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3 页
  • 大小 80.668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0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共(23)页,80.66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351e16a348c2bbd2fada27a7fbefe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20年12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荀子《劝学》)(2)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3)王维《终南山》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山中所见独特的云气变幻之景象。2.按要求选择。(5分)(1)根据下面人物独白的语境,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俗语是()。(2分)倘或他怀旧日之恨,寻事害我,甚是可虑。自古道:“____”,不若

先劾他一本,绝了他仕路,免得报复。A.当断不断,反受其乱B.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C.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D.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宇宙辩证存在的典型表现是不同存

在之间的对立统一。这里__________,而是在差别之中的协调运动,是一种存在的存在状况,即此存在与非此存在的相互作用。①统一不是同一②而是差别③不是存在的趋同化④对立不是对抗⑤正因为这种差别才使不同的存在表现出自

己的属性、特色A.④③①②⑤B.④②⑤①③C.①②⑤④③D.①④③②⑤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①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换言之,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

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回答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没有基本的价值尺度,就会陷入盲目;同时答案又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好”的标准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超历史的、普遍化的。确认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固然重要,但了解它为何被视为好的同样重要。笔者对“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这一问题的思考,正是基于这

样的思想之上。②首先,好的儿童文学,必定也是好的文学,人们对于好文学的期望,也适用于儿童文学。好文学的标准集中体现于文学经典,它们是卡尔维诺所说的“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是柯尔摩德所说的具有“一种对于适应的开放,而让它们在无穷尽的各种配置之下常保鲜活”的文本,能不断被读者以新的方式阅读并获取新的意义。好的文学都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③然而,加上限定语“儿童”,好的儿童文学的讨论,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最根本

的问题——“儿童性”。虽然儿童文学也是文学,但当且仅当文学同时对儿童性有足够的理解和表现,它才成其为儿童文学。作为“儿童的”文学,是否“适合”儿童也就成为评判的首要准则和标尺。怎样才算“适合..”,或者说应

该适合怎样的“儿童性”呢?这主要取决于成人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怎样的以及应该怎样,其中包括儿童喜欢读、能够读且应该读的作品是怎样的。④现代儿童观是对独立完整的“儿童世界”的发现、尊重与保护,要求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在顺应并满足儿童独

特需要的同时,也主张通过某些限制来保护儿童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安全,清除儿童不应该了解的东西。这种“适合”,既是对儿童世界的保护,往往也意味着对成人世界的排除。也就是说当战争、食品安全、婚姻、环境污染等成人世界

的社会问题弥漫时,愿景中适宜儿童“逍遥的花园”是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乌托邦幻影?⑤更为严重的是,儿童文学会对某些内容保持缄默或隐瞒,同时又将成人的价值观念隐藏其中,就很可能把儿童文学变成“儿童惟一能阅读”的文学以及通常“只有儿童才阅读”的文学——前者表明儿童没有能力阅读“复杂深刻”的文学,后者

意味着儿童文学简单贫乏无法吸引成人。当7000字的《丑小鸭》被删改为二三百字的“故事梗概”收进小学语文教材,当几千字的《三只小猪》被删改得不足百字并配上卡通图画讲给幼儿,儿童的阅读会是怎样的贫乏?⑥这

也是现代儿童文学最大的隐忧之一。⑦儿童文学只有超越儿童、成人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关于生命、死亡、苦难、爱、文明等大主题才能理直气壮地延续,以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大美、大爱、大智慧,也才能“为人类提供良好

的人性基础”(曹文轩)。⑧我们不妨沿着这一路径继续探寻何谓“好的童年书写”。儿童文学与女性文学、黑人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等其他类型的文学皆不同,儿童文学即使表现儿童的天真无知,也需要具备超越天真无知的知识才能发现

和欣赏这种天真。马克思在论述希腊艺术时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成人不可能完全复归儿童的状

