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2024学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9月起点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详解版

PDF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420.612 KB
  • 2024-10-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2023-2024学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9月起点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详解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2023-2024学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9月起点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详解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2023-2024学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9月起点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详解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2023-2024学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9月起点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详解版.pdf,共(8)页,420.61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f9795f27bcc46f58994feaba43c6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试卷第1页,共7页高三起点考试历史参考答案详解123456789101112131415ADCDCDCDDDDBDCA1.A【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720年”可知时间为春秋时前,“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恒王只得派人去

鲁国祈求……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实力增强,传统分封制、宗法制下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礼崩乐坏,A正确。西周时期并未形成专制王权,B错误。分封制破坏只能部分反映材料,C错误。材料未体现宗法体系,D错误。2.D【解析】秦朝厉行法治,儒学受到重

创,阶级矛盾激化,因此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为儒法合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因时而变,以儒学为基础,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使儒学形成了新体系,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和维护国家大

一统的需求,儒学也因此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通过鼓吹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理念,强调君权、政令与“仁政,相联,刑罚与治世”,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儒法在政治主张上的合流。新儒学将德刑与阴阳四时相比拟

,用来说明德、刑的不可偏废,凸显了其外儒内法的特征。儒家纲常伦理渗透到法律规则之中,其结果是,以礼入法使得儒家的纲常伦理具有了法律上的效力和强制力。同时,法律用来维护儒学的存在和权威,两者相互结合,共同维护和强化着传统宗法礼制的社会秩序,D正确。A、C、B均与材料无关。3.C【

解析】武德年间,唐朝初建,主要任务为稳定政权;贞观年间,国家完成统一,社会进入稳定时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行政区划细分,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从地方的角度看,区划面积过大不易于管理,细分区划也有利于地方政府的管理。总体体现了中国古代中

央集权强化的趋势,C项正确。4.D【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商人勤俭刻苦的经商经历,结合时间元代,理学居统治地位,由此可以选D。5.C【解析】根据题干“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

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可知贡回市茶有较高的利润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此外内地物资通过贡道大量输往藏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内地物资的输入都推动了边疆社会的经济

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贡回市茶”以前,西藏已经是政教合一的政权,而且据材料也无法推断“贡回市茶”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排除A项;B项不符史实,据所学可知,明朝在“贡回市茶”以前就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D项错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化,“贡回市茶”内地和藏区之间加强了经济

联系,有助于中央稳固对西藏的管理,但是无法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6.D【解析】因为材料对象给的是驻外公使知识结构,注意表格对象,BC与材料对象无关,选D。7.C【解析】材料时间1919年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期,经济的发展推

动了农民从农村向城市流动,C项正确。8.D【解析】根据材料“中共三大”“多数党员没有职业,党同在职的工人、职员、教师等几乎没有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要鼓励同志们到国民党中去,并把用这个办法支持国民革命看做是中国共产

党人的主要任务。”,D正确。9.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45年10月24日”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民族战争取得胜利,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接收对象为何种性质,无法判断是民资本主义企业,B错误;“接收人员花天酒地,以及贪污受贿等种种不法情形……各地军政官

员,穷奢极侈,试卷第2页,共7页狂嫖滥赌,并借党团军政机关名义,占住人民高楼大厦,设立办事处,招摇勒索,无所不为”可知,在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渐失民心,统治危机加深,D正确,C错误。10.D【解析】改革进一

步深化,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但中国政府积极制定就业措施,保证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项正确。11.D【解析】西方人对古代希腊文明怀着无法释怀的感念,奉它们为西方文明之源,

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有连续的特征,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成、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12.B【解析】材料说明的是英国封建王权由软弱到加强,这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B项正

确。封建王权加强,封建领主势力削弱只是材料信息,不是反映的本质,A、D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发展,C错误。13.D【解析】18世纪,启蒙运动达到高潮,但法国是森严的封建制度国家。材料中伏尔泰“称颂中国皇帝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远而驰名遐迩的君

主。”总之“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人民”,赞扬了中国科举制选贤取才,认为中国皇帝是开明君主,其主要目的是借助中国古代制度中开明部分来抨击法国封建王权,宣扬“自由、平

等、民主”的启蒙思想。D项正确。14.C【解析】根据材料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实行于1933-1937年间,“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

2%上升到77%”,“用于住房的总投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1933-1940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可知在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快速发展,而农业、工人生活

水平等发展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工业尤其是种工业,忽视对农业、轻工业等民生事业的投资,在加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得住房、粮食等供应不足,C项正确,A、D项错误。经济危机主要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冲击较大,B

项错误。15.A【解析】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法国戴高乐拒绝美国和苏联的计划、条约,反映法国外交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两极格局形成冲击,A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而非瓦解,B项错误;法国行为是为了摆脱美苏的影响,维护本国利益,与民族利己主义无

关,C项错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关系紧张,而且材料中并未提到苏联和西方的关系,D项错误。16.答案:(1)特点: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一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2)原因: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家主

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

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一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3)观点:梁启超认为应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复兴传统文化以求救国。(1分)评述:梁启超在材料中提到对传统文化的四个意见,这是梁启超在一战后目睹欧洲人对自己的文化自信破灭后,产生了对西方文明的怀疑,进而在复兴传统文

