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84.755 KB
  • 2024-10-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精准解析】.docx,共(20)页,84.75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4c82381410bceb0bec2329ea53f3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哈密市八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在答题卷和作文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第I卷选择题一、语言基础

与运用(4小题,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纤.(qiān)细蕈.(xùn)菌疏疏落落..(lào)踱.步(dù)B.脉脉..(mài)溘.(hè)死小人所腓.(féi)譬.如(bì)C.主簿.(bó)煤屑.(xuè)酾.(

shī)酒临江折.去(zhé)D.嗟.(jiē)悼修禊.(xì)冯.(pínɡ)虚御风放浪形骸.(hái)【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纤(qiān

)细”中的“纤(qiān)”读音错误,应该为“纤(xiān)”;“疏疏落落(lào)”中的“落(lào)”读音错误,应该为“落(luò)”;“踱步(dù)”中的“踱(dù)”读音错误,应该为“踱(duó

)”。B.“脉脉(mài)”中的“脉(mài)”读音错误,应该为“脉(mò)”;“溘(hè)死”中的“溘(hè)”读音错误,应该为“溘(kè)”;“譬如(bì)”中的“譬(bì)”读音错误,应该为“譬(pì)”。C.“主簿(bó)”中的“簿(bó)”读音错误,应该为“

簿(bù)”;“煤屑(xuè)”中的“屑(xuè)”读音错误,应该为“屑(xiè)”;“折去(zhé)”中的“折(zhé)”读音错误,应该为“折(shé)”。故选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溘然饴误歆享娓娓动听B

.诡秘莅临愤懑放诞无礼C.樊笼漂泊缭草短小精悍D.羁绊造诣斑驳无动于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A.“饴误”的“饴”应写作“贻”;C.“缭草”的“缭”应写作“潦”;D.“无动于忠”的“忠”应写作“衷”。故选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

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建的“夜郎古国”和现有的众多仿古建筑景区相比,并无多少优势可言,想借助夜郎文化得到游客的认同,恐怕只是一厢情愿....。B.《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在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赞

颂了自然之秋、北国之秋。文章内容充分展开,酣畅淋漓....。C.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对文学的批评这个基本出发点来,必须是对文学的和伪文学的批评,必须有批评者的立场态度和真知灼见....。D.中华民族是崇尚学习的民族,历史上不乏刻苦学习

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非常多。不能用来形容人多。A项,一厢情愿:处理彼此有关的事情时,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

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B项,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C项,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

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把“随着”或“使”去掉一个。C.“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搭配不当,“人数”不是“国家”,可以把最后的“国家”删除。D.不合逻辑,“切忌不可蛮干”滥用否定词,把“不可”去掉。故选B。二、论述

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

农耕文明的发达,注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这也影响到中国人

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

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

。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心理。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

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

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

”“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荜增辉"。均衡是

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

,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

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有删改)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据"即指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B.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使人们往往崇尚圣贤的经典论述,说与写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就是人们引

经据典的成果。C.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D.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的描述,影响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不少成语是汉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B.喜新求异、含蓄表达思想的传统文化心理,使古

代的文人雅士在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C.成语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因其内部语素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并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D.“贫困没钱"的说法平淡无奇,“阮囊羞涩"则体现出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人

委婉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特点。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千钧一发”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根头发悬挂着千钧重的东西”的画面,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具象思维的特点。B.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

是“四字格”,不符合四个字两两相对的特点要求,所以不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C.成语“喜新厌旧”内部语素相应,“喜新”“厌旧”结构相似,前后对照,互相补充,是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D.成语“抛砖引玉

”既能体现古人的具象思维,又能体现古人因求新、含蓄而爱用各种修辞的文化心理,也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答案】5.B6.C7.B【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

干的要求,如“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原文是“‘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选项中缺少“往往”一词;C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错,应为“这种具象思维使……;“成

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错,原文是“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D项,“章太炎关于中国人……的描述,影响了……”错,原文为“这也影响到中国人的……”;其中的“这”指的是上文的“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故选

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

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C项,并不是所有成语都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原文说“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没有运用这些手法的成语就不一定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B项,原文说“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

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可见“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不是判断成语是否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的标准。故选B。三、古诗文部分(一)(共9分)阅读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列坐其次.次:序次B.俯察品类之盛.盛:热闹C.虽趣.舍万殊趣:兴趣D

.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禊事: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为修禊日,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称修禊,又叫上巳。后来变成了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的节日。B.丝竹管弦:各种乐器。这里泛指音乐。C.若合一

契: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D.彭殇: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指老年去世的人,后也指为国战死者。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相唱

和的赠言。B.第三段说的是“人之相与”之“乐”,本段即由此生发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C.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D.作者感慨时光易逝,往昔不

再,人的生命的长短都由造化安排,最后都会消失。作者才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答案】8.D9.D10.A11.(1)用来舒展

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2)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次”,旁边,水边;B.“盛”,繁多;C.

