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1.937 MB
  • 2024-10-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1.93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f0b4c3dc8a16321d856f9c933cbb3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乌苏一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一地理试卷一、选择题共计80分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在不同纬度的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与30°N附近地区相比,30°S附近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热B.陆地面积狭小C.地形崎岖D.矿产资源匮乏2.受气候变化影响,推测未来人口数量将明显增加的地区是()A.60°N附近B.30°N附近C.0°附近D.30°S附近【答案】1.B2

.A【解析】【1题详解】与30°N地区相比,30°S附近大部分为海洋,陆地狭小,所以人口数量较少,B正确,并非30°S地区气候干热、地形崎岖或矿产缺乏,ACD错。故选B。【2题详解】60°N附近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陆地面积非常广阔,但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

,自然环境恶劣,目前人口较少,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明显改善,有利于生产和生活,未来人口数量将明显增加,A正确,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南北纬30°附近以及赤道附近的气候可能更加炎热,未来人口数量不一定明显增加,BCD错。故

选A。【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其中人口密度快速

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

相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A.人口密集省份B.山地丘陵地区C.水源短缺地区D.经济落后省份4.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A.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B.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

快C.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D.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答案】3.A4.C【解析】【分析】【3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中,主要影响因素都有初始人口密度;依据“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

为负相关”可知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初始人口密度大,则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故选A。【4题详解】长江三角洲为人口密度快速增加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即发达的经济促进了人口密度快速增加。故选C。【点睛】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经济发达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人口具有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相反,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一种排斥力

和离散力,人口机械增长一般为负值。(2)文化因素:这一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3)医疗卫生因素: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5.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黑河—腾冲线西北半壁总体上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

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答案】B【解析】【详解】黑河一腾冲线西北半壁主要为我国的第一、二阶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半壁总体人口稀少,但局

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主要为高原的深切河谷地区,其热量条件好,或地处山麓,临近河流,水源充足,适宜人类居住,B正确。西北地区夏季炎热,A错。西北地区矿产丰富,但工业不发达,C错。西北半壁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原

面积小,D错。故选B。根据2021年春节前2月6~8日全国人口迁徙大数据统计,日均人口流入量占比前三位的省份是广东省(14.24%)、四川省(8.13%)、河南省(7.52%);日均人口流出量占比前三位的省份是广东省(21.

14%)、四川省(7.31%)、江苏省(6.56%)。另据铁路部门统计,旅客发送量比去年同期减少7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广东流入人口最多的影响因素是()A.返乡B.旅游C.探亲D.购物7.广东流入人口最多、流出人口也最多,主要原因是()

A.旅游资源丰富B.交通网络四通八达C.气候温暖湿润D.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答案】6.C7.D【解析】【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口稠密,春节时期外地亲人来此探亲导致广东省流入人口最多,C正确;广东省在外务工人员较少,在广东务工

的外地人员较多,在广东务工人员返乡会导致广东省流出人口增多,A错误;春节期间旅游人数较少,B错误;春节期间从外地去广东购物的人数较少,D错误。故选C。【7题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外来务工人员众多,春节时务工人员返乡,因此广东流入人口最多

、流出人口也最多,D正确;春节期间旅游人数较少,旅游资源丰富不是春节前后流动人口多的主要原因,A错误;我国交通便利的省区很多,因此广东省交通便利并不是流入人口最多、流出人口也最多的主要原因,B错误;春节期间海南省气候最温暖,因此广东省气

候温暖湿润并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一、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交通和通讯、家庭和婚姻、受教育程度等;三、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

政治变革等。8.下列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合理容量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是相同的B.发达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C.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

资源基本协调D.人口合理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最大人口数量【答案】C【解析】【详解】各地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各地是不相同,人口合理容量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是不相同的,A错误;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人口合理容

量一般大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B错误;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C正确;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最大人口数量,不是人口合理容量,D错误。9.人口迁移是指()A.人口地理位置永

久或长期地变化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C.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居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D正确。人口迁移是居住地永久或长期地变化,不是人口地理位置的变化和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AC错误。人口迁移是居住地永久或长期地变

化,不是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短期变化,B错误。所以选D。10.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D.高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的人口迁移【答案】C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孔雀东南飞”主要是指知识型人才的流动。近年来,由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也汇入人口迁移的大军,迁往沿海,故C正确A错误;“孔雀东南飞

