯斗争在194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误;当时苏联集中力

量发展重工业,故C选项错误。故选D。29.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巍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新经济体制【答案】C【

解析】【详解】关键信息是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区纽扣的价格是一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十月革命后的1918~1921年,排除A;新经济政策实行于20世纪20年代,排行B;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经济改革

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排除D;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开始实行于20世纪30年代,故选C。30.学者们对“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提出了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

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约的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铁幕”演说是冷战开始的序幕,不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故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标

志着冷战的开始,是美国提出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没有在经济方面对欧洲产生作用,故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针对欧洲提出的经济援助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苏联与之针锋相对组建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剧了东西欧之间的经济对立,所以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既是欧洲经济的“强

心针”和“及时雨”,又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故选C项;北约是美国组建的军事组织,与欧洲经济复苏无关,故排除D项。3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实行新东方政策,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并承认民主德国,法国也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推动

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与中国建交并退出北约,法德对外政策的转变反映了A.西欧自主和独立性增强B.欧共体成立后推动北约东扩C.美欧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D.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消除【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联邦德国实行新东方政策,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并承认民主德国……”可得出,随着西欧实力的增强,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北约东扩,排除B;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的说法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C;D项太绝对,排除D。32.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连一直坚

定反共产主义的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都改变了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他暗示美国应支持中国反苏,认为美国的全球政策如缺少有7亿多人口的中国参与是很难实现的。可见当时A.中美关系已经开始了正常化B.中美准备结盟对抗苏联C.美国全球战略需要中美合作D.美国政府已承认新中国【答案

】C【解析】【详解】20世纪60年代末,部分美国高层认为中国是美国全球政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主张改变与中国的关系,这说明当时美国全球战略需要中美合作,C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排除A项;改变中美现状不等于两国结盟,排除B项;1978年12月16日

,中美两国《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排除D项。故选C项。33.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

,合理的解释是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判断材料中“1992年9月”与“历史

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到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A项说法与事实不符;B项说法较片面;D项与本题无关。故选C。考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点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领域的改革,但由于

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经济改革未见成效。戈尔巴乔夫将其原因归结为政治阻力太大,于是转向政治改革,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结果导致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党派林立、纷争不休的局面,国内潜伏的民族矛盾也开始爆发出来。最终导致国家政

权的根本性变化,苏联完全解体。34.下图是U形微笑曲线,它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某种现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际产业分工趋于良性发展B.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着中游C.国际经济秩序重构任重道远D.发展中国家处于曲线上游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先进等因素,在产品研发、设计及售后服务等占据优势,获取利润丰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进行产品加工,获取利润空间小,这些反映了国际经济秩序重构任

重道远,C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占据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占据中游,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先进等因素,在产品研发、设计及售后服务等占据优势,获取利润丰厚;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

项。【点睛】35.2008年度动画巨制《功夫熊猫》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这—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A.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优越性B.加速了全球文化同质化进程C.推动了影视产业商业化运作D.促进了世界文化多元发展【

答案】D【解析】【详解】《功夫熊猫》同时体现了中西方价值观,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选项D排除;选项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电影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并未出现同质化,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愚蠢的“权宜之计”一—“教皇子午线”的划定:数世

纪前,当西班牙和葡萄牙为殖民利益吵闹不休时,教皇大笔一挥把世界地图划为两半,于是西班牙得到了美洲,而葡萄牙霸占了东半球。后因教皇偏袒,西班牙得寸进尺,几经变动,矛盾丛生。一条人为的分界线并不能够阻止其他

国家对财富的争夺,随着新航路的进一步开辟,越来越多的国家(如荷、英、法)加入了探索新世界的行列,尤其是欧洲将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摘编自《全球通

史(少年彩图版)》、《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二下列图片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政漫画。——摘自百度网材料三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从此,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1

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此后帝国主义各国间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及各种矛盾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进入

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但人类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中国方案倡导世界各国应相互尊

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不同文明应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只有建设可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殖民国家“探索新世界”的手段。并结合所学,

指出这些手段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经济全球化存在问题。并结合所学,概述我们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何更适应时代潮流?【答案】(1)手段: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

贸易。影响: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2)问题:“逆全球化”现象;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失控的风险;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贸易保护主义阻的碍世界经济发

展。应对:主动适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应以积极方式保护本国经济安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贸易自由化原则;合作共赢、共同面对经济全球化。(3)原因:中国方案中包含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

、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详解】(1)手段:根据材料一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如荷、英、法)加入了探索新世界的行列,尤其是欧洲将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可知,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推动了欧洲

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2)问题: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

,从整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合作等角度分析可知,四幅图片反映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的问题主要有,“逆全球化”现象,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失控的风险,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经济发展。应对:

综合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现实、未来和人类前途等方面分析可知,应主动适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以积极方式保护本国经济安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贸易自由化原则,合作共赢、共同面对经济全球

化。(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中国方案倡导世界各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不同文明应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可知,中国方案中包含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根据“只有建设可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承载着全

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可知,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

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摘自【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二作为20世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国的胜利、多国的壮大、苏东剧变,社会主义的每一次变动,都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新的变

化,由此我们得到以下两点启示首先,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比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更艰难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比社会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贡献更巨大的了。其次,社会主义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何种位置,固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为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摘自曹胜强《二

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论述“20世纪社会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答案】(1)使命:政治上,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公有

制,发展生产力。(2)论述: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列宁主义、苏联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的探索;二战中,以美苏为首的同盟国协同作战,尤其是苏联取得斯

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成为二战转折点,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突出贡献;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改革开放,积极

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综上所述,20世纪社会主义在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过程中,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析】【详解】(1)使命:根据材料一中“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

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可知,政治上,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根据“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知,经济上,建立公有制,发展生产力。(2)

论述:首先,明确要论述的问题是“20世纪社会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然后,根据材料二中“一国的胜利、多国的壮大、苏东剧变,社会主义的每一次变动,都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十月革命、苏联模式、反法西斯战争、冷战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史实,从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人类文明进程等方面展开分析说明;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归纳,明确主题,即20世纪社会主义在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过程中,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

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可见,二战结束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摘自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材料二苏联解

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

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摘自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并

指出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答案】(1)原因: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两国是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同盟关系破裂,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后,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2)

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摆脱美国控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核扩散问题与核战争危险;国际关系中心矛盾冲突;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等。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结

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历史两方面分析可知,美国和苏联是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超级大国,在消灭了共同敌人法西斯后,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根据“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苏联)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

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变为敌手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2)说明:根据材料二中“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

“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苏联解体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摆脱美国控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核扩散问题与核战争危险和国际恐怖主义

威胁等,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主要为,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