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55.206 KB
  • 2024-10-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邢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邢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邢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邢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共(15)页,55.20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da5e66130d23976c0f467c877fee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邢台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

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

、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

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

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

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

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

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

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

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

二: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

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

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

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

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

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比白居

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白居易选

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D.苏轼诗句“用舍由

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B.不

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舞台刘洪文村委会的门前搭起了舞台。所谓的舞台,不过是破解放车的车厢加几个空柴油桶

,上面支了木板。戏台的天棚是用黑塑料布搭的,既可遮阳又可防雨,戏台的前面用于演出,后面供演员换服装和道具。这次请的是潘大立。潘大立本来就是我们村的,他可是个名角,各村闻名。他有个小剧团,演员都是临时组织的,平时种地,农闲演戏,潘大立是团长。听说他是在

县里的舞台演出过的,受到了县长的好评,有人说他有希望进县剧团深造。那时我还小,村里请一次戏不容易。我们也不能错过机会,我最喜欢钻在戏台子底下,虽然这里看不见演员的脸,却离演员最近,几乎可以听见演员的呼吸声。戏台前面有一棵大柳树,那里席地而坐的人最多,有卖冰棍的,也有卖瓜子的。“二

八”自行车后载一个泡沫箱子,上面再包一层棉被,这是最好的冰箱,拿出来的冰棍还冒着凉气。对我们来说,听戏只是个由头儿,蹭点儿吃喝才是最重要的。当演员在台上闪展腾挪时,台下就有尘土簌簌地落下来,弄脏了我的

冰棍。于是,我从台下伸出头来,看是谁在和我作对。可我没什么办法,又不能把他从台上扯下来,只能在冰棍上舔两口,算是弄干净了。表演的正是潘大立,他穿着简单的戏装,头上围一条白手巾,脸上扑着粉,像刚从面缸里钻出来一样。我不喜欢潘大立。听说他很有才,彼时所演的正是他自编自演的成名曲目《潘大懒相亲》,大概

就是讲述了一个懒惰的农村光棍儿在村支书的帮助下,立业成家的过程。可这哪里像个农民?脸上的粉直掉渣渣儿。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伸长脖子,张着嘴,还时不时地拍一会儿巴掌,证明他们看懂了。可我看不懂,一会儿唱一会儿说,二胡声比演员的嗓门儿都大,能听出个啥?于是,我狠狠咬

下最后一口冰棍,把冰棍杆朝台上一抛,转身又钻到台下。在我看来,这台下比台上好玩儿多了,就像是《地道战》里的防空洞。大戏演了三天,每天都有潘大立登场,我搞不明白,他演得就那么好?看演出的人有增无减,每天都熙熙攘

攘,像赶大集。南村的来了,东庄的来了,后屯的也来了。二大妈还带了烟笸箩,把长烟枪抽得吱吱响……台下有一群小青年因为拥挤打成一团。看戏的人又都围到那一边,这边的戏台倒清静了,连演员也伸着头向台下看,只有器乐师没有停手,那音乐就不停地咿呀着……“都老实点儿,一天把你们闲的,别影响大家伙儿看戏

好不!”村支书老万怒吼着冲进人群,一顿连骂带踢,把小青年们赶走了。我和小伙伴们远远地看着,有点儿害怕。人们又都回到戏台前,还是津津有味地看戏,还是津津有味地嗑瓜子。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村里不再请舞台戏了,或许是因为我长大了,这场景淡出了我的生活———我已经对钻到戏台下面不

感兴趣了。潘大立还会到村委会大院门前的空场上去,有时呆呆地看,有时吼上几嗓子。我觉得他像是被掐住了脖子,发不出个正音来。后来,潘大立成了他戏里的潘大懒,他还不爱种田,媳妇也跟他离了婚。村里再也没人看潘大立的

戏了,连县剧团都黄了,更别说乡下自办的小剧团了。潘大立就这样潦倒着,家破人散,游手好闲。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要走自己的路。我没得选择,因为我高考落榜了。去部队时,父亲一直在后面送我,他的背有些佝偻,像是怕天塌下来压到自己。他说我是时运不济,就像潘大立变成了潘大懒一