”是指向我国东南沿海迁移,但建设新工业基地和招生、分配等的迁移方向不一定是东南沿海,故B、D错误。本题选C。【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有:气候、水源、资源等;人文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策、宗教、战争等。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12.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是()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

北流往重庆1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甲地较高的工资待遇D.甲地优美的环境【答案】11.C12.A13.A【解析】【11题详解】二战后,世界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洲、拉美、非

洲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北美、欧洲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ABD错。西亚由于石油开发吸引了大批外籍劳工,C正确,故选C。【12题详解】近年我国民工流动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由内地到沿海,由乡村到城市,湖南距离广东较近,且经济发展水平比广东落后,所以由湖南向广东流

动,A正确。河北、河南经济发展差异不大,B错。新疆由于资源开发和边境贸易发展,吸人人口迁入,C错。湖北人口主要迁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往重庆并不明显,D错。故选A。13题详解】根据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可知,甲是迁出地,促使人口迁移的是推力因素,乙是迁入地,促使人口迁移的是拉力因素。乙地工

资待遇高,有利于吸引人口迁入,A正确。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利于人口迁移,B错。甲地较高的工资待遇会吸引人口迁入,而不是促使人口迁出,C错。甲地环境优美,人口迁出少,D错。故选A。【点睛】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①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

分析。一般情况下,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但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②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

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1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C.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D.经济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

对外开放程度、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故选B。【15.我国下列地区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A.青藏高原B.东北平原C.新疆南部的沙漠地区D.云贵高原【答案】B【解析】【详解】四地区相比较,东北

平原自然条件最为优越,故环境承载力较大;而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新疆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缺水,都不利于人类生存,故选B。为落实三孩生育政策,2021年9月江西省通过立法将女性产假时间延长至188天。下表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全国江西常住

人口数量(万人)2010年13397244572020年1411784519年平均增长率0.53%0.14%16.近十年江西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政府政策调控B.经济发展水平C.年

轻人生育意愿D.环境人口容量17.江西实施新的产假政策,其带来的影响是()A.促进人口均衡发展B.缓解居民就业压力C.吸引周边人口迁入D.提高居民生活水平18.下列措施中,对激发生育意愿作用不大的是()A.加快城乡经济发展B.发展普惠托育服务C.完善养老保障体系D.稳定房价促进民生【答案】1

6.B17.A18.C【解析】分析】【16题详解】近十年江西省人口增速缓慢,主要是由于人口外迁所致,而影响人口外迁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原因。虽然江西省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使

得江西省迁出人口仍然较多,B正确;政府已放开三孩政策,生育政策放宽,排除A;年轻人生育意愿和周边省市差异较小,环境【人口容量影响较小,排除C和D。故选B。【17题详解】江西省延长产假,是对全面放开三孩政策的积极响

应,利于激发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提高人口的出生率,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A正确;新的产假政策主要是对育龄女性以及人口结构的影响,对缓解居民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影响微弱,排除B、D;周边人口迁入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排除C,故选A。【18题详解】加

快城乡经济发展,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经济状况;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可降低育儿成本;稳定房价促进民生,可减轻购房压力和经济负担,故A、B、D均可激发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使“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更加淡化,不利于激发生育意愿,C正确;故选C。【点睛】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

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同时放宽生育政策、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常住人口约6100万。下图示意2017~202

1年安徽省出生人口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据图可知,2017~2021年安徽省()A.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负值B.2017年净增人口数量最多C.常住人口总数量逐年减少D.出生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值20.

鉴于目前安徽省人口形势,以下建议合理的是()①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政策②落实三孩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③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④采取措施减轻人口生养和教育负担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19.D20.C【解析】【19题详解】自

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图可知,2017~2021安徽省出生人口减少,反应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自然增长率大于零,A错;由于净增人口数量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所以,2017出生人口数量最多,但不能说明净增人口数量最多,B错;图中反应的是出生人口数减少,不能反应常住人口总数量逐年

减少,C错;由于2017~2021安徽省出生人口一直减少,可知出生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值,D对。故选D。【20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安徽省出生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值,但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仍然很多,为了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

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①错,③对;落实国家的三孩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采取措施减轻人口生养和教育负担,有利于满足更多家庭的生育意愿,有利于提升生育水平,②、④对。②③④,故选C。【点睛】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当前

人口形势严峻,所以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鼓励生三胎。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21.下列有关城市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城市化仅带来了聚落形

态的变化,没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B.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C.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它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D.城市化可以对城市环境带来重大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城市化不仅带来

