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64.82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ff1b83a4c07239d5acd9d34b6d0b5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我们粗略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
作梳理,就会发现,尽管不同的诗歌类型具有不同的载事能力和叙事方式,但都与“事”有着不解之缘。感事、纪事、述事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之所以未将诗歌流于“记叙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体叙事的“审美化”。以事表情,化事为境,通过叙
事丰富诗歌的情感表现和诗境空间是诗体叙事的美学导向。诗歌不仅有在场的“情”与“事”,还有不在场的“情”与“事”,两者共同影响着诗歌的美学意蕴;诗歌不仅有“记事”与“言情”的功能区分,更多的还是“以事表情、挟情叙事”的审
美交融。为了更通透地认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审美特质,我们需要把“诗歌叙事”放在一个在场与不在场共同营构的审美语境中,分析“情”与“事”相互交织,“抒”与“叙”分工合作的诗学内涵。根据诗歌文本中“事”与“情”的
在场与否以及抒叙倾向,我们将诗歌分为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等。“感事诗”经常又被称为“抒情诗”,原因在于事在诗外,诗中或有情有事、或情大于事,甚至有时看不到事,诗中所抒之情、所叙之事皆是受到诗外之事的强烈刺激,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
变形。隐喻假借、寓言故事、景象碎片等都是经常出现在此类诗歌文本中的叙事方式。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
苍天,来下谢少年。”诗中看似散漫无章的景象碎片、人生感慨、寓言故事之所以能意脉贯通又情深境邃,不得不归于诗人身世经历的无形介入。曹丕继位掌权后,立即将曹植的“至交”杀害,曹植却因争立失败而无力相救。高树悲风、海水扬波承载的是满腔的悲愤怨恨,“利剑不
在掌,结友何须多”隐含着诗人痛苦的人生经历,“拔剑救雀”的故事分明就是诗人幻想出的利剑在手、救友于危难的感人画面。中国古典“感事诗”很少呈现出完整、清晰的故事脉络,其“语言次第”也经常会散漫无章,其人物形象也会时常被人为
地物化变形,但这并不能影响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意味。重要的一点就是诗外之事与诗内之情、之事的参互成文,让诗歌“因事起情,事为情用”,虚实贯通,深沉含蓄。“纪事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史”的意味,但并不等同于“史”。历史叙事力求直接、客观、简要,事外之情的介
入势必会影响到历史记录的客观性、真实性。而“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诗中事大于情,叙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不露声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
二):“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这首题为“遣怀”的悼亡诗,却没有一字直抒感怀之情。信中所描述的只不过是“读信”的事象,然而读来感人至深。诗人与亡妻生前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意营构成浓郁的情感语境,使得诗中所叙之事都饱蘸着诗人的思念之情。宋代文论家魏泰说:“诗者述
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寄情于事,以事表情,以鲜活的事象触人耳目,以潜隐的情感击人内心,往往会令诗歌韵味更加绵长。“述事诗”所叙之事可
实可虚,所表之情可切身切己,也可切人切物,有着相对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诗中载事载情,有叙有抒,诗外亦有情有事,诗境开阔。与西方以时间顺序或因果逻辑来叙事的长篇史诗不同,中国古典“述事诗”大多是切取自身经历的一个事件片段,以“
镜像式”的叙事方式将“一时、一事、一情、一景”合成一片,再以“蒙太奇式”的组接方式连缀成篇的中短诗篇。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对“此时此地、此事此人、此情此景”的在场性呈现,以及从在场通达不在场的蕴藉性生成。清代文学家翁方纲就提到:“所谓置身题上者,必先身入题中也;射者必入彀而后能心手相忘
也。诗必能切己、切时、切事、一一具有实地,而后渐能几于化也。”翁氏所谓“实地”即“在场”,没有在场的切己、切时、切事的切身体验,诗中之事很难生情化境。除了上述“自传切片式”的述事诗之外,还有一种“故事型”的“述事诗”,诗歌多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对人物及事件做尽可能完整、详尽的叙述,情节跌
宕起伏、人物形象突出。诗中故事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审美空间。叙述者尽可能地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引人入胜,读者往往因鲜活的故事而意往神驰,作者、故事、读者因此神交在一个虚构的审美空间中,并可能不断向现实空间延伸,达致物我两忘、融会贯通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无论是感事诗、纪事诗,还
是述事诗,我们很难以诗中情与事的比重多寡来分析其属于“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无论在场的是怎样的事,情感总是诗歌叙事的审美导向,无论在场的是怎样的情,其背后总会有让人动情的事,情不虚情、以事表情、挟情叙事、情事交融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不二法门。(摘编自张晶李晓彩《以事表情化事为境——论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化叙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看,几乎所有的诗歌类型都含有或隐或显的叙事成分。B.以事表情、化事为境的审美化叙事,是中国古典诗歌区别于记叙文的重要因素。C.感事诗抒情含