样。可我不这样认为,路是自己走的,何必去怪运气。如果运气有那么大的威力,我们又何必挣扎?那样的话潘大立倒是对的,懒懒地放弃。再回家时,我已经在部队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三级士官转业,在县城里有了工作,有了家庭。但父亲还在老家,我去看他。他的头昂得很高,我知道这是

因为他认为我混得还不错。我和父亲聊天,话题总离不开村里当年的戏台,离不开冰棍和潘大立。我问父亲:“潘大立现在咋样?”“他现在可厉害了!”父亲说,“几年前来了个扶贫干部,村里谁家的大事小事他都操着心,看到潘大立这样,就找村里的老辈人了解他之前是干啥的,家咋没了这些事,后

来不知咋就给了他一部手机,这潘大立整天对着手机呜哩哇啦的,说咱这土地里长出的东西,说咱天天干活的地方……说这叫‘网络直播’,他可算找到门路了,现在说什么粉丝都好几十万了。你看这村里的小学和乡里那条路都是他出钱张罗找人

修的……”父亲滔滔不绝地说着,我有些不服气:“有钱了不起?”离开村子时,我在村口的斜路上碰到了潘大立。他苍老了许多,头发几乎掉光了,脸依旧很白,不过没有涂粉。他正架着手机要直播,说是直播这村里的蓝天,这绿绿的田地,果树上就要熟了能来采摘的果子……我主动和他打

招呼:“现在挺好啊!”他朝我笑:“有出息了,你!”“干吗非跑这儿来拍?这里又没有舞台。”我问。潘大立笑了,把手朝四周画了个圆圈,说:“这不就是舞台?”原来,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舞台!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因为潘大立在县里舞台上演出过,且受到了县长的好评,有了名气,所以演出的时候,四里八乡有很多人前来观看。B.“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伸长脖子,张着嘴”的描写,

形象生动,如在眼前,侧面表现了潘大立表演动人、剧作优秀。C.父亲由“背有些佝偻”,后来“头昂得很高”,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父亲由“我”落榜时的颜面扫地到后来以“我”为荣的心理变化。D.小说的题目“舞台”,使用了双关的手法,耐人寻味;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

用,串联起了众多相关的故事情节。7.关于文中“我”小时候看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写“我”正经看戏,而写“我”钻到舞台下吃冰棍,符合“我”孩童身份,内容真实自然。B.写戏台前的大柳树、戏台下“有卖冰棍的,也有卖瓜子的”,为小说提供了具体的场景。C.二大妈“把长烟枪抽得吱吱

响”的细节,意在表现“我”注意二大妈,胜过了注意潘大立。D.解放车车厢、“二八”自行车、县剧团等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着时代特点、社会风貌。8.小说末尾说“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舞台”,你对此如何理解?9.作者特意把潘大立表演的成名曲目写成是他自编自演的《潘大懒相亲》,这样写

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6分)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纵一苇之所如.如:往。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B.

①而卒.莫消长也卒:仓促。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检验。C.①作《师说》以贻.之贻:遗留。②须.行即骑访名山须:一定。D.①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依据。②苍山负.雪负:覆盖。1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举匏樽以.相属C.相与枕藉乎.舟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不拘于.时,学于余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12.下列对课内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B.桐城派,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姚鼐与方苞、纪昀并称“桐城三祖”。C.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如辽阳位于小辽水之北,衡阳位于衡山之南。D.壬戌,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两两相配来纪年、纪

月、纪日,“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①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上

闻魏世祖殂.,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等向碻磝。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人民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

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碻磝,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秋七月,张永等至碻磝,引兵围之。诸军攻碻磝,治三攻道,张永当东道,济南太守申坦当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不拔。八月辛亥夜,魏人自地道潜出

,烧崔训营及攻具。癸丑夜,又烧东围及攻具。寻复毁崔训攻道。张永夜撤围退军,不告诸将,士卒惊扰。魏人乘.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旬余不拔。是时,青、徐不稔,军食乏。丁卯,思话命诸军皆退屯历城,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解.萧思话徐州,更领冀州刺史

,镇历城。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言及憎愤!可以示张永、申坦。”又与江夏王义恭书曰:“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注】①宋

文帝:指南朝宋的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冀州以北/人民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B.冀州以北/人民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

