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历史高中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单元测评.docx,共(5)页,79.52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377e6e0318c2b3dd36ac511a73d5a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八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
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材料二
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
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其学生都是贵族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俄国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
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担任教师的优先权。——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
同点。(9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1)同:重视实业教育、忠君报国思想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异:日本重视普及国民教育;俄国教育受封建神学影响较大。(2)俄、日都重视实业教育
,有利于培养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需要的实际有用的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是,重视忠君报国思想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使两国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
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地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
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摘编自《作坊里的日本人》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
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6分)(2)19世纪下半期,日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5分)(3)依
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6分)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及其影响。第(1)问,根据明治维新时期改革措施所体现出的特点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的积极
影响即可。第(3)问,对比分析中日两国的近代化改革,可从结果、领导力量、民众态度、文化传统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2)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3)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结果不同的原因: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影响不
同等。(言之有理即可)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德国和美国的榜样。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三千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足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
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伊藤博文(1882年)(1)根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4分)(2)材料二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7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6分)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第(1)问,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其特点。第(2)问,根据伊藤博文有关政治制度改革的主张“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并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评价”依据材料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即可。参考答案:(1)特点: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2)体现: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
立宪制,内阁对天皇负责(建立近代天皇制);把军队置于天皇指挥之下,内阁无权过问。(3)评价:促进了日本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4.导学号05664057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具
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摘编自《历史千年》1871年7月,新政府发出“废藩
置县”的命令,完全取消大名作为封建领主的统治权,废除藩国制度……日本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摘编自刘祚昌《世界史》材料二1872年,明治政府下令解除自1643年以来颁行的关于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宣布
废除旧封建领主(幕府将军及大名等)对于土地的所有权,而确认土地的实际占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并向他们颁发土地执照。——摘编自刘祚昌《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的相似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的异同。(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
治维新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明治维新与商鞅变法对土地问题的处理又有何明显的相同之处?(8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历史地位的相似之处。(3分)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土地制
度改革措施方面的异同点。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二者都废除了旧体制,推行了县制。虽然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二者所处时代不同,所以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明治维新是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第(2)问,结合材料可知,日本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政
权,消除封建割据的基础。第(3)问考查二者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参考答案:(1)举措:废除旧的行政体制,实行县制。异同秦: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都打击旧势
力,加强中央集权,为其他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提供政治保障。日本:为了消除封建割据状态,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出发点:消除封建割据的物质基础,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以巩固新政权。同:承认土地私有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3)都符合历史潮流,都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变,都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日本文明史看,外来文明的引进移植都是国家主持的,中央政府具有权威地位。……
他们很早就吸收了西方的征兵制,但普选制却不予移植。鉴于德国宪法赋予皇帝的权力比任何君主国都大,也最具保守主义色彩,伊藤博文遂以考察德国宪政为此行(到欧洲)重点。他(考察后)认定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秘密制宪主义比较符合日本国情,决定
以德国宪法为蓝本,聘请德国专家为顾问起草宪法。明治政府将宪法草案经由三次“宪法会议”讨论,最后于1889年呈交已亲政22年的明治天皇“钦定”。由于这部宪法始终没有经过国会讨论而是以敕语形式公布,所以史称“钦定宪法”。——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这一宪法规定:不得随意逮捕
公民,财产权受到保护,公民享有宗教、言论和结社的自由。但在每种情况下,政府只要愿意便有权制止这些权利。大体上说,这一宪法里从德国模式中借来的东西远多于从法国或英国模式中借来的东西。其原因在于:日本同德国一样,当时正处于巩固阶段,因而对增强国家实力比对保护公民自由更感兴趣。因此,这一宪法只为日本
提供了议会制的门面,同时却维护了寡头政治的统治和天皇崇拜。的确,宪法第一条规定:“日本帝国将由永不间断的一代代天皇统治和管辖,”同样第三条规定:“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吸收外来政治文明的突出
特点。(9分)(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一宪法里从德国模式中借来的东西远多于从法国或英国模式中借来的东西”?(8分)参考答案:(1)国家主持引进移植外来文明,中央政府具有权威地位;结合本国国情有选择地引进,如西方征兵制、德
国宪政;以增强民族力量,维护国家利益为引进的根本原则。(2)这一宪法形式上采取了君主立宪的形式,但实际上实行天皇专制统治;给予公民有限制的自由和权利。6.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且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利,以诱导人民。——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
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摘编自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
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摘编自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6分)(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3)
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结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5分)思路解析:第(1)问考查日本“殖产兴业”政策的方式及其形成原因。据材料一分析,在明治维新之初,由于缺乏资金和私人缺乏投资的积极性,日本政府兴
办了一系列的示范企业,以引导民间办厂。第(2)问考查“殖产兴业”政策的变化,实际考查日本明治维新后社会发生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将这些官营企业逐步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原因”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即可
。第(3)问,以史为鉴,根据日本政府角色的历史演变,总结规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并要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参考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
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