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38.941 K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6)页,38.94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52760cc2182ade93712d7db7e59ef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就

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

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

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

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

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

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

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

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材料二: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

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

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这一思想上的转向,代表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之现代化的体悟,从物质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从社会生态扩展到了社会心态。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中

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

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

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

”的乡村。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深层认同,也同样可以作用于城市,乡愁记忆是所有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乡愁记忆生成了落叶归根的观念,让人们与家乡建立了精神纽带、这是传统中国城乡人才流动循环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现代中国城

乡融合难题的策略之一。费孝通曾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提到,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是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

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

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

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注】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

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等,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B.“侨寓文学的作者”们的“乡

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观化,他们的故土彼时还存在并延续着。C.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D.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

纽带,有助于人才回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庄是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它是阿来笔下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梁鸿的梁庄,它是“乡愁”的载体。B.乡愁不仅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

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它是我国传统话语,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C.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振兴乡村,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D.一家一村一乡乃

至一国都是供给我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我们受到其滋养再回馈反哺,社会才能维持应有水准,从而不趋向于衰退和消亡。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3分)A.《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

,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B.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C.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

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D.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4.两

则材料都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说明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西线轶事徐怀中行军速度很猛,总机班六姐妹一个个走得歪歪倒倒的,脚底都打

泡了。可是,六姐妹很顽强,没有一个掉队,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男同志的“互助”。走得最狼狈的要算路曼,她昨夜里露营着了凉,这会儿正发着烧。肖群秀见她一步一咬牙,一摸她脸,滚烫滚烫,转身要报告班长,被路曼一把拉住了。路曼威胁说:“你讲了,以后不和你好啦!”肖群秀着急道

:“可你这么硬撑怎么行呐。”路曼小声说:“你和班长说了,还不是她悄悄替我值机。班长这几天多累呀!”经过两小时的急行军,九四一部队终于到达了指定位置并立即开设了电话站。可总机刚开不久,一号首长就从前沿摇来电话:“喂,总机班,找你们连长讲话,怎么搞

的,我和指挥部刚讲两句话,线路就不通了!”原来,通往指挥部的线,有一段是明放在公路上的,被坦克轧得一截一截的,有的地方被骡子和着青草嚼烂了。必须把这条线改为高架,路曼、肖群秀担负了这项任务。她俩一路把线改架在竹子上,或

是挂在岩石上,让骡子够不着。等来到公路边时,忽然枪声大作。早上被打垮的一股敌军躲进丛林后,现在正冒出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路曼和肖群秀焦急万分,想尽快架好线,保障指挥畅通。急人的是,近处没有高大的树木,好不容易发现一棵木棉树可以利用,正要

过去,隐蔽在茅草中的士兵喊她们趴下,说木棉树那里太暴露,去不得。她们俩只管猫着腰跑过去了。没有悬线杆,没法把线挑到树权上,非得上树不可,而女兵班没有学过徒手攀登,这可难坏了她俩。肖群秀急中生智,蹲下让路曼踩着她的肩膀上去。按规定,高架线路必须在四

米以上,可是她们搭的两节人梯,高度根本不够。肖群秀拼命向上踮脚尖,差着老高的一截,踮脚尖顶什么用呢。正当这时,呼地从草丛里窜出一个战士,扑向木棉树。他很不客气地叫肖群秀分开腿站好,然后弯下腰,让肖群秀骑在自己的脖子上

,然后猛地挺身站立起来,成了三节人梯。敌人发现了他们,拼命向这边扫射。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随后又稳住了。路曼迅速把电话线在树枝上绕了两道,打了一个双环结,欢快地叫道:“好啦!”两个女电话兵下了地才看清,这个战士高高大大的,身材很匀称,皮

肤那样白净,两道浓密的眉毛黑黢黢的。路曼感激道:“同志,太感谢你了!”战士笑笑说:“一点小事,用不着表扬。”“那,怎么感谢你呢?”战士扯起军用水壶给她们看。水壶的背带断了,断头处燎得黑黑的,军服下摆也穿了几个洞,

