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江南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docx,共(8)页,50.40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e2cfca5c31c245aa0fc42883b3996a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2024年“江南十校”高二年级12月份阶段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
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古典文献学领域,“开化纸”和“开化榜纸”一直被视作精美古籍的标签。特别是清宫武英殿曾大量使用“开化纸”刻印书籍,其纸质洁白柔韧,细薄平滑,在文献史、印刷史上都有极高的评价,被称为“清代书籍刻印的楷模”。“开化榜纸”则为“开化纸”中较厚实的一种,因被
用于抄写北四阁《四库全书》而著名。在文献学界极富盛名的“开化纸”,其纸张来源却一直扑朔迷离,颇为神秘。通常认为“开化纸”“开化榜纸”产于浙江开化,但在开化县当地的文献中竟无半点可靠的记载,造纸史上开化也并不是手工纸的规模化产区,甚至在清宫刻书档案中竟找不到“开化纸”的相
关记录。这跟“开化纸”在文献学中地位和影响严重不符。似乎“开化纸”自乾嘉以后便随着用量的减少而悄然消失,仅在文献史中存在一段传奇。“开化纸”竟如此神秘,不得不说这既不合常规,也不合逻辑。对于这一问题,厦门大学王传龙博士给出了初步答案,
即“开化纸”产于开化县一说纯属望文生义,清代殿版书使用“开化纸”一说应为讹误,可能是习惯性地沿袭了明代“开化纸”的叫法,实际名称应为“连四纸”。笔者认同这一说法。一些在文献学界被认为是“开化纸”的古籍,在清代内府刻书档案和相关的文献记载中的确能够找到使
用“连四纸”的对应记录。例如带有“开化纸”标签的康熙内府刻本《古文渊鉴》,在清代内府刻书档案中记载则为“皆用连四纸各印百部、榜纸各印六百部”;康熙内府刻本《御选唐诗》,内府刻书档案记载为“即用连四纸、竹制纸刷一千部”。这些“连四纸”典籍在今天都常常被称为“开化纸”本。许
多学者在提到连四纸时,常跟现代“连史纸”“铅山连四纸”的概念相混淆,认为是一种竹纸,这跟“开化纸”古纸样本纤维成分分析的结果是完全不符的。康熙《江西通志》记载“上饶县有黄白表纸,亦有连四纸,俱不甚佳”。
上饶所产“俱不甚佳”的竹制“连四纸”显然不可能是内府刻书所用最为名贵的“连四纸”。关于清宫武英殿刻书所用“连四纸”来源和产地的考证,还需从官方史料中寻找线索。韩世琦《报销康熙三年纸张价值疏》记载:“连四纸二万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若不预行采买,必致临期有误”,“
江南布政司遵照办解内除宁国府分办榜纸、呈文、连四等项……并将各纸价值造册呈报”。这段奏疏提到清廷采买“连四纸”涉及的机构有江南布政司、宁国府等。“连四纸”的分办部门宁国府即为今天的宣州、泾县一带,这里从元末明初至今一直是我国宣纸的主产地。因此简单来讲,这两段奏
疏所提供的信息就是:康熙初年清廷使用的“连四纸”来自安徽省的宁国府,也就是宣纸的产区。泾县一带出产的“连四纸”自明代起便已有之,在清代为御用刻书之首选,质量超群,产量稳定,岁供上用,为一时之翘楚。作为一种经常跟“开化纸”同时提及的纸张,“开化榜纸”与“开化纸”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应为有一定相似性的
两个不同纸张品种。关于清宫内府所用“开化榜纸”,名气最大莫过于乾隆年间所成《四库全书》,北四阁《四库全书》的用纸,在清宫内府刻书档案中有详细记载,乾隆四十七年永瑢等人奏章中写到《四库全书》“用金线榜纸”。“金线”应是“泾县”的谐音,因为清宫档案中亦有“
泾县榜纸”的纸名。此外,泾县的地方志有“金榜纸”的说法,嘉庆《泾县志》记载:“金榜……连四……皆皮为之。”此外,周广业《过夏杂录》记载:“《四库全书》计三万六千卷,先写成四分,续写三分颁发江南、浙江两省。四分全书俱用泾