态,但他可以在“更高的阶梯”再现童真。⑨我们不得不对“好的童年书写”做一个基本的限定,当然这不代表惟一合理的限定。把儿童文学纳入到既定的意义系统,强加一种秩序,会让儿童文学变得可控。但某种价值标准可能只是代表了某个时代和社会群体的一种美学趣味、伦理模式和权力意志。所以对任何建立价值体系

的企图都应保持充分的警觉。对何谓“好的童年书写”的讨论远没有终结。这不是一个可以完成的过程,我们应该永远保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一种怀疑的精神、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好的儿童文学”才有无限的可能性。(选自《文艺报》有删节)3.第③段中加点的“适合”具体是指。

(2分)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好的儿童文学需要设定基本价值尺度作为判断标准。B.好文学的标准集中体现在经典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上。C.女性文学并不需要具有超越女性知识的欣赏洞察力。D.文学的价值标准建立在当时官方群体的权力意志上。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

分)A.对儿童性有足够的理解和表现便能成为儿童文学。B.儿童能阅读的文学意味着简单贫乏无法吸引成人。C.现代儿童文学最大的隐忧之一是儿童阅读遭到删改。D.“好的童年书写”的基本限定不代表惟一合理的限定。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分)7.前段时间,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遭到家长质疑。因为他推荐的文童文学《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著名儿童读物中有“跳楼”或相关描写,这些内容家长认为不适合孩子阅读。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对此现象加

以评析。(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牧归辛茜①青海湖畔宽广的草原上,每一天,都会有炊烟伴随太阳从帐房里升起又飘散。每一天,晨光下的牧人们都重复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感受着不一样的欢乐和遗憾。②晨光微露中,拉羊家的女主人和长大了的女儿们先

起床,给取暖的炉子和烧饭的炉子生上火。房子很快暖和起来,开水和奶茶飘散着热气和浓香,男人们闻着味起来了。当然,如果愿意,男人们还可以多睡会儿,但,早出晚归的放牧生活,让他们马上打起了精神。③用过永远以糌粑、奶茶为主

的早餐后,女主人和女儿们开始给十几头母牛挤奶。这时候,太阳已经离开地平线,草原从沉睡中清醒过来,空气中满是甜滋滋的味道。挤牛奶之前,先要让小牛吸一阵母牛的奶。小牛贪婪有力的吮吸会使沉积了一夜的乳汁活跃起来,被激活的乳房生动

饱满,乳汁也会更加顺畅。挤牛奶是一门艺术,随着女人富有弹性的双手上下舞动,两股洁白的乳汁会交替着流进桶里。④挤牛奶的工作完成后,拉羊家的女主人停留片刻,目送着丈夫和儿子远去的身影。羊群和男主人离开家后

,拉羊家的女主人带着二个女儿,着一件单衣,把袖子挽得高高的,用双手把散落在四处的湿牛粪捡到一起,然后用手抹开,像做煤饼似的一块块摊在草地上。⑤清晨的青海湖畔气温很低,不超过五六度,抹湿牛粪的双手冰凉,但是她们习以为常,没有丝

毫抱怨。相反,她们乐此不疲,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嬉闹,使静谧的草原很快有了生气。如果天气好,这些牛粪会在一天之内转化成可燃性能源,假如需要较长时间的储存,她们就得把湿牛粪做成厚厚的圆饼贴到墙上,晒干后堆放。捡牛粪、晒牛粪、储存牛粪,是牧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

事,晒干的牛粪是四季唯一的燃料。在牛羊被赶到深山四处游牧的季节,燃料得不到及时补充,漫长的冬天更需要大量的牛粪取暖,没有足够的储备是不行的。⑥女人们要做的事很多,打酥油也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没有牛奶的日子几乎不像牧民的生活,有相当一个时期内,他们是吃不到牛奶的,那是牛羊群远征深山牧场的两

个月,以及严寒的冬春季节。为保证刚下的牛犊能够安全度过冬春的寒冷与饥荒,牛乳首先要满足这些脆弱的小生命。因此,必须靠夏秋季节挤出的牛奶提炼酥油,并尽可能多的储备。⑦虽然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也波及到了草原,摩托代替了骑马,牛奶分离器比传统打酥油的方法方便、省力,但牧