路曼和肖群秀明白了,刚才她们觉得这位战士一哆嗦,要倒下去,原来是他险些被打中。他没有作声,也没有躲闪,直到她们把线架好。“怎么样?伤着没有?”路曼、肖群秀顿时紧张起来。“我觉得腰上烫了一下,一摸,没事儿,虚惊一场。”说着,随手解下水壶,递给肖群秀。肖群秀接过水壶,放出了多

余的一截背带,把两个断头一并,打了个丁字结,还给了战士。那结儿打得又牢靠又好看,电话兵是受过这种专门训练的。彼此问起来才晓得,原来这个战士是“九四一”的步话机员。路曼亲切地说:“弄了半天,原来是同行。只不过我们是有线的,你是无线的。”战士说:“怎么敢和你们相提并论呢,你们是‘九四一’的中枢

神经,我是神经末梢。回去请代问总机班各位同志好。”路曼俏皮地问:“怎么替你问好呢?我们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步话机员支吾了一下。肖群秀笑着说:“还是不要当无名英雄吧。”“就说一名‘无线’战士,向‘有线的’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战士说完,一溜烟儿跑了。指挥部调上来一个坦克中队,很快掀掉了敌人半山腰

的火力点。一度中断的交通又恢复了通行,长长的车队,一辆接一辆地向前流动。路曼、肖群秀站在路边,看见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步话机员,高高地坐在一辆弹药车上。她俩扬起手向他打招呼:“喂!再见!”战士大声答道:“再见!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汽车开出好远了,步话机员还回

头望着她们。尘土飞扬中,一张白净的面孔现出坦然愉快的笑容。几天以后,战斗结束了。部队基地指挥所设立了伤员和烈士遗体转送处。烈士遗体要在这里进行登记,清洗整理,然后转送回国。转送处人员不多,女电话兵们常来帮助照料伤员,清洗烈士遗体。这天,路曼、肖群秀又来到转送处,

见到抬下来一位烈士,担架上放着一个军用水壶,水壶带是断过的,打着电话兵们所熟悉的丁字结。路曼和肖群秀一惊,急步上前,但烈士的脸几乎整个缠着绷带,无法辨认。跟担架的一个小战士,失神地蹲在旁边,两颊有着明显的泪痕路曼问小战士:“这个水壶,是他的吗?

”小战士点点头。路曼紧接着又问:“他是不是步话机员?”小战士诧异地反问:“怎么,你们认识他?”路曼和肖群秀抚弄着水壶背带,许久,她们才问:“他叫什么名字?”小战士含着泪回答:“他叫刘毛妹。”看到两人疑惑的表情,小战士继续说道:“他长得白净,头发鬈鬈的,又那么文静,

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像个小姑娘,大家都喜欢喊他‘毛妹’,喊来喊去都忘了正式的名字了。”(节选自同名小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军露营、急行军和敌军封锁公路这些情节,为下文写搭架电话线以及刘毛妹牺牲的情节做了铺垫。B.高烧坚持行军,不惧危险完成

任务,表现出肖群秀的坚韧勇敢,而之后的战友闲谈则展现出她俏皮可爱的一面。C.本篇小说与《百合花》都借助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出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D.本文情节张弛有度,从“战斗结束了

”到转送处打着丁字结的水壶的出现,渐趋平缓的情节又再度掀起波澜。7.关于文中三人合作搭架电话线及完成任务后谈话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人遭到敌人射击时,“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

”,此处的描写既是战场写实,也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B.步话机员把总机班比喻成部队的“中枢神经”,步话机班是“神经末梢”,可见这些女兵们在战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C.女战士眼中的刘毛妹很“白净”,下文两次描写其外貌也强调了这一特点,这和他英勇无畏的内在品

质形成了反差和对比。D.本部分内容采用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描摹了步话机员冒着枪林弹雨帮战友们搭设电话线,甘做无名英雄的纯粹战士形象。8.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两组伏笔与照应的细节,并分析

其作用。(4分)9.《百合花》对通讯员牺牲的经过进行了描述,而这篇小说对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只字未提,有同学认为这是这篇小说的不足之处。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哀

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何也?”孔子曰:“臣语其朝廷行事也。”公曰:“其事何如?”孔子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

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䲡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䲡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子路问于孔子曰:“贤

君治国,所先者何?”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雠之。怨雠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

亡,岂可得乎?”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材料二: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辟.此三恶,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是矣。故知而不仁,不可;仁

