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08练 含解析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336.263 KB
  • 2024-12-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08练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08练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08练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08练 含解析.docx,共(11)页,336.26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e1a360c54448a295d6e666c93dde3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08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1896年4月6日,在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支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奏响,激情演绎的会歌大获成功,效果震撼。

然而,在此后的历届奥运会上,各国的东道主都希望能自行组织专家创作会歌,会歌一直都没有采用统一的形式。直到1958年召开的第55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才最终确定将第一届的《奥林匹克圣歌》作为奥运会官方会歌,在1960年第八届期间谷冬奥会上,《奥林匹克圣歌》

首次作为官方会歌出现,并从此成为奥运会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人们熟悉的奥运五环标志,则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于1913年设计完成的。在次年的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奥林匹克五环和奥林匹克旗正式被确定为奥林匹克标志,根据《奥林匹克宪

章》,五环标志和奥林匹克旗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所有国家的参赛运动员以公正、坦诚的精神在比赛中相见。不过,在以后的15年间,奥运会会徽依然是各举办国彰显自身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的“自留地”,奥运五环始终未被作为奥运会会徽的“标配”来使用。直到19

28年,在第二届圣莫里茨冬奥会上,奥运五环标志首次出现在了海报形式的会徽设计当中,自此之后的历届冬奥会会徽上,五环标志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奥运五环标志的加持下,自由发挥的冬奥会会徽更加独特鲜明,成为每一届

权威而吸晴的形象标志。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现代感扑面的冬奥会会徽出现在人们眼前。2014年第二十二届索契冬奥会会徽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没有图像或绘制元素的会徽,索契的国际域名以十分艺术的方式直接放到会徽上,而域名下方的年份标识“2014”在巧妙的设计下,恍若索契域名的水中

倒影,与“真身”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二者与醒目的奥运五环标志珠联璧合、开创性的完全数字化,将网络域名作为代表举办地的文化特征嵌入会徽,索契冬奥会会徽浓烈的数字时代气息震撼了每一个人。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则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

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欢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

则将汉字“飞”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在具有动感和力度的同时,形象化地表达了轮椅等冬残奥会特殊运动器械形态。其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下半部分柔美圆润,寓意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

得圆满成功。紧随北京2022年冬奥会临近的脚步,我们期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在冬奥赛场上放飞青春与梦想!(改编自黄玉迎《冬奥开启五环标志入会徽历史》)材料二:由于没有夏奥会项目普及性强,长期以来,冬奥会的关注度一直

不够高,只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不过,正因为传播范围小、参加人数少,冬奥会开幕式的形式比较灵活,容易有所创新。尤其一些创新举措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推出后,为夏奥会开幕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52年第六届奥斯陆冬奥会上,

第一次由女性宣布开幕,同样的情况到1976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上开始出现;1960年第八届斯阔谷冬奥会上,比赛首次在开幕式次日进行,夏奥会实行这一规定是从8年后的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始的;1972年第十一届札幌冬奥会上,第一次增加了裁判员宣誓环节,随后,同年举行的慕尼黑夏奥会开始实行;1976年第十二届

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式举办时,第一次由两位运动员点燃了主火炬,同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上也借鉴了这一做法;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上,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首次使用了奥林匹克会旗,这个流程随后出现在同年举行的洛杉矶夏奥会上;2004年雅典夏奥会水中点燃五环的场景让很多人记

忆犹新,其实,在2002年第十九届盐湖城冬奥会开幕式上已有类似场景,只不过当时是冰上点火罢了。在早期的冬奥会开幕式上,并没有文艺演出这一形式,除奏乐环节外,人们感受更多的是仪式的程序化。1976年第十二届因斯

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式上,9名旗手在10名鼓手的伴奏下整齐划一地展示了民族舞蹈的魅力、1988年第十五届卡尔加里冬奥会上,1100多名儿童表演了团体操,他们在场内组成美丽的图案,向世界宣扬冬季运动的魅力和