了聚落形态的变化,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A选项符合题意;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它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同时,

城市化可以对城市环境带来重大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22.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可能会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有()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垃圾污染④噪声污染⑤核污染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可能会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有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垃圾污染、④噪声污染,故选C。核污染是特定环境下发生的污染,可排除。23.下列有关建设生态城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B.减少城市中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C.发展绿色交通D

.要扩大城市用地和城市中的绿地【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生态城市应当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A对,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B对。发展绿色交通,C对。扩大城市用地会导致环境问题突出,不属于生态城市范畴,D错。故选D。24.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详解】住宅区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城市用地的40%--60%左右。D正确。【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的能力。25.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宜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我国()A.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B.交通线布局不够合理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D.人口增长速度变缓【答案】A【解析】【详解】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地

区的城市化水平应与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故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A正确。与交通线布局、城市建设经验以及人口增长速度等关系不是很大。故选A。26.城市化过程必然会

引起A.环境污染日益加重B.绿地面积减少C.农业人口比重下降D.经济发展趋缓【答案】C【解析】【详解】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故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引起农业人口比重下降,

C对。合理的城市化是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环境更好,故ABD排除。27.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是A.住房紧张B.入学困难C.环境污染D.交通拥挤【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故ABD是对社会环境

的影响;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是环境污染,所以C正确。28.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A.绿地面积B.建筑风格C.饮食习惯D.服装服饰【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详解】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不同的地区,建

筑风格是不同的。所以选B。【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

响。29.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有()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交通便捷程度③知名度④种族和宗教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详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程度

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①②正确。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30.商业区是通过下列哪种效应才逐渐形成()A.分散效应B.聚变效应

C.经济效应D.集聚效应【答案】D【解析】【详解】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

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D正确,排除ABC,故选D。31.城市各功能区中,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的是()A.商业区B.居住区C.工业区D.行政区【答案】A【解析】【详解】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的功能区是商业区,因为商业区需要大规模消费市场,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流量大,消费

市场广阔,能够吸引商业区布局,A正确。居住区、工业区与行政区对交通条件有一定需求,但是并不是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的功能区,BCD错误。故A正确。32.北京天安门附近没有形成商业区的原因是()A.经济因素B.历史因素C.社会因

素D.环境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北京天安门虽位于城市中心,但受历史因素影响,这里古代是行政区,现代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了保护这里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没有建设商业区的高楼大厦,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关系不大。故选B。33.重庆与成都的城市形态不同,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

.地形B.气候C.历史D.经济【答案】A【解析】的【详解】重庆地处川东丘陵,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城市形态呈组团状;成都地处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城市形态呈团块状。两城市形态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A正确。两城市气候差异不大,B错。历史、经济等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D

错。故选A。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村青年进城工作,很多地方出现“空心村”现象一很多宅基地处于空置状态,主体居民是妇女、儿童、老人。从整体趋势来看,相对于城市的繁荣,我国农

村陷入相对衰败之中。如何整治“空心村”,优化这些地方的交通规划、生活设施、居住环境,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4.“空心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资源紧张B.矿产资源枯竭C.人力资源流失D

.水资源贫乏35.与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伴随出现的是A.逆城市化B.再城市化C.城市老龄化D.郊区城市化36.为解决“空心村”问题,以下措施有效的是A.强行推广大型农业机被使用B.禁止人口迁入城C.全面开展乡村

旅游D.加大土地流转规模【答案】34.C35.D36.D【解析】【分析】试题考查人口迁移【34题详解】结合材料“很多宅基地处于空置状态,主体居民是妇女、儿童、老人”可知,“空心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流失,C正确。【35题详解】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或经商,伴

随出现的是郊区城市化,D正确。【36题详解】为解决空心村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加大土地流转,D正确;强行推广大型农机、禁止人口迁入城市都不现实,易激发社会问题;开展乡村旅游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宜发展旅游业。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他

的质量。致力于通过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采实现“人的城镇化”。下图示意珠三角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转变过程中各要素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7.图中甲因素最可能是()A.政策B.人口C.科技D.

