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1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教考衔接题——对语文教材不熟,衔接脱节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97.11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ec6a225577c5025777ab7d1eae6bec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易错题16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教考衔接题——对语文教材不熟,衔接脱节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教考衔接题易错原因——对语文教材不熟,衔接脱节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梳理积累教材中的高频衔接点——人物形象。【攻略二
】梳理积累教材中的高频衔接点——写作手法。【攻略三】梳理积累教材中的高频衔接点——文学流派。【攻略四】运用“求同求异”法解答试题——在衔接点上求同求异。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教考衔接题教考衔接题的本质是“教材与考
题”衔接,核心是课内外结合。从解题角度看,教考衔接题属迁移运用类考题。从文学类文本命题设计看,考题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易错原因——1.对语文教材不熟,衔接脱节。2.没有抓住衔接问题的异与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
题。为奴隶的母亲柔石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是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竞使他变成一了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
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得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有一天,他向他的妻子说:“再也没有办法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我的身上?......”他的妻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讷讷地低声问。“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的无力
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什么呀”他的妻几乎昏去似的。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
一句没有。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本月十八,五天后。”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颠抖。吞吐着问:“你也想到过春宝么?没有娘,他怎么好呢”“我领他便是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他似乎渐渐发怒,走出门外去。她呜呜咽咽地哭起来。这一天,春雨滴
滴淅淅地落着。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之后,她坐在他的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一句也没有。两村相隔有三十里路,轿夫第二次将轿子放下肩,就到了。一个两眼很有心计的约摸
五十来岁的老妇人来迎她,她想这是大娘了。接着长长瘦瘦的秀才从房里走出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可是梦一个比一个缥缈,眼前的事务一天比一天繁多。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老妇人的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
样,监视着秀才对她的一举一动。次年秋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里的空气完全地骚动起来。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黄昏,婴儿落地了,是一个男孩。秀才坐在屋角,几乎快乐到流出泪来。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婴儿的母亲呆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忽然开口说:“叫他‘
秋宝”罢。”屋内人们的几对眼睛都转向她,注意地静听她说:“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秀才立刻接着说道:“是啊。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天。秋宝,实在是很好的名字呀!”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得这妇人连坐着都觉着局促不安,
垂下头,苦笑又含泪想:“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秋宝天天成长离不开他的母亲了。可是他执住他的母亲愈紧,他的母亲离开这家的日子也愈近了。而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一边,她的脑子里老是有“三年”这两个字,三年是容易过去的,而且想象中的春宝,也
同眼前的秋宝一样活泼可爱,她既不舍秋宝,怎么就能舍得掉春宝呢?可是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家里住下去。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令人昏朦地幻想,秋宝睡在她的怀里,可是她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
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近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她哪里愿意在这里呢她是极想早些飞回去的。”冬末了,催离别的小鸟
,已经到她的窗前不住地叫了。先是孩子断了奶,又叫道士们来给孩子度了一个关,于是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的别离——永远的别离的运命就被决定了。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她的泪如溪水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婶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自己是“妈妈
”,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应。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她无论怎样也说不出。她也知道一岁半的孩子是不会了解的。她离开大门时听见秋宝的哭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还听见秋宝的哭声......妇人回来了,在灰
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她的丈夫说:“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呢!”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地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
在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寂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有删节)1930年1月20日(教考衔接题)小说中的妇人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都只是“奴隶”和“工具”而没有人身权利:妇人被丈夫典当给秀才,
祥林嫂被婆家卖进深山。②都是深爱孩子的母亲:妇人惦记孩子,朝思暮想;祥林嫂想念儿子,不断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③都无力挣脱悲苦的命运:妇人最终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并陷人内心的煎熬,祥林嫂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陷人更深的悲剧。(每点2分,意思相近,答对2点即可)【解析】人物形
象除了包括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外,还包括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命运遭际等,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妇人和祥林嫂的相似性。社会地位上,妇人和祥林嫂都生活在旧社会,完全没有人身权利,可以说都是旧社会的“奴隶”和“工具”,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妇人被自己的