县榜纸,续三分全书用棉白榜纸。”笔者近年陆续检测过四种清代武英殿“开化纸”本古籍残片和“开化榜纸”纸样信息,四种纸样俱照《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显微图谱》中的方法,取少量纤维用Herzberg染色剂染色制成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显微形态都符合青檀皮的特征:纤维染色后
呈棕红色,形态柔软纤细,纤维表面光滑,有稀疏且不明显的斜向横节纹。四种纸样纤维成分均为100%青檀皮。这一结果不仅吻合了前文所述清宫武英殿刻书所用“开化纸”(“连四纸”)和“开化榜纸”(“泾县榜纸”)产地为泾县的结论,也印证了《泾县志》中“皆皮为之”的说法。依据手
工造纸史的相关研究结论,规模化的使用青檀皮造纸为安徽泾县所特有。同时,这一结果也排除了开化当地所谓以“花皮、野皮、藤皮”等原料造“开化纸”的说法。清宫所用“开化纸”的确就是一种特殊的宣纸,它由纯青檀皮所造,不添加沙田稻草,比常见宣纸质量要好。纵观清代
手工造纸的发展概况以及全国几个主要产区的纸质特点,除宣徽产区外,其他地方能够出产如此品级的纸张,跟宣纸质感又这般接近的可能性不大。从同时期的相关史料记载来看,“连四纸”和“泾县榜纸”的源产地都在安徽省宁国府泾县一带,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为宣纸产区,“连四纸”
和“泾县榜纸”可能为当时最为优质的宣纸品类。(摘编自易晓辉《清代内府刻书用“开化纸”来源探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宫内府刻书使用的“开化纸”及“开化榜纸”在文献史上享誉颇盛,传统上被认为产自浙江开化县。B.一些带有
“开化纸”标签的古籍在清代内府刻书档案等文献记载中有使用“连四纸”的对应记录。C.作者从官方史料中找到线索,发现康熙初年清廷使用的“连四纸”来自宣纸的产区安徽省宁国府。D.“开化榜纸”比“开化纸”厚实,两者有一定相似性,乾隆《四库全书》用纸都是
“开化榜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清宫刻书档案整理出版,清宫内府刻书所用“开化纸”的真实身份也会更明晰。B.王传
龙指出清代“开化纸”实为“连四纸”,还对清宫殿版刻书所用“连四纸”的来源做出进一步考证。C.康熙《江西通志》记载上饶县“亦有连四纸,俱不甚佳”,其言外之意是“连四纸”应有更佳的产区。D.对有代表性的“开化纸”纸样进行纤维显微分
析,其纤维成分、纸张原料特征等信息便可初步掌握。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作者“泾县一带出产的‘连四纸’自明代起便已有之”观点的一项是(3分)A.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提及:“纸选泾县连四……用
连四,如美人衣罗绮。”B.明代《新法算书》有“崇祯三年十月起陆续给过秋官周胤等买泾县呈文连四等纸共银二十二两四钱”的记录。C.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称“泾县纸,粘之斋壁,阅岁亦堪入用,以灰气且尽,不复沁墨。”D.明末书画家文震亨《长物志》卷七认为“泾县连四(纸)最佳”。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
行文脉络。(4分)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清宫刻书所用“开化纸”实为“连四纸”,“开化榜纸”实为“泾县榜纸”?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蚕桑之事孙犁我的故乡,地处北方,桑树很少。只是在两家田地的中间,有时种一棵
野桑,叫做桑坡,作为地界。这种桑树终生也长不高大,且常常中途死亡。因为那时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寸土必争,两家都拼命往外耕,它的根生长延伸的机会,比被犁铧铲断的机会,要少得多。如果有这种桑坡,每年春季,它也会吐出一