民的生活依旧古朴,像古老的歌谣,平静透明。他们享受新鲜空气和食品,享受自然美景。取自自然、回归自然。交流感情的过程,自由、轻松、愉快。⑧湖光闪耀,白云浮动,鸟雀鸣叫。除了每天必做的工作,牧人们还有一些需要做但又并非马上去做的事情。比如,磨炒面、杀羊宰牛、编织、亲友聚会、准备出嫁女儿,做娶儿媳的准备

等等。总之,他们会做出适当的安排,以便使日常生活不致于紧张忙碌,也不致于太过清闲无聊。⑨冬天的下午无忧无虑,小村庄和茫茫原野增添了独具高原风格的恬静和温馨。定居点的房顶上冒着炊烟,女人们在晾晒羊毛、翻晒牛粪,有的

则闲坐在门前的草地上,眯着眼看孩子们玩耍,任太阳沐浴全身。打破村落宁静的是男人们驾着摩托车或手扶拖拉机出入村庄的声音,还有游荡在草原上的牦牛拖着长调的浑厚中音、绵羊啃食嫩草时的阵阵颤音。永远此起彼伏,永远心满意足。⑩羊毛已经剪过一段时间,新长出来的毛使每一只羊看上去洁白、年轻、漂亮。此时

,它们吃饱了肚子,高声歌唱,翻过山岭,涌向山下。草原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壮观,成千上万的牛羊布满翠绿的山坡,大团大团的白云从后山蜂拥而来,像是在为牧归的牛羊送行。斜阳照射,白色的羊、黑色的牛让草原再度辉煌。⑪暮色中,牛羊成群结队返回各自的家。这时候

,女人们又忙碌起来,她们把母牛和牛犊拴在绳栏上,把羊赶进羊圈,把晒干的牛粪收拢起来,然后开始挤最后一次牛奶。作为一家之主,男主人则要做一些佛事活动,让电动的经筒转动起来,让小女儿背着放在佛龛下用黄布包裹的经卷,绕着庭院按顺时针方向转圈。最后,在晚霞将要退尽的时候,点燃

煨桑台前的桑烟,祈求佛祖保佑生活平安、人畜兴旺。⑫晚饭的炊烟,随着袅袅桑烟再度升起,这是一天中,全家人围坐一起的一道正餐。除了必不可少的奶茶,还有一些面食,但不管什么饭,都必须要同时煮一盘羊肉或牛肉,才算真正填饱了肚子。牧人们用来做饭

和吃饭的时间,比城里人少,也不费神琢磨该增加什么营养,配什么蔬菜。他们每天饮用的奶茶、糌粑和酥油,并没有让他们缺乏维生素和营养。晚饭结束后,一家人会坐在一起谈谈家常,有电视的人家可以看看电视,但那里面的事情离他们太遥远,不值得他们过于认真。⑬草原的夜晚沉静甜美。⑭生活似曾相识,日子循环往复。

对牧人来说它是平淡的,并不乏味。它是辛苦的,并不痛苦。每天晚上,他们都能做个好梦,心儿像草原上的花,湖中的鱼,自由呼吸,轻松自在。8.第⑩段描绘草原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9.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标题“牧归”中“归”的含义。(3分)10.本文出现的人物仅以性别或身份为称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4分)11.画线句呈现本文的叙述顺序,看似平常却体现作者精心的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宋)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畬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12.根据诗意,最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1分)A.咏菊B.山馆C.饮酒D.野望1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写客馆萧条与诗人凭轩

对竹的孤寂。B.颔联“老”“归”暗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C.颈联“穿”字把静态山景写得活灵活现。D.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诗人坚贞高洁的志趣。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

—20题。(20分)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

,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③宣仁后临朝,

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

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④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15.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辙自谓必见黜()(2)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

