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10月) 历史.docx,共(8)页,557.91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23776ea06071487afbbc59e7900b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
化遗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台,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在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良渚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这些遗存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A.中原文化得到扩展B.阶级分化较为
明显C.神灵崇拜开始兴起D.贵族等级秩序确立2.近年来,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器情况如表1所示。据此推论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湖北西部地区表1年代地点器物春秋时期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两件铁锸战国时期湖北宜昌朱其沱遗址一件铁镭战国时期湖北宜昌朱家台遗址一批铁器,
主要为农具春秋时期湖北宜昌上磨垴遗址一批铁器,有镭、锋、刀等春秋战国时期湖北秭归张家坪遗址二十余件铁器,有锸、斧、锋等A.大土地所有制瓦解B.冶铁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C.生产方式经历变革D.私营冶铸业获得快速发展3.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
度被推广到全国。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据此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A.加强了社会基层管理B.实现了对流民的管控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D.推动了地
方自治发展4.王逸,东汉宜城(今属湖北襄阳)人,在为《楚辞》作注时将“稻”摆在“五谷”中的第一位;郑玄,东汉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在为《周礼·职方氏》作注时,将“稻”放在末位。可见,两位学者A.都肯定先秦经济成就B.存在农业观念的冲突C.都关注粮食生产状况D
.均注重结合生活经验5.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而逐渐通过一些细微小事的铺叙来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且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丰满。这反映出当时A.文学世俗化的趋势B
.士族注重扩大家族影响力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D.史学研究注重记忆的传承6.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法”,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这些做法A.阻碍了小农经济有序发展B.加剧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C.旨在控
制人口并稳定财政D.反映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7.给事中在唐朝门下省负责审读奏章、驳封制敕、听讼断狱、考核官员、上书言事等,“具有集谏官、宪官、法官的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据此可知,唐朝给事中的设置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有利于规范中央行政C.利于扩大政府选官范围D.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8.
魏晋时期,何晏的《论语集解》将曹魏之前的《论语》注、解等集结为一体,而且何晏还把尚虚贵无的道家思想引入《论语集解》中,把老子抬高到与孔子同等的地位,将孔、老均称为“圣人”。据此可知,当时A.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B.三教合一趋势出现C.儒学
已丧失正统地位D.儒学有了新的发展9.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国主元吴正式称帝,宋廷“诏削夺官爵、互市”。元昊虽屡战屡胜,但困于财力,于庆历四年(1044年)上誓表臣服,宋廷随即复其官爵,“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据此可知,当时A.榷
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B.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C.经济重心发生重大转移D.西夏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10.至顺元年(1330年),元朝在各地设有十个行省,十省以外的地区直属中书省,如图1所示。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官员监察制度B.确立中央集权体制C.分化丞相政治权力D.巩固大一统的局面11.9
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即在广州设市舶司。朝廷通过市舶“抽解”“博买官卖”等形式赚取了巨额利润。北宋中期,“皇祐中,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据此可知,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A.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B.得益于政府对经济的主导C.推动了生产的区域化D.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趋势12.图2、图3均可用于研究北宋时期A.经济转型的趋势B.写意画的流行度C.百姓的生活状况D.国家分裂的态势13.洪武元年(1368
年)的《大明令》规定: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绵布一匹,务在存恤。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常加体察。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法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财
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反映了明代初期A.民主法治体系日渐完善B.弱势群体获得了有效救助C.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D.社会救济完全由官府负责14.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廷开始学习西方的佛郎机(葡萄牙速射炮)和鸟铳技术,并对管形火器
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使之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这在当时可直接服务于A.与入关清军展开决战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D.巩固东南沿海海防15.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进行征收,此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不另征收丁赋。这些举措A.消除了农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成长C.减少了国家对百姓的赋税征收D.推动了清朝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16.在明代社会中,除了普通百姓身份的经商者外,还包括皇族、官僚、士子、将军等多种身
份的商人。万历时期,“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与市为贾”,福王朱常洵就藩河南,“诸淮盐数三百引,设店洛阳,与民市”。这反映了明代A.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监督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重
农抑商政策瓦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清代前期,国家有一套报灾、勘灾、赈济的法定程序,由受灾地的省、府、州、县官员组织实施,其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都是县官。县官作为直接面对民众的
“父母官”,在本地受灾时,有责任上报灾情,并组织当地官民对灾民进行放粮、救护等赈济活动。虽然法定的救灾体制对一些原则性的程序有明文规定,但由于官民从未受到具体的实际操作程序的指导,救灾体制的组织化程度低下,再加上各地及灾害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救灾的具体实施
效果缺乏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官员的个人素质及能力。如果县官的责任心差或能力低下,以及品质恶劣等,就会使当地救灾不力,甚至加重灾害,使灾民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救济,还有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害。——摘编自
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政府赈灾的特点,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救灾不力”的因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汉武帝时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儒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治国模式
,此后每一朝代的封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总是不断地扩大太学的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官学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汉代学校教育实行“分经授诸生”,汉武帝时在太学里置五经博士,儒生以传习、阐释“五经”为业,经学开始形成,学派逐渐繁荣。材料二唐代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等,且四门学准许“庶之俊异者”入学。唐宋以后,不仅汉族统治者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传承以儒家经学为主的中华文化,蒙古、真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对此格外重视,并在学校管理和教学方面制定了颇为周详的规程。——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
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贡献。(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并简析唐宋以来古代学校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12分)19.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表2所示为史书记载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表2姓名出身及任职事迹陆凯举孝廉出身,曾任东吴永兴县长、诸暨县长。曾拜征北将军、领豫州牧等其时宫中列将
何定媚逢奸巧,受宠专权,陆凯当着他的面斥责他:“你看前前后后侍奉君主不忠诚、倾覆混乱国政的人,有哪一个能善终天年的?你为什么专门干那些佞媚奸邪的坏事,堵塞君主的视听?你应当自我勉励改正。不然的话,会有你无法预料的灾祸!”蒋琬举茂才出身,曾拜蜀国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大司马等蜀汉后主建兴
元年(223年),丞相亮(诸葛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荀或举孝廉出身,曾任东汉侍中、守尚书
令或尝言于太祖(曹操)曰:“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或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甚众,太祖常嘉纳之。或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钟繇举孝
廉出身,曾任曹魏大理卿、相国、太尉、太傅等职太祖(曹操)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
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据陈寿《三国志》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须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唐宋
时期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地盘”,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
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进而逐渐克服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狭隘性。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所以茶叶成为
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二马克思曾敏锐地指出,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货币的使用与赋税制度的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
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赋税等等由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洪升《论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2)运用所学
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简要论证马克思的观点。(6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