奥运传承精神。这个时候,文艺演出早已不再是仪式的陪衬,而是冬奥会乃至奥运会开幕式的主角,每届大型“秀”都伴随了观众对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期待。(摘编自贾晓燕《夏奥开幕式很多创意来自冬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支奥运会会歌,《奥林

匹克圣歌》刚开始并没有被国际奥委会认定为官方会歌。B.奥运五环标志和奥林匹克旗直到1914年才被正式确定为奥林匹克标志,这与现代奥运会诞生时间并不同步。C.从第二届圣莫里茨冬奥会开始,五环成为了奥运会会徽的“标配”,但会徽依旧可以设计出自己的特色。D.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

热窝冬奥会首次使用奥林匹克会旗,这对同年举行的洛杉矶夏奥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夏奥会而言,冬奥会的传播范围有限,参加人数不多,其观众影响力要小得多。B.冬奥会开幕式的举办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夏奥会开幕式上有不少

创意都来自冬奥会。C.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文艺演出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重要性超过了程序化仪式。D.进入新世纪之后,冬奥会会徽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还开始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3.下列有关北京冬奥会的说法中,与材料内容相冲突的一

项是()A.北京冬奥会仪式火种台的燃料是丙烷气体,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体现了环保办奥运的理念。B.北京冬奥会会徽下方的“BEIJING”印鉴设计汲取了中国剪纸的特点,与会徽整体风格相统一。C.北京冬奥会配套建设了

±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将100%使用绿色清洁电能、为奥运首创。D.北京冬奥会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对鸟巢进行改建,这是冬奥会首次主动拥抱数字时代。4.会旗、会徽和会歌是奥运仪式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它们内涵丰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请概括当代

奥运会的这些通用元素成为官方“标配”的过程。5.一群国际交流生来北京光明中学交流,其中有人对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会徽的内涵不太了解,作为光明中学的学生,你将如何讲解?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消息丁玲“老太婆,厨房

里去吧!”她的小儿子阿福爬完了吊梯从那门洞里钻了进来。跟在他后面爬进来的,又是那个穿灰短衫,胁里夹着一件卷着的长袍的人。儿子没有望她,脱下蓝布褂,坐在床上,一边让那人坐。老太婆懂得又是那回事了。自从有了这回事以来,儿子就变得高了一点儿似的,更不把娘看得起。在她的心上,悄悄罩上了一层

被漠视的悲哀。她卷起那堆破布,望了望那人,便弯腰走出去了。可是她没有到厨房去,却在吊梯边爬进另外一个门洞,一间小到只能睡一个人的阁楼。老太婆听着他们已经开始,便屏住气用心听着,一点儿也不心躁,耐心地注意着前楼上。天色黑了下来,家家

都在弄夜饭,柴的烟,劣等的油烟,在每家飞腾,氤氲在几条弄里,慢慢向上升,飘去了。可是那小阁楼,却没有通气的地方,旧的烟塞在这里,新的烟还窜了来。老太婆忍不住不断地呛了起来,“咳咳咳咳咳……”“你娘病了吗?咳得这样狠!”阿福便大声说:“老

太婆!叫你下去!这样热,躲在那里做什么?”她晓得他们在嫌她了,却偏不下去,用一块布抵着嘴,让眼泪鼻涕流满脸上。她要听他们说一些什么。过了好一阵,那个人才走。阿福走到厨房找冷饭。老太婆便也从那黑洞里爬了出来。“老太婆,你病了吗?”坐在后门口,抱着小狗子的媳妇,和正在装饭的阿福都同时问了。“哪里?我

满好的呀!”在她满脸的皱纹里,在她的声音里,充满了从心上漾出来的满足的高兴。儿子和媳妇都上厂去,她一人又坐在原地方补短褂。一边补着,一边觉得有点儿不安,有一些话,总想找个人谈谈,而且总想做一点儿什么才好。可是找什么人呢?一个人很苦闷地