蓄,蕴藉深沉;隐喻假借、寓言故事、景象碎片都是感事诗常用叙事方式。D.纪事诗与述事诗的内容都以叙事为主,前者所叙之事为实,后者所叙之事则可实可虚。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感事诗,了解诗人所处时代,所经历的
事,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明晓诗歌的妙处。B.不露声色的“零度纪事”才能使诗歌韵味绵长,而直抒胸臆的诗歌则余味不足。C.纪事诗不同于历史,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叙事的繁简不同,情感的介入与否不同。D.中国古典述事诗重视在场性切身体验,这决定了其采用的叙事方式迥异于西方史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作与诗歌类型对应正确一项是()A.《诗经·氓》——纪事诗B.《离骚》——感事诗C.《春江花月夜》——述事诗D.《孔雀东南飞》——纪事诗4.文章是怎样做到把不同的诗歌叙事类型介绍得深入浅出的?请结合文本加以说
明。5.王夫之曾批评杜甫的《石壕吏》诗味寡淡,“于史有余,于诗不足”。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案】1.C2.B3.B4.①着重突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典型特征:抓住诗中情与事的在场与
否及抒叙倾向,区别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鲜明特点。②举例论证:以典型诗歌为例,如列举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将不同的诗歌叙事类型介绍得更为通俗易懂。③引用论证:引用宋代文论家魏泰,清代文学家翁方纲的论述,进一步强调不同
类型诗歌的叙述特征,增强说服力。5.不同意。①杜甫的《石壕吏》属于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看似不露声色,实则以事表情,含蓄蕴藉。②《石壕吏》的叙事虽偏于纪实,却在看似无情的纪事中,寄寓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博大的情怀,诗
韵绵长。【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抒情含蓄”错。从第三段来看,“感事诗”又被称为“抒情诗”,诗歌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可见感事诗并非都是“抒情含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
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不露声色的“零度纪事”只是纪事诗的叙述方式,并非使诗歌韵味绵长的唯一方式;“直抒胸臆的诗歌的则余味不足”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叙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
、不露声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以及“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A.《氓》中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并非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并非纪事诗。C
.《春江花月夜》并无相对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非述事诗。D.《孔雀东南飞》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对人物及事件做了完整、详尽的叙述,属于故事型的述事诗。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
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者在文中说“根据诗歌文本中‘事’与‘情’的在场与否以及抒叙倾向,我们将诗歌分为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等”,此后则分别针对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这几种诗歌类型进行了具体介绍。而想要让读者区分清楚几种诗歌
类别的具体特征,作者在写作时着重突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典型特征。如介绍感事诗说“原因在于事在诗外,诗中或有情有事、或情大于事,甚至有时看不到事,诗中所抒之情、所叙之事皆是受到诗外之事的强烈刺激,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
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强调“情”,介绍纪事诗说“事在诗内,情在诗外,诗中事大于情,叙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不露声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强调“事”,介绍述事诗说“所叙之事可实可虚,所表之
情可切身切己,也可切人切物,有着相对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强调“事”的相对完整。这其中,作者都抓住诗中情与事的在场与否及抒叙倾向,区别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鲜明特点。原文中,根据“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诗中看似散漫无章的景象碎片、
人生感慨、寓言故事之所以能意脉贯通又情深境邃,不得不归于诗人身世经历的无形介入”“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这首题为‘遣怀’的悼亡诗,却没有一字直抒感怀之情。信中所描述的只不过是‘读信’的事象,然而读来感人至深”可知,作者在论证时用了举例论证
,以典型诗歌为例,列举曹植的《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感事诗的特征,用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来论证纪事诗的特征,将不同的诗歌叙事类型介绍得更为通俗易懂。根据原文“宋代文论家魏泰说:‘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
