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北大培文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13)页,253.59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0dc87ab3d57c89164e088580a9436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泉州鲤城北大培文学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科目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单选题1.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A
.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用具D.兵器和农具2.战国时,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他主张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要依法治国C.由圣人掌握国家权力D.以德治民,取信于民3.“亭长(刘邦)何
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宋·冯必大《咏史》)诗中认为刘邦击败项羽的原因是()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B.废除了秦朝的政治制度C.废除秦朝暴政,与民修养D.郡国并行之举4.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黑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
这一措施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5.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五经”的流传
6.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D.引发
了民族矛盾和斗争7.据《晋书·苻坚载记下》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A.孙吴B.西晋C.东晋D.刘宋8.“或许因为他(唐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他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
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B.“选其(突厥)酋长,使人宿卫”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9.《古今画鉴》在描述下图时写道:“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
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小团华衣,及一从者。”该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A.唐王朝与吐蕃和亲B.唐太宗大破东突厥C.新罗使者来唐朝见D.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10.(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陇右、河东、
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最终引发A.安史之乱B.甘露之变C.玄武门之变D.开
元盛世11.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
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12.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A.加强君主专权B.完善中央官制C.决策更加科学D.提高行政效率13.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
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14.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下列相关的论证合
理的是A.诗歌的出现与繁荣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诗歌是适应市民需要的市井文化C.诗歌的繁荣与唐朝科举制的实行有密切关系D.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15.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爱国忧民的情怀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
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B.贾思勰C.祖冲之D.郦道元17.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宋朝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抑制兼并,打击
地方豪强势力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18.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A.抑制了官僚腐败B.增添了政治活力
C.降低了官员素质D.确立了官僚玫治19.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A.相权分
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20.我国历史学家黄凤岐在论述某一事件时指出:“从外部环境看,唐末突厥和回鹘都已衰微,无力东进,中原的朝廷和藩镇也忙于对付农民起义
和争夺统治权力,无暇北顾。”材料中的事件是指()A.北宋的兴起B.辽朝的建立C.女真的兴起D.西夏的建21.古代希腊文明发生的地域特点是()A.大河流域B.交通中心C.政治中心D.海洋22.这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一个案例: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
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则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说明()A.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B.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C.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23.有学者指出,“克利斯提尼时期以后,雅典步入了‘全民政治’的时代。这时,每个公民都要担任一段时间的政府官吏,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而不是由原来的选举产生。这种制度固然扩大了普通民众的参政权,但许多时候却是由一帮鸡鸣狗盗之徒在管
理着国家”。由此可见,该学者()A.客观分析了雅典全体居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影响B.完全否定了公职人员由抽签产生的政治制度C.认为轮番而治往往使素质低下的公民参与管理D.将克利斯提尼视为把雅典引上民主轨道的第一人24.西赛罗曾指出:“发生不公行为常常甚至是由于对法权的某种曲解。由于过分机敏的,然而却
是用心险恶的解释,……。”在古罗马法发展过程中,首先有助于改变上述情况的重要环节是()A.建立起自然法体系B.制订万民法C.颁布“十二铜表法”D.沿袭习惯法25.柏拉图说:“奴隶绝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
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攫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予平等地位,其结果正是不平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雅典社会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②柏拉图不赞成所有人之间的平等③雅典民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民主政治④雅典社会以消除不平等为目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③④26.罗马建城之初,实行的政体为()A.民主制B.君主制C.贵族制D.元首制27.在梭伦改革中,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其划分依据是()A.政治地位B.血缘关系C.居住地域D.财产多少28.罗马
从弹丸小国发展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在版图扩张的过程中,罗马统治者制定了适用于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29.“真正的法律是与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的永恒……它是