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无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今人主有大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

焉!人主欲得善驭速致远者,一日而千里,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致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欲治国驭民,调壹上下,将内以固城,外以拒难,治则制人,人不能制也;乱则危辱灭亡可立而.待也。然而求卿相辅佐,则

独不若是其公也,唯便嬖亲比己者之用也,岂不过哉!(节选自《荀子·君道》,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又有大夫A史鲻B以道去卫C而灵公郊D舍E三日

F琴瑟不御G必待史蝤之入而后敢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次,列进、放在,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同。B.之,助词,相当于“的”,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

“之”用法相同。C.“辟此三恶”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相同。D.“可立而待也”与《项脊轩志》“客逾庖而宴”的“而”字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哀公询问当今哪位国君最为贤明时,孔子回答说或

许是卫灵公,然后说明了理由:卫灵公能尊重如公子渠牟、林国、庆足这般的贤能之士。B.孔子建议鲁哀公“省力役,薄赋敛”,这与孟子“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的说法如出一辙,都是建议统治者实行仁政。C.做君主的都希望强大、安定、荣耀,但不同的君主结局不

同,如大禹和夏桀。夏桀失败,原因之一大概是他真正信任的是不肖者、愚者、污邪之人。D.君主要想得到善于驾车的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给予其显贵的地位;给予其丰厚的奖赏;不偏爱阿谀奉承之人;不埋没与自己关系较远之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2)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14.两则材料在国君治国之道方面的主张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上郑

员外方干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忧民一似清吟苦,守节还如未达贫。利刃从前堪切玉,澄潭到底不容尘。潜夫岂合干旌旆,甘棹渔舟下钓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员外既公正又明察,对辖地也治理得极好,这类官员在历史上是不多的。B

.郑员外虽然身居高位,但仍能做到清廉不贪,坚守气节,怀有一颗忧民之心。C.本诗用多种手法展现郑员外的形象,先开门见山直接赞美,后用自己侧面烘托。D.许人认为自己是个潜夫(隐士),拜访郑员外会有失身份,所以甘愿乘舟垂的。16.本诗颈联运用

了比喻的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负责人召开关于乡村振兴的会议时,谆谆告诫在座的干部,不能生事扰民,不能对着百姓滔滔不绝、废话连篇。其间,他提到了《种树郭橐驼传》中描述官员召集百姓开会的两句

“,”。(2)李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设问”这一修辞手法时,随口引诵了《涉江采芙蓉》中“?”两句,同学们觉得此例很是得当。(3)长安是著名古都,唐宋诗人常在诗词中提到它,以表达自己回京的愿望、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愿得到重用的企盼等思想感情,比如“,”。三、语言文

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①在探讨AI技术发展在戏剧领域产生的后果时,②我愈发觉得,③新的创意是AI带给戏剧的,④但AI无法取代戏剧演员、⑤舞台剧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是永

恒的。首先,戏剧作为流动变化的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情感的即时交流与互动。戏剧具有现场性、即兴性和现实感,这些都是AI技术难以模拟的。如果现在去看我出演的第一部电影,哪怕看一百遍,我的表演都是一样的。....

..在戏剧中,演员与观众共享剧场这个空间,通过眼神、肢体语言乃至每一次呼吸,传递着细腻的情感波动,构建起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联系。当我演到有意思的情节,(甲);当我演到悲情处,观众则会哭。这种情感的即时反馈与碰撞,是人类所具有的

独特优势,也是舞台剧所独有的,AI与任何艺术形式都代替不了。其次,戏剧是演员个性与创造性的展现舞台。每位演员都有自己A的表演风格,他们通过声音、形体的精准塑造,使角色鲜活生动。从我自己演过的角色来看、虽然司马迁、杜甫、张居正都是文人的形象,但不能对他们做出

同样的处理,必须演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演员个性化的演绎与对剧中人物全方位的还原,(乙)。此外,优秀戏剧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价值。虽然不好的剧目如B,迅速消逝,但经典剧目如《茶馆》等,却如长江大河,经久不衰,这不仅因为其精湛的艺术表现,更

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广泛的社会共鸣。这些作品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他们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这种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是AI技术难以承载的。18.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请在文中第