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寄情于事,以事表情,以鲜活的事象触人耳目,以潜隐的情感击人内心,往往会令诗歌韵味更加绵长”可知,作者引用宋代文论家魏泰的话,强调诗歌直抒胸臆方式存在的不足。在介绍述事诗时,作者在“文学家翁方纲就提到:‘所谓置身题上者,必先身入题中也;射
者必入彀而后能心手相忘也。诗必能切己、切时、切事、一一具有实地,而后渐能几于化也。’翁氏所谓‘实地’即‘在场’,没有在场的切己、切时、切事的切身体验,诗中之事很难生情化境”引用了清代文学家翁方纲的论述,并加以阐释。这些引用论证手法的运用,都进一步强调不同类型诗歌的叙述特征,
增强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原文给出理由。杜甫的诗歌往往被冠以“诗史”,对此再结合原文“‘纪事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史’的意味,但并不等同于‘史’”以及“而‘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诗中事大于情,叙
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可看出,杜甫的《石壕吏》属于纪事诗。对此,就可结合纪事诗的优点对杜甫的《石壕吏》加以评判,如可结合前者以及“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不露声
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说明杜甫的《石壕吏》属于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看似不露声色,实则以事表情,含蓄蕴藉。此外,结合杜甫本人的人格精神以及诗歌《石壕吏》的主旨情感可知,杜甫在诗歌中寄寓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此,可结
合原文“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寄情于事,以事表情,以鲜活的事象触人耳目,以潜隐的情感击人内心,往往会令诗歌韵味更加绵长”对于王夫之批评杜甫的《石壕吏》诗味寡淡的评价予以反驳,说明《石壕吏》的叙事虽偏于纪实
,却在看似无情的纪事中,寄寓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博大的情怀,诗韵绵长。(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枫木坳①沈从文到了河坎上眺望对河,虽相隔将近一里路,夭夭眼睛好
,却看得出枫木坳上祠堂前边小旗杆下,有几个过路人坐在石条凳上歇憩。几天来枫树叶子被霜熟透了,落去了好些,坳上便见得疏朗朗的。夭夭看不真老水手人在何处,猜详他必然在那里和过路人谈天。她想叫一叫,看老水手是否听得到,因此锐声叫“满满”②。叫了五六声,还得不到回答。夭夭心不悦服,又把喉咙拖长,叫了四
五声“满满”,这一来,果然被坳上枫木树下的老水手听到了,踉踉跄跄从小路走下河边来,站在一个乌黑大石墩子上,招呼夭夭。人隔一条河,不到半里路宽,水面传送声音远,两边大声说话听得清清楚楚。老水手嘶着个喉咙大叫夭夭。夭夭说:“满满,我叫了你
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我还以为河边扇把鸟雀儿叫!你怎不上青溪坪赶场?我以为你早走了。”“早走了?爹不让我去。我说:‘不让我去我要哭的!’爹爹说:‘你要哭,好,一个人到河坎边去哭,好哭个尽兴。’我就到河边来了。”“真哭够了吗?”“蒸的不够煮的够;为什么我要哭,我说来玩的。”“太平溪老爷杨金亭,
送了我两大口袋油板栗,一个一个有鸡蛋大,挂在屋檐口边风干了半个月,味道又香又甜,快来帮我个忙,把它吃掉。”夭夭说:“那好极了,我来帮你忙吃掉它。待一会儿我就来。”夭夭返身就走。母亲却叫住了她。“夭夭,带点橘子送满满吧。堂屋里有大半箩顶好的,你自己背去。”……河边水杨柳叶子黄布龙
冬,已快脱光了,小小枝干红赤赤光溜溜的,十分好看。夭夭借刀削砍了一大把水杨柳细枝,预备编篮子和鸟笼。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烁烁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有几个村中小孩子,在水中搬鹅
卵石砌堤坝堵水玩,夭夭见猎心喜,也脱了袜子下溪里去踹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将近坳上时,只见老水手正躬着腰,用个长竹笤帚打扫祠堂前面的落叶。夭夭人未到身边声音先到:“满满,满满,我来了!”老水
手带笑说:“夭夭,你平日是个小猴儿精,手脚溜快,今天怎么好象八仙飘海,过了半天的渡,还不济事。神通到哪里去了?”“我在溪口捡宝贝。满满,你看看,多少好东西!”她把围裙口袋里水湿未干的石子蚌壳全掏出来,塞到老水手掌心里:“全都把你!”“嗨
,把我!我又不是神仙,拿这个当饭吃?好礼物。”夭夭自然也觉得好笑。“满满,这枫木叶子好,你帮我做顶大帽子,把这些石子儿嵌上去。福音堂洋人和委员见到,一定也称赞。”两人一面说笑一面向祠堂走去。到了里边侧屋,老水手把背笼接过手,将橘子倒进一个大簸箕里,“夭夭,这橘子真大,我要用松毛盖好留
下,托你大哥带到武昌黄鹤楼下头去卖,换一件西口大毛皮统子回来。这里橘子不值钱,下面值钱。你家园里的橘子树,如果生在鹦鹉洲,会发万千洋财,一家人都不用担心,住在租界上大洋楼里,冬暖夏凉,天不愁地不怕过太平日子。哪里还会受什么连长排长欺压。”夭夭说:“那有什么意思?我要在乡下住。”老水手说:“你舍
不得什么?”“我舍不得橘子树。”“我才说把橘子树搬过鹦鹉洲!”“那么我们的牛,我们的羊?我们的鸡和鸭子?我知道,它们都不愿意去那个生地方。路又不熟习,还听人说长年水是黄浑浑的,不见底,不见边,好宽一道河。满满,你说,鱼在浑水里怎么看得见路,不是乱撞?地方不熟习我就有点怕。”“
怕什么?一到那里自然会熟习的。当真到那里去,就不用养牛养猪了。”“我赌咒也不去。我不高兴去。”“你不去那可不成!说好了大家去,连家中小花子狗也得去,你一个人不能住下来的。”两人把话说来,竟俨然像是一切已安排就绪,只差等待上船神气,争执得极其可笑。到后两人察觉园里那
一片橘子树,纵有天大本领也绝无办法搬过鹦鹉洲时,方各在微笑中叹了一口气,结束了这种充满孩子气的讨论。老水手把一大棕衣口袋的栗子从廊子前横梁上叉下来,放到夭夭背笼中去。夭夭一时不回家,祠堂里房子阴沉沉的,觉得很冷,两人就到屋外边去晒太阳。夭夭抢了个笤帚,来扫
除大坪子里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半个月以来,树叶子已落掉了一半,只要一点点微风,总有些离枝的木叶,同红紫雀儿一般,在高空里翻飞。太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静美到不可形容。夭夭一面打扫祠堂前木叶,一面抬头望半空中飘落的木叶,用