C.冀州以北/人民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D.冀州以北/人民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封狼居胥”用了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典故。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C.“魏人乘之”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的“乘”含义相同

。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终不解矣”(《师说》)中的“解”含义不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命令萧思话统领军队进攻驻守碻磝的北魏军。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文帝的

进攻路线;但二人都认为宋朝民力还未恢复,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C.碻磝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后来萧思话亲自出马,增加兵力猛力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2)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1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了宋文帝的典故,并用“赢得仓皇北顾”生动描述了其北伐失利的败

状。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是以将帅莫敢自决”;二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不念大局”。请结合本文,简要陈述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

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陆游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注】①课:阅读。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

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C.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19.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

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人的年龄大小无关。(2)姚鼐《登泰山记》中“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刻为喻,强调

为学应当坚持,才会有所成就。(4)古诗词多借猿声表达哀怨、愁苦、凄怆等哀情,如“____________”。但“景因情变”,古诗词也借猿声营造清幽意境或表达轻松愉悦之情,如“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到夏天,月湖的荷花迎着骄阳,争相开放。花影照水,恍如朝霞行空;()。没有牡丹的妖艳,没有白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_________,荷花有的是亭亭玉立的身姿,_________的风度。华贵的牡丹_________用于观赏,

而优雅的荷花却可入药,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莲子湖、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小吃更是_________。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周敦颐的《爱莲说》启示人们,荷花真正的纯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每当看到湖上一片片翠绿欲滴的荷叶,一朵朵洁净无瑕的荷花,我就会联

想到《西洲曲》里那一低头的温柔,联想到伯牙子期一见如故的契阔,联想到令朱自清心灵得到慰藉的月下荷塘……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刚烈从容不迫只可举不胜举B.坚贞从容不迫虽可举不胜举C.坚贞游刃有余虽可数不

胜数D.刚烈游刃有余只可数不胜数22.文中括号处需填入句子,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微风的鼓动,使得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在墨绿的荷叶上摇曳,荷叶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B.随着微风的鼓动,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在墨绿的荷叶上摇曳,荷叶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C.因为微风的鼓动,一颗

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同墨绿的荷叶一起摇曳,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D.因为微风的鼓动,使得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同墨绿的荷叶一起摇曳,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久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本次修订

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共享经济”“慢生活”“新常态”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出现的新词汇,又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词语新义项和新用法,如“云”字增补了“比喻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服务的方式”的义项。从中不难

发现,词汇之变出自社会生活之变,词语之新源于①。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单字1.2万余个、词目7.2万余条、例证8万余条。增补一些词语的同时,②,如“单放机、八进制、夯机、打柴”等这些过时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增补或删除,呼应了当下社

会生活的脉动,展现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从2004年推出第一版开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迄今已完成3次修订。从收录“非典型肺炎”“软实力”等体现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的词语,再到“点赞”“网红”“刷屏”等一些贴近日常的网络用词陆续收录进词典……纵览这些年的变化,我们从中可以体察时

间之河在语言的河床上洗刷、沉淀的印记。③,体现了汉语言词汇系统及表达的更新。当然,辞书不仅记录当代社会生活,也事关语言规范。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汉语迎来了相当活跃的时期。新词新义层出不穷,不少网言网语、潮词新语

只在一时的热潮中昙花一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在流行中保持恒定的价值,不仅是新词能够进入辞书的标准,而是这些新词生命力的体现。辞书,不仅呈现语言的真实面貌、服务于当下生活,也是还原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23.文

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24.请根据文中相关信息,把下列词语按来源分为两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申遗粉丝黄金周给力碳达峰群主种草(1)第一类: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理由: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乡土

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近日,我市精神文明办将开展“留住乡土中国”主题

照片征集活动。你翻开家中的旧相册选出了符合主题的4张照片,分别是一次大家族聚会的合影、一处已消失的家乡建筑、一位值得敬仰的族中老人、一次传统节日活动的留影。请从中选择一张你认为最好的照片提交,并写一篇推荐稿,可以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谈谈你选择照片的原因或由照片生发的

感悟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1.C2.C3.D4.①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②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5.①

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②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6.A7.C8.①“舞台”既指早年剧团表演的舞台,也指广阔的农村,还指人生的舞台。②潘大立一直心系舞台

