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47.43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05a0121817d632ce8ad90a4578cc0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通州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23年11月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
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包浆,是用于家具、瓷器、青铜器、瓦当和砚台等古物鉴赏时的术语。包浆的对象可以包括一切为人所玩赏的古物:裸露在外的,经历自然风霜雨露的滋育;沉埋在地下或淹没在水中的,长期受土气、水气的浸润;为人所使用或者被收藏的,经人反复摩挲并经递代延传等等。古物表面
由此形成一层如浆水凝结的包裹物,给人带来特别的精神满足和审美感受,这就是包浆。作为一个概念,包浆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并不多见,明清时则被大量使用,但中国人重包浆的历史其实可以溯源到唐代,甚至更早。包浆,又称胞浆、宝浆。三种称谓,用意各有侧重,由这些名称
也大体可见包浆的基本内涵。包浆之“包”,侧重形容自然气息的氤氲、人之体温的包裹——将生命之“浆”,慢慢“包”(浸润)进物中,人“种活”了物。胞浆,本指婴儿在母亲腹内胎胞中的浆水,是婴儿在母胎中活动的世界,后来也用来形
容古物鉴赏。胞浆之“胞”,侧重情感的系联。一件古物,经由自然和人的气息灌注,渐渐变化——触之手感有了变化,视之色彩与光泽也有了变化。久而久之,人对它的情感也发生变化,人的“生意”在古物中得到延伸,古物成了人的“胞”——同胞、亲人。包浆的第三种称谓:宝浆,是由前二者派生出来的
说法,其侧重的是价值,表达的是有包浆的古物由于领受自然和人生命的惠泽,成了与人生命相关的“宝物”。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明代以来,包浆成为鉴赏古物的关键因素。不仅像家具、瓷器和青铜器等器物的鉴赏重视包浆,一些微物鉴赏也重此道。如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云:“古玉有血沁
、尸沁,有墨古、栗古、甄古、土古,以包浆为贵。”有的好古者连挂画的挂钩也讲究,最好是有包浆、有来历的青铜古器。在世界艺术天地中,罕有如中国人这样重包浆的风气,而这和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密切相关。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感,中国思想中的
生生哲学精神,是重包浆审美风气形成的基础。材料二品鉴古物,是进入“历史的脉络”,因为古物连接着过去。但高明的鉴古者,是通过把玩“时间之物”,剥离其“时间性”特征(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融),超越其生成变坏的表象,从而出离悲
欢离合的历史沉疴,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品味包浆也是如此,关键看它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以及人的体会,而不在时间本身。如我们说这块石是艮岳遗物,并不表明它是北宋末年创造的,只能说它曾经在艮岳出现过。这块石有米芾的题字,是宝晋斋的遗物,也不表明它是一块宋石。石没有
新旧,古物本身往往就是“出离时光者”,而作为古物附着的包浆的存在,更加重了这一倾向。欣赏古物的包浆,关键是品味其中的水气、土气,还有使用它和赏玩它的人气,有了这“二气”的包浆,古物便有活意,有灵光。一件物品,或是实用的,或是纯粹为了赏玩
,当它进入人的视野,与人肌肤相亲,就成为一个“生命相关者”。古物经过无数代、无数人赏玩吟弄,包含着天地自然之气晕染留下的斑斓神彩,波诡云谲的历史在其中投下的炫影,更包含着灵性之人摩挲在其中留下的芳泽,而这种带有人的体温、经过生命浸润、具有历史感的古物,便成
了生生的接续者。晚唐诗僧贯休《砚瓦》诗云:“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这种经低徊吟味蒙润的古物,怎么会被当作瓦砾来看呢——唐时虽然没有包浆的概
念,但贯休摩学砚台所谈的体会,其实就是后人所言包浆的基本内涵。满面尘土烟火色,包浆裹孕着岁月的沧桑。包浆,化尘土为神品,出落的是一种倔强的品性,体现的是历史风尘不能湮灭的风流。那满面尘土、斑痕累累的文采,昭示着
生命的韧度。一件古物,在经历无数艰辛后存留下来,来到当下与人互动,会使赏玩者油然而生亲切感——抚摸着包菜的印痕,更能突出生命的存在感。老子说:“为腹不为目。”庄子说:“圣人怀之。”这两句话的意思合而为一就是:
至高德性的人,不以知识去分析,而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这也是中国美学所强调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中国人重包浆,其实是对这种博大精深的哲学精神的发挥。(取材于朱良志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包浆的表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A.所有可玩赏古物都可作为包浆的对象。B.是器物表面一层如浆水凝结的包裹物。C.经过包浆的古物会有与众不同的美感。D.明代以来的一些微物鉴赏也重视包浆。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品鉴
古物一定要品味其在时间背后隐藏的故事。B.人们由包浆而欣赏古物时,古物为实,包浆是附着。C.古物经过无数人赏玩便完成了包浆的全部过程。D.中国的审美传统反对生命体验而推崇知识分析。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包浆作为一个概
念在明清时期才被大量使用。B.包浆的三种称谓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全部内涵。C.中国人重包浆的风气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的。D.只有经过包浆的古物才能突出生命的存在感。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浆物既可自然形成又可经人磨砺产生
。B.侧重情感的系联是包浆的基本内涵之一。C.赏鉴古物的包浆时应注重其手感和光泽。D.外国人在鉴赏古物时不关注其是否包浆。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中国人鉴赏古物重包浆这一审美风气有哪些特点。【答案】1.B2.B3.A4.D5.①这一审美风气形成的历史久远;②关注时间背后的沉淀(“品味包浆古物中
的水气、土气、人气”或“关注古物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③体会其“生生”之妙(是对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的哲学精神的发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器物”错误。原文是说“古物表面由此形成一层如浆水凝
