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7)页,623.18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f686e7594c219f9f6a807540d01bd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石棉县中学2022-2023学年上期第二次考试高2022级历史学科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A.使用
打制石器B.用火烹饪食物C.从事渔猎采集D.从事原始农业【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使用磨制石器,即人们已经按自己的意识制造工具,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旧石
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与题意不符;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取火,B不符题意;从事渔猎采集发生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C错误。故选D项。2.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
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A.源远流长B.多元一体C.独具特色D.生生不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信息可以得出,
中华文明起源多地、分布广泛,联系日渐密切,汇聚中原等,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纵向特征,和材料主旨的横向分析角度不一致,排除A项;独具特色中在分析个体特色,不能体现题干中的“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等信息,排除C项;生生不息强调的史纵向传承和延绵不
断,这和题干材料主旨研讨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3.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选项历史史实历史解释A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B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甲骨文的发现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自商朝开始D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主要是促进了亚欧之间的贸易往来,当时美洲还处于孤立隔绝的转态,因此B错误,符合题意;AC
D表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B。4.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B.商王朝实行土地私有制,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C.井田制是此时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
模式D.玉器生产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玉器种类繁多,制作技术高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商和西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硬度不足等原因,青铜农具极少,A项正确;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
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排除B项;井田制是商和西周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采用奴隶集体耕种的生产模式,排除C项;商和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制作技术高超,
排除D项。故选A项。5.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
至上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
项;故选B项。6.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西周时期一个人用耒耜耕地只能耕十亩,战国时期,一家五口人种地一百亩,结合所学,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B项正确;西周时期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奴隶,战国时期农业劳动者主要是自耕农,这种变化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但并非材料所述农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郡县制
的普遍确立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但并非材料所述农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7.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
,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B.导致了周天子地位的衰落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孙叔敖等出身低下的人却可以位居高位。
而战国时期采取了选贤任能的选官方式,这些打击了贵族的势力,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社会的转型,故C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宗法制的巩固,同时冲击了世卿世䘵制,排除A、D项;此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衰落,不是材料现象导致的,排除B项。故选C项。8.甲骨卜辞记
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000人。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5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A.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B.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C.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
扩需D.当权者意愿左右军队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从商朝到战国,军队规模越来越大,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后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因此军队规模才能不断扩大,B项正确;时局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当时人口并不会剧增,排除C项;
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的
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措施,该措施有利于秦国
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C正确;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A排除;B是奖励军功措施的意义,排除;材料与历史传承无关,D排除。故选C。10.先秦时期,孔子认为“宽则得众”,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
思想家A.认识到黎民百姓的重要性B.给予人民自由生存空间C.注重规范统治者的行为D.以民为重强调民生关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孔子的“宽则得众”,即为孔子的“宽政”思想,体现出孔子以民为重的思想,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
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实际上主张统治者勿扰民过甚,要采取宽厚政策,给予人民自由生存空间,D项正确;A项是材料表述的现象,排除A项;B项是老子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孔子和老子的关
注点在民众而非统治者,故排除C项。故选D项。11.由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结论是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垦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藏书》A.秦
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B.都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C.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D.历代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以秦朝的统一及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为依托,考查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根据表格“明法度”、
“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郡县制度、皇帝制度、法律制度,故选D项;仅《史记·李斯列传》涉及秦朝制定法律,未全面表述材料,排除A项;《封建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肯定秦建立的郡
县制度,与材料中“明法度”、“海内为一”等关键词无关,排除B项;成立强调的是秦的统一与秦制的历史地位,不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12.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采取的各项政治、经济、交通等举措,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秦朝的这些举措并非专门针对南北方,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和文
字等内容并非仅仅针对基层社会,排除B项;“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读《九卿职能表》,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官称职能官称职能奉常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宫中警卫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卫尉宫门警卫宗正皇室事务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治粟内史国家财
政太仆宫廷车马A.仍具有家国一体的色彩B.各级官员既配合又牵制C.便于皇帝操纵军国大权D.彻底打破贵族分封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显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宗正掌管皇室事务,少府掌管皇室财政,
材料体现了秦朝的官制设置受到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C材料没有体现;D项中彻底说法绝对。1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或治”,下列理解