又坐了半天,心里面总没有把这事放下。后来连自己也不觉得怎么就走到后弄的王婆婆家了。王婆婆正在用木盆洗衣服。她站了半天,同她说了几句闲话之后,便忍不住问了:“你还记得之前到恒丰里去吃饭的事吗?”“哪里会忘记,大伙儿烧,大伙儿吃,只要是穷人都有份,我说要长远那样就好了。”“你知道那是什么人拿出钱来的

吗?”老太婆故意认真问着。“怎么不晓得?都说是一个姓刘的拿出来的,后来被赶跑了啦!”“姓刘的,他哪里有钱?有钱的人肯做这种好事吗?那不晓得多给我们几个工钱还好些。这个钱是……”老太婆说到这里,便慎重地把声音放低了慢慢说了出来。“哦!……”王婆婆惊诧起来了,“那这是个什么人呢?”“不是一个人,是好

些,说是有100万个人大家拼拢来的一笔大款子,特为我们汇来的。因为东洋人打上海,我们不替东洋人做工,饿饭,所以才说是烧饭大家吃啦!帮穷人的。”“难怪!这样才讲得过,穷人帮穷人,我说呢,那姓刘的又不是傻子。老

太婆你,从什么地方听来的?”“从前也睡在鼓里的。可是我听见了啦,说是他们打了胜仗,在商量送东西……”“这是应该的,他们既然帮我们,我们也得帮他们……”王婆婆自以为是地这样说。于是两个老太婆就商量着买什

么东西。只是都只能拿出几个铜板,买什么都不够,于是又愁倒了。后来还是王婆婆主意多,她说再邀几个老太婆就容易啦。现在有了新鲜事做啦。三个老太婆去买布,两个老太婆去买线;红布放在怀里,像宝贝似的捧回来了。什么都安排好了,十几个老太婆围在一块,可是又有人说要钉花,她看过别人

的,也是钉了花的。是的,既然东西是送人的,就总得合式,于是又拼了钱,派人再去买黑布。东西做成了,把东西卷好,大家又说到一些希望来了。说得忘了神,就像真的上海的世界变了一样:一天只做七个钟头工,加了工资,礼拜天还有戏看呢,坐包厢,不花钱……隔天,儿子同那人又

来了。老太婆听到他们的脚步声,心就跳起来,在补着衣服拿着针的手,也微微制止不住地抖着。她抬头去望那人,那人正望着她,非常和气的。她好像有了一些勇气似的,决然地从怀里把那包东西拿出来递过去,她说道:“这是送他们的,请你转交去……”“哪个?……”那人接过来东

西。“他们!你们常常讲的,我们晓得的……”“哦……”那人有点儿明白了。“14个老太婆拼拢来的,一点儿意思……”纸包在那人手里打开来。他欢喜得笑了。阿福也惊奇地叫着:“老太婆!是你们自己做的吗?……”“是的……”她欢喜和着骄傲,有点

儿抖起来了。她忍不住又咧开了嘴。“呀!你们真好,我一定替你们交去,还告诉他们这里的老太婆都自动地送东西,爱护他们,希望他们胜利……”“呀,真好!老太婆们也组织起来了呀!”那个人快乐地说着。老太婆心里满怀着愉快,在梯口掉过头来看,她们那东西,铺在板凳上的,红的上面又钉了黑花的,放着无限的光辉

。1932年6月[注](有删改)[注]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对进步人士进行迫害,同时也进行了文化“围剿”,对进步文化进行打击。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福之前就

对老太婆不好,自从有了“这回事”,更加看不起她了,她也因此感到了悲哀。B.老太婆明明知道儿子不想她听,却偏偏流着眼泪鼻涕也要偷听,表现了她对信仰的执着。C.十几个老太婆聚集起来凑钱准备礼品,说明大家都怀有感恩之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D.儿子和媳妇都