手去承接捕捉。“唉,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许多东西,譬如你问它为什么活下来,它照规矩是不理会你的。它就这么活下来了!这事信不信由你。”夭夭一面笑一面说:“满满,我听人说县里河务局要请你做局长,因为你会认水道,信口开合(河)!”老水手舞着个烟杆说:“好,委任状一来,
我就走马上任。民国以来,有的官从局长改督办,有的官从督办改局长,有人说,这就是革命!夭夭你说这可像革命?”其时坳前有马项下串铃声响,繁密而快乐,越响越近,推测得出正有人骑马上坳。当地歌谣中有“郎骑白马来”一首四句头歌,夭夭心中狐疑:“什么人骑了
马来?莫非是……”【注】①本文选自《长河》。全文共十一章,本文节选自第九章,有删改。②满满:小叔叔通称。老水手是夭夭家的远房宗亲,老年孤寡,在枫木坳祠堂守祠堂,在渡口摆渡为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夭夭和《边城》的翠翠都
是天真的少女,符合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翠翠天真中有忧郁,夭夭天真中见坦率。B.“蒸的不够煮的够”一句中“真”与“蒸”谐音异形,此处是夭夭故意曲解的回答,体现了少女的活泼与机敏。C.文中的景物描写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画面
感强烈。既渲染出静美明丽的意境,又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D.小说语言诗意灵动,又加入了湘西特色的方言,如“全都把你”等,使作品在诗意美中又透露出乡土风味。7.关于文中夭夭和老水手谈论搬橘树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一项是()A.老水手想将橘子树搬到“下面”去“发万千洋财”,是因为橘子在当地价钱低,也是他不满于夭夭一家受军官欺压。B.天夭选择在乡下住,舍不得乡下的诸多事物,表现出了乡下人的淳朴,也暗含他们对未知的社会变革感到恐慌。C.对这充满孩子
气话题,文中一老一小讨论得很认真,生动地展现出老水手有趣的灵魂和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D.老水手搬橘树的奇想与下文他对“革命”的发问呼应,都透露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传统与现代交替的历史背景中。8.《长河》在作品创作上注重“常”与“变”的错综。请结合全文,分析湘西农村社会的“常”与“变”。9.有人认为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人物对话,可以直接用作剧本台词。你认为可行吗?【答案】6C7.C8.如常之处有:静美的自然风光:温和中略带寒意的太阳光,清澈的溪口流水,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朴素的生活场景:守祠人简单的生活,隔河应答的日常
,孩子在河中嬉戏等;温暖的人情关系:老水手和夭夭两人之间彼此关爱的真情。变化之处有:社会背景中的变革因素:如福音堂洋人和委员、橘子在各地价格的不同,革命等;人们对待未知变革的态度:有隐约的恐慌,也有顺其自然的接受。9.(1)剧本的人物语言强调高度个性化、
富于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2)本文的人物对话虽能突出人物个性,但缺乏矛盾冲突,全文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不适宜用作剧本台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又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错误,文中的景物描写没有展现独特的民俗风情。故选C。【7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的.C.“生动地展现出老水手有趣的灵魂和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错误。可见老水手对夭夭平等的态度和怜爱的心理,老水手并没有“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如常之处有:静美的自然风光:结合“太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静美到不可形容”“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烁烁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可知,温和中略带寒意的太阳光,清澈的溪口流水
,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朴素的生活场景;结合“到了河坎上眺望对河,虽相隔将近一里路,夭夭眼睛好,却看得出枫木坳上祠堂前边小旗杆下,有几个过路人坐在石条凳上歇憩。几天来枫树叶子被霜熟透了,落去了好些,坳上便
见得疏朗朗的。夭夭看不真老水手人在何处,猜详他必然在那里和过路人谈天”可知,守祠人简单的生活,结合“她想叫一叫,看老水手是否听得到,因此锐声叫‘满满’。叫了五六声,还得不到回答。夭夭心不悦服,又把喉咙拖长,叫了四五声‘满满’,这一来,果然被坳上枫木树下的老水手听到了,踉踉跄跄从小路走
下河边来,站在一个乌黑大石墩子上,招呼夭夭。人隔一条河,不到半里路宽,水面传送声音远,两边大声说话听得清清楚楚。老水手嘶着个喉咙大叫夭夭。夭夭说:‘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可知,隔河应答的日常,结合“有几个村中小孩子,在水中搬鹅卵石砌堤坝堵水玩
,夭夭见猎心喜,也脱了袜子下溪里去踹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可知,孩子在河中嬉戏等;温暖的人情关系:结合“太平溪老爷杨金亭,送了我两大口袋油板栗,一个一个有鸡蛋大,挂在屋檐口边风干了半个月,味道又香又甜,快来帮我个忙,把它吃掉。”“夭夭自然也觉得好笑。‘满满,这枫木叶子好,你
帮我做顶大帽子,把这些石子儿嵌上去。福音堂洋人和委员见到,一定也称赞’”可知,老水手和夭夭两人之间彼此关爱的真情。变化之处有:社会背景中的变革因素:结合“满满,这枫木叶子好,你帮我做顶大帽子,把这些石子儿嵌上去。福音堂洋人和委员见到,一
定也称赞”“夭夭,这橘子真大,我要用松毛盖好留下,托你大哥带到武昌黄鹤楼下头去卖,换一件西口大毛皮统子回来。这里橘子不值钱,下面值钱。你家园里的橘子树,如果生在鹦鹉洲,会发万千洋财,一家人都不用担心,住在租界上大洋楼里,冬暖夏凉,天不愁地不怕过太平日子。哪里还