结的包裹物”。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品味其在时间背后隐藏的故事”错误。原文是说“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C.“便完成了包浆的全部过程”错误。原文是说“包浆的对象可以包括一
切为人所玩赏的古物”。D.“反对生命体验而推崇知识分析”错误。原文是说“至高德性的人,不以知识去分析,而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这也是中国美学所强调的体验世界的方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B.“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全部内涵”错误。原文是说“由这些名称也大体可见包浆的基本内涵”。C.“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的”错误。原文是说“但中国人重包浆的历史其实可以溯源到唐代,甚至更早”。D.“只有……才能…
…”错误,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抚摸着包菜的印痕,更能突出生命的存在感”。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断的能力。D.“外国人在鉴赏古物时不关注其是否包浆”错误。原文材料一是说“在世界艺术天地中,罕有如中国人这样重包浆的风气”,
“罕见”不等于“没有”,选项说法绝对。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由“作为一个概念,包浆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并不多见,明清时则被大量使用,但中国人重包浆的历史其实可以溯源到唐代,甚至更早”可知,这一审美风气形成的历
史久远;②由“欣赏古物的包浆,关键是品味其中的水气、土气,还有使用它和赏玩它的人气,有了这‘二气’的色浆,古物便有活意,有灵光”“关注古物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可知,关注时间背后的沉淀(“品味包浆古物中的水气、土气、人气”“关注古物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
);③由“古物经过无数代、无数人赏玩吟弄,包含着天地自然之气晕染留下的斑斓神彩,波诡云谲的历史在其中投下的炫影,更包含着灵性之人摩挲在其中留下的芳泽,而这种带有人的体温、经过生命浸润、具有历史感的古物,便成了生生的接续者”“至高德性的人,不以知识去分析,而以整体生命
去感受世界。这也是中国美学所强调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中国人重包浆,其实是对这种博大精深的哲学精神的发挥”可知,体会其“生生”之妙(“是对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的哲学精神的发挥”)。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燕子之【1】为王三年
,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太子曰:“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百姓恫恐。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
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
,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
:‘篌我后,后来其苏。’【2】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3】止其重器,谋于.燕众
,置君而后去之,而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取材于《资治通鉴》
)注释:【1】子之:姬姓,战国时期燕国权臣。【2】本句意思是“《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3】旄倪(máoní):老人和幼儿。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父子之位明:申明B.五旬而举.之举:攻克C.王无
.患焉无:没有D.及其更.也更:改正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使.市被攻子之周公使.管叔监商B.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C.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未闻以.千里畏人
者也D.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谋于.燕众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有人要我别攻占燕国,有人却要我乘机攻占它。B.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假使新统治下的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只有转
而心向别国罢了。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各地有很多谋划来讨伐我的人,我该怎么对待他们呢?D.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代的君子,有错就改;现在的君子,有错听之任之。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王有意帮
燕太子整饬君臣大义,却造成燕国内乱,百姓恐慌。B.孟子用周文王的事例告诫齐王应该以仁义为重,不要攻占燕国。C.孟子劝告齐王应该改变施政策略,推举新国君,然后离开燕国。D.燕人反叛令齐王后悔没听孟子建议,陈贾则去找孟子调合关系。10.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孟子
所说的施行仁政的方法。【答案】6.C7.A8.C9.B10.答案示例:①征战他国时,如果那里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拯救那里可以吞并,但如果吞并后让百姓气愤,就不要进行;②攻占被奴役的国家后,要释放被捕的