)16.为下列句中加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范镇难之()A.责问B.感到为难C.怨恨D.担心(2)命辙为之属()A.写文章B.嘱托C.属下D.连缀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18.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19.第①②段画浪线的两句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3分)20.结合第③段苏辙谏言内容,从说理的

角度分析“光皆不能从”的原因。(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容春堂记(明)归有光①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

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牖,□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

能兼而有也。②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曾点①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③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

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④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

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②。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注]①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学生。②指设馆授徒,靠教书吃饭。21.可填入

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且B.然C.盖D.则2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①段画线句写法特点的一项是()。(2分)A.整散相间B.铺陈排比C.对比衬托D.叙议结合23.分析第②段引述孔夫子故

事的作用。(3分)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5分)三、写作70分25.“立人设”是娱乐圈的网络用词。很多人喜欢“立人设”,意在创造一个正面、积极向上、讨人喜欢的形象。“立人设”这件事对自我的意义是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20年12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3)王维《终南山》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山中所见独特的云气变幻之景象。【答案】(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今宵酒醒何处(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时应牢记考纲内规定的古文篇目。对给出下句默写上句这样的题型,平时要多记诵,熟练掌握。要注意所给的限制性条件(3)由“

山中所见独特的云气变幻之景象”可知答案。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砺”、“知”、“宵”、“霭”。2.按要求选择。(5分)(1)根据下面人物独白的语境,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俗语是()。(2分)倘或他怀旧日之恨,寻事害我,甚是可虑。自古道:“____”,不

若先劾他一本,绝了他仕路,免得报复。A.当断不断,反受其乱B.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C.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D.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连贯的能力。根据“不若先劾他一本,绝了他仕路

,免得报复”分析,前句是说这样想的人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A“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意思是作出决断而犹豫不决,就产生祸乱。此处是说做事犹豫。不决,不合语境。B“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意思是世俗人的感情好比一张张纸,张张都是一样薄

;人世间的事情好比一盘棋,一局更比一局新。此句是说人情淡薄,不合语境。C“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比喻好景不长或友情难以持久。现指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遭受大大小小的挫折与磨难,英雄自古多磨难。此句是说人生都会遇到挫折,不合语境。D“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意思是指要成就大事必须心肠狠,

手段毒辣。(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宇宙辩证存在的典型表现是不同存在之间的对立统一。这里__________,而是在差别之中的协调运动,是一种存在的存在状况,即此

存在与非此存在的相互作用。①统一不是同一②而是差别③不是存在的趋同化④对立不是对抗⑤正因为这种差别才使不同的存在表现出自己的属性、特色A.④③①②⑤B.④②⑤①③C.①②⑤④③D.①④③②⑤【答案】(2)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段和下面五句话,了解文段所讲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提示性词语进行排序。上文的句子是总领性的,指出“不同存在之间的对立统一”,观察五句话后可以看出是对“对立统一”的解释;又根据下文“差别之中的协调运动”可知,前文应该是讲“统一”,那么,空

白处最后应该是①;根据关联词“而是”在差别中协调运动,可知前文应该是“不是……”,因此上文应该是③在空白处的最后。由此,可以得出小组合①③在空白处最后。故排除ACD。故选B。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

分)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①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换言之,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回答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没有基本的价值尺度,就会陷入盲目;同时答案又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好”的标准从来都不

是绝对的、超历史的、普遍化的。确认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固然重要,但了解它为何被视为好的同样重要。笔者对“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这一问题的思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之上。②首先,好的儿童文学,必定也是好的文学,人们对于好文学的期

望,也适用于儿童文学。好文学的标准集中体现于文学经典,它们是卡尔维诺所说的“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是柯尔摩德所说的具有“一种对于适应的开放,而让它们在无穷尽的各种配置之下常保鲜活”的文本,能不断被读者以新的方式阅读并获取新的意义。好的文学都是

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③然而,加上限定语“儿童”,好的儿童文学的讨论,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儿童性”。虽然儿童文学也是文学,但当且仅当文学同时对儿童性有足够的理解和表现,它才成其为儿童文学。作为“儿童的”文学,是否“适合”儿童也就成为评判的首要准则和标尺。怎样才算“适合..”