二段省略号处补写内容,要求既包含因果关系,又与上文内容形成对比关系。(6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2.概括全文内容,为其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孔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历经多年未能成功。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放弃,被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身处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所有问题,

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

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他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对二者所起效果进行比较。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偷换概念,“道德与文化

的‘根’”和“文化表达方式”指的是“记住乡愁”而非“乡愁”。3.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题干问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根据材料一“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和“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

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以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可知,A选项属于此意义上的“挽歌”。B、D两项没有写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C项不属于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作品,不符合材料一“挽歌”的范畴。故选A项

。4.【答案】①基于原作者的直接引用,使论证有所依据,出处明确,真实可信。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等。②强调表达重点,加深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该词的重要性。比如“村庄”“乡愁”“愁”“记住乡愁”等。③突出所引词语的特殊含义,使其更符合文本的表达,

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比如“生离死别”“根”“落叶归根”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论述类文本中引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使用的引号,一共有三种作用,分别是表直接引用、表强调和表特殊含义。直接引用的例子为:材

料一中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材料二中“大混杂、大融合”格局、“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文化实心化”“

文化空心化”等,这些引用都是选自其他作者的原句,可以使论证有理有据,真实可信。“村庄”“乡愁”“愁”等词使用引号,起到强调的作用,这些词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引号的使用加深了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了该词的重要性。“生离死

别”“根”“落叶归根”等词引号的使用使得词语产生了比喻义和引申义,更符合文本的表达,形象生动。5.【答案】①关注乡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鼓励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留住村庄的情怀,深化“乡愁”主题。②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

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③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④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愿意回归乡村社会的人才能够返村。(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和筛选信

息的能力。如何“记得住乡愁”考查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两则材料可找到相关语句:材料一中“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材料二中“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乡村振

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这成为了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结合以上材料,筛选整合信息即可

得出答案。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这些情节没有为刘毛妹的牺牲做铺垫。B项,从原文可知“高烧坚持行军”的是路曼,而不是肖群秀。C项,本篇小说中没有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故

选D项。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段落内容的能力。“白净”的外貌和他“英勇无畏的内在品质”无法形成对比。8.【答案】①伏笔:搭架电话线时,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立即又稳住了。照应:原来是这位战士险些被打中。作用:使情节更

合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刘毛妹勇敢坚毅的形象。②伏笔:肖群秀把刘毛妹断了的水壶带子,打了个丁字结。照应:肖群秀和路曼通过熟悉的丁字结认出了脸部缠着绷带的刘毛妹。作用:前后照应,让情节更合理;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③伏笔:分别时,刘毛妹说“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照应:刘毛妹被送到遗体转送处时脸部缠着绷带,无法辨认。作用:前后照应,让情节更合理;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悲剧色彩。(每处伏笔、照应1分,作用1分,任答两处4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伏笔照应)及其作用的能力。“伏笔照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厘清基本概念之后,对全文情节进行梳理,找出符合伏笔照应的地方,依次概括并分析作用即可。9.

【答案】(示例一)不认同。①这样处理能突出主要情节,详略得当。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步话机员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他的牺牲不是故事的主线,简略处理使结构更紧凑。②这样处理适度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这样处理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刻画。文章虽然没有详细描写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但是前文他不顾危险帮助

女战士搭架电话线的情节,已经展现出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认同。①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会使人物形象更突出。前文步话机员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的情节,初步展现出他勇敢无畏

、不怕牺牲的品质,如再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述,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②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会使主题更深刻。小说歌颂了普通年轻战士的献身精神,而对牺牲过程的描写更有利于主题的凸显。③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能够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恰当

而生动的细节能够增强内容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从而使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特色的能力。先明确自己观点,可以认同也可不认同。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分别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旨表达、

读者感受等角度展开分析即可。10.CFG【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大夫史䲡”是复指短语,“以道去卫”是“史䲡”的谓语,所以第一处应断在C处。“三日”做“郊舍”的补语更好,所以第二处应断在F处。“琴瑟不御”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如果与“必待”相连,则语意不

通,故第三处应断在G处。11.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A项,原文的“次”是“列进、放在”,《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为“旁边”,意思不同。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法相同。C项,“辟此三恶”的“辟”是通假字,通“避”,意为“避免”。“