老幼百姓,停止掠夺财宝,与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那里;③君主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不要听之任之,甚至去寻找托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无:同“毋”,不要。句意:大王不用担心这事。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都是动词,派。句意:派将军市被进攻子之。/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B.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转折,反而、却。句意:攻占后如果燕国人民很高兴,那就应该攻占。/难道周公预先知道管叔会反叛却仍派他去吗?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句意: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
茶水来迎接王国的军队。/没听说过凭借千里之广的国家而畏惧别人的。D.介词,从;介词,和。句意: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和燕国民众商议。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多谋:各国都谋划。之:指代这件事。句意:诸侯各国都谋划来讨伐我,该
怎么对待这件事?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告诫齐王应该以仁义为重,不要攻占燕国”有误,由原文“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
运而已矣”“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可知,孟子认为现在燕国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会支持齐国讨伐自己的国家,不是说不要攻占燕国,应该以百姓的反应为依据。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取之
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可知,征战他国时,如果那里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拯救那里可以吞并,但如果吞并后让百姓气愤,就不要进行;②由原文“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而犹可及止也”可
知,攻占被奴役的国家后,要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财宝,与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那里;③由原文“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可
知,君主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不要听之任之,甚至去寻找托辞。参考译文:燕国子之作国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姬平合谋攻打子之。齐王派人对燕太子说:“我听说您将要整饬君臣大义,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国家愿意支持您的号召(做坚强后盾)。”燕太子于是聚集死党,派
将军市被进攻子之,却没有得手,市被反倒戈攻打太子。国内动乱几个月,死亡达几万人,人心惶惶。此时,齐王命章子率领国都周围五城的军队,并依靠齐国北方的部队征伐燕国。燕国士兵不抵抗,城门大开。齐军捕获子之,把他剁成肉酱,并杀死了燕王哙。齐王请教孟轲:“有人要我不攻占燕国,有人却要我攻占它。以万
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五十天就攻取了,这靠人力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天意)不攻占燕国,一定会有上天的惩罚。我们攻占燕国怎么样?”孟轲回答说:“攻占后如果燕国人民很高兴,那就应该攻占,古代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攻占后燕国人民气愤,就不要攻占,古代
也有这样行事的,比如周文王。以万乘兵车大国征讨另。的一个大国,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茶水来迎接王国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就是为了躲避水深火热的生活啊!假使新统治下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只有转而心向别国罢了。”诸侯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又问孟轲道:“诸侯各国都谋划来讨伐
我,该怎么对待这件事?”回答说:“我听说过以方圆七十里的土地而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商王汤就是。没听说过凭借千里之广的国家而畏惧别人的。《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
箪食壶浆前来迎接仁义之师。如果杀了他们的父兄,囚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掠夺他们的国宝,这怎么可以啊?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而又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引动天下的兵众。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和燕国
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阻止诸侯国出兵拯救燕国啊。”齐王没有听取孟轲的劝告。不久,燕国人反叛齐国,齐王说:“我十分愧对孟轲。”陈贾说:“大王不用担心这事。”于是他前去见孟轲,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回答说:“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据商
地反叛。难道周公预先知道管叔会反叛却仍派他去吗?”回答:“周公预先不知道。”陈贾便说:“那么圣人也会犯错误吗?”孟轲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错误不也是应该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有错就改;现在的君子,有错听之任之。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
加景仰他。现在的君子,岂止是听之任之,还又跟着给他说好话!”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1】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