上厂去了,老太婆找到了王婆婆,是因为她有些无聊,总想找个人闲聊。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表现老太婆高兴的心情,写“在她满脸的皱纹里”,写她“忍不住又咧开了嘴”,画面感非常强,就像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B.老太婆是小说人物之间的纽带,她一方面从自己儿子

处听来消息,一方面将消息告诉给其他人,一方面又将东西交给“那人”。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主次分明的三件事,发生在老太婆家里的两件事较为详细,另一件事则较为简略D.结尾处红布黑花“放着无限的光辉”,

表现出老太婆为“他们”做出贡献后的高兴心情,也暗指老太婆们的思想闪耀着光辉。8.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9.这篇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充满神秘色彩。请结合文本指出并赏析。(6分)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梅开庾岭为香国

①2012年1月下旬,我们全家决定到南雄梅岭去赏梅花。②梅岭,又称大庾岭,岭南岭北遍布梅花树,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暗香浮动,成了梅花的世界。因此梅岭自古便以“梅开庾岭为香国”闻名于世。③其实,梅岭的出名并不仅

仅因为这里盛产梅花,还因为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梅关古道”。梅岭自越人开发后,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古道开通以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直接推动了岭南经济的发展;其次,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就曾经率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

了3年的游击战争。④历代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梅花诗作,请名家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我们在此处驻足良

久,细细品味,似乎有股高洁清新的芬芳扑鼻而来。我最感兴趣的是陈毅写的《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一种舍生取义的凜然正气油然而生,梅岭也似乎变得更加神圣高洁!⑤我们一家人沿着一条不很宽的水泥路徒步上山。忽然,外孙在前方大喊:“外公,快来看梅花哟,好多的梅花!”我们顺着声

音朝前走去,拐过山角,果然见到前面的山坡长满了梅树,梅树上不见叶子只见梅花,朵朵在枝头凌风绽放。阵阵寒风吹来,满山梅花随风摇曳,空气申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可惜对于它们的品种名称,我是一个也说不上来,只记得

毛主席有一首《卜算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还有刚才在碑林看到的何香凝咏梅诗“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这两首诗词贴切地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难怪有

人主张把梅花定为“国花”。⑥女婿让我给他讲讲古道历史,于是我信口开河,讲起了古道的点点滴滴。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车马不通,人烟稀少。古道最初设关始于秦朝,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唐朝时候,宰相张九龄路过此地,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

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诏由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因工程浩大,张九龄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完工。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当时的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道的功绩,在道旁建

有“张公祠”和“夫人庙”。⑦夫人庙内供奉的这位夫人就是张九龄的侍妾威宜芬。传说张九龄主持开凿扩展梅关古道,连开七七四十九天,工程毫无进展,白天凿开的石头,晚上又自然合拢。一白发老翁告知他是山神在阻挠,需以孕

妇之血祭祀。戚宜芬见丈夫愁眉不展,问知缘由,当日深夜,她披衣起床,冒着凛冽寒风,走到梅岭山巅的巨石旁,手提长剑,撩衣袒胸,口中叨念:“皇天在上,我乃张九龄侍妾戚氏,身怀六甲,因梅岭道开凿月余毫无进展,若皇天布灾,愿将妾命

献祭皇天。”遂举剑剖腹而死。从那天起,凿开的石头再也不会合拢了。经过两年的努力,梅关古道终于开通了。为纪念戚宜芬的献身精神,人们在南山脚下建起了夫人庙,感戴成夫人的功德。⑧我们继续前行,离山顶不远,有一株青枫树,树下立一石待,上书“东坡树”三字。传说苏轼因新党重新执政被贬惠州,途经梅岭,回首

北望,不觉悲从中来,便在关楼大树下的茶亭歇息。卖茶老翁见苏轼愁眉不展,便询问原委。苏轼据实相告。老人指着茶亭前的一棵大松树说:“苏大人不必忧伤,您看,这棵松树是我20岁时种的,被雷劈过几次,它还是那么粗壮!”又说:

“苏大人光临岭南,是岭南的福气啊,以大人高才,在岭南云游些日子,再回江南,一定鹏程万里!”苏轼听罢摇手,并给老人写《赠岭上老人》一首:“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亲手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谁知老翁亦通文墨,立即和诗一首:“岭

头卢老一炉灰,长短根茎各自栽。轻贱已消先世业,知君海上去仍回。”⑨苏轼揖别老人以后,宿于山下龙泉寺,心中怏怏,复又作诗《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⑩离开梅岭七年后,苏轼获救北归。

他二上梅岭,来到青枫树前,只见茶亭仍在,人去亭空,不禁老泪纵横,吩咐随从拿出笔墨,将《赠岭上老人》写在一亭柱上,然后在另一亭柱题上《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题罢,神情庄重地向青

枫树长鞠一躬,喊了一声“归去来兮!”便举步北上。后人便把这棵青枫称为“东坡树”。⑪我们来到梅岭北侧一座新建的观景台上,遥望山下的江西省大余县,但见阡陌田畴碧波万顷,青山绿水重峦叠嶂,县城内高楼林立,沐浴在初春的阳光之下一切的一

切是那么宁静和自然,那么生机勃勃。⑫遥想当年梅岭古道人声鼎沸,肩挑马驮,是何等的艰辛!如今,高速公路穿过梅岭,从广东南雄到江西大余,不需半个小时即可到达,真是“天堑变通途”啊!想到此,我禁不住心血来潮,东施效颦赋诗一首:远上庾岭山径坷,雪后寒梅花更多。脚行古道怀贤相,眼观

苍松叹东坡。遥想往昔人似蚁,喜看今日车如梭。古今多少兴衰事,化作一曲大风歌。(取材于蓝诗传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暗香浮动”源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梅花神清骨秀的气韵。B.“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大学

》《中庸》《论语》并称“四书”。C.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北宋陆游的同名作品异曲同工,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D.苏轼,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毛泽东、何香凝的咏梅诗真切地赞美了梅花的品

质,因此有人主张定梅花为国花。B.梅关古道于秦代开始设关,唐代进行拓展开凿,现代开通高速公路,天堑变通途。C.戚夫人以身献祭皇天的传说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献身精神。D.苏轼途经梅岭的前后两首赠诗,内容和心境大不相同,由懊丧消沉变为旷达乐观。3.下列为“梅关古道”写的三

副对联,你认为哪一副最好?请结合原文和对联的知识,说明选择理由。(5分)①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②梅展古今文化兴盛关通南北繁荣经济回面不③梅香百里,花拒左迁客关锁千崖,风迎开路人4.本文题目“梅开庾岭为香国”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认为其中有哪些含义?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5.

文中苏轼赋诗道:“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请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或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诗的认识。(6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吃紧奚同发一直到半夜三点没合眼的叶昆,突然决定,天亮去红石崖。地处太行山麓中段沟谷

之间的红石崖,山势险要,葱郁的树木下,是色红如血的岩石,有些地方万仞如瀑,裸露的石线似霞光万道。陪同的县长昨天就说,山贵一直不肯搬出,甚至为他介绍了女人,也坚决不走。硬搬!自己又回来。这样两三年出出进进,大家认了,就他一个人,由他去吧!他靠什么生活?叶

昆问。拉弦子走村串峁,这一带熟门熟户,都会给他一些米面菜蔬。有时逢集,拉弦也能换几个零用钱。人传他曾是八路军情报员,但一直没落实,无法给子照顾。阳光很好,鸟鸣花香。沿盘山石阶,叶昆边走边喘,突然见到那种藤蔓,便让警卫削了一根用做拄棍。一行人劝他还是别去了,叶昆笑言,当年在这打过三年仗,许多山路比