丈夫典当给秀才;祥林嫂在第一任丈夫死后,从婆家逃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又被婆家劫回,婆婆为了给二儿子娶媳妇,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将其卖给了贺老六。身份上,妇人和祥林嫂都身为人母,也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妇人被迫两次与儿子分离,不是惦念春宝就
是牵挂秋宝,陷人朝思暮想的痛苦之中;祥林嫂在儿子阿毛惨死后,十分想念儿子,不断向他人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命运遭际上,妇人在秀才家饱受思念春宝之苦,她为秀才生了秋宝,在秀才家待够三年之后,最终回到原来贫苦不堪的家中,又陷人牵挂秋宝
的煎熬中;祥林嫂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曾从婆家逃出来,又听信柳妈的话,倾其所有捐了门槛,但还是被鲁镇的人嘲笑唾弃,走向了死亡。两人都无力挣脱悲苦的命运。教考衔接题无所不在。但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衔接题,衔接的重点主要在:人物形象、写作手
法、文学流派、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等。解答此题,考生既需要理解文本,又需要对教材相关知识熟悉。1.梳理积累教材中的高频衔接点——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教考衔接题的重要衔接点。为此,需要将教材的重要人物进行全面梳理积累,以备考题对接。梳理示例:课文人物人物形象意义《哦,香雪》香雪台儿沟十七八的姑娘渴望
知识,向往学习,淳朴善良,自尊心强,坚强勇敢的女孩子形象。《祝福》祥林嫂具有中国传统妇女勤劳、善良、质朴、仁爱、坚强品性,处于受剥削、压迫地位。心甘情愿地接受封建社会对其进行的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阿Q正传》阿Q1.自尊自大:地位卑微贫贱,但
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2.自轻自贱:经常贬低自己。3.自欺欺人:安慰自己,以让自己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4.欺软怕硬:欺软怕硬的行为,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2.梳理积累教材中的高频衔接点——写作手法。写作也是教考衔接题的重要衔接点。为此,需要将教材的重要写作手法进行全面梳理积累,以备考题对接。梳
理示例:课文作者写作手法《老人与海》海明威冰山创作原则:指“更少即是更多”,即删除比添加素材更重要。“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冰山原则实则是留白与省略。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
力和经验能力。《复活》列夫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3.梳理积累教材中的高频衔接点——文学
流派。相同或相异文学流派的作品,在考试时,可以对比衔接。为止,需要将教材中的常见文学流派进行梳理。梳理示例如下:4.运用“求同求异”法解答试题——在衔接点上求同求异。文学流派概念特征、教材课文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如:《复活》、《大卫科菠菲尔》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起,通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图描绘和反映错综复杂的生活现象。如:《百年孤独》。诗体小说具有诗的特点的一种小说。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小说,用诗的语言进行描写,能抒发更强烈的感情,
而描写又往往不如小说细致具体。如:《荷花淀》。乡土小说描写乡土风情民俗及生活的小说,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如:《边城》、《哦,香雪》。山药蛋派小说植根于山西农村,形象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基本面貌,展示了农村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部分社会习俗的变革。
在艺术上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小说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如:《小二黑结婚》。讽刺小说充分调动各种讽刺艺术手段,用夸张、巧合、漫画式描写等手法突出被描写对象本身的矛盾、可笑或畸形的特征,形成强烈对比,极其简洁尖锐地把丑恶撕破给人看,引发读者否定和贬斥丑恶
,达到警诫教育或暴露、鞭挞、抨击的目的。如:《阿Q正传》。教考衔接题,实际是比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是将文本中内容与教材中的内容相衔接,然后进行比较。答题时,要审清题干,然后采用求同求异方法,进行细致比较。一、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汉江血①叶雨蒙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公尺外地面上有一团暗
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
抠挖地面,却犹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唰唰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
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
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
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的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气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气,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
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浸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呼啦一下,全部卧倒了。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
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
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摊。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太差啦!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
还在跳动……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
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的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
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
,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有删改)注:①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
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在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的叙述中,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冯子恩的
形象。B.“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既渲染了战场上看似平静、迷蒙的环境,也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对事件的描述不做作、不矫情,使小说的叙述客观、直白、真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D.小说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按照故事发
生的自然顺序组织情节,刻画志愿军战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答案】B【解析】“埋下伏笔”错误。“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既渲染了战场上看似平静、迷蒙的环境,也渲染了战场压抑的氛围,没有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2.关
于小说结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结尾处“阳光”“山峰”等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B.优美、恬静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景。C.景物描写烘托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推动情节的发展。D.结尾笔意突转,与前文惨烈战斗