送行驻金羁【2】。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3】,曲度【4】神飙【5】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注释:【1】杜补阙、范侍御均为李白友人。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五载秋,李白正寄居东鲁。【2】金羁:金饰的马络头,借指马。【3】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尧祠
亭。【4】曲度:曲调。曹丕《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这里指音乐。【5】神飙:疾风。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觉”两句紧扣诗题中的“秋日”,且一扫送别诗悲秋传统。B.“山将”两句写斜阳掩映在群山之中,绿水蓝天相映成趣。C.“鲁酒”两句写玉壶美酒
还没有摆上宴席,致使“送行驻金羁”。D.“歌鼓”两句转写听觉,描写乐曲声飘荡在尧祠亭的四周。1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觉”“谁云”带有强烈主观抒情色彩,且对照鲜明。B.“将”“与”二字使用拟人
手法,反衬了诗人此时心情。C.诗人正面描写了别宴的场景,大家开怀畅饮,气氛浓烈。D.本诗语言自然而流畅,层次分明而有节奏,感染力极强。13.本诗情感富于变化。请结合诗句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答案】11.C12
.B13.①开篇即说“我觉秋兴逸”,情绪高昂;后又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等景物,烘托自己欢乐的心情。②从“鲁酒白玉壶”开始正面描写别宴,大家开怀畅饮,欢快的乐曲响彻云霄。由此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使全诗的气氛达到高潮。③全诗
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还没有摆上宴席”错误。“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两句,写席上已摆好玉壶美酒,
主宾们已止步下马。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反衬”错。诗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赋予自己的想象,用“将”“与”二字把它们连成一体,即使这
些自然景色获得了个性和活力,为首句的“秋兴逸”作注脚,又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欢乐的心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一开头紧扣题中“秋日”,抒发时令感受。“我觉”“谁云”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反衬出诗人的豪情
逸致。第五至十句正面描写别宴:席上已摆好玉壶美酒,主宾们已止步下马,大家开怀畅饮,欢快的乐曲声响彻云霄,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宴饮中的乐观、旷达。最后四句写描述送别的时间和景色:时近黄昏,离别已近,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衬托出诗人和友人们临别之际相依相恋的深厚情谊,表达了
诗人无尽的离情别绪。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明,他认为作为士人一定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2
)《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_。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与子偕作”这几句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战士间深厚的情谊。(3)《春江花月夜》入手擒题,开篇便就题生
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几句,淋
漓尽致地展现了李白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结尾写从梦境回到现实,“________________,明月夜,________________”,短短三句,意深而痛巨,余音袅袅。【答案】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与子同泽④.修我矛戟⑤.滟滟随波千万里⑥.何处春江无月明⑦.莫使金樽空对月⑧.烹羊宰牛且为乐⑨.料得年年肠断处⑩.短松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
错字词:弘毅、戟、滟、樽、烹、宰、冈。1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②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③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1)解释句中加点的“厚”与“方”。(2)“慎终追远”“能近取臂”“无为而治”这三个成语都出自《论语》,且都是“教民”的方法。请你
分别解释这三个成语,并选择其一,结合《论语》的思想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5.厚:厚道方:方法16.示例: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能近取譬:意思是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
别人着想。无为而治:本指古代儒家主张用德政治民,不施刑罚,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认识:如“能近取譬”,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接受的思想不要强加于人,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社会就
会多一些和谐,少一些纷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厚:厚道。句意: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忠实厚道。方:方法。句意: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思想内涵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慎终追远”意思是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能近取譬”意思是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无为而治”本指古代儒家主张用德政治民,不施刑罚,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