你们这代人还熟!日晌,来到红石崖村口,麻雀穿梭,野雉飞翔。远远望着那个遍身绿苔的石碾盘,叶昆泪水模糊了。当年,小鬼子曾在这碾盘上杀害了两名交通员,残忍至极…….突然响起二夹弦,悠扬曲折,似风凰翩翩,像莺歌私语。石板、石块搭就的小屋前坐着盲艺人山贵

,县文联主席轻声对叶昆介绍,这一段是《大帘子》,说的是梁祝隔帘相会……正当大家沉浸在曲乐与唱词之中,盲人突然用手拉断一根弦,剩下的三根弦被他挑得一震一响,铿错分明,时不时,还踩一下绑在小腿外侧的梆子,"啪"的清脆一响。随行密码专家凑近叶昆说,曲子似乎在呼叫,构末构木,并说他

的名字叫红。叶昆便扯起嗓子喊唱山曲,加杂嗨哟海哟的号子,或高亢或低沉,尤其各种硬停顿,弄得明显跑了调,像刚学语的孩子只会半句话,令一行人想笑又不敢笑。密码专家明白,叶昆在告诉对方,石磨在村东,枣树在西,磨旁还有一棵柿子树。盲人侧着左耳倾听,眨着那双失明的眼睛,表情与昨

日相见时明显不同……盲艺人山贵,叶昆找了好几年。折腾了三天半,昨日下午,一行四人赶到太行山下县城招待所,颜受颠疑的叶昆哪有心情休息,根本不听县领导劝说,服了一把各种药剂,便急匆匆要见人。他与山贵在战争年间有过特别的接头,此时再见,一眼便认出对方。他激动地拉着山贵的手说∶"

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我吗?"对方把耳朵侧向他,迟疑地说∶"你,你是?""我是叶昆,叶昆,当年太行山交通员。咱俩在红石崖见过,你跟你哥一起送情报来……"盲人的脸部肌肉抽动了几下,喃喃自语;"交通?跑马车,还是驴车?"叶昆的笑僵住了,果如来前预料,对方毕竟是盲人,不可能记得他的相貌,

如何证明当初见过面成为关键。盲人自语般嘟嘟,石磨的柿树,又结柿子了。有人笑,有人对叶昆轻语,这瞎子脑子有时糊涂,常说些别人不明白的话。盯着山贵,叶昆突然来了一句∶"吃紧!"盲人的头瞬间敏锐地扭向他。叶昆再次说∶"吃紧!"这是当初第一次见面的

接头用语。山贵也说了一句"吃紧",便不慌不忙左手摸索身后。有人搬来椅子,另一人跟叶昆耳语,又要拉曲了,不管见了谁,都这样。瞧,又来了……脚下梆子一响,盲人自顾自唱起。县文联主席忙介绍,拉的《站花墙》,说的是杨二舍与娃娃亲美蓉长大后相认的故事……曲终,虽

然叶昆再次激动地握着盲人的手说"我就是,我就是",对方却淡然收起二夹弦和踩板,不再言语。叶昆百思不得其解,接头人牺牲前告知他的接头细节都是对的,山贵怎么就不相认呢?他只能叹了一声,让县里先安排盲人住下。他对随行人员解释,当年八路军借用

一个盲人交通员,在太行山日本人眼皮底下凭拉唱曲子传递情报,这种曲子的快慢轻重很有讲究,跟电报密码类似。搞情报接头必须万无一失,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重大失误,许多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晚饭也没胃口的叶昆,双眉不展,半夜无眠,终于想起要回到原

有的环境,让往事再现……红石崖的空气清新且富有山野之味,此时盲人自娱似的一曲终了,叶昆手中的木棍往地面咚咚敲了三声,然后拖着木棍重重地画了个圈。他欣慰的是,山贵听得非常仔细。当他脚尖、脚后跟变化着触地