唯一而一同的法,永恒而不可改变,约束所有时代的所有民族。”此材料体现的是()A.万民法B.自然法C.公民法D.《十二铜表法》30.雅典民主制最终得以确立的原因包括()①多山、多港的自然环境,形成多种经济形态②贵族制已代替了君主制③平民的不懈斗争④梭伦和克里斯提尼的民主改革A.①②B.①②
④C.①②③④D.①④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
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交融。二是边疆民族强大,与中原王
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交融状况。——摘编
自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与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辽与西夏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并加以说明。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进行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
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奄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
无已,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则是
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明成祖朱棣事迹简表1360年出生于当时称为应天府的南京,为朱元璋第四子1380年以燕王身份坐镇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军事活动1402年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是年率军攻进南京,夺取皇位。大肆搜捕、镇压拒绝效忠的官
员和士子。次年正式登基,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下诏筹建北京宫殿,以作迁都的准备1410年以北京为基地第一次亲征蒙古1414年第二次亲征蒙古1421年改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1424年死于第五次亲征蒙古的会师途中——据《明史·本纪》整理(1)根据材料一
和所学知识,试列举明朝前期为加强君权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
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黑格尔《历史哲学》材料二海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
,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请回
答:(1)黑格尔与梁启超在分析沿海与内陆居民的精神气质时,有何相同认识?(2)结合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分析二人的说法是否合理。你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泉州鲤城北大培文学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科目参考答案1.B【详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众多,图片所示
的四件青铜器中,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都是礼器,三角援戈是兵器,故B正确;图片所示的四件青铜器中,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都是礼器,三角援戈是兵器,ACD错误,排除。2.A【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
才能治理天下,体现了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依法治国,排除B;韩非子主张君主掌握国家大权,并非圣人,排除C;D是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
人执要,四方来效”,联系所学韩非子的思想分析解答。3.C【详解】题诗理解为:秦朝法令严苛,而刘邦的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严苛法令,只提出了三条:“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这样宽疏宽大的法令使百姓
直接的感受到了与秦的不同,就好像“清凉水”和“百沸汤”的比较,使刘邦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故C正确;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是在西汉建立以后,而且题意重在强调废除秦朝苛政,故A排除;汉承秦制,没有废除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B排除;题意没有体现郡国并行
制,故D排除。4.A【详解】根据“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铸钱这一问题与抑制农业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C项彻底表述有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思想领域
,排除D项。5.C【详解】材料中“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说明儒学在民间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故而诸将有了较多的儒学修养,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统治者大力推广儒学有直接关系,故C正确;A属
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B是儒学创立的开始,排除B;“五经”是南宋之后才提出,D错误。6.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会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故C项正确;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即少数民族入
主中原,往往带来一段社会动荡,故A项错误;人口多的地区迁往人口少的地区会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但是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则不一定会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故B项错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容易引起民族矛盾和斗争,故D项错误。7.C【详
解】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其对峙的是东晋,故C正确;十六国时期,孙吴政权、西晋统治已经结束,排除AB;刘宋政权建立时,前秦政权已经结束,排除D。8.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唐太宗推行的“无论胡汉”“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一致的是“选其(突厥)酋长,使人宿卫”
,B项正确;“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与开明的民族政策不符,A项错误;“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不是唐太宗的处理民族问题的举措,C项错误;对宗教一体扶植与唐太宗“无论胡汉”、“一视同仁”的作风不符,D项错误。9.A【详解】根据“太宗坐步辇上……后有赞普使者”
,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故A正确;图片与突厥、新罗无关,排除BC;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太宗坐步辇上……后有赞普使者”,联系所学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的史实分析解答。10.A【详解】根据材料
“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地方的节度使权力较大,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形成地方的割据势力,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A选项符合题意;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和一些朝臣联合同宦官集团之间的一次交锋,B选项排除;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皇室内部政权的斗
争,C选项排除;开元盛世属于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1.B【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有所分散。并且,中书省掌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制有互相制衡,最终决策权归皇帝,故B正确;