理。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现也指放任自流,不加约束的治理方法。比如“慎终追远”。儒家“慎终追远”思想具有深远的现代价值。概而论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关爱生命,尊重父母。“仁者爱人”,让每一位健在的人活得有尊严,而不是苟且偷生;让每一位逝者离开人世时,告
别仪式充满温情与友爱。对逝者的怜悯,是对生命的尊重。其二,“慎终追远”透显出浓郁的感恩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非常重视感恩之心,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要祭天地、祭先祖,在祭祀仪式中表达真诚的感恩之情。比如“能近取譬”核心是推己及人。我们要从自己、从身边就近的小事开始,先
做好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从而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这样社会会更加和谐。参考译文:①曾子说:“认真办理父母亲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忠实厚道。”
②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③孔子说:“能够无所劳烦就能使天下大治的人,大概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修养好自己,居位听
政罢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竹石之气十多年前,去过一次福建,到过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时隔多年,又一次出差到福建,置身在八闵之都福州,记忆随时空转移渐渐复苏。突然,一座古居门前石头缝里生长的几棵
青竹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文雅的身影令我心里一动。我喜欢竹子由来已久,主要源于少年时读陈子昂的《修竹篇》:“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字里行间散发的金石之气,叫人不由肃然起敬;还有郑板桥笔下那一枚枚灵性的竹叶,飘逸、洒脱,充满顿悟..的
光辉;大文豪苏东坡更是直抒胸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纵观古今,多少文人志士有以青竹喻人风骨和气节的笔墨。于是,竹子在我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记得第一次从福建回来后不久,我便萌生了在北方的
自家院落种几棵竹子的念头。后来真的实践了,种的是罗汉竹,此竹竹节短而胖,憨态可掬,又不失肃然..庄重。我认为种罗汉竹适合我,对自己是有裨益的。罗汉竹的幼竹从福建费尽周折快递过来,包裹在灰色的大塑料袋里,根须尚带着原地的土球,湿乎乎
的。拿回来的竹子,我连同塑料袋泡在一只大水桶里。就在邻居们把葡萄藤从土里刨出来上架的时节,我便开始种竹子了。地面太干,一锹下去就像砸在石头上,于是便把井水引过来,一边泡着干硬的土地一边挖开种竹子的坑。过了一会儿,土地仿佛被井水泡醒,变得柔软,铁锹踏下去,就像切豆腐块。这里的土地属于黑
沙土,在北纬三十八度的线上,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合种水果,但种竹子,我可否算得上首例,就不得而知了。在挖好的土坑里灌了很多井水,把带着泥土的竹子小心翼翼植入,迅速填上土,再用脚轻轻踩实。南方天气湿润,大雨说下就下,没有大雨也总是隔三差五地飘几拨牛毛细雨,这样的天
气适合在茶舍边喝茶边读书,或拿一把雨伞,在古老的石头街巷里溜达,或久久地立于古居的门前屋后赏竹读碑,感受细雨中说不清的忧伤抑或万千思绪。北方的景况则完全不同。福建的朋友一再告诫我:“竹子不大耐旱,比较喜水。”
我想我不能让这些竹子觉得一到北方就得不到应有的扶植,因而在那段时间里,每个周末我都会用井水给竹子一遍遍浇水,另外我还在喷壶里灌满井水,以南方天空常常飘洒的绵密细雨的节奏,不时给竹子通身沐浴一番。我虔诚而无微不至地浇灌和养护着这南来的生命。可喜的是,除有一株可能根须不太发
达而竹叶蔫巴了之外,其余竹子都枝绿叶展,生机勃勃。有时,我静静地伫立在它们旁边,觉得它们就是古时的读书人,跟我进行精神碰撞,我们推心置腹,把从未跟别人交流过的思想全部释放出来。竹子落户的第一年,冬季比较短,且
不特别寒冷。我对竹子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心想如果它们养成依赖的习惯,即使侥幸活下来,也没多大价值和意义,毋如早早看到它们在大西北冬天的严寒中殒命。所以,我希望这些竹子能自己经受住大自然凛冽严寒的相逼与生命的创痛。果不其然,这些竹子给了我难以想象的震撼和惊奇,它们居然真的越过了第一个冬天!在之后竹
叶最繁茂的夏季,我摘下一把竹叶,泡在煮茶的砂壶里,又夹了一粒木炭火放进砂壶,壶里发出刺啦一声响。等水澄清后,倒入茶杯分而喝之,顿觉眼明心亮,整个人都清爽..了。我一边喝着竹叶茶,一边对天地宇宙和竹子充满了感恩,从这个意义上讲,竹子于我成了一味
良药。到了第二年冬天,这些竹子依然生机盎然,我抚摸着这些自南国迁居的竹,有一丝说不出的感动,我想,它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能长期坚守下去了。又一个冬天即将结束,就在跨入春季之前,我看到农民在田里冬灌,有些亢奋和激动,突发奇想,也给院中的竹子
进行了冬灌。这一灌,不成想却让水从竹根到地面都结成了冰,伤到了竹根。到春天,竹叶再没绿起来,慢慢变黄,干死了。我心中懊恼无法言说,才明白欲益反损,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再说说福建石头吧。我说的是那种铺在路基、安装在门楣、立于门口码头边、可以题写碑文的白石头、青石头。每次走在福建古镇这种石
头铺就的路上,我总能感受到古镇的韵味,尤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人会生出久远的古朴而诗意的感觉。古镇的许多门楣也是青石头,上面有书法,门框两边的石头不用任何颜色涂抹,却百看不厌,庄重大气,像永不失色不过时的大自然的画。还有石门墩
、石狮子、石照壁、石碑文,无不透露着文气。越是朴素无华的事物,越是对我有一种深深的吸引。在三坊七巷的路口,我曾听见一个外乡客人脱口而出:“大儒房!”路人纷纷诧异。福建从古至今出过许多文人墨客,也有许多的名流巨擘..客居和来过此地,能被称为大儒的一定有
之。我正寻思着,走近了才看清是“文儒坊”,不禁哑然失笑,但觉得用那人读的名字,未必有什么不好。大俗和大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心存大雅之人,在任何环境里都能与人为善。正如石头离不开竹子的衬托,竹子也离不开石头的映照,它们在一起的时候,更能相映生辉。(取材于了一容的同
