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1.979 M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1.97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bc6a1db25a009cdef66b49c8c95f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卷高二生物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24分)1.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

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的相关知识。据图分析,曲线标志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

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详解】t1和t4时刻乙种群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但t1之后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则t4时刻种群密度大于t1时刻,A错误;t2时刻,甲、乙种群的δ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

亡率,并不是比值,B错误;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δ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不是比值,C错误;t2→t4时段内,甲种群δ先大于1后减少到小于1,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减少,D正确,所以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

关键是明确δ=出生率/死亡率,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处于顶极状态森林群落中,茂密的林冠层在最上层,下面分布着一些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由于老龄树木死亡,一些区域的林冠层出现空隙,形成林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退耕还林提高了群落中植

物对光能和空间的利用率B.森林群落的空间结构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C.处于顶极状态的森林群落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越少D.森林中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大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1、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

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如火灾、龙卷风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种的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的2、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因此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会一定程度的改变

群落的水平结构。【详解】A、退耕还林增加了群落植物的数量,从而提高了群落植物对光能和空间的利用率,A正确;B、森林群落的空间结构既存在垂直方向上的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正确;C、处于顶极状态的森林群落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也会越多,C错误;D、林窗区域光照充

足,林冠封闭区域光照不足,所以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大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钟多样性,D正确。故选C。3.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B.经过一段时间演替后,该裸石上的群落

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C.图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减少D.演替达到稳定后,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根据演替起点不同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详解】

A、题干指出,该石块是灭菌后的裸石,石块上没有任何生物且没有土壤条件,所以该石块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后,随着物种数目的增多,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也会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C、由图可知,演替的前120天,随着演替时间

增加,新增物种数目减少,但数量还是在增加,到120天时,新增物种数为0即不再增加,因此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增加,C错误;D、演替达到稳定后,生物与环境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

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D正确。故选C。4.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计数。图1为小方格内的细胞分散情况,图2为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将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的计数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

.1个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一块盖玻片能同时覆盖两个计数室B.实验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多余的培养液可用滤纸吸去C.若实验出现了图1中的c情况,则说明培养液的稀释倍数不够D.假设所有中格内酵母菌数相等如图2所示,则此时酵

母菌种群密度为2.5х109个/mL【答案】AB【解析】【分析】1、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法。2、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计数室(指中央的一个大方格,下同)的长和宽各是1mm,计数板上标识的“0.1mm”是指计数室的高度,计数室体积为lmm×1mm×

0.1mm=0.1mm3=10-4mL。【详解】A、1个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计数室的高度为0.1mm,一块盖玻片能同时覆盖两个计数室,A正确;B、血细胞计数板在使用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制作好临时装片,B正确;C、图1中的c中细胞重叠,不能清晰分辨每个细胞,可能的原因为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所致,C错误;D、假设所有中格内酵母菌数相等如图2所示,1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为10个,该计数室的规格为16×25,故此时酵母菌种群密度为10×16×10×

1000×103=1.6х109个/mL,D错误。故选AB。5.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异养型B.a中可能是异养型真核生物,也可能是病毒C.c中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a是该生态

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

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题图分析,图中由于b的箭头是双向的,所以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c代表的是分解者。【详解】A、b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有原核生物,如蓝细菌,但都是自养型,A错误;B、a消费者中全是异养型生物,但不一定都是真核生

物,如寄生细菌为原核生物,病毒也是消费者,B正确;C、c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以及蚯蚓等腐生动物,C错误;D、b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故选B。6.生态位相似或相同的两种生物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永久共存;

若能够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则它们在食性、栖息地或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竞争排斥原理说明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就越激烈B.在一个生物群落中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生态位相似程度越高C.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不同生态位的

物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在竞争排斥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详解】A、生态位相似或相

同的两种生物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永久共存;若能够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则它们在食性、栖息地或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因此竞争排斥原理说明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就越激烈,从而出现生态位的分化,A不

