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线上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析【精准解析】.doc,共(15)页,345.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fb3423331798733d3d38c6420fd1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普兰店一中线上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命题人:一、单选题(此部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30题,每题2.5分,共计75分)1.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摇篮之一。下列文明成果中
,属于这一地区的是()A.象形文字、金字塔B.种姓制度、佛教C.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D.公元纪年、基督教【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故答案为C项。A项象形文字、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成果,排除;B项种姓制度、佛教属于古代印度
文明的成果,排除;D项公元纪年、基督教是古代罗马文明的成果,排除。2.在古印度,社会上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按规定,低等级的男子不能娶高于他们等级的女子;首陀罗不能享有财产权;前三个等级属于“再生族”,首陀罗为“非
再生族”。这反映了古印度社会()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男尊女卑思想泛滥C.种姓之间等级分明D.人们普遍注重来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低等级的男子不能娶高于他们等级的女子”“非再生族”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古印度的种
姓制度,种姓之间等级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C项正确;种姓制度诞生时印度并非封建社会,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种姓之间等级分明,并非男尊女卑和注重来生,B、D项错误。3.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
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A.遵循私法至上B.重视诉讼程序C.注重诉讼诚信D.崇尚科学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说明
罗马法比较注重诚信的诉讼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注重诚信的理念,不是遵循私法至上,故A项错误;诉讼程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科学理性不符合材料中诚信的理念,故D项错误。4.“封赐土地必
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受赐者必须对赐予者宣誓效忠的仪式被称为‘臣属宣誓’,臣属宣誓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金字塔式的封建主内部的等级关系。”上文体现的制度是A.种姓制度B.元首制C.封君封臣制度D.城市自治制度【答案】
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封赐土地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受赐者必须对赐予者宣誓效忠”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制度被称为封君封臣制度。为缔结这种关系,封臣要对封君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故C选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印度的,属于奴隶社会,不符合题
意,A错误;元首制是罗马帝国首领,属于奴隶社会,与材料封建主不符,排除B;城市自治制度是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进行的斗争,如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而建立的自治制度,与材料不符合,D错
误。5.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一开始是请封臣回家并宴请,或者赏赐封臣实物;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封君所需的封臣人数上升,这种报酬方式逐渐无法维持封臣生存所需,于是封君开始改变报酬方法。新的报酬方法的核心是A.宝剑B.土地C.农奴D.庄园【答案】B【解析】【
详解】随着封君、封臣关系的发展,作为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重要纽带即土地,成为新的报酬方法的核心,B项正确;宝剑、农奴不是封君对封臣赏赐的核心内容,AC两项错误;庄园的组成复杂多样,不是封君赏赐的核心内容,D项错误。6.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不
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实行()A.封建专制统治B.奴隶主贵族统治C.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D.军政独裁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哈里发独揽“军政大权”,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反映出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
专制统治,C项正确;“封建专制统治”和“军政独裁”没有完整概括材料内容,AD两项错误;阿拉伯国家是封建帝国不是奴隶制国家,B项错误。7.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密的数学理论,满足按年记事的需要,决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并对季节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确地加以计算。据此可知,玛雅人创造和发展数学主
要是基于A.按年记事和发展农业的需求B.记录文明发展的需求C.丰富天文和历法知识的需求D.按时种植玉米的需求【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密的数学理论,满足按年记事的需要决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并对季节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确地
加以计算”可知,玛雅人创造和发展数学主要是基于按年记事和发展农业的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记录文明发展的需求,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丰富天文和历法知识的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是按年记事和发展农业的需求,而不单单
是种植玉米的需求,故D项错误。8.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A.甘薯、玉米B.小麦、甘薯C.玉米
、水稻D.烟草、可可【答案】A【解析】【详解】甘薯和玉米是印第安人培植的,产量比较高,能够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A正确;两河流域是最早培植小麦的地区,排除B;水稻最早是由中国人培植的,排除C;烟草和可可不能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及促进人口快速增长,排除
D。9.19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顿指出,非洲“内地的劳动力枯竭了……非洲每一个毛孔都在流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奴隶贸易的开展B.“商业革命”的进行C.人口生育的降低D.移民政策的实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19世纪中叶”“非洲‘内地的劳动力枯竭了’”表明此时非洲人口
骤减,结合所学可知,从15世纪开始的奴隶贸易,使非洲人口大幅减少,故A项正确;“商业革命”表现为商品种类增多和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与奴隶贸易没有太大联系,故B项错误;非洲没有控制人口生育和实行移民政策,故C、D
两项错误。10.16世纪,欧洲输入东方香料的总量较以前迅猛增加了30多倍,亚洲的胡椒和丁香的购入和卖出差价在英国高达10~29倍。这主要是由于A.新航路开辟扩大了贸易规模B.亚洲商品竞争力高于欧洲商品C.香料开始传入欧洲D.荷兰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16世纪亚洲物品大量输
往欧洲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规模扩大,故A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亚洲与欧洲竞争力的比较,故B项错误;香料在丝绸之路开通后就已传入欧洲,“开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荷兰是在17世纪崛起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A.政府建立进行垄断经营B.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C
.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D.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已明确表明这两个大的股份公司是由商人建立的,而不是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两个公司是股份公司,这是资本主义公司的典型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两个