些桑叶,当然很小,就像铜钱一样。这也是很可爱的,附近的儿童们,就会养几条小蚕,来利用,也可以说是圆满这微小得可怜的自然生态。蚕儿与桑叶,天造地设,是同时出世。养蚕的规模,当然也是很小的,用一个小纸盒的盖子就可以了。养蚕的心,是很虔诚的,
小盒子铺垫得温暖而干净。每天清晨,一起来就往地里跑,有时跑得很远,把桑坡上好不容易长出的几片新叶采回来,盖在小蚕的身上,把多余的桑叶,洒上点水,放在一边储存。桑坡少有,而养蚕的伙伴又多,于是出现了供需矛盾,出现了竞争。你起得早,我比你起得更早,常常是
天还不亮,小孩子们就乱往桑坡那里奔去。过不了几天,桑坡的枝条,就摧残得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秃秃,再也长不出新的叶子来了。去镇上赶集的路上,倒是有一片大桑树,是镇上地主家经营的。树很高,叶子也大,大人们赶集路过,有时给孩子们偷摘几片。
那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喜剧还没演到一半,悲剧就开始了。蚕儿刚刚长大一些,正需要更多的桑叶,就绝粮了,只好喂它榆叶。榆叶有的是,无奈蚕不爱吃,眼看瘦下去,可怜巴巴的,有的饿死了,活下来的,到了时候,就有气无力吐起丝来。每年养蚕,①最初总是有一个
美丽的梦:蚕大了,给我结一张丝绵,好把墨盒装满。蚕只能结一片碗口大小的,黄白相间的,薄纸一样的绵。和我一同养蚕的,是一个远房的妹妹。她和我同岁,住在一条街上。她性格温柔,好说好笑,和我很合得来。过年时,我们每天到三爷家的东墙去撞钟——这是孩子们的一种赌博游戏,用铜钱在砖墙上撞击,远落者投近落者
,击中为胜。这种游戏,使三爷家的一面墙,疮痍满目,布满弹痕。我们的蚕,放在一起。她答应我,她的蚕结的绵,也铺在我的墨盒里。她虽然不念书,也知道,写好了字,做好了文章,就是我的锦绣前程。她的蚕,也只能吐一片薄薄的绵。我们的丝绵,装不满墨盒。12岁我就离开了家。几年前,我回过一次
故乡,她热诚地看望了我。她童年的形象,在我的心里,刻划得太深太久了,以致使我几乎认不出她目前的形象。我们都老了,我们都变了。②我们都做了一场梦,就像小时候养蚕一样。我对她诉说了,我少小离家,奔波追逐,患难余生,流落他乡,老病交加之苦。她也向我
诉说了,她患了多年的淋巴结核,两个姐姐因为同样的病,都已丧生。她身体壮一些,活了下来,脖颈和胸前留下了一片大伤疤。她父亲无儿,过继了一个外甥。为了争夺财产,她上县进省,和表兄打了五六年官司,终于胜诉,人称“不好惹”。现在和公婆不和,和儿媳也不和。她大姐有一个儿子,早年参军,在新疆工作
,她只身一人,去找过好几趟,来回做些买卖,人以为“能”。她走了以后,据叔母说,她还好斗牌,输了就到田地走一趟,偷公家的大麻子或是棉花。现在老了,腿脚不灵活,就给人家说媒,有时也神仙附体。听着这些,我的麻木了的心
,几乎没有什么感慨。是的,我们老了,这个人经历的和见到的都很多了。不要责备童年的伴侣吧。人生之路,各式各样,什么现象都是可能发生,可能呈现的。③美丽的梦只有开端,只有序曲,也是可爱的。我们的童年,是值得留念的,值得回味的。她对我
,也会是失望的。我写的文章,谈不上经国纬业,只有些小说唱本。并没有体现出,她给我的那一片片小小的丝绵,所代表的天真无邪的情意。故乡的桑坡,和地主家的桑园,早已不见。我养的花木中,有一棵扶桑,现在这种花,在天津已经不大时兴了。它的叶子、枝干,都像桑树。桑树皮的颜色,与
蚕的颜色,一般无二,使人深深感到,造物的奇巧,自然的组合,有难言的神妙。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下午写讫(摘编自《孙犁文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介绍了故乡生存环境的恶劣,表现儿童们对“微
小得可怜的自然生态”的珍惜,也暗示了养蚕梦想的不易实现。B.文中通过“我”与远房妹妹的对比,表现了命运的无常与人生选择的不同,突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不满。C.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孩童采桑、养蚕的场景生动展现了蚕桑养殖全过程,充满了童真童趣。D.