形成反差,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答案】C【解析】“推动情节的发展”错误。小说的结尾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3.小说题目“汉江血”的“血”字,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文章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②这是发生在朝
鲜汉江的一场血战,“血”字体现战斗的惨烈;③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①标题“汉江血”的“血”字,意味着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流血牺牲;②结合注释以及“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等处可知,这场战役发生在朝鲜,“血”字体现战斗的惨烈;③同时,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血”字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
铁血精神。4.(教考衔接题)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有哪些不同。(6分)【答案】①从主旨看,本文表现的是战友情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②从手法看,本文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
争场面;《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③从选材看,本文选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主题;《百合花》通过几件平凡小事对主题深入挖掘。④从语言看,本文似英雄诗篇,语言生动、质朴、真挚,呈现出“悲壮”之美;
《百合花》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主旨看,小说通过“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等情节的描写,表现的是战友情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
》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从手法看,结合“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
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分析可知,本文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从选材看,本文选择了冯子恩埋葬战友古建禄以及为他复仇的横断面,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铁血
精神;《百合花》通过几件平凡小事对主题深入挖掘。从语言看,结合“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
一定会叫他们来!”“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等分析,本文语言生动、质朴、真挚
,似英雄诗篇,呈现出“悲壮”之美;《百合花》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陈奂生上城(节选)高晓声陈奂生在宾馆一觉醒来,想到县委书记吴楚把自己安排到这里住宿的事,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这吴书记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陈奂生想,他
和吴楚之间,要说有什么私人交往,平生只有一次。秋天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那算什么交情呢!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的,眼泪热辣辣,在被口上拭了拭,便睁开眼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却又吃了一惊。这房里的一
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
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到了走廊里,脚底已冻得冰冷,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吴书记照顾得太好了,______!一向听说招待所的住宿费贵,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他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
大姑娘说:“同志,算帐。”“几号房间?”那大姑娘恋着报纸说,并未看他。“几号不知道。我住在最东那一间。”大姑娘把开好的发票交给他,笑得甜极了。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
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五元。”“一夜天?”他冒汗了。“是一夜五元。”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大姑娘惊怪地说。千不该,万不该,陈奂生竟说了
一句这样的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横竖到今午12点为止,都收一天钱。”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
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大姑娘已在看报,见递来的钞票太零碎,更皱了眉头。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
大姑娘欢喜,心里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嗵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
钱呢?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真是阴错阳差,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12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12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这陈奂生认准了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想找
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
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搞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他出门去,直奔百货公司,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一路上看看野景,倒也容易走过;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这次出门,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少不得又要受气,得想个主意对付她。怎么说呢?……陈奂生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
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
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有办法对付,说这五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贴。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非常的便宜。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果然,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
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从此,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更比以前有劲得多了。(节选自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最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是(3分)A.这就是我该住的地方!B.这是不是我该住的地方?C.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D.这可不是我该住的地方!【答案】C.【解析
】本题为选优性选择题。从选项看,C项语气最为强烈,适合文是语境。2.下列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回忆自己与吴楚之间的交往时,陈奂生“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说明他被吴书记的做法感动。B.交了五元住宿费后故意“扑