的点击声响过,山贵的两只盲眼盯着他,突然说∶"吃紧!"如释重负,叶昆边喊"吃紧"边快步迎着与盲人拥抱在一起。事后,从盲人踩板内侧的一线木纹处挑开,缝隙里有片拇指长的纸条……这是育艺人山贵的最后一个任务。哥哥途中落崖身亡,几年过去,都说建立了新政府,可失去联络员的他,仍在等

那个接头人。比刻,山贵嘴里念着"吃紧",一脸开心的笑,单纯得像个孩子。事后破译,纸条标注的是八路军转移时埋藏的一个装备库。警卫员不解地问叶昆是怎么做到的,他笑着摇摇手中的藤棍,抬抬脚,伸伸布鞋说,招待所的地毯不对。盲艺人并没有跟叶昆

走,他说,虽然老了,但要去我那个叫槐花的女人。(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山贵最后一次任务的接头人,叶昆的身份被山贵反复试探,可见山贵的谨慎和所传递的情报十分重

要。B.山贵是个盲人,叶昆用的接头方式没能与山贵的对上,这些因素造成了叶昆在县城招待所没有得到山贵认可。C.当年小鬼子在石碾盘的血腥行为,使在此斗争形势下形成的情谊弥足珍贵,这也是叶昆多年寻找山贵的原因之一。D.山贵拉的曲子——《大帘子》和《站花墙》,是山贵在向接头人表明他的等待,传达出

对早日完成任务的渴求。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对红石崖的景物描写,写其色交代了红石崖名称的由来,写其形又显示了情报传递环境的险恶,山贵的哥哥为此献出了生命。B.叶昆的随行人

员不是可有可无的安排,他们的介绍为叶昆寻找山贵提供了线索,叶昆也可通过他们引起回忆,补充完善故事情节。C.小说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展开,先写叶昆去红石崖见山贵,再写两人在县城招待所相会,这样的情节安排脉络清楚,有较强的

时空层次性。D.这篇小说呈现双线结构的特点,叶昆的坚持寻找是明线,山贵的漫长等待是暗线,这两条故事线相向而行,最后在红石崖交汇。8.小说多次出现的照应,使小说"闲笔不闲"。请列举两处并加以说明。(4分)9.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了这篇小说,大家对小说以"吃

紧"为题产生了争论。反方认为"吃紧"在小说中出现次数有限,只是山贵与叶昆相认的一个暗语,不适合做标题。请你代表正方,结合文本,列举反驳要点。(6分)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308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D.“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首次使用奥林匹克会

旗”表述与原文有出入,原文为“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上,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首次使用了奥林匹克会旗,这个流程随后出现在同年举行的洛杉矶夏奥会上”,只是在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首次使用了奥林匹克会旗。故选D。2.A.“相较夏奥会

而言,冬奥会的传播范围有限,参加人数不多,其观众影响力要小得多”于文无据。原文为“不过,正因为传播范围小、参加人数少,冬奥会开幕式的形式比较灵活,容易有所创新”说的是容易有创新,并没有说“观众影响力要小得多”。

故选A。3.D.“这是冬奥会首次主动拥抱数字时代”说法有误。原文“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现代感扑面的冬奥会会徽出现在人们眼前。2014年第二十二届索契冬奥会会徽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没有图像或绘制元素的会徽,……,二者

与醒目的奥运五环标志珠联璧合、开创性的完全数字化,将网络域名作为代表举办地的文化特征嵌入会徽……”可知北京冬奥会不是冬奥会首次主动拥抱数字时代。4.①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上,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首次使用了奥林匹克会旗。②奥林匹克会徽中的五环标志是顾拜旦于1913年设计完成

,并于次年被确定为奥林匹克标志,1928年开始历届冬奥会会徽上,五环标志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③1896年4月6日,第一支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奏响,直到1958年国际奥委会才最终确定将第一届的《奥林匹克圣歌》作为奥运会官方会歌,1960年第八届期间谷冬