文化38.珠三角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其主要目是()A.加快第三产业发展B.减轻热岛效应C.控制土地粗放利用D.扩大土地供给【答案】37.C38.C【解析】【分析】【37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因素在珠江三角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

镇化转变过程中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图中显示,制度创新的影响力先降后升,因此甲因素不可能是政策,排除A;人口对传统城镇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影响力下降,排除B;科技进步利于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科技进步提供必需的技术保障,因此科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力迅速上升,C符合题意;文化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力相对较弱,排除D。故选C。【38题详解】传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盲目扩张,城市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利用效率较低,因此在珠江三角洲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土地粗放和

低效利用等问题,利于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C符合题意;珠三角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可能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减轻热岛效应,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珠三角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不是为了扩大土地供给,只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

城市土地,排除D。故选C。【点睛】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

的新业态,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的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打车软件将“互联网”和“交通”融合,改变人们日常出行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9.“互联网+交通”出行模式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A.GIS与GNSSB.RS与GNSSC.GIS与RSD.数字地球与RS40

.我国“北斗”系统主要属于下面哪一类现代技术()A.GNSSB.RSC.计算机网络D.移动3G网络【答案】39.A40.A【解析】【39题详解】RS技术主要借助传感器在高空远距离获取地面面状信息,打车软件对其利用较少,排除BCD。GIS用于处理、分析数据,GNSS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和导航,“互

联网+交通”的模式借助GNSS对车辆和需要出行的人们进行定位,之后借助GIS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规划合适的行车方案,所以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GIS和GNSS,故选A。40题详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卫星群来获取地

面经纬度坐标及其高程坐标,并用于定位和导航的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属于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A正确,排除BCD。故选A。【点睛】“3S”技术的判别:(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

是“一个点”或“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2)“想”与“看”区分RS与GIS:“想”即对“事象”的发

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二、非选择题共计20分4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我国胡焕庸线东西两侧人口与面积比重示意图。【材料二:我国部分省区人口与面积比较表。单位江苏

山东新疆西藏面积/万平方千米10.2615.30160.00122.00人口/万人740691251934270(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2)造成我国人口如此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

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匀,胡焕庸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地区人口稀疏。(2)东部地区多平原地形,耕地多;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气候优越;经济发达,城镇多,人口多;而西部地

区气候干旱,有大面积的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欠发达,人口密度小。(3)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信息

可知,我国胡焕庸线东侧人口密度大,西侧人口密度小,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胡焕庸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小问2详解】我国人口出现上述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均有关系,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

多平原地形,地势平坦,耕地丰富,同时,属季风气候,水热搭配条件好,降水较多,气候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另外,东部地区率先崛起,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城镇多人口多。相反,我国西部地区

多高山、高原,地形复杂,生态脆弱,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有大面积的干旱区,自然环境不适合人类开展生产生活。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欠发达,本身的人口密度小,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促成了部分人口外迁,导致其人口密度更小。【小问3详解】这种人口流动和迁移对于乡村的影

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人加强了乡村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有利于促进其社会经济发展。乡村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而人口的外迁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乡村地区的人口外迁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土地流转,从而更好的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但另一方面,乡村

地区人口外迁,也导致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外转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

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下表给出了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比较。项目国家1970年1992年城市人口比重(%)人均GDP(美元)城市人口

比重(%)人均GDP(美元)埃塞俄比亚96913114韩国41282746777英国8919128915625美国7448617623180日本7119467729486(1)资料中叙述的现象在表中的____(国家)最明显,人们称为逆城市化现象

,这是由于____。(2)读表格回答: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发展水平,但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过快城镇化带来哪些问题____?(3)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兴小城镇,有如下四种模式可供选择,适宜的模式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1)①.英国②.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②城市与郊区之间交通发达;③郊区与小城镇生态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2)①.经济②.劳动力

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3)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发展的阶段与区域差异,城市化产生的环境问题,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小问1详解】资料所描述的现象为逆城市化现象,在发达国家较为明显

,表格中的韩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均为发达国家,但注意从1970年至1992年城市人口比例数据,韩国,美国,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均在上升。由此可知,该现象在英国最为明显。发生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而大城市由于人口众多,交通拥堵,导致中心城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而郊区和小

城镇生态环境较好,环境质量较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对人口的吸引力增强,而城市和郊区之间的交通发达,促使的人口外迁。【小问2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经济发

展水平较低,所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经济发展水平。而过快的城市化伴随着大量人口向城镇迁移,会出现城市劳动力过剩,就业紧张,同时,加重了城市的交通和住房压力,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④为团块式,城市集中连片发展,容易产生环境问题;而②和③为组团式,类似

于在大城市周围出现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职能,利于环境保护,所以珠三角应该选择组团式,故选B。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607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