嗵坐下去”这一细节,体现出陈奂生自控力差,具有小农生产者的破坏欲。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多处运用自我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心理,比如“出了五块钱呢!”就体现出陈奂生内心的忿然。D.小说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对陈奂生回家过程的叙写体现出这样的语言特色。【答案】B【
解析】反映了陈奂生在作践公物中获得自我满足的愚昧、落后、狭隘的小生产者落后的意识。他觉得不坐白不坐,坐坏了也应该。不是自控能力、破坏欲的问题。3.小说往往通过人物的行为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陈奂生在宾馆的行为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4分)【答案】(1)付出五元钱之前:缩成一团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表现出他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以及善良节俭。(2)付出五元钱之后: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故意立直身子,扑嗵坐
下去……试了三次,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自私和狭隘。(每条答案都应包含行为和性格特点两个要素,言之成理即可。)【解析】陈奂生在支付五元钱前,整体是自卑节俭心理,而在支付
完五元钱后,内心明显出现了一种农民的陕隘心理。4.(教考衔接题)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个经典的农民形象,有人说,陈奂生的身上似乎有着阿Q的影子。你觉得陈奂生身上有阿Q的哪些特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答案】(1)自私狭隘。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由于出了高价而对招待所的物品从
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出了农民的自私狭隘。(2)自欺欺人。因住“半”宿招待所花掉五元钱,却“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陈奂生上了一趟城,住了一次高级宾馆,坐了一回吴书记的汽车,内心大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仅仅
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3)有封建等级观念(或盲目自信心理)。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4)自卑自贱。睡在床上缩成团,下了床不敢穿鞋,走近沙发不敢坐……心里想“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能体现出他对自
己极度不自信。(答对1点给2分,能在文中找出一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则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此题之前,先要弄清楚阿Q有哪些性格特点。鲁迅笔下的阿Q主要有以下性格特点:盲目自信自大、自卑自贱怯
懦、自欺欺人等。然后结合文本找出陈奂生与阿Q的相似之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材料一: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①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
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
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
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
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材料二:②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锹还沉,那
里拿的动?”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
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
,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
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
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③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
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材料三: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
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
,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这里平儿恐刘姥姥话多,搅烦了凤姐,便拉了刘姥姥说:“你提起太太来,你还没有过去呢。我出去叫人带了你去见见,也不枉来这一趟。”刘姥姥便要走。凤姐道:“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
还过的么?”刘姥姥千恩万谢的说道:“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说着,指着青儿说:“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眼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阿弥陀佛,前
日他老子进城,听见姑奶奶这里动了家,我就几乎唬杀了。亏得又有人说不是这里,我才放心。后来又听见说这里老爷升了,我又喜欢,就要来道喜,为的是满地的庄家来不得。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
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④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今儿天没亮就赶着我进城来了。我也不认得一个人,没有地方打听,一径来到后门,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撞见一个小
姑娘,说周嫂子他得了不是了,撵了。我又等了好半天,遇见了熟人,才得进来。不打谅姑奶奶也是这么病。”说着,又掉下泪来。平儿着急,也不等他说完拉着就走,说:“你老人家说了半天,口干了,咱们喝碗茶去罢。”拉着刘姥姥到下房坐着,青儿在巧姐儿那边,已与巧姐玩的熟了。刘
姥姥道:“茶倒不要。好姑娘,叫人带了我去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平儿道:“你不用忙,今儿也赶不出城的了。方才我是怕你说话不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出来的。别思量。”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姑娘
,这是多心,我知道。倒是奶奶的病怎么好呢?”平儿道:“你瞧去妨碍不妨碍?”刘姥姥道:“说是罪过,我瞧着不好。”(选自《红楼梦》第百十三回,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有二十两银子的“馈赠”后,刘姥姥满心欢喜且流露出说话粗鄙的特点;王熙凤对此笑而不睬,表现出难得
的大度,为后文相关情节埋下伏笔。B.刘姥姥“站起身来,高声说”,说完后“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使众人发怔继而大笑,如此高超的喜剧天赋,岂是一般庸人能做得到的?C.并非真心帮助刘姥姥的周瑞家的,为取悦
贾母而捉弄刘姥姥的鸳鸯,不想惹凤姐伤心两次故意打断刘姥姥的平儿都是丰富刘姥姥形象的有效载体。D.以其人生阅历,刘姥姥既读不懂王熙凤的精明泼辣,也不能感受王熙凤的“英雄末路”,实诚到在凤姐重病时还能看望她并真诚地为她祈福。【答案】D【解析】刘姥姥
既能读懂王熙凤的精明泼辣,也能感受王熙凤的“英雄末路”。她是左右逢源,不愿说出来。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假设透露出温情,“原该不等”“就该”强化这种温情的特别,带给听者几多真切感动。B.句子②暗示下文逗乐场景必然发生,“沉
甸甸”一词含义丰富,握箸之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C.句子③中的“闹”“撮”“伸”“滑”等动词,表现施事者吃鸽子蛋时滑稽可笑、憨态可掬的神态。D.句子④中两个“也”字,把自己、子女两代人“捆到”一起,表达出最大的人性闪光点——知
恩图报。【答案】A【解析】这是王熙凤的虚假逢迎的话,读者听了感受到是王熙凤的八面玲珑。3.三则材料中凤姐三次与刘姥姥这门穷亲戚对话,其内心世界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第一次凤姐内心傲慢。面对来贾府打秋风的穷亲戚她说话圆滑