会受什么连长排长欺压”可知,福音堂洋人和委员、橘子在各地价格的不同,结合“好,委任状一来,我就走马上任。民国以来,有的官从局长改督办,有的官从督办改局长,有人说,这就是革命!夭夭你说这可像革命”可知,革命等;人们对待未知变革的态度:结合“那么我们的牛,我们的羊?我们的鸡和鸭子?我知道,它
们都不愿意去那个生地方。路又不熟习,还听人说长年水是黄浑浑的,不见底,不见边,好宽一道河。满满,你说,鱼在浑水里怎么看得见路,不是乱撞?地方不熟习我就有点怕。”“怕什么?一到那里自然会熟习的。当真到那里去,就不用养牛养猪了。”“我赌咒也不去。我不高兴去。”“你不去那可不成!说好了大家去,连
家中小花子狗也得去,你一个人不能住下来的。”“唉,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许多东西,譬如你问它为什么活下来,它照规矩是不理会你的。它就这么活下来了!这事信不信由你”可知,有隐约的恐慌,也有顺其自然的接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
解的能力。剧本的人物语言强调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富于动作性,动作语言
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
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结合“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我还以为河边扇把鸟雀儿叫!你怎不上青溪坪赶场?我以为你早走了。”“早走了?爹不让我去。我说:‘不让
我去我要哭的!’爹爹说:‘你要哭,好,一个人到河坎边去哭,好哭个尽兴。’我就到河边来了。”“真哭够了吗?”“蒸的不够煮的够;为什么我要哭,我说来玩的”可知,夭夭故意曲解的回答,体现了少女的活泼与机敏,本文的人物对话虽能突出人物个性,但缺乏矛盾冲突;小说语言诗意灵动,又加入了
湘西特色的方言,如“全都把你”等,使作品在诗意美中又透露出乡土风味。全文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不适宜用作剧本台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
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
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材料三: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
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
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
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予A友B梅C圣D俞E少F以G荫H补I为J吏K累L举
M进N士O辄P抑Q于R有S司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拘,指被拘禁,“百里奚举于市”的“举”表示被选拔、被任用,两者用法相同。B.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文中梅尧臣因家族亲属而受荫。C.辟,指征召,与《答司马谏议书》“辟
邪说,难任人”中的“辟”词义相同。D.雅颂是《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12.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指出古代不得志的诗人更能体悟生活,抒发沉郁的胸臆,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情感。B.梅圣俞常用诗歌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
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C.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通过谢景初的努力,使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D.序文以评述梅诗为轴心,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饱含了作者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
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2)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14.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文学创作理论。【答案】10.EKO11.C12.B13.(1)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既然这样,那么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大概是诗人处境困厄后才能写出工巧的诗来。
(2)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14.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解析】【10题详解】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
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梅圣俞”是“予友”名字,共同做句子的主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梅圣俞”后断句;“为吏”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其后断句;“进士”作“举”的宾语,其后断句。故选EK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
能力。A.句意: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C.“‘辟’词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文中“犹从辟书”的“辟”指征召,《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的“辟”是“批驳”。句意:还接受聘书。/驳斥