“趣”,通假字,通“取”,选取。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殇,指老年去世的人”说法错误。殇,未成年死去的人。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朋友之相唱

和的赠言”理解错误。是诗集的序。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所以”,用来……的;“游目”,远眺;“骋”,使……奔驰;“极”,穷尽;“信”,实在。(2)“虽”,

虽然,纵使;“所以”,……的原因;“致”,情怀;“一”,数词用作动词,一致,一样。参考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

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

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

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

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第II卷非选择题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2)既替余以蕙纕兮,_________。(3)_________,悠悠我心。(4)狗吠深巷中,__

__________。(5)舞幽壑之潜蛟,_____。(6)_________,无食桑葚。【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2).又申之以揽茝(3).青青子衿(4).鸡鸣桑树颠(5).泣孤舟之嫠妇(6).于嗟鸠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有

:蜉,蝣,揽,茝,衿,颠,嫠,鸠。(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苏轼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

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

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

,“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B.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C.颈联

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D.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14.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3.C14.(1)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2)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

”可见思乡情切。(3)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4)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

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解析】【分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

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首联“七千里”、“二毛

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做这类题要先弄清诗歌题材,理

清诗歌的思路,在作品中寻找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结合意象,判断感情。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

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

,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点睛】读懂是鉴赏古代诗歌题的关键。阅读时,需要注意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背景、体裁类别、典故、意象、关键词句等,对诗歌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并结合选择题的选项进行

认识的矫正。四。(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

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

乡下人。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

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

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

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

,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

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地里吃过饭呢?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

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

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

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他站起

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

、穿破衣裳的背影。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

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有删改)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立高中学生将学校食堂的主食按颜色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从中可以看出

他们虽处在极端艰苦贫穷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乐观。B.通过将大多数贫困学生与吃甲菜、戴手表的“洋人”学生进行对比,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C.孙少平是特定年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他连五分钱的菜都吃不起

,处境已非“贫困”所能形容,但他并未消沉,敏感而自尊的内心正是向上人生的一种表现。D.小说语言整体朴实厚重,文中“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烂泥塘般的院坝”“山乡圪”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

彩。16.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7.就本章内容来看,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节选文本展开分析。【答案】15.B16.①开篇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为人物出场、故事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②初春黄土高原雨雪交加、严寒依旧的

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阴冷凄清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孙少平的心理和贫寒形象。③开篇环境描写与下文县立高中午饭时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转入下一个画面,引出主要人物和故事。17.①孙少平来自农村,家境苦难,他“脸色黄瘦”“两颊塌陷”“两条瘦长的腿”衣服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体现了孙

少平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难题——饥饿,即使是这样低等的吃食对于孙少平来说也是不充足的。②孙少平是一个自尊心强烈的人,“自从开学以来,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可见孙少平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往往躲避公众的视线,他所处的环境使得他自尊又自卑。【解析】【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错误,作者没有批评,只是客观叙述学生的生活水平,为孙少平出场做铺垫,更加衬托孙少平上高中时的贫穷。

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由句子“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可知,开篇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为人物出场、故事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由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

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可知,初春黄土高原雨雪交加、严寒依旧的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阴冷凄清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孙少平的心理和贫寒形象。由下文“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

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可知,开篇环境描写与下文县立高中午饭时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转入下一个画面,引出主要人物和故事。【17题详解】本题考

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

水走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可知,孙少平

来自农村,家境苦难,他“脸色黄瘦”“两颊塌陷”“两条瘦长的腿”衣服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体现了孙少平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难题——饥饿,即使是这样低等的吃食对于孙少平来说也是不充足的。由原文“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

总是他两个最后来。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可知,孙少平是一个自尊心强烈的人,“自从开学以来,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可见孙少平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往