符合题意;B、在一个生物群落中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其在食性、栖息地或活动时间等方面越相近,其生态位相似程度越高,B不符合题意;C、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不同生态位的物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符合题意;D、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在竞争排斥过程中会随着食性、栖息地或活动时间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变化,D不符合题意。故选C。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字母表示丙中的部分生物,数字代表生理过程。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A.碳元素在群落中的生物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B.丁为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指腐生细菌和真菌C.图中生物B灭绝,短时间内生物D的数量一定减少D.图中①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题图中的甲为非生物

的物质和能量,在碳循环中主要指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详解】A、碳元素在群落中生物之间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流动,A错误;B、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丙、丁都有箭头指向甲,故甲为大气中的CO

2库,乙与甲双向箭头,故乙为生产者,乙、丙都有箭头指向丁,故丁为分解者,则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也有腐食性动物等,B错误;C、D的食物来源有两条途径:A→B→D和A→D,若题图中生物B灭绝,则生物A的能量直接传递

到生的物D(食物链缩短),故短时间内生物D的数量可能会增加,C错误;D、题图中的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故①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正确。故选D。8.2023年2月21日,旅日大熊猫“香香”已飞抵成都。大熊猫“香香”每天要吃大量竹子,

但一般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园里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大熊猫与它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C.能量流动方向是竹子→大熊猫

→纤维素分解菌D.将野生大熊猫的分布区连接起来,不利于大熊猫种群的延续【答案】B【解析】【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免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详解】A、动物园里的全部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如不同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因此与非生物环境也不能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B、大熊猫依赖肠道

中的纤维素分解菌消化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则吸收肠道中营养物质,因此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B正确;C、能量流动方向是竹子→大熊猫,或竹子→纤维素分解菌,C错误;D、将野生大熊猫的分布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大熊猫之间进行基因交流,有利于种群的延续,D错误。故选B。9.生态

系统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称为置位点,在置位点范围内,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其中A、B、C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在A、B、C之间的信息传递均为双向B.反馈调节在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自我

调节能力的基础C.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偏离时,其结构越复杂,偏离就越大,反馈调节越强D.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分析】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某种变化结果,反过来

作为调节该系统变化的因素,使系统变化出现新结果的过程,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负相关,则为负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正相关,则为正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的例子有:孕妇分勉过程、排尿过程和血液凝固等。【详解】A、生

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物质作为基础、能量作为动力,而信息作为调节的信号共同作用,据此可推测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信息传递在生物群落中并非都是双向的,A错误

;B、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结果反过来对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和影响的过程,反馈调节在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依赖于负反馈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错误;C、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偏离时,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偏离越小,C错误;D、任何

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D。10.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故事将镜头对准陕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地。经过多年治理,该区域生

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B.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组分越来越多,抵抗力的稳定性越来越高C.荒漠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该

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

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

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二)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

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详解】A、在从沙漠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群落在逐渐壮大,生产者固

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A正确;B、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从而使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C、荒漠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结构类型,C错误;

D、由题干信息“经过多年治理,该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可知,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故选C。【点睛】11.生态足迹是一种测定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学指标,可定量判断某地

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积极的低碳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生态足迹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说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C.科技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等会增大生态足迹D.我国的生态足

迹总量较高,应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

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详解】A、积极的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从而降低生态足迹,A正确;B、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B正确;C、科技的发展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回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会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D、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较高,而且还将继续增大,因为我国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未来城

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应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D正确。故选C。12.某市执行垃圾强制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

的相关方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循环原理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④优于②③C.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

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即“1+1>2”。2、从资源化的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是由于多层次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物质,能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从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是由于减少了环境污染。【详解】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循环原理,A正确;B、从资

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错误;C、有机肥料被分解者分解后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C错误;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

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全部选对得4分,漏选得2分,多选错选不得分)13.热带雨林中的木蚁经过森林地表时,常会感染一种真菌的孢子。一经感染,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