辟邪说”的“辟”不是通假字,其意为“批驳”。意思和用法均不同。D项,“可立而待也”中的“而”表修饰,“客逾庖而宴”中的“而”表顺承,用法不同。故选C项。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

力。“不偏爱阿谀奉承之人”错,材料二说的是“内不可以阿子弟”,意思是“不偏袒自己的子弟”。13.【答案】(1)中行氏尊崇贤能的人却不能任用他们,轻视不贤的人却不能驱逐他们。[关键词“尊”(尊崇)、“贱”(轻视)、“去”(驱逐,罢退)各1分,句意1分](2)这就像竖立直木而担心它的

影子歪斜一样,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关键词“恐”(担心)、“景”(影子)、“枉”(不直,歪斜)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相同点:相信并真正任用贤能的人。不同点:材料一还强调要富民足民;材料二还强调任用人才一定要公平公正,

不可偏私。(相同点2分,不同点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共5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材料一前两段讲的是国君要信任贤者,第三段则强调富民足民;材料二第一段强调的是真正任用贤能的人,第二段还提到了求卿相辅佐要有公正的态度。把这些信息整合,即可得到答案。【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哀公问孔子说:“当今的君主

,谁是最贤明的?”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看到,或许是卫灵公吧。”哀公说:“为什么呢?”孔子说:“我说说他在朝廷所做的事。”哀公问:“他在朝廷所做的事怎么样呢?”孔子说:“卫灵公的弟弟公子渠牟,他的智慧足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他的诚信足以守卫这个国家,灵公喜欢他并委以重

任。又有个士人叫林国,见到贤能的人必定推荐,如果那人被罢了官,林国还要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因此在灵公的国家没有放任游荡的士人,灵公认为林国是贤人而尊敬他。又有个叫庆足的士人,卫国有大事,就必定出来帮助处

理;国家无事,就辞去官职而让其他的贤人被容纳,卫灵公喜欢而且尊敬他。还有个大夫叫史䲡,因为其主张不能践行而离开卫国。卫灵公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弹奏琴瑟,一定要等到史䲡回国然后才敢回去。我根据这些情况来选取卫灵公,即使把他放在贤

人的行列中,不也可以吗?”子路问孔子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孔子说:“是尊崇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子路问:“晋国的中行氏尊崇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他为什么会败亡呢?”孔子说:“中行氏尊崇贤能的人却不能任用他们,轻视不贤的人却不能驱逐他们。贤能的人知道自己不被任用而

埋怨中行氏,不贤的人知道自己一定被轻视而仇恨中行氏。埋怨和仇恨同时存在于国内,与相邻的敌人在城郊交战,中行氏即使不想败亡,又怎么能够做到呢?”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政事中最紧急的,莫过于使

百姓富有而且长寿。”鲁哀公说:“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说:“减少徭役,减轻赋税,那么百姓就富有了;推崇礼乐教化,让百姓远离犯罪和疾病,那么他们就会长寿。”鲁哀公说:“我想按你说的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因此变得贫困。”孔子说:“《诗经》上说:‘和蔼友好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从来没有孩子

富有而父母贫穷的事啊。”材料二:做国君的,没有不希望强大而厌恶衰弱,希望安定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耀而厌恶耻辱的,这一点大禹和夏桀是相同的。要实现这三种愿望,避免这三种厌恶的东西,究竟采取什么方法才最便利呢?回答说:“在于慎重地选取辅相。所以辅相只有智慧而

不仁爱,不可以;只有仁爱而没有智慧,不可以;既有智慧而又仁爱,是国君的珍宝。不急于得到这样的人,是不明智的;得到这样的人却不任用,是不仁义的。没有这样的人却希望建立功业,是再愚蠢不过的了。现在君主的大祸患是:让贤能的人去做事,却与不贤的人去限制他;让聪明的人来考虑,却与愚蠢的

人去评判他;让品德美好的人来实施政令,却与行为奸邪的人去猜疑他。(像这样,)虽然想要成功,能够办到吗?这就像竖立直木而担心它的影子歪斜一样,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国君想得到善于驾驭马车能快速到达远方的人,以此日行千里

,就要用显贵的爵位和厚重的奖赏来招致这样的人,对内不能偏袒自己的子弟,对外不能埋没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的就录用他,这难道不是必定得到善于驾车的人的方法吗?想要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协调统一上下,就要对内巩固城防,对外抵御