奥会上,《奥林匹克圣歌》首次作为官方会歌出现,并从此成为奥运会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北京冬残奥会会徽设计则将汉字‘飞’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在具有动感和力度的同时,形象化地表达了轮椅等冬残奥会特

殊运动器械形态。其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下半部分柔美圆润,寓意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圆满成功。现代文阅读II6.(3分)C【解析】A项,“阿福之前就对老太婆不好”的说法于文无据,且根据小说第二段,“看不起”只是老太婆的猜测,

并非是实情。B项,“表现了她对信仰的执着”错,言过其实,老太婆的行为表现出的是好奇。D项,老太婆想找人“闲聊”,并非完全是因为无聊。另,“闲聊”亦错,老太婆是想把心中的事说出来。7.(3分)C【解析】三件事的着墨较为平均,并没有主次之

分。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在“天色黑了下来”,到处充满“柴的烟”“劣等的油烟”的贫民大众的弄里。②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在这种油烟弥漫却又没有通气的地方的环境中,老太婆忍不住地咳嗽起来,引起了两人的注意。③有助于塑

造人物:衬托出老太婆偷听两人说话时的耐心与执着。(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9.①小说多处设置了悬念,如没有说明老太婆到底听到了些什么,没有正面叙述恒丰里吃饭的事情,没有具体指明“他们”是谁,红布黑花到底

要送给谁等。②这些悬念一方面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无法明说;另一方面也自然使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步步设悬,引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C[应为“南宋”。]2.A[结合文意可知没有因果关系。]3.答案示例

选第一副。它符合对联写作的要求,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内容上上联凸显了古道特点,即遍开梅花,梅花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它的精神更激励人们不断前行;下联突出了梅岭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一道天然屏障。(或:否定二、三副亦可。第二副,在

内容上虽然突出古道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古道的作用,但不符合对联仄起平收的规则,另“文化兴盛”与“繁荣经济”对仗不工。第三副,“拒”字使用错误,不合文意。)【共5分。选第一副给1分;说理由时从对联格式角度正确解读给1分,从内容上正确赏析给

3分。】4.答案示例:含义:①庾岭之上冬日遍开梅花,暗香浮动,不仅成为梅花的世界,一片芬芳,且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闻名世界;②梅花具有高洁的品质,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③辈辈与庾岭有着历史渊源的中华儿女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顽强不屈、勇于奉献、坚忍乐观的精神令人崇敬;

④如今我们去赏梅,看到庾岭迎来它新的发展机遇,感到振奋欣喜。表达效果:以此为题统摄全篇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语言具有诗意,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梅开香国这一动人景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共6分。含义和表达效果各占3分,含义答出其中三点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

情给分。】5.答案略。【共6分。诗句解释正确给1分,观点明确给2分,能联系社会生活或阅读积累进行阐释论证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现代文阅读II6.(3分)C(A项,叶昆并不是山贵最后一次任务的接头人,接头人应是“红”。B项,山贵不认可叶昆的原因是招待所的环境和红石崖不同。D项“

传达出对早日完成任务的渴求”错,这不符合人物坚忍的性格特征。由叶昆对随行人员的解释可知曲子是情报接头的方式。)7.(3分)C(小说并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展开,招待所相会在前,红石崖在后。)8.(4分)①叶昆让警卫员削藤蔓为拄棍看似闲笔,实则和叶昆在红石崖地面上用拄棍

敲击划圈和用脚点击相照应;②山贵在招待所的嘟嘟自语看以闲笔,实则是在试探叶昆,而叶昆同样用怪异的形式喊唱与之相照应;③山贵的“踩板”(“梆子”)看似闲笔,实则和叶昆从“踩板”里取出情报相照应;④政府介绍的“女人

”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山贵必须完成任务才去找“槐花”相照应。9.(6分)①“吃紧”不仅是两人接头暗语,也是当时血雨腥风的写照;②“吃紧”连接两人两次沟通,使全文结构浑然一体;③在和平年代还用“吃紧”接头,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深化了小说主题。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536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