树叶下面一动不动,形成“僵尸蚂蚁”。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到雨林地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B.“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C.木蚁和真菌捕食关系,且两

者相互选择而协同进化D.“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答案】AB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被某种真菌感染后的木蚁变成了“僵尸蚂蚁”,而真菌利用木蚁的营养物质并从木蚁的头部萌发,待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到雨林地面,说明真菌与木蚁之间的种间关系

为寄生。【详解】A、由题意知,木蚁一经感染,最终形成“僵尸蚂蚁”,直至死亡,说明该真菌可能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了木蚁的神经系统,A正确;B、由题干“木蚁一经感染,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一动不动,

形成‘僵尸蚂蚁’。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到雨林地面”,说明“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B正确;C、由题意知,真菌会侵入木蚁头部,寄生在木蚁体内,即木蚁和真菌是寄生关系,C错误;D、真菌会侵入木蚁头部,寄生在木蚁体内,依靠“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

物为食,摄取自身所需的营养,D正确。故选ABD。14.立夏可分为三候,据《礼记.月令》记载:初候蝼蛄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下列叙述错误的的是是()A.蝼蛄鸣声属于物理信息,对生物种群的繁衍具有重要作用B.蚯

蚓作为分解者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C.作物的种群密度与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等密度制约因素有关D.王瓜、蝼蛄和蚯蚓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答案】C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阳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

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方面作用。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详解】A、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蝼蛄鸣声属于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对种群的繁衍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B、蚯蚓作为分解者可以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变成无机物,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B正确;C、气温和

雨量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蚯蚓作为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D错误。故选CD。1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B.生态系统

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C.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可用a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答案】CD【解析】【分析】图形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是辐射到生态系统中的太

阳能的一小部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可以流向分解者,少量的可以被初级消费者所捕食,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数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消费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

作用消耗。【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A正确;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B正确;C、消

费者从生产者摄入的能量数值可用(a2+b2+c2+d2+粪便量)表示,即b1,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C错误;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

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经同化作用得到能量,D错误。故选CD。16.某废弃矿区经过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通过种植桑树、发展蚕桑产业进行污染土地治理。蚕桑产业扩大了绿化面积,使废弃矿区恢复了青山绿水,红火的蚕丝市场供不应求。以下说法

错误的是()A.桑树吸收废弃矿区的矿物质,高效地完成了物质和能量循环B.蚕粪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属于蚕同化能量的一部分C.该案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D.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答案】AB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

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

有全球性。【详解】A、桑树吸收废弃矿区的矿物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而能量是不能循环的,A错误;B、蚕粪中的能量属于未同化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C、根据题目中的描述,该生态系统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

正确;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故选ABD。三、非选择题:(共5题,60分)17.东非的几千亿只蝗虫跨越千山万水,已侵入巴基

斯坦,并随时可能抵达中国境内。一旦发生蝗灾,农产品可能会被完全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我国浙江省宁波市将派出十万只鸭兵支援巴基斯坦消灭蝗虫。根据蝗灾发生及治理过程中的调查数据,科研人员绘制了相关曲线,其中图甲为蝗虫种群

数量变化曲线,图乙为蝗虫的Ⅰ出生率和Ⅱ死亡率,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的CD段时,蝗虫种群的增长倍数λ______1(横线上请填“>”、“=”或“<”)。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蝗虫种群的______(填数量特征),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

__。(2)在图乙中的______点时,蝗虫的数量达到K值,该环境容纳量可以用图甲中_____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表示。(3)来自中国浙江的鸭兵在图甲中_____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之前投放比较好。【答案】(1)①.<②.年龄组成(

或年龄结构)③.随机取样(2)①.c②.B(3)A【解析】【分析】1、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会因为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而发生波动。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2、图乙中,Ⅰ表示蝗虫的出生率,Ⅱ表示蝗虫的死亡率。【小问1详解】图甲中的CD段时种群数量下降,蝗虫种群的增长倍数λ应小