往躲避公众的视线,他所处的环境使得他自尊又自卑。五、语言表达(17—20题共20分)18.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原因。要求:①语言表达准确、简明;②结论和原因不超过30字。我国的文盲率,从2

000年的6.72%下降到2010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2).(2)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转换的题目,注意题干提示内容和数据的变化。注意

文盲率和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数值变化。文盲率下降,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在增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推测原因。注意字数的要求。19.下面是某文学爱好者给某报社编辑写的一封信,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编辑

:您好!我经常拜读你社出版的报纸,感到受益匪浅。于是我在百忙的工作之余,写了自己的一孔之见。今寄去我的大作,恳望您抽时间对我的作品锦上添花。如获指点,我定感激涕零。遥祝编安!XX年3月30日【答案】“你社”改为“贵社”;

“百忙的工作之余”应删去“在百忙的”;“大作”改为“作品”;“锦上添花”改为“斧正”;“感激涕零”改为“感激不尽”。【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1)称别人的报社用“贵社”表示尊重,“你社”改为“贵社”;(2)“百忙的工作之余”成分赘余,应删去“在百忙的”

;(3)“大作”不能用自己的作品,改为“作品”;(4)“锦上添花”意指在美丽的锦织物上再添加鲜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比喻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不能用于别人对自己作品的修改,改为“斧正”;(5)“感激涕零”意思是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感激得掉下眼泪。来形容极为感动的

样子,用重了,改为“感激不尽”。20.杭州地铁是杭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于XX年3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预计XX年10月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新世纪地铁的大规模建设必将推动杭州城市发展真正迈入“钱塘江时代”,使“大都市、新天堂

”由理想成为现实。请你为杭州地铁写一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富有文采。【答案】示例:地铁出行,快乐随行;穿越都市,畅想天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拟写宣传语。作

答本题,首先明确宣传语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通车给市民所带来的生活便捷、观光的方便等方面来写;其次,要突出地铁本身的优点来写,以激起人们乘坐地铁的兴趣;最后,还要注意拟写宣传语的基本特征: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21.阅读下面的报道,为其拟一则简明的标题。本报哈尔滨1月8日电

昨天下午,以“青春旋律”为主题的卫康杯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落下帷幕。本次大赛由哈尔滨冰雪节组委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卫康光学眼镜有限公司冠名赞助,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经过4天的角逐,美国威斯

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全新的开始”、德国马尔堡大学的“D孩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我们欢迎你”、北华大学的“欣欣向荣”等8作品获得一等奖。本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2支代表队参加,参赛队伍数量再创新高。其中,美国、德国和乌克

兰都是第一次派出队伍参赛。本届比赛中,各代表队总用雪量为188立方米,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生雪雕群雕纪录。标题:【答案】第四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闭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段压缩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抓住新闻的导语即可。由“本报哈尔滨1月8日电昨天

下午,以‘青春旋律’为主题的卫康杯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落下帷幕”可概括出主要信息“卫康杯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落下帷幕”,然后根据标语醒目简洁的特点,整理为“第四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闭幕”。七、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勇敢是一种基于自尊的意识而发展成的能力。——拿

破仑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而做出的疯狂举动,不是真正的勇敢,而是一种炫耀,真正的勇者不需要炫耀,勇敢只是他们的本能行为。人生道路上,坎坎坷坷,风雨莫测,这些困境需要靠你的勇敢去战胜。或许你会觉得很艰难,但当经历艰难再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一直都掌握在你手中。请以“真正的勇敢”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答案】例文:真正的勇敢看到一个故事:老板招聘雇员,有三人应聘。老板对第一个应聘者说,楼道有个玻璃窗,你用拳头把它击碎。应聘者执行了。幸喜那不是一块真玻璃,不然他的手就会严重受伤。老板又对第二个应聘者说,这里有一桶脏水

,你把它泼到清洁工身上去。她此刻正在楼道拐角处那个小屋里休息。你不要说话,推开门泼到她身上就是了。这位应聘者提着脏水出去,找到那间小屋,推开门,果见一位女清洁工坐在那里。他也不说话,把脏水泼在她头上,回头就走,向老板交