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充满顿悟..的光辉顿悟:忽然领悟B.又不失肃然..庄重肃然:恭敬谨慎C.整个人都清爽..了清爽:轻松爽快D.许多的名流巨擘..巨擘:杰出人物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竹之于作者的重要性。B.第五段对种竹的细致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竹的小心呵护和重视。C.第十二段写作者冬灌导致竹死亡,说明突发奇想的冲动不可取。D.第十三段,作者认可错读的坊名是因它亦能体现大雅之
人的性情。18.简析第二段引用古人诗文画作的用意。1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标题“竹石之气”包含了哪些涵义。【答案】16.B17.C18.二段通过引用,写出竹所具有的飘逸洒脱之态和坚贞不拔的品质(品质可由竹的风骨气节替代),能够给人以
启迪和顿悟,表达作者对竹的喜爱和敬意。点明作者喜欢竹子由来已久的原因,也引出后文竹在我心里崇高的地位以及我想要在家中种竹的打算。为文章增添文学内涵,便于读者产生共鸣,富于艺术感染力。19.竹的坚韧不拔、凌寒傲雪的风骨和气节;石的朴实庄重、古
朴富有诗意之气;竹石相映成辉的文雅之气。【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B.文句主语为竹节,“肃然”有严肃庄严之意。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说明突发奇想的冲动不可取”错,目的是为说明“欲益反损,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我喜欢竹子由来已久,主要源于少年时读陈子昂的《修竹篇》……字里行间散发的金石之气,叫人不由肃然起敬;还有郑板桥笔下那一枚枚灵性的竹叶,飘逸、洒脱,充满顿悟的光辉;大文豪
苏东坡更是直抒胸臆……纵观古今,多少文人志士有以青竹喻人风骨和气节的笔墨”可知,第二段通过引用,写出竹所具有的飘逸洒脱之态和坚贞不拔的品质(品质可由竹的风骨气节替代),能够给人以启迪和顿悟,表达作者对竹的喜爱和敬意。结合后文“于是,竹子在我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记得第一
次从福建回来后不久,我便萌生了在北方的自家院落种几棵竹子的念头”可知,引用内容点明作者喜欢竹子由来已久的原因,也引出后文竹在我心里崇高的地位以及我想要在家中种竹的打算。同时“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为文章增添文学内涵,便于读者产生共鸣,富于艺术感染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所以,我希望这些竹子能自己经受住大自然凛冽严寒的相逼与生命的创痛。果不其然,这些竹子给了我难以想象的
震撼和惊奇,它们居然真的越过了第一个冬天!”可知,竹的坚韧不拔、凌寒傲雪的风骨和气节;结合“每次走在福建古镇这种石头铺就的路上,我总能感受到古镇的韵味,尤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人会生出久远的古朴而诗意的感觉。古镇的许多门楣也是青石头,上面有书法,门框两边的石头不用任何颜色涂抹,
却百看不厌,庄重大气,像永不失色不过时的大自然的画。还有石门墩、石狮子、石照壁、石碑文,无不透露着文气”可知,石的朴实庄重、古朴富有诗意之气;结合“正如石头离不开竹子的衬托,竹子也离不开石头的映照,它们在一起的时候,更能相映生辉”可知,竹石相映成辉的文雅之气。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语言
基础运用(共6分)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岭南文化”一词始见于明代倪谦《送朱文学赴苍梧》的诗句“马上风烟连百粤,岭南文化格三苗”。②此处所言岭南文化大体是指岭南地区的文治教化之事,而非是指..近现代文化学或区域;文化研究等意义上的文化或岭南文化。③较早从文化学的
意义上使用“岭南文化”并做研究的有予觉氏、黄尊生、冯炳奎等人。④20世纪80年代以后,“岭南文化”一词的使用日益广泛,其研究也渐入佳境....。⑤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等交流融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逐渐融入
主流,继而引领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潮流。(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的句号应该放在引号里面。B.②句中加点的“是指”不可删除。C.③句中存在缺少介词宾语的语病。D.④句中加点词改为“日渐深入”更恰当。(2)不改变句意,请将⑤句表达的主旨用一句
话概括。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20.D21.博采众长的岭南文化引领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潮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标点符号,辨析语病的能力。A.“句号应该放在引号里面”错,“马上风烟连百粤,岭南文化格三苗”不是独立引用,故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
面。B.“不可删除”错,“非”有“不是指”的意思,故“是指”可以删除。C.③句表述正确,不存在缺少介词宾语的语病。D.正确。“渐入佳境”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不能体现读“岭南文化”研究的深入性,故可改为“日渐深入”。故选D。【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⑤句写了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成果、意义。其中“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等交流融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凸显其“博采众长”的特点,“不断丰富发展,逐渐融入主流,
继而引领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潮流”则是强调其最终“引领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潮流”的意义。所以可概括为:博采众长的岭南文化引领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潮流。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1.近日,44件含有
贵州苗绣元素的设计时装轮番登上米兰时装周的舞台。它们以精美的纹样图案与细腻的手工工艺,展现了贵州苗绣的艺术风格。对这件事你有何感想?要求:言之有理,观点明确。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