于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依据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结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小问2详解】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

维持的最大数量,在图乙中的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达到K值;其环境容纳量可以用图中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表示。【小问3详解】据图可知,A时种群处于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害虫应在K/2之前进行,故来自中国浙江的鸭兵在图中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之前投放比较好。1

8.群落交错区亦称生态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是指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该区域往往自然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较高。现对长白山森林北坡群落交错区进行调查。(1)在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上层中层下层植物乔木灌木草本动物雀鸟、戴胜煤山雀、黄

腰柳莺靴雉、昆虫上表反映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生物有明显的_______现象,研究发现,群落交错区的动物丰富度较高,是因为__________。研究戴胜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__,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__。(2)研究人员调查了北坡

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月见草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调查月见草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月见草的种内斗争1972年较1975年_______(填“强”或“弱”),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_____(填“高于”或“低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死亡率。(3)长白山交错区有着丰

富的动物资源。下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是J/(cm2·a)]。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_______。完成D过程的能量转化主要依赖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________J/(cm2·a)。【答案】(1)①.

分层②.植物的种类多,给动物提供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也多③.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④.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2)①.样方法②.随机取样③.强(3)①.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②.线粒体③.400【

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幼苗数到成熟株数,与1975年相比,1972年数量下降较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较多,因此月见草的种内斗争1972年强于1975年;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被淘汰的个体数量明显多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被淘汰的个体数

量,因此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死亡率。第二幅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A表示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

。【小问1详解】表格显示,上表中不同层次分布不同的动植物,反映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生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种类多,可给动物提供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也多,因此群落交错区的动物丰富度较高。研究植物生态位需要研究的内容是研究其在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

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动物的生态位涉及的内容有动物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戴胜属于动物,研究戴胜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群落中每种

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小问2详解】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调查月见草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幼苗数到

成熟株数,与1975年相比,1972年数量下降较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较多,因此月见草的种内斗争1972年强于1975年。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被淘汰的个体数量明显多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因此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死亡率。【小问3

详解】图示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图中A表示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D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因此完成D过程的能量转化主要依赖的细胞结构是线粒体。图中B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20=80J/(cm2·a),根据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

递效率是10%~20%,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80÷20%=400J/(cm2·a)。19.如图是某生态学家对一块玉米田进行的能量流动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其渠道是_______

_,玉米种群固定的太阳能占太阳摄入总能量的_____%(保留1位小数)。(2)已知该研究者是先计算出葡萄糖的含量,再折合成能量,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______。种植玉米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除草,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做法对

于人类的意义是______。(3)玉米螟的初孵幼虫先取食玉米嫩叶的叶肉,二龄幼虫集中在玉米心叶内为害,3~4龄幼虫咬食其他坚硬组织,玉米螟与玉米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若将玉米秆用作饲料喂牲畜,再将牲畜的粪便作为沼气池发酵的原

料,沼气池中的沼渣还可作为肥料还田,这些做法与直接将玉米秆当燃料烧掉相比,其优点是_____(答两点)。【答案】(1)①.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②.食物链和食物网③.5.0(2)①.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

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②.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利的部分(3)①.捕食②.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更加环保【解析】【分析】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

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2、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

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3、能量的转化: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4、能量的散失: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热能不能重复利用,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

失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的载体是物质,因此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网和食物链。生产者可将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所有生物都可通过细胞呼吸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玉米摄入的总能量包括呼吸散失、流入初级消费

者、流向分解者,因此玉米种群固定的太阳能占太阳摄入总能量的[(8.955×107+3.272×108+7.638×106)÷(8.5×109)]×100%=5.0%(保留1位小数)。【小问2详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所以可以先计算出葡萄糖的含量,再折合成能量。除草