。早先创立剧团,剧团散了后去空场“吼上几嗓子”,体现他对舞台的眷恋,后来又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找到了新的舞台。③“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舞台”是他热爱艺术表演,热爱农村生活的体现。9.①潘大立自编自演《潘大懒相亲》,展现了他热爱戏剧表演,具有

表演和创作才华的形象特点。②《潘大懒相亲》与后文写现实中潘大立离婚形成呼应;“大懒”的称呼,也为下文埋下伏笔。③潘大立成了“潘大懒”,“大立”“大懒”相互转换,让小说更有趣味。④最后“大懒”又变成“大立”,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扶贫的意义。10

.C11.A12.C13.B14.C15.B16.(1)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是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攻克的。(2)宋文帝认为将领们多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17.①体现第一个原因的史实

是: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碻磝,遵奉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②体现第二个原因的史实是:张永没有通知其他将领,率领本队人马乘夜后撤,士卒大为惊慌,造成兵败。参考译文: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想要攻占中原地区。彭城太守王玄谟贡献计策来取悦

君王。宋文帝对身边的侍从说:“看了玄谟所陈的奏章,让人不禁有了封狼居胥的想法啊。”二十九年春,宋文帝听说魏世祖去世,又想着谋划北伐的战争。太子中庶子何偃认为:“淮、泗等州经历过战争的重创,民力还没有恢复,不应该轻易发动战事。”宋文帝不听。夏五月丙申

日,文帝派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统领冀州刺史张永等奔赴碻磝。青州刺史刘兴祖上疏说:“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是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攻克的。我认为应该直入中山,先占领这一险要关卡。冀州以北,老百姓的生活尚且比较富裕,加上这时正是麦子已经成熟的季节,借

敌人的物资供应我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倘若中原震动起来,黄河以南的魏国势力自然而然就会土崩瓦解。”宋文帝的意图只是想保有黄河以南地区(无意深入北方),也没有听从。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碻磝,遵奉

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秋七月,张永等到达碻磝,领兵围城。各路大军进攻碻磝,兵分三路:张永等从城东进攻,济南太守申坦从城西进攻,扬武司马崔训则从城南进攻。攻打几十天也没能攻下。八月辛亥这天夜里,北魏军从地道里偷偷出来,烧毁了崔训的军营及他们进攻所使用的武

器。癸丑夜晚,北魏军又烧毁了围攻东城的宋兵营和攻城器械。不久,又摧毁了崔训攻城的地道。张永率领军队乘夜后撤,没有通知其他将领,士卒大为惊慌。北魏军乘机(进攻),刘宋军死伤者遍地都是。萧思话亲自前往,增兵猛攻城池十几天,仍未攻克。这时,又赶上青州、徐

州庄稼收成不好,军内缺少粮食。丁卯日,萧思话下令各路大军全都撤退到历城驻扎,斩了崔训,逮捕了张永、申坦,(将他们)送进监狱。己丑日,宋文帝下令解除萧思话徐州刺史的职务,改任冀州刺史,镇守历城。文帝认为将领们屡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

等人。就下诏给萧思话说:“胡虏已经乘机取得了优势,而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如果他们胆敢前来送死,那么我们父子兄弟自会共同抵挡他们。说到这里,更增加我的愤怒之情!可以把此诏让张永和申坦听听。”然后,(宋文帝)又给江夏王刘义恭写信说:“早知道各位将领们如此(怯懦无能),我真恨自己没有抽刀在他们

背后督战。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不久,刘义恭奏请免除萧思话的官职,文帝批准了。18.C19.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如陆游读书的本意就是为

老百姓。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④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如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20.①.

吾师道也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道中迷雾冰滑④.磴几不可登⑤.锲而不舍⑥.金石可镂⑦.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⑧.两岸猿声啼不住(渌水荡漾清猿啼)21.A22.B23.能否在流行中保持恒定的价值,不仅是新词能否进入辞书的标准,

更是这些新词生命力的体现。24.①.碳达峰、申遗、黄金周。②.这些新词来源于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变化。③.给力、群主、粉丝、种草。④.这些新词来源于网络。25.①时代发展之新②也删除了一些词语③词典所收录词语的变化26.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