公司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相反,通过它们的殖民掠夺,打开了落后地区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述,政府特许这两个公司可以为了利益发动战争,具有掠夺的性质,成为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如鸦片战争就是由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输入鸦片而引发的。故D项正确。12.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发展成“世界工厂”。这些史实说明A.代议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B.君主立宪政体适应了英国发展需要C.资产
阶级革命奠定了英国霸权基础D.英国迅速崛起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发展成‘世界工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乃至发展成为世界
工厂的政治前提,故本题答案选B项。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工业革命才是奠定英国世界霸权的基础,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D项。13.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
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由此可见他们A.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B.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C.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D.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伏尔泰主张哲学家当君主,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连开明专制君主都反对,本质上三人均强烈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C项符正确。AB两项不是二者共同的主张,故排除。14.一位历史学家说:“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握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
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材料中“改造国家”的事件是A.大化改新B.彼得一世改革C.明治维新D.俄国农奴制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1868年原本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被推翻,推翻幕府以
后,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就是向西方学习。本题中的“改造国家”就是指的是明治维新。故选C;ABD与“推翻德川幕府”无关,排除。15.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A.手工作坊B.手工工场C.工厂D.垄断组织
【答案】C【解析】【详解】工厂是19世纪前后,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C项正确;手工作坊是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是16到19世纪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则是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16.这一时期,电
力、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这一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蒸汽机的创制和使用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垄断组织的出现和扩张D.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电力、化学、石油等工业部门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推动这一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B项正确;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和扩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与
材料设问无关,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新型交通工具,但这并非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D项错误。17.《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谋求人类解放作为目标B.阶级斗争学说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D.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
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每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谋求全人类的解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未涉及阶级斗争;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政党学说;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8.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
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B.为西方发展提供支援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
国家开始向拉美侵略扩张,他们建立殖民地,发展种植园经济,开采金银矿,掠夺资源,并屠杀印第安人,给拉美带来巨大的灾难,故D项说法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几何形边界,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早期殖民时期,拉丁美洲不是在“支援”西方发展,而是受到殖民侵略,故B项说法
错误,排除;题中并未提到任何“作物”的问题,故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9.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被苏丹人民尊为“独立之父”。这主要是基于他()A.建立了非洲第一个政党B.唤醒非洲人民民族意识C.沉重地打击英国侵略者D.带领国家走上了近代化【答案】C
【解析】【详解】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的反英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是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篇章,故选C项;非洲第一个政党是在埃及反英斗争中建立的,排除A项;B项夸大马赫迪的历史作用,故排除;结合所学可知,马赫迪领导的起义失败了,排除D项。20.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前,欧洲大陆上矛盾复杂,有英德的领导地位之争,有法德的领土争端,有俄德的贸易摩擦,有俄奧在巴尔干地区的激烈争夺。这反映出战争实质上是()A.殖民争夺战争B.帝国主义战争C.意识形态之争D.欧洲霸权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时代背景知
识来分析材料中的多重矛盾可知,一战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故选B项;A、D项包含在B项中;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21.下图揭示了二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的命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德国人口众多B.冷战
C.多极化趋势加强D.苏联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二战后初期,德国被美苏等四国分区占领,由于冷战加剧,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上,德国分裂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故B符合题意;德国人口众多与德国分裂没有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新兴立场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故
不能得出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结论,故C不符合题意;苏联解体于1991年,在它之前,德国由分裂走向重新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22.“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
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骚乱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作者()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B.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材
料一方面承认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人抓住历史时机的主观努力,反映了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人适应时代要求而进行的革命运动,顺应了当时俄国的社会需要,民心所向,故选B;从材料可以