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利的部分。【小问3详解】据题干分析,玉米螟与玉米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这些做法与直接将玉米秆当燃料烧掉相比,其优点有:①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

高能量的利用率;②更加环保。20.2023年8月日本不顾世界多数国家反对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研究表明,在福岛核事故后,某些大型鱼类中放射性核素137Cs的浓度比底栖鱼类高出一个数量级。图1是部分海洋生物间的能量流动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核污水中的放

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的_______(填“非密度制约因素”或“密度制约因素”)。(2)海洋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但当污染超过一定程度时,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3)图1所示食物链

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图中某些大型鱼类体内的137Cs浓度比底栖鱼类高出一个数量级,原因是______。(4)核污染水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物种灭绝。一些物种灭绝,生态系统____稳定性会下降、进一步扰乱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答案】(1)非密度制约因素(2)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①.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②.137Cs属于放射性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某些大型鱼类捕食底栖鱼类,137Cs随着食物链在某些大型鱼类体内富集(4)抵抗力【解析】【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

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小问1详解】放射性核素137Cs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严重者会导致染

色体变异,所以137Cs易使生物体内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影响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小问2详解】海洋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但当污染超过一定程度时,海洋生态系

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就会收到破坏且难以恢复。【小问3详解】食物链中相邻物种之间是捕食关系,相邻物种之间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

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137Cs属于放射性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某些大型鱼类捕食底栖鱼类,137Cs随着食物链在某些大型鱼类体内富集,所以营养级越高,含有的137Cs越多。【小问4

详解】一旦物种灭绝,生物组分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稳定性会下降,其进一步扰乱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在治

沙实践中,库布其人探索出了利用光伏电板“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生态修复新模式,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之路,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回答下列问题:(1)光伏电板能将太阳能

转化成清洁电能供人们使用,大面积推广光伏发电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库布其生态修复新模式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开创了治理荒漠化的奇迹,的这运用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原理。

(2)光伏电板下常种植甘草、肉纵容等中草药植物,其根系发达、能与根瘤菌共生固氮。板下种植的这些植物发挥的间接价值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板间养殖的鸡、鸭等食类以板下植物为食,代谢产生的无机物又被植物重新利用,

这说明板间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3)科研人员随机调查了库布其地区A、B两个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情况,发现甲、乙、丙三种类型中乙类型最常见,从生物与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为进一步提高库布其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和

经济效益,欲引入经济作物X。为评估引入X对现有植物丰富度造成的影响,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不含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降低CO2的排放②.整

体(2)①.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等②.加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3)相对甲类型,乙类型有利于减小种间竞争;相对丙类型,乙类型有利于减小种内竞争。因此乙类型最常见。(4)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分为等量两组,一组向样方中引入作物X,一组不引入,定期调查统计并比较各组样方中植物的丰富度变

化。【解析】【分析】1、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

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小问1详解】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伏发电系统的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降低CO2的排放,不污染环境,能有效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库布其生态修复新模式解决了人们的生活能源问题,

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小问2详解】间接价值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因此光伏电板下常种植甘草、肉纵容等中草药植物,可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缓解温室效应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游玩观赏、入药属于直接价值。板间养殖的鸡、鸭等以板下植物

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同时产生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板间动物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小问3详解】甲、乙、丙是A、B两个物种对空间资源利用的三种类型。比较甲

、乙、丙三种类型,可以发现甲类型种间竞争激烈,丙类型种内竞争激烈,乙类型有效地降低了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相对甲类型而言,乙类型有利于减少种间竞争;相对丙类型而言,乙类型有利于减少种内竞争,因此乙类型最常见。【小问4详解

】为探究引入X对现有植物丰富度造成的影响,有无经济作物X是自变量,因变量是植物的丰富度,可以用植物的种类数表示,调查方法是样方法,所以研究思路为: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分为等量两组,一组向样方中引入作物X,一组不引入,定期调查统计并比较各组

样方中植物的丰富度变化。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