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封建政治下分封的依据是血缘,郡县制的实行则是官僚政治建立的标志,所以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项正确;封建制度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排除C项;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分封制维护的不是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5.有学者统计,《史记》中有关汉人议论秦朝教训的记载“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
批秦始皇。这样的评论A.根源于当朝统治者的需要B.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C.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D.成为研究秦制度的主要依据【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史记》和《汉书》痛批秦始皇,这样的评
论是不够客观公正的,这会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C项正确;这样的评论与当朝统治者的需要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根源,排除A项;这是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排除B项;这是不可能成为研究秦制度的主要依据的,这种评价并不公正,排除
D项。故选C项。16.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的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掠夺了富
商大贾的钱财C.强化了市场的统一管理D.满足了政府拓边的财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
正确;铸币权收归中央并不是在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排除B项;铸币权收归中央是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而不是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排除C的项;是否满足,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17.汉代画像砖的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画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
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等。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砖A.反映出世界一流的艺术创作技术B.通
过艺术形式形象记录了社会状况C.以满足统治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D.可以用来研究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汉代画像砖艺术手段高超,画面内容丰富,通过艺术形式形象记录了社会状况,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画像砖“世界一流”的艺术创作技术,排除A项;C、D两项表述
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18.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旨在削
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B.极大地受到古代民本思想影响C.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利用思想上
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D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强化了宗法伦理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B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并未摆脱“家国同构”观念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9.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汉武帝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结果发现郡国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新
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或千里无亭徼(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A设置十三州郡刺史B.实行推恩令C.发兵平定地方叛乱D.确立察举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汉武帝时,
监御史的职能已经不能有效的发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设置了十三州郡刺史来监察地方,故A正确;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的地盘和势力,故B错误;发兵平定地方叛乱、确立察举制度和监察地方无关,故CD错误。20.汉武帝崩后,
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A.开始出现外
戚专权B.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C.汉代专制皇权加强D.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外戚霍光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C项正确;所给材料不能说明外戚专权现象开始出,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权力中心是皇帝,排除B项;根据
所学知识,汉朝仍然沿用秦朝的政权结构,排除D项。故选C项。21.如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作品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
帝出使西域的情景,佐证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壁画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刚有所交往,“交流频繁”说法夸大,排除A项;该作品不可能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这标志着西域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张
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22.下列对两汉文化叙述正确的是A.《史记》与《汉书》均为纪传体通史B.乐府诗是民间自发采集修订的各地诗歌C.《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D.《九章算术》对中外数学史产生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九
章算术》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中外数学史产生重要影响,D项正确;《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乐
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黄帝内经》是--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
,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3.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记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先进生产技术传入B.政府推行重农政策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大批水利工程兴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A项正确;BCD项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24
.建安元年(16年),曹操挟汉帝都许后,在许下招民屯田,当年即“得谷百万斛”。于是,从许下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认为,与此同时,针对当时“户口耗减,十裁一在”的情况,大力采取措施迁徙人民,充实冀、雍州
等地。上述举措A.大大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C.抑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D.推动了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东汉末年曹操在北方大兴屯田,同时迁移人民充
实北方地区,增加了北方的劳动力,这就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B项正确;曹操的这些措施是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推动国家统一,更不是抑制门阀士族的势力,排除AC项;曹操的屯田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
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25.如表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户数口数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65魏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27672881
蜀263年280000940000吴280年5230002300000A.自然灾害多发B.佛教在中国盛行C.专制皇权衰落D.豪强士族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可知,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大
幅减少,结合时代特征,可以推断出是豪强士族的发展,东汉后期豪强士族势力发展迅速,田庄里有大量的依附民,不纳入国家户口,D项正确;自然灾害多发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佛教在中国盛行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户口数变化与专制皇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6.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诏令将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史载: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由此看来,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盛行阴阳五行思想B.受华夏认同观念影响C.北魏政权重
视农业发展D.洛阳城经济文化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孝文帝诏令阐述了改姓元氏的依据:鲜卑族拓跋部为黄帝之后,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这表明起于北方草原地区的鲜卑族,接受了中原文化,认同华夏(炎黄)正统,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阴阳五行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政府对于农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