示例: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称赞的事情。贵州苗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这些设计时装的展示,不仅将贵州苗绣元素带到了国际舞台上,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中国的时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相信,在未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更广
泛的传播和应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题干要求对“44件含有贵州苗绣元素的设计时装轮番登上米兰时装周的舞台”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感想,考生应该持支持态度,挖掘这种传统元素背后的精神力量,并阐明对传统
文化的思考,注意字数限制。写作指导:首先肯定这一事件,然后分析贵州苗绣元素的设计时装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精美的贵州苗族刺绣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精湛的技艺;再分析设计时装的展示的意义,苗绣走向世界,苗绣的传承发展做到了民族元素与国际时尚相结合等。还可以由此引申到其它文化现象
,应该用什么方式更好地展现民族文化的自信。22.你去过哪个你认为很有意义的景区或场所?请你写一段文字,与同学们分享你对此地的印象。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很有意义。这里是为纪念南
京大屠杀死难者而建立的。馆内,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一座座雕塑无言地诉说着民族血泪史,我感到非常沉重和悲痛。同时这里也让我看到一种希望和团结的力量,在这个特殊的场所,人们可以放下分歧和争议,共同缅
怀那些为了自由和平等而牺牲的人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题干要求就很有意义的景区或场所写一段文字来表达你对其的印象和思考,在具体写作的时候需要点明景区或场所的具体地点,说明自己感动的原因以及深刻的印象,注意字
数限制。写作指导:首先明确“我认为……很有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一下该场所的内容特点,尤其是印象深刻之处要着重交代;再结合这些内容谈感受和思考,扣住“有意义”分析,要特别指出这一场所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23.请以“校园里的歌”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
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示例:校园里的歌秦腔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逼出来的;越曲流转细腻,是被如花的秦淮烟柳拂出来的;草原的歌,是牧人骑着马,立在草原上吟唱
出来的;而校园的歌,是用学生的竞争和毅力合奏出来的。校园的歌,坚定而又磅礴。那是无数青春的歌唱,那是坚定理想的序曲,校园里的歌,唱响我们美好的未来,唱出我们美好的中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
写作。审题:本题要求以“校园里的歌”为题写作。这个题目是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歌”,修饰语是“校园里的”,这就限定了取材范围,必须是校园中的“歌”。关于这个“歌”,当然可以是实指的歌,除了我们音乐课上
唱的歌,还可以指课间校广播站播放的歌曲,可以指我们亲自作词作曲的班歌,可以指运动会上我们的大合唱等;还可以是校园中自然界的鸟鸣虫唱,是喷泉的潺潺水声;更可以是我们的朗朗书声。本题要求写一首小诗或者一段抒
情文字。写小诗要注意诗歌的写法,诗行的错落有致等;写抒情性文字,要找准描写对象,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感染力。写作思路:首先确定抒情的对象和主题,如歌颂学生们的积极进取,或者老师们的辛勤哺育,还可以歌颂校园美好的环境和氛围;然后扣住“歌”选取抒情的载体,即
“意象”,多用修饰语增强画面感,采用适当的修辞增加感染力,把对校园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以及青春的激情传达出来。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4.根据要求作文。文学家屠隆《娑罗馆清言》说:“楼前桐
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这个“半”字,体现了主人鲜活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在传统的中国文人中,也是常常以这样的一个“半”的视角去观照社会世情风俗和人生百态。请以“说‘半’”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
00字。【答案】例文:说“半”“半”这个字,简单而又富有深意,它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面对什么事情,都需要我们以“半”的心态去对待,去接受,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半”意味着不完整
,不完美。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这种不完整和不完美,却是一种真实,一种生活的写照。西方哲人尼采说:不要在平原驰骋,也不要在山巅远眺,半山一眸,世界最美妙。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世界中,没有人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接受世界的
不完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真正地理解自己。“半”也意味着留有余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应该留有余地。正如古人云:“话到嘴边留三分。”我们要学会适当地保留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要过于绝对和极端。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要把别人逼得过于绝路。这样,我们
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半”还意味着适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饮食还是娱乐,都应该适度。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联是“万事但求半称心”。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要过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适度地放松自己