侵略,治理得好就能制服别人,那么别人就不会制服自己;混乱了那么危险、耻辱、灭亡的局面马上就会到来。然而寻求卿相辅佐时,却不是这样公正,而只任用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和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15.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的能

力。“拜访郑员外会有失身份”有误。“潜夫岂合干旌旆”的意思是,作为一个隐者,不该去拜访郑员外,诗中没有“有失身份”的意思。16.【答案】①“利刃”喻才华,“玉”喻困难,“澄潭”喻内心,“尘”喻不良思想。②上句说的是郑员外才干杰出,能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下句说的是郑员外内心纯洁,容不得世俗的污

秽。③这两句先赞美郑员外的才干,后赞美郑员外的品格,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官员形象。(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郑员外的身份看,他是一个太守,管理着一个郡。对于一个

官员而言,“利刃”自然是喻其才干,而“切玉”可以理解为郑员外凭借其才干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澄潭”即澄澈的水潭,对于一个官员而言,把它理解为其内心十分恰当。潭不容尘,就是其内心容不得世俗的污秽。这两句运用比喻,赞美了郑员外的才干和品

格。17.【答案】(1)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3)(示例)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每空1分,共6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

得分)18.【答案】句子①:把“后果”改为“影响”句子③:改为“AI带给戏剧的是新的创意”(改对一处2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中的“后果”多指不好的结果,而后文所说并非不好的结果,所以应改为“影响”

。第③句语序有误,主语与后句的内容不协调,故应调整语序。19.【答案】(示例)但如果看一百遍我出演的话剧,同样的剧情、演员、台词,每一场都呈现得不一样,这是由于演员每次的表演,有着演员之间的即时交流、演员和观众的即时互动。(因果关系3分,与上文内容形成对

比3分,共6分,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补写内容的能力。全文都在谈AI无法取代戏剧演员的原因,本段省略号前讲的是看电影,要形成对比关系,所拟句子应该讲看戏剧。所拟句子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指出与看电影不同,

另一部分指出不同的原因,指出不同的原因时,需要联系本段开头所说的内容。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句子本身的因果关系,也形成了与上文的对比关系。20.【答案】(示例)A独一无二B过眼云烟(每空1分,共2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若填其他成语,与语境相合亦可得分。注意:B处语境是“不好的剧目”,故填“昙花一

现”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从第一空前面“戏剧是演员个性与创造性的展现舞台”“每位演员都”可以看出,此处是在说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故可填“独一无二”。第二空前面有个“如”

,后面是“迅速消逝”,则所填成语以“过眼云烟”为佳。21.【答案】(示例)甲:观众会开怀大笑乙:是AI算法难以企及的/无法做到的(每空2分,共4分,超过字数扣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从后文“观众则

会哭”,可知甲处应该填写表达“观众会笑”之意的句子。乙处,由前文可知,演员在舞台剧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个性化的演绎和对剧中人物的全方位还原是AI所无法替代的,故可填“是AI算法难以企及的/无法做到的”之类的内容。22.【答案】(示例)戏剧的独特魅力无法被AI取代(2分

,超过字数扣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标题的能力。认真阅读后四个自然段,会发现它们分为三层,从不同角度讲AI难以取代戏剧的原因。再结合第一段的总说,就可以得出结论:戏剧不可能被AI取代。23.【写作指导】孔子说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表明他确实“知其不可”,但他依

然“为之”,这体现的是孔子为实现仁政思想而不知疲倦、终生奋斗的精神。如果把这个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就应该对孔子进行赞美,以弘扬其奋斗精神为主旨。不过,“知其不可”就是明明知道这样做没有什么结果,那么,为了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明智

一些,停下无用的脚步,确实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如果把这个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就应该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进行批评,指出其不良后果。当然,如果对“知其不可”的“其”进行分类,指出有些事知其不可也要做,有些事知其不可则

不做,同样也是可以的。注意题干中的“当今”“我们”,写作时需结合实际来谈。【参考立意】①只要所做正确,即使明知不可,也当努力为之;②既然不能实现,就不必浪费时间,而要及时止损;③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将来其却未必不可;④有些事应“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些事则应“知其不可而不为

”。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