描述洛阳城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2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
据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C项正确;AB项都是在夏朝左右,排除AB项;D项是唐朝,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8.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
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他评价的是A.秦朝B.西晋C.隋朝D.唐朝【答案】C【解析】【详解】隋朝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故答案为C项;秦朝修筑长城,没有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西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唐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A.秦朝B.西晋C.隋朝D.唐朝29.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
)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C.必然导致唐朝灭亡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
....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可知反映了藩镇将领的权力不断强化,这种地方权力的增大会使中央集权面临危机,D项正确;地方权力的加强会削弱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时期郡县制度没有被废除,排除B项;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但是不一定
会必然导致唐朝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30.唐太宗年间,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有学者认为这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有关。也有学者指出,隋和唐初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反映了()A.时代背景影
响历史解释B.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C.前学者解释优于后学者D.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对唐朝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现象,有学者只是简单理解为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有关。有
学者认为隋和唐初的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是对前一观点的发展,这反映了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这些学者所处的时代,不能体现“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解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史实拓
展推动史论深化,没有体现“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排除B项;后学者的解释明显比前学者深化,排除C项。故选D项。31.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局势的动荡B.税收制度的改革C.自
然灾害的频繁D.统治区域的减少【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动乱,战争的肆虐导致人口在755年后大幅下降,A项正确;755年后唐朝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
局势的动荡,此时没有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不是因为自然灾害的频繁,排除BC项;此时的唐王朝统治区域并没有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32.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B.强化了
尚书省的决策权C.提升了门下省的行政权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可知,中书省草拟诏令后交由门下省审议,通过后交给六部执行,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失误,D项正确
;三省六部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尚书省掌握行政权,皇帝掌握决策权,排除B项;门下省掌握审议权,并非行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33.隋朝规定:租庸调中的庸,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
天数。这一规定的变化A.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D.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隋唐关于“庸”有不同的规定,尤其是唐朝,将“庸”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
有利于保证农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庸”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故A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租庸调制的征税标准是“人丁为主”,排除C项;材料中的“庸”代役,相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4.“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A.两税法B.租调制C.均田制D.租庸调制【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
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税和户的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B不符题意;均田制是与租
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C不符题意;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D不符题意。35.唐朝皇帝姓李,遥尊李耳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武则天自称弥勒佛转世,大兴佛教;到唐玄宗时期,御注
《道德经注》、《金刚经》,推行天下。这说明唐代A.出现了佛教本土化的现象B.出现三教并行的文化局面C.儒家思想呈现哲学化倾向D.中外文化的交流盛况空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因此出现材料“奉道教为国教”“武则天自称弥勒佛
转世”“御注《道德经注》、《金刚经》”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与佛教本土化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C项与理学有关,排除;材料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16分,37题14分,共30分)36.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
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
。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
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
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答案】(1)政策: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
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2)方式: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会盟;册封爵位,促进友谊。(3)积极意义: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
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政策:根据材料一“……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可得出,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根据材
料一“……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可得出,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根据材料一“……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可得出,扶植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
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得出,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小问2详解】方式:根据材料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通过战争维护边疆
稳定;和亲、会盟;根据材料二“……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册封爵位,促进友谊;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还有:设置机构加强管理等。【小问3详解】
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可得出,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根据材料一“……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
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可得出,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还有: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等。
37.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
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
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
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
)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
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
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2)首先明确回答的角
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二,“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