、周到,一番高高在上的说辞后,用二十两银子将刘姥姥打发走。第二次凤姐内心欣喜。为博得贾母开心,她与鸳鸯商定让刘姥姥配合逗乐,言语中多是催促、鼓励。第三次凤姐内心真诚。“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话语中满是欢喜
、感动,同时也有信任。【解析】凤姐三次与刘姥姥这门穷亲戚对话,情境不同,心情自然不同。第一次是刘姥姥来讨生活,她看不起人家;第二次是她要讨好贾母,让刘姥姥配合;第三次是凤姐病了,想感受温暖。4.(教考衔接题)刘姥姥就是作者曹雪芹精心安插在贾府的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看到了什么?请结
合文本及《红楼梦》其他章节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看到了贾府日常生活的奢靡。“一两银子一个的鹌鹑蛋”“螃蟹宴”“各种各样极其考究的服饰和器物”等等,让读者大开眼界。(2)看到了贾府真实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刘姥姥把众人逗得失态大笑,呈现了各色人等的身份、性情以及地位等,另有
黛玉与宝钗的地位,鸳鸯、平儿、袭人与主人的关系都通过刘姥姥的介入而被读者感知。(3)看到了大观园的全貌。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在众人搬进去不久,借刘姥姥的眼睛,随着贾母等人的脚步,读者对大观园熟悉起来。(4)看到了贾府整体的盛衰变化。刘姥姥三进
荣国府就是现实层面贾府不断没落的见证。【解析】解题时,注意可以结合《红楼梦》其他章节。这与整本书阅读相衔接。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线索人物,她见证了大观园的人物关系、奢侈、以及大观园的盛衰变化。四、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永别了,武器①(节选)[美]海明威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博内罗呢?”我问。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
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我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
还不知道。”“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我不相信战争结束。
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没
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简。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
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
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你们是什么人?”“战场宪兵②。”另外一位军官说。“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
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哪一团?”他又说了。“为
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意大利永远
不撤退。”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薄上写了些什么。“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
枪声。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
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注】
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
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战场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B.“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侥幸逃离。C.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D.
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答案】B【解析】A项,“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战场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于文无据;C项,“专门搜索…英勇官兵…并杀害”的说法错:D项,“绝望”于文无据。2.下列对小
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现了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B.小说详细写了胖胖的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
情,甚至荒谬。C.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D.“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连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显
得冷静而客观。【答案】D【解析】“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曾写到“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就表现了叙述者的主观感受和对人们心理的推断。3.
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写他们认为撤退没危险,而博内罗逃走很傻;事实证明博内罗逃走是对的,没有逃走的人才是傻瓜: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产生波澜。②“反复说”别人傻,可以体现出撤退官兵内心的忐忑与不安。
【解析】先找出“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傻”的原因,结合“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可知,博内罗认为大撤退有危险,会被“打死”,而“我”和皮安尼认为博内罗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傻”,“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说明“我”和皮
安尼认为大撤退是没有危险的;但从后文来看,战场宪兵把撤退中的一些官兵枪杀掉,这说明撤退是有危险的,前后构成对比,让小说情节有了波澜。“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的做法和想法“傻”,好似我俩很坚信撤退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反复说”别人傻恰恰
是他们内心不安和忐忑的表现。4.(教考衔接题)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作者客观、冷静、从容地陈述,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答案】①借作品中的“我”对其他人物进
行评价,没有直接流露作者的立场。②叙述撤退情节时客观冷静,没有渲染,没有具体的情感体现。③语言表达上多是中性的描写,很少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修饰性词语。【解析】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小说不掺杂作者情感的具体表现,结合这些分析作答。如小说
使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事件,而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只是故事的亲历者,所以“我”在文中的表述代表的是小说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如“我”对博内罗走了的评价,如“我”与战场宪兵的对话,文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立场的内容。如文
中在叙述事件的时候很少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修饰性词语,如写撤退的场面,只是说“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并没有添加修饰语来体现对撤退的态度;如写审判中校场面的时候,只是用“他告诉了他们”“他又说了”“他把原因说了出来”“中校说”“中校问”展现审判过
程,并没有添加修饰语来体现中校被审之时的情绪表现,同样也没有展现审判者的情绪,都是中性的描写。如文中在写撤退之时遭遇的审判、枪决,“我”是把整个过程客观冷静地表述出来,并没有对整个过程的渲染,无论是被审者和审判者,都没有具体的情感体现,这
就给了读者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体现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反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