,或者说应该适合怎样的“儿童性”呢?这主要取决于成人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怎样的以及应该怎样,其中包括儿童喜欢读、能够读且应该读的作品是怎样的。④现代儿童观是对独立完整的“儿童世界”的发现、尊重与保护,要求把儿童当作“儿

童”看待,在顺应并满足儿童独特需要的同时,也主张通过某些限制来保护儿童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安全,清除儿童不应该了解的东西。这种“适合”,既是对儿童世界的保护,往往也意味着对成人世界的排除。也就是说当战争、食品安全、婚姻、环境污染等成人世界的社会问题弥漫时,愿景中适宜儿童“逍遥的花园”是

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乌托邦幻影?⑤更为严重的是,儿童文学会对某些内容保持缄默或隐瞒,同时又将成人的价值观念隐藏其中,就很可能把儿童文学变成“儿童惟一能阅读”的文学以及通常“只有儿童才阅读”的文学——前者表明儿童没有能力阅读“复杂深刻”的文学,后者意味着儿童文学简单贫乏无法吸引成人。当7000字的《

丑小鸭》被删改为二三百字的“故事梗概”收进小学语文教材,当几千字的《三只小猪》被删改得不足百字并配上卡通图画讲给幼儿,儿童的阅读会是怎样的贫乏?⑥这也是现代儿童文学最大的隐忧之一。⑦儿童文学只有超越儿童、成人之间简单的

二元对立,关于生命、死亡、苦难、爱、文明等大主题才能理直气壮地延续,以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大美、大爱、大智慧,也才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曹文轩)。⑧我们不妨沿着这一路径继续探寻何谓“好的童年书写”

。儿童文学与女性文学、黑人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等其他类型的文学皆不同,儿童文学即使表现儿童的天真无知,也需要具备超越天真无知的知识才能发现和欣赏这种天真。马克思在论述希腊艺术时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

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成人不可能完全复归儿童的状态,但他可以在“更高的阶梯”再现童真。⑨我们不得不对“好的童年书写”做一个基本的限定,当然这不代表惟一合理的限定。把儿童文学纳入到既定的意义系统,强加一种秩序,会让儿童

文学变得可控。但某种价值标准可能只是代表了某个时代和社会群体的一种美学趣味、伦理模式和权力意志。所以对任何建立价值体系的企图都应保持充分的警觉。对何谓“好的童年书写”的讨论远没有终结。这不是一个可以完成的过程,我们应该永远保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一

种怀疑的精神、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好的儿童文学”才有无限的可能性。(选自《文艺报》有删节)4.第③段中加点的“适合”具体是指。(2分)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好的儿童文学需要设定基本价值尺度作为

判断标准。B.好文学的标准集中体现在经典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上。C.女性文学并不需要具有超越女性知识的欣赏洞察力。D.文学的价值标准建立在当时官方群体的权力意志上。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A.对儿童性有足够的理解和表

现便能成为儿童文学。B.儿童能阅读的文学意味着简单贫乏无法吸引成人。C.现代儿童文学最大的隐忧之一是儿童阅读遭到删改。D.“好的童年书写”的基本限定不代表惟一合理的限定。8.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9.前段时间,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遭到家长质疑。因为他推荐的文童文学《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淘气

包马小跳系列》等著名儿童读物中有“跳楼”或相关描写,这些内容家长认为不适合孩子阅读。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对此现象加以评析。(4分)【答案】3.指能发现尊重顺应满足儿童独特需要并能通过一定限制保护儿童知识和经验安全的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4.A

5.D6.本文以“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为论题展开论述。首先引用名家言论提出好的文学的普适性标准;接着提出“好的儿童文学”要“适合”儿童的特性以及什么是“适合”的问题,将论题引向深入;接着列举具体现象分析因对“适合儿童