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错误。由原文“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可知,人们向他求教和他常用诗歌来抒发不得志的感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穷”,处境困厄;“然则”,既然这样;“殆”,大概、恐怕;“工”,工巧;(2
)“自”,从……起;“惊”,使……惊叹;“长老”,年长的人。【14题详解】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可知,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结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可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结合“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
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可知,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蔡遭遇了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而写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郡,
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材料二: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
痛哭是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材料三: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志的少,处境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大凡读书人胸里蕴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的生活,看见虫
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究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既然这样,那么
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大概是诗人处境困厄后才能写出工巧的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
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说,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
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王公虽然很
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廷发挥作用,做了《雅》、《颂》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叹?世人只是喜
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写的诗,编成十卷。我曾经特别喜欢圣俞的诗,而担心不能全部得到
它;我立刻高兴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
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庐陵欧阳修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①苏轼小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
,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②障泥:用锦或布制作的马鞯。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小序叙事简洁,
描写生动,短短的五十四字,就交代了地点、时间、景物,并写出词人的动作和感受,充满诗情画意。B.上片首二句“照野”点明月色之佳,“横空”写出天宇之广,云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更映衬了月色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C.“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景色而产生的喜
悦心情,有一石三鸟之效。D.“可惜”句用拟人手法写作者对一溪风月的惋惜。琼瑶本指美玉,这里喻指月色。作者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手法写出水月之美。16.本词最后二句颇有妙趣,请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前后呼应,“解鞍欹枕绿杨桥”与上片“我欲醉眠芳草”句呼应,写出词人沉
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②以声衬静,“杜宇一声春晓”一句以杜鹃的啼叫衬托出野外春晨的空灵寂静;③以景结情,在物我相融的诗情画意中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以顺处逆(面对逆境的超然与洒脱)的襟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可
惜’句用拟人手法写作者对一溪风月的惋惜”分析错误。本句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可惜”的意思是“可爱”,表达作者对一溪风月的喜爱。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本词的最后一句“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的意思是: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此句中“解鞍欹枕绿杨桥”写作者在绿杨桥上睡着,与上片“我欲醉眠芳草”形成呼应,词人在桥上以马鞍作枕头席地而睡,表现出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同时,这一句中还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杜宇一声春