差。老板此时告诉他,坐在那里的不过是个蜡像。老板最后对第三个应聘者说,大厅里有个胖子,你去狠狠击他两拳。这位应聘者说,对不起,我没有理由去击他;即便有理由,我也不能用击打的方法。我因此可能不会被您录用,但我也不执行您这样的命令。此时,老板宣布,第三位应聘者

被聘用,理由是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也是一个理性的人。他有勇气不执行老板的荒唐的命令,当然也更有勇气不执行其他人的荒唐的命令了。戴高乐将军也碰到过这样的勇敢者。那是1965年,法国发生民变,巴黎的学生、市民走上街头,要求当时任总统的戴高乐下台

。戴高乐黔驴技穷,来到德国的巴登。法军驻德司令部设在这里。戴高乐要求驻德法军司令带兵回到巴黎平息民变。但戴高乐的两次要求都遭到那位驻德法军司令的拒绝,还劝说戴高乐放弃这个命令。后来戴高乐非常感谢那位司令,称颂那位司令勇敢地拒绝执行他的命令。他还写信给那位司令

的妻子,说这是上帝在他无能为力时让他来到巴登,又是上帝让他碰到那位司令。不然,他就可能是历史的罪人了。勇敢的定义只有一个,但勇敢的表现却可能多种多样。三个应聘者,前两个坚决执行老板的命令,好像是无可厚非,毕竟是老

板的命令;但后一个敢于拒绝执行老板的荒唐的命令,则值得赞誉。至于驻德法军的那位司令,敢于拒绝执行当时作为法国总统的戴高乐的有违民意、有违民主原则和精神的命令,则是难能可贵。这在专制制度的国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勇敢不勇敢,不只是一种行为的体现,其中

也包含着理性,包含着道义。没有理性的、缺乏理性的勇敢;没有道义的、缺乏道义的勇敢,充其量不过是没有头脑的匹夫之勇。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就勇敢而言,绝对执行命令的勇敢多而敢于抗拒执行荒唐的命令的勇敢少。这是因为权力者一般都竭力提倡

、培养、制造绝对的听命执行这种勇敢,而对敢于抗拒自己荒唐命令的勇敢深恶痛绝。以至有些明明是错误的东西,是荒谬的东西,是反道义的东西,是违法违纪的东西,因为是权力者指使,因为有权力者撑腰,有的人也敢“勇敢”地去执行,“勇敢”地去做。勇敢是一个褒义词,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好品德。连人们教育孩子都

常说要做勇敢的好孩子。但勇敢确实又还有一个是与非的前提。不分是非的、没有理性的绝对执行命令的勇敢是一种可怕的勇敢,也是一种愚蠢的勇敢,更是一种专制者欣赏和欢迎的勇敢。而坚持真理、敢于同谬误、同荒唐、同发疯对抗的勇敢、理性的勇敢才是最值得称道的勇敢。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

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三则材料都围绕“勇敢”展开,可以锁定材料的话题是“勇敢”,然后根据材料的提示:第一则侧重讲勇敢是一种“能力”。第二则材料重点强调“勇敢”是“挑战”,第三则材料强调“困境需要靠你的勇

敢去战胜”是勇敢的意义。由此可以展开论述。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同的方面,注意找到材料中的关键的词语“勇敢”,围绕“勇敢”立意行文即可。【立意】(1)人生需要勇敢

;(2)勇敢的面对一切;(3)困境需要靠勇敢去战胜。【素材】(1)司马光砸缸。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

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典型事例)(2)邱少云烈火焚身岿然不动。1952年10月11日夜

,邱少云所在部队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平康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执行战斗任务。邱少云及其战友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时左右,美军向邱少云潜伏地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到他身上,

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埋伏的地点,他忍受着剧痛,坚持不动,虽然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典型事例)(3)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跟随部队来到上甘岭。1952年,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的部队接到命令,对上甘岭高地进行反击

战争。炮火持续不断,在黄继光部队攻下5号阵地之后,双方人员伤亡损失惨重。特别是黄继光部队,战士和炮弹捉襟见肘。不妙的是,在进行下一个阵地攻击时,敌人隐藏已久的火力点对着黄继光部队发起猛烈的射击。黄继光部队的进攻遭受到了阻碍,这是他挺身而出,亲自去执

行爆破敌人阵地的任务。摧毁了敌人的几个火力点后,又用自己的身躯去独挡敌人仅剩的火力点。在黄继光的英勇献身下,上甘岭战役取得了胜利。(典型事例)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657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