看出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利用了历史时机,造成了革命的运动,体现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布尔什维克党努力的结果,反映出十月革命符合俄国的国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一战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
错误。23.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
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充分说明A.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B.中国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C.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才取得了胜利D.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答案】A【解析】据材料“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部分,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作用巨大,故A选项正确;当时中国不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战场的作用,不是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
料也不能说明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故D选项错误。故选A。2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下列国家反对的殖民统治者对应不正确...的是A.印度尼西亚——反抗荷兰殖民统治B.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C.印度——与英国殖民者做斗争D.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反对美国占领【答
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伊拉克、叙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黎巴嫩是法国的殖民地,它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与美国无关,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对两战期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表述,符合史实,ABC三选项不符合题意。25.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
”的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刺激社会消费B.缓和社会矛盾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因此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国家
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而刺激社会消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改善劳资关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C。美化政府形象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D。点睛:福利国家制度主要是针对日益扩
大的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矛盾,因此确立这项制度的目的就是缓和社会矛盾。26.“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是世界级的人工战略水道,大大缩短了各洲间的海上距离。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
主权。他们的行动A.赢得了国家的独立B.捍卫了民族主权C.得到了英美的支持D.保护了人工运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可知,埃及、巴拿马的行动捍卫了民族主权,故B正确;埃及是1952年独立的,巴拿马早已
独立,收回运河主权体现了反对英美,故AC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简单重复,是表面现象,故D错误。故选B。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理念是A.计划经济B.自由放任C.重商主义D.国家干预【答案】D【解
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故D正确;当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故A错误;自由放任是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的政策理念,故B错误;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经
济理念,故C错误。故选D。28.美苏“冷战”导致国际政治地图重绘,使得国际安全环境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第三世界的崛起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D.雅尔塔体制的长期存在【答案】C【解析】【详
解】根据所学可知,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结合本题可知,“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选项C正确;冷战时期,中国综合国力
不强,因此不是强大的稳定因素,排除A;第三世界相比于美苏两国,其实力较弱,因此不是强大的稳定因素,选项B排除;雅尔塔体制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于美苏两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两国势均力敌的态势,因此选项D不是强大的稳定因素,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冷战格局最根本的对抗是美苏两国实力的对抗,因此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是冷战中的稳定因素。2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英、法、美等国放弃了绥靖政策B.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团结战斗C.
意大利的投降,削弱了法西斯的实力D.美苏等大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答案】B【解析】【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
家宣言》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反抗法西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从此世界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战斗,反抗法西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以及战争的正义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故选B;ACD都是世界反法西
斯胜利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30.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时殷弘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余伟民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徐蓝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B.美苏对峙是冷
战主要表现C.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体现的共同点是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美苏
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后,A选项排除。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D选项排除。二、材料题(此部分共25分)3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
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
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
相当时期,使朝鮮自由与独立。——中美英《开罗宣言》(1)根据材料,概括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答案】(1)内容:强调中美英三
国对日统一行动;归还被日本夺取或占领的中国等相关国家的领土;强调维护世界和平和反殖民的理念。历史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大战形势发生大转折,胜利已初芘曙光。(2)意义:《开罗宣言》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政治意愿,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为二战后中国收
复被日本军国主义掠夺和窃取的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
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食欲所攫取之土地”即可概括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世界反法西斯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的角度指出其发表的历史背景。(2)本题根据材料“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
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打击侵略者、日本法西斯的灭亡、收复领土、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