A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三省分工不同,地位平等,相互制约,故C不正确;三省六部制与近代君主立宪制没有相似性,一个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一个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D不正确。12.A【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削
弱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主要目的和作用,应排除。点睛: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的解读,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解答即可。【详解】13.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书和门下二省成为专门的决策机构,说明决策越来越专业化,决策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分离,有利于科学的决策,答案为C;尚书省掌握行政权没有扩大,A错误;三省的权限没有发生根
本性的改变,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皇权加强的信息,实际尚书省对中书门下而行的决策没有制约作用,不利于皇权的加强,D错误。1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诗赋也是科举考试的重
要内容,C项正确;唐朝诗歌的繁荣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诸多因素推动的结果,不是仅仅由商品经济发展决定的,A、B项错误;诗歌是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但不一定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表述过于绝对,除诗歌以外
,词、曲、小说都能很好的表达情感,D项错误。15.D【详解】杜甫在《春望》等诗歌中,表达了对山河破碎、城乡萧条、人民离散的忧愤和同农民一样面对久旱降雨的欢欣等,体现了他爱国忧民的情怀,D项正确;对环境破坏的伤感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没有说明“诗圣的襟怀”的内涵,A项错误;热
爱和平的态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只是材料的部分字面含义,与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不符,C项错误。16.C【详解】依据材料“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
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位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故答案为C项。A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贡献与圆周率无关,排除;B项贾思勰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郦道元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祖冲之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1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代吸取唐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集权往往通过分化事权,一职多官,从而使官僚集团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故C项正确;宋代实行不抑兼并和守内虚外的政策,A、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8.B【详解】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有利于官僚阶层的社会流动,增添政治活力,B符合题意;宫员出身与官僚腐败和官员素质无关,排除AC:官僚政治确立在秦汉时期已确立,排除D。19.
A【解析】据材料“中书、枢密院……二府制度……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未涉及中央集权削弱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行政效能提
升,故C项错误;宋代削弱相权,皇权没有遭遇威胁,故D项错误。故选A。20.B【详解】从时间来看,这一事件发生于唐朝末年;从空间位置看,这一事件发生于突厥和回鹘的东部、中原的北部,唐末兴起于东北地区的是契丹族,他们建立了辽朝,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D22.B23.C24.C25.A26.B27.D28.D29.B30.C31.(1)特点:辽和西夏都沿用唐朝官制。辽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也有汉式和蕃号两套官称。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详解】(1)材料一主要描述了辽夏政治制度与中原政治制度的相似之处,同时辽夏政治制度也有本民族的特色;其历史作用可从少数民族封建化、民族交融等角度回答。(2)材料二中的第一种模式符合十六国时期的特点,第二种模式则符合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可从宋朝的发展情况和辽、西夏、金等少
数民族政权的发展等角度说明。32.(1)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种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2)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详解】(1)根据材料“水稻种植面积不断
扩大,进行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可知,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根据材料“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可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根据材料“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
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知,农村中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种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2)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从宋代农业的发展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进行
回答。33.(1)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2)北京是其经营多年的根据地;经靖难之役,南京及江南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其统治不满;充实北部边防,防范蒙古势力入侵。【详解】(1)由材料“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
通过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来加强君权;由材料“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通过设立内阁来加强君权,后内阁势大后,又以司礼监太监来牵制内阁;由材料“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通过设厂卫等特务机构来加强君权。(2)由材料“以燕王身份坐
镇北平”可知,迁都北京是因为北京是其经营多年的根据地;由材料“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是年率军攻进南京,夺取皇位。大肆搜捕、镇压拒绝效忠的官员和士子”可知,靖难之役后,南京及江南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其统治不满,因此有必要迁都其他地方;由材料“以
北京为基地第一次亲征蒙古”“第二次亲征蒙古”“于第五次亲征蒙古的会师途”等信息可知,迁都北京是因为要充实北部边防,防范蒙古势力入侵。34.(1)都认为人的精神气质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沿海居民有进取心,大陆居民有依赖性。(2)基本合理。古希腊人多从事航海业,工商业发达,殖民扩张频繁;中国古代小农经
济发达,安土重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关系密切,人类文明受其影响;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不起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