晓”一句中,清净的早晨本是非常安静的,此处词人偏要写杜鹃的啼叫,以杜鹃的啼叫衬托出野外春晨的空灵寂静。最后,词人在最后一句中以景结情。词人当时遭受贬谪,正处于政治上失意的时期,但词人完全不以为意,酒醉之后就睡
在桥上,又在杜鹃的鸣叫声中感受自然之美,所以,这一句在物我相融的诗情画意中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以顺处逆(面对逆境的超然与洒脱)的襟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在《项脊
轩志》中,不直抒时光流逝之慨,睹物思人之伤,而借写庭中的枇杷树“______,______”,寄寓深沉的情思,含蓄隽永。(2)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抒情迂回婉转:诗人本想“______”,举起杯来却如鲠在喉,欲歌不能;感慨人心终非草木,悲愤几欲喷薄而出,却
终“______”。(3)借乐景抒哀情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古人多借美好景色无人欣赏,侧面寄托忧国伤时的凄怆之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③.酌酒以自宽④.吞声踯躅不敢言⑤.映阶碧草自春色⑥.隔叶黄鹂空好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亭”“盖”“酌”“踯”“躅”“碧”“
隔”“鹂”“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乡土中国》一书有理性的光辉,有人文的忧思,更有家国情怀,它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动脉,透析社会变化的原因。“乡土性”是农耕文明留下的历史烙印。中国人喜欢扎根土地,喜欢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
活。古代知识分子和贵族崇尚田园,官员被贬了绝不去经商,而是回归田园,并常常把“耕读传家”当做座右铭。中国是农业大国,这是①的。依靠着农业发展,古代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令一衣带水的日本②。中国人的安全感是源自土地的,只要
自己拥有一块土地,就意味着成功。因此,部分人甚至愿意一辈子与土地捆绑,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不同于海洋文明,中国的商品化进程出现较晚,这
也导致了中国是“小”社会,而非“大”社会,这样的状况使农民的视野受限,也正是后世所评价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除了“乡土性”,中华民族的其他特色,如“无讼”“尊老爱幼”等思想,都③地影响着中国发展。18.请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②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③这也导致了中国是“小”社会,而非“大”社会。④也正是后世所评价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A.①②相同B.②③相同C
.③④相同D.②④相同20.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相似性和表达效果。【答案】18.①毋庸置疑(众所周知)②艳羡不已(为之倾慕)③潜移默化19.D20.①句中把扎根土地的人比作在一个地方生根的植物,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
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更鲜明深刻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乡土性”特色。【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前文“中国是农业大国”是基本的事实,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信息,是不容怀疑的。
故可以填入“毋庸置疑”或“众所周知”。“毋庸置疑”,不容怀疑。“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第二空,“古代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这一成果是让日本羡慕的,故填入和羡慕有关的成语,可以填入“艳羡不已”或“为之倾慕”。
“艳羡不已”,十分喜爱,十分羡慕。“为之倾慕”,十分向往爱慕。第三空,根据语境,文中是形容“无讼”“尊老爱幼”等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中国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
能力。①中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②中引号作用是引用。③中引号作用为强调突出。④中引号作用是引用。故①②不同,②③不同,③④不同,②④相同,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这里把扎根
土地的人比作在一个地方生根的植物,其中“扎根土地的人”为本体,“在一个地方生根的植物”为喻体。两者都具有在某一地不移动的特点,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在表达效果上,将抽象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人比喻为常见的植物,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将“扎根土地的人”对乡土的眷恋
形象化为植物对土地的依靠,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更鲜明深刻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乡土性”特色。(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______①______,它们是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