”错误理解导致文学隐忧,一是将儿童世界简单与成人隔绝,造成儿童文学乌托邦;二是以成人视角删节改造使经典作品简单贫乏教条;最后得出结论,好的儿童文学必须超越二元对立,延续生命等主题,艺术地表现深度与厚度,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在“好的儿童文学”标准的基础上,作

者得出结论“好的童年书写”是能发现和欣赏儿童的天真,并且在“更高的阶梯”再现童真。结尾补充论证要保持批评、怀疑、开放的状态,让“好的标准”不断完善。(评分说明:论题结论1分,论证过程4分。)7.作者的观点:现代儿童观主张顺应并满

足儿童独特需要,并通过某些限制来保护儿童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安全,清除儿童不应该了解的东西。三类倾向(1)清除战争、食品安全、婚姻、环境污染等成人世界的社会问题,将儿童世界变成乌托邦。(2)对某些内容保持

缄默或隐瞒,同时又将成人的价值观念隐藏其中,把儿童文学变成“儿童惟一能阅读”的文学以及通常“只有儿童才阅读”的文学。(3)超越儿童、成人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理直气壮延续生命、死亡、苦难、爱、文明等大主题,以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深度与厚度,分享大美

、大爱、大智慧,“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运用以上观点,分析事件,表明态度。观点2分,事件概括分析2分。(评分说明:赞成或反对家长的质疑不作为评分依据,依据所做论述的合理程度给分。)【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

含义的能力。根据第③段内容理解,发现尊重顺应满足儿童独特需要并能通过一定限制保护儿童知识和经验安全的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才是合适的。4.和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6.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作答本题,需要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用恰当的连接词进行整

合。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能力,搞清楚文章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其关系等。7.考查学生结合文本,探究文章重要问题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作者的观点:现代儿童观主张顺应并满足儿童独特需要

,并通过某些限制来保护儿童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安全,清除儿童不应该了解的东西,有三个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自己对文章观点的把握进行阐述。(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牧归辛茜①青海湖畔宽广的草原上,每一天,都会有炊烟伴随太阳从帐房里升起又飘散。每一天,晨光下的牧人们都重复着永远也做不完的

事情,感受着不一样的欢乐和遗憾。②晨光微露中,拉羊家的女主人和长大了的女儿们先起床,给取暖的炉子和烧饭的炉子生上火。房子很快暖和起来,开水和奶茶飘散着热气和浓香,男人们闻着味起来了。当然,如果愿意,男人们还可以多

睡会儿,但,早出晚归的放牧生活,让他们马上打起了精神。③用过永远以糌粑、奶茶为主的早餐后,女主人和女儿们开始给十几头母牛挤奶。这时候,太阳已经离开地平线,草原从沉睡中清醒过来,空气中满是甜滋滋的味道。挤牛奶之前,

先要让小牛吸一阵母牛的奶。小牛贪婪有力的吮吸会使沉积了一夜的乳汁活跃起来,被激活的乳房生动饱满,乳汁也会更加顺畅。挤牛奶是一门艺术,随着女人富有弹性的双手上下舞动,两股洁白的乳汁会交替着流进桶里。④挤牛奶的工作完成后,拉羊家的女主人停留片刻,目送着丈夫和儿子远去的身影。羊

群和男主人离开家后,拉羊家的女主人带着二个女儿,着一件单衣,把袖子挽得高高的,用双手把散落在四处的湿牛粪捡到一起,然后用手抹开,像做煤饼似的一块块摊在草地上。⑤清晨的青海湖畔气温很低,不超过五六度,抹湿牛粪的双手冰凉,但是她们习以为常,没有丝毫抱怨。相反,她们乐此不疲,一

边干活一边说笑嬉闹,使静谧的草原很快有了生气。如果天气好,这些牛粪会在一天之内转化成可燃性能源,假如需要较长时间的储存,她们就得把湿牛粪做成厚厚的圆饼贴到墙上,晒干后堆放。捡牛粪、晒牛粪、储存牛粪,是牧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晒干的牛