,不要过于紧张和劳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从心态来看,“半”更意味着一种平衡。“偷得浮生半日闲”告诉我们,生活本应该是张弛有度,灵活调整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保
持一种平衡。我们要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要过于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自己的内心找到平衡点,不要被情绪和情感所左右。控制欲望,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是最健全、最平衡的生活理想。总之,“半”字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
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应该以一种不完整、不完美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世界;告诉我们应该留有余地、适度和平衡地去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自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解析】【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引用文学家屠隆《娑罗馆清言》的诗句“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指出“半”字,体现了鲜活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并提出以“半”的视角去观照社会世情风俗和人生百
态的妙法。考生可联想到“半”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正所谓半山一
眸,世界最美妙。由此理解“半”的内涵时,“半”字既表示一种状态,又表示一种态度。在状态方面,它意味着不完整、不完美;在态度方面,它可能意味着留有余地、适度、平衡等。因此,在写作时,需要深入理解“半”的内涵,从多个角度去阐述它。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引出“半
”这个话题,简要阐述“半”的内涵和意义。再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名言警句来引入正文,分析“半”的形式,可以从不完整、不完美的角度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阐述“半”的体现和应用。接着从“半”是一种生活常态的角度出发,阐述它所蕴含
的生活哲理。然后阐述对“半”的态度。可以从留有余地、适度、平衡等角度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论证“半”的态度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极端和“半”的态度,来突出“半”的优越性。最后总结全文,“半
”字大有文章,是人们立身处世之良方妙法,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境界。立意:1.一个“半”字大文章,立身处世绝妙法。2.知足常乐要义,生活只求“半称心”。3.“半”字哲学是生存的智慧。4.洞察“半”的内涵,把握人生平衡。25.根据要求作文。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永
远清晰的是奋斗者的步伐。请以“奋斗者”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答案】略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材料围绕着“奋斗”展开,指出奋斗永恒性以及奋斗者的意义和价值。题干
中要求“以‘奋斗者’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与写作内容,同时规定了写作文体。对于“奋斗者”这一题目,考生首先要理解清楚“奋斗”的内涵。所谓“奋斗”,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奋斗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挫折等等,但
奋斗者会为了目标而迎难直上,敢拼敢干,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是昂扬向上的风貌,是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写作时考生应注意将情感基调定为昂扬的、向上的。其次,考生需要明确写作对象。“奋斗者”可以指向自己,也可以指向他人,如为了生活而早出晚归的外卖小哥,为了理想而身
兼数职的平凡工作者,身残志坚、永远行走在路上的残疾人等等。明确了上述内容后,考生便可以进行选材写作。选材时,应注意选择贴近生活、能体现奋斗的事例,以奋斗的过程来感悟人生,表情达意。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比如写“我”的成长经历,就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先写“我”之
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态度让众人忧心不已,而“我”自己却不以为意,直至“我”偶然间看到一位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残疾人,在于他的交流中,“我”深受触动,决定洗心革面,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我”最终收
获满意的成绩,以此来感悟“奋斗者”的丰富内涵。也可以采用插叙法、倒叙法等叙事顺序,先倒叙写“这一刻,我也成为了一名奋斗者”的结论,再叙述具体内容,使结构更富于变化。在叙事过程中,也可使用描写、修辞等多种手
法。如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在陷入困境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文章更细腻、真实。也可以借助景物描写,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反映奋斗并有所收获后,人物内心的舒畅明朗,使文章富有深意,升华主题。立意:1.写“我”被身残志坚的残疾人
打动,投入了奋斗者的行列。(成长蜕变)2.写“我”见证奋斗者的故事,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赞美。(致敬奋斗者)3.写“我”在考试中惜败,明白了奋斗的意义,立志做奋斗者。(人生感悟,成长蜕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