。_______②_______?庑殿顶是指屋顶上有四面坡、五根脊,庑殿顶是级别最高的屋顶。北京故宫级别最高的建筑使用的是重檐庑殿顶。歇山顶顾名思义就是建筑山墙上出了一个檐子,匠人们干活间隙可在檐子上歇会儿。歇山顶的外形别致漂亮,多被颐和园这类园林使用。悬山顶是指屋顶悬在山墙之外。庑殿顶、歇山
顶和悬山顶均是明朝以前的古代建筑经常使用的屋顶。明朝后期出现了硬山顶,就是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这样既防水,又防止木头腐烂。硬山顶常见于北京民居四合院。因为中国古代没有防水材料,常常使用石灰,但是石灰不防水,所以中国古
代建筑很少使用平顶。欧洲古建筑使用的火山灰(硅酸盐)是天然水泥,_______③_______,所以平顶建筑远多于古代中国。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
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有四种②什么是庑殿顶呢③水泥防水性能优异22.明朝后期出现的硬山顶,就是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将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这样既防水,又防止木
头腐烂。【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句“它们是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可知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有四种,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有四种”。第二空,结合下句“庑殿顶是指屋顶上有四面坡、五
根脊,庑殿顶是级别最高的屋顶”可知,具体介绍的是庑殿顶,再结合问号可知,应该是在问什么是庑殿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什么是庑殿顶呢”。第三空,根据上句“欧洲古建筑使用的火山灰(硅酸盐)是天然水泥”和下句“所以
平顶建筑远多于古代中国”可知,火山灰(硅酸盐)是天然水泥,欧洲古建筑又多平顶建筑,说明水泥防水性能优异,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水泥防水性能优异”。【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偷换主语,“明朝后期出现了硬山顶
”的主语是“明朝”,“就是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的主语是“硬山顶”,偷换主语,把“明朝后期出现了硬山顶”中的“了”改为“的”。二是语序不当,“就是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语序不当,应改为“就是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将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四、写作
(60分)23.作文。1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习近平2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朱光潜以上两句话对新时代青年在为人与处事方面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两句名言。第一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意
思是:功绩、事业的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必一定要在于我,但成功的过程一定有我的参与贡献。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体现出了担当与奉献的精神。第二句“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中蕴含着“出世”与“入世”、“做事”与“做人”这两组关
键词。对此,考生要先明白“出世”与“入世”的内涵,“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表现为一个人心怀天下,积极作为,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出世”可理解为视功名利禄如敝屣,摆脱功名利禄的禁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材料意在引导
考生辩证分析“出世”与“入世”的关系。题干中“对新时代青年在为人与处事方面颇具启示意义”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写作时,应从“为人”与“处事”两大方面切入辩证分析何时出世,何时入世。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
结构,从出世与入世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出世与入世,何时出世,何时入世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如何正确对待出世与入世”时,可以横向切入、辩证分析。如青年一代要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奉献社会,埋头苦干;要有超然物外的出世态度,心胸豁达,修身养性;要将出
世与入世相结合,方能行稳致远,实现人生价值。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送无数女孩走出深山、改变命运的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等人的事例,论证时代青年应以入世的精神担当
时代发展重任。也可以引用朱光潜先生“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的名言,论证出世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还可以立足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汲汲功名等社会现象进行反面论证,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
1.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2.兼顾出世与入世,行稳人生发展之路。3.出世渡己,入世渡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