文章在跌宕起伏的叙述中穿插细致描写,不仅形成了深远独特的诗化境界,又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厚重。7.关于文中“梦”这个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最初总是有一个美丽的梦”,这里的“梦”指的是“我”与远房妹妹期待
蚕丝能装满墨盒,寄寓了儿童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B.句子②中“我们都做了一场梦”,远房妹妹在人生的奔忙中性格渐变,“我”追求的梦想也未完全实现,表达了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C.句子③中梦“只有开端”“也是可爱的”,强调即使世
事无常,人们仍应珍惜那些美好的开端和纯真的梦想,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D.作者借助“梦”这一意象,并非为了展现童年养蚕经历的纯真美好,而是为了揭示成年后的复杂情感纠葛与现实重压下的种种困境,令人感怀。8.本文开篇以“桑坡”引入,且文中多次提到“桑坡”与“桑园”,颇有深意,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4分)9.有人认为,《蚕桑之事》不仅是一段童年的回忆,更是关于成长与生命的寓言。你从这段养蚕经历中获得了哪些启迪?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初,周法比于齐律,烦而不要,隋主命高颎、郑译及上柱国杨素、率更令裴政等更加修定。政练习典故,达于从政,乃采魏、晋旧律,下至齐、梁,沿革重轻,取其折衷。时同修者十余人
,凡有疑滞,皆取决于政。于是去前世枭、轘①及鞭法,自非谋叛以上,无收族.之罪。始制死刑二,绞、斩;流刑三,自二千里至三千里;徒刑五,自一年至三年;杖刑五,自六十至百;笞刑五,自十至五十。又制议、请、减、赎、官当之科以
优士大夫。除前世讯囚酷法,考掠不得过二百;枷杖大小,咸有程式。民有枉屈,县不为理者,听以次经郡及州;若仍不为理,听诣阙伸诉。冬,十月戊子,始行新律。诏曰:“夫绞以致毙,斩则殊形,除恶之体,于斯已极。枭首、轘身,义无所取,不益惩肃之理,徒表安忍之怀。鞭之为用,残剥肤体
,彻骨侵肌,酷均脔切。虽云远古之式,事乖仁者之刑。枭、轘及鞭,并令去.之。贵.砺带之书,不当徒罚;广轩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之荫,旁及诸亲。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其余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条目甚多,备于简策。杂格、
严科,并宜除削。”自是法制遂定,后世多遵用之。高祖性严重令行禁止每旦听朝日昃忘倦。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摘编自《资治通鉴》)材
料二己亥,制:“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宽绞刑五十条为断右趾,上犹嫌惨,曰:“肉刑废已久,宜有以易之。”蜀王法曹参军裴弘
献请改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轘:huàn,古代用车分裂人体的酷刑。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高祖□A性严重□B令行□C
禁止□D每□E旦□F听朝□G日昃□H忘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族,家族,与《师说》中“士大夫之族”的“族”意思不相同。B.去,废除,与《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的“去”意思相同。C.贵
,以……为贵,意动用法,与《<论语>十二章》“见贤思齐”的“齐”用法不同。D.“诏从之”的“之”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初法律条文繁杂且不得要领,隋主命高颎
、郑译等修订法律。裴政熟悉典章制度,通达治国之道,他总结整理魏晋至齐梁的法律,修订新律。B.隋朝新律去除了枭首、轘身及鞭法等酷刑,对死、流、徒、杖、笞这五种刑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制定了议、请、减等优待士大夫的制度。C.隋主生活节俭,
后宫都穿洗过的衣服,他对自己的饮食并不讲究,所食不过一肉,吃得简单;他爱护百姓,劝勉百姓务农养蚕,减轻徭役赋税。D.唐太宗不仅规定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时谏官须随同,而且对绞刑进行了改进,先是将其放宽为断右
趾,后又将其改为加役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除前世讯囚酷法,考掠不得过二百;枷杖大小,咸有程式。(2)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14.从上面两则材料看,隋朝和唐朝在法制改革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5分)学科网(北
京)股份有限公司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叶星期过访示《已畦》诸集①孔尚任江上诗名知最先,逢君垂老貌颀然。匆忙罢吏蓬双髯,潦倒逢人袖一编②。未解深心扶古雅,若为刻论吓时贤。少陵已化昌黎朽,谁能探奇拨雾
烟。【注】①叶燮,字星期,号已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因忤上官被弹劾落职,以诗论见称。②编,通“篇”。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题可知,叶星期来访时向作者展示了《已畦》等诗文集,这一举动体现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B.“江上诗名知最先”,既赞扬了叶
星期在文学界早有声名,也引出了下文对其生活境遇和文学追求的描绘。C.“蓬双髯”描绘出叶星期生活的落魄困顿,“袖一编”则展现了其虽身处“潦倒”之境,却仍手不释卷的学者风范。D.“未解深心扶古雅”,表明叶星期扶持古雅文学未得世人理解,“若为刻论吓时贤”则感慨其犀利苛刻的评论让时贤畏惧。16.本诗
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
(2)在《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3)“捣衣”指捶捣衣物,常用以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思别情,这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如“,”。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A,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①虽然草花不名贵,②但是长得繁茂泼辣。③向阳的山坡长满了波斯菊,④这种花开得稠,⑤
开得长,⑥能装点整个秋天,⑦称作“菊”是有道理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甲),随时都有
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
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
”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B。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
,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谈谈话,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乙)。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将下列
谚语填入文中画波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亩园十亩田B.瓜菜半年粮C.三伏不热,五谷不结D.豆锄三遍,荚生连串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第二段加点的两个“哩”,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作。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人们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在《人之不朽》中说:“不朽是人的伟大的精神需要之一。”而中华文化传统中有所谓的“三不朽”,《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
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