化方面寻求出路的一种表试卷第3页,共7页现。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当时并不符合时代要求,但对今天的中国有着借鉴意义。尽管西方文化已经被一战证明其弊端,但当时中国的出路,并不在于复兴传统,而在于找到一条新路,而这条新路就是在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革命拯救国家。一味复兴传统文化救不了中国。其次,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在中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梁启超的观点对我们有重大借鉴作用。(5分,应包含背景,内容、评价三个部分的相关表述)【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

。推断: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可知连续性;据材料“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知多元一体;据材料“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

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可知包容性和凝聚性。(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主要时空是中国古代。关于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由材料“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可知,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由材料“。在两宋时期,伴随

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并结合所学可知,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据所学可知,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需要物质基础,而中国古代农

耕经济发达;据所学可知,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与内聚性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中华文化史上出现很多先进人士,如孔子、董仲舒、王阳明等,这些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3)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通过材料二可

知,梁启超在看到西方文化自信破灭后,开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越性,非但不比西方近代文明落后,甚至可以拯救世界。然后,说明自己对梁启超观点的评价: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尽管西方文化已经被一战证明其弊端,但当时中国的出路,并不在于复兴传统,而在于找到一条新路,而这

条新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革命拯救国家。一味复兴传统文化救不了中国。其次,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在中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梁启超的观点对我们有重大借鉴作用。17.答案:(1)全面抗战时期,适应民族解放

战争的需要,注重军事现代化;50年代,为改变试卷第4页,共7页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实行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调整,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六七十年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认识到科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一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要求:分

阶段作答,每一个阶段包含时间和内容。)(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一步步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观点,史实,总结;照抄原文,酌情扣分)1956年,中

共八大召开。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或: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

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对内改革改变了旧有体制的束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

济体制综合试点;兴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经国有企业改革。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是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综上所述,自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从理论到实践成功的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详解】(1)本题是背景

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结合所学,1938年的中国处于全面抗战时期,首要任务是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故注重军事现代化。50年代已处于新中国时期,当时的中国仍是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为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为了增强国防

实力,巩固新生政权,中共提出了实行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60年代前期,实施八字方针调整,调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重,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试卷第5页,共7页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了,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也认识到科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2)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现代中国。观点:审问题阐释“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知,需写明观点,结合所学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建设道路,一步步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阐释:审问题,据“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

实例”,可知可采用的史实的时空,据“中国共产党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可知阐释结合的史实需体现出结合国情。结合所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阶段,可以选择中共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了。大会正确分析了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会总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经验,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

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这些会议内容符合当时我国国情,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也可选择《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总

题目,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提出了正确区分和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法,规定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正确方针,并指出把我国建设成

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结合所学,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可以选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对内改革旧有经济体制,促进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试点;对外开放方面,兴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学

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等等,改革开放符合当时我国国情。也可选择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等;也可选择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试卷第6页,共7页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即综上所述,自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从理论到实践成功的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8.答案:(1)原因:欧洲殖民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拉美人民联系加强与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增长;拉美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独立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法国大革命

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的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一点2分,任答四点给8分)(2)特色: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3分)认识:要努力维护民族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要尊重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一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详解】(1)根据材料“拉丁美洲革命不是一次偶然事件……是人民大众遭受不可忍受的殖民压迫”可知欧洲殖民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根据“殖民地人民在同一领域、同一环境内相互交

往,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和同化,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意识已经普遍高涨”可知拉美人民联系加强,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根据材料“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接触日趋频繁,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主义者的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诵”可

知受启蒙运动影响。根据材料“到18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还很薄弱,但它是殖民地经济中一种新的因素,它必然会在殖民地不断发展,决非任何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势力所能压抑和扼杀的”可知拉美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为独立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再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的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2)特色:根据材料“后殖民时代的民族认同并非总能强大到能根除殖民地的影响或取缔欧洲人

的习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认识:根据材料“圣雄甘地呼吁印度人恢复当地习俗,拒绝所有从西方进口的东西,找到印度人的灵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努力维护民族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

化根脉;根据材料“尼赫鲁则倾向于工业化和世俗化,跟上现代化的趋势,在印度实现西方世界那样的繁荣和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试卷第7页,共7页19.答案:示例论点:近代城市化进程反映中西方工业化的

发展历程。论述: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下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与此同时,西方城市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工业城市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产阶级逐渐获取统治地位,要

求政府通过改革、立法等形式来保障工业经济发展。同时在城市化过程出现许多公共问题,政府又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来改善城市问题,促成城市规划的兴起的发展。而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近

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割地、开辟通商口岸和租界有直接关系,在这些地区兴办了一些外国企业和洋务工业,影响城市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半殖民地、殖民地的城市,虽然部分改变了中国古代城市结构,但城市发展服务于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近代

中国城市发展极不平衡,主要局限在通商口岸城市和城市的租界内,城市规划呈现出中西合璧、新旧杂陈的特征。综上,近代中西城市化进程表现迥异,折射出中西方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同历程。【详解】此题是开放式试题,突出近代中西方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可以从原因、内容、特征等不同角度来归纳观点,陈述合理即

可得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