粪是四季唯一的燃料。在牛羊被赶到深山四处游牧的季节,燃料得不到及时补充,漫长的冬天更需要大量的牛粪取暖,没有足够的储备是不行的。⑥女人们要做的事很多,打酥油也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没有牛奶的日子几乎不像牧民的生活,有相当一个时期内,他们是吃不

到牛奶的,那是牛羊群远征深山牧场的两个月,以及严寒的冬春季节。为保证刚下的牛犊能够安全度过冬春的寒冷与饥荒,牛乳首先要满足这些脆弱的小生命。因此,必须靠夏秋季节挤出的牛奶提炼酥油,并尽可能多的储备。⑦

虽然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也波及到了草原,摩托代替了骑马,牛奶分离器比传统打酥油的方法方便、省力,但牧民的生活依旧古朴,像古老的歌谣,平静透明。他们享受新鲜空气和食品,享受自然美景。取自自然、回归自然。交流感情的过程,自由、轻松、愉快。⑧湖光闪耀,白云浮

动,鸟雀鸣叫。除了每天必做的工作,牧人们还有一些需要做但又并非马上去做的事情。比如,磨炒面、杀羊宰牛、编织、亲友聚会、准备出嫁女儿,做娶儿媳的准备等等。总之,他们会做出适当的安排,以便使日常生活不致于紧张忙碌,也不致于太过清闲无聊。⑨冬天的下午无忧无虑,小村庄和茫茫原野增添

了独具高原风格的恬静和温馨。定居点的房顶上冒着炊烟,女人们在晾晒羊毛、翻晒牛粪,有的则闲坐在门前的草地上,眯着眼看孩子们玩耍,任太阳沐浴全身。打破村落宁静的是男人们驾着摩托车或手扶拖拉机出入村庄的声音,还有游荡在草原上的牦牛拖着长调的浑厚中音、绵羊啃食嫩草时

的阵阵颤音。永远此起彼伏,永远心满意足。⑩羊毛已经剪过一段时间,新长出来的毛使每一只羊看上去洁白、年轻、漂亮。此时,它们吃饱了肚子,高声歌唱,翻过山岭,涌向山下。草原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壮观,成千上万的牛羊布满翠绿的山坡,大团大团的

白云从后山蜂拥而来,像是在为牧归的牛羊送行。斜阳照射,白色的羊、黑色的牛让草原再度辉煌。⑪暮色中,牛羊成群结队返回各自的家。这时候,女人们又忙碌起来,她们把母牛和牛犊拴在绳栏上,把羊赶进羊圈,把晒干的牛粪收拢起来,然后开始挤最后一次牛奶。作为一家之主,男主人则要做一些佛事活动,让电动的经筒转动

起来,让小女儿背着放在佛龛下用黄布包裹的经卷,绕着庭院按顺时针方向转圈。最后,在晚霞将要退尽的时候,点燃煨桑台前的桑烟,祈求佛祖保佑生活平安、人畜兴旺。⑫晚饭的炊烟,随着袅袅桑烟再度升起,这是一天中,全家人围坐一

起的一道正餐。除了必不可少的奶茶,还有一些面食,但不管什么饭,都必须要同时煮一盘羊肉或牛肉,才算真正填饱了肚子。牧人们用来做饭和吃饭的时间,比城里人少,也不费神琢磨该增加什么营养,配什么蔬菜。他们每天饮用的奶茶、糌粑和酥油

,并没有让他们缺乏维生素和营养。晚饭结束后,一家人会坐在一起谈谈家常,有电视的人家可以看看电视,但那里面的事情离他们太遥远,不值得他们过于认真。⑬草原的夜晚沉静甜美。⑭生活似曾相识,日子循环往复。对牧人来说它是平淡的,并不乏味。它是辛苦的,并不痛苦。每天晚上,他们都能

做个好梦,心儿像草原上的花,湖中的鱼,自由呼吸,轻松自在。8.第⑩段描绘草原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9.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牧归”中“归”的含义。(3分)10.本文出现的人物仅以性别或

身份为称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4分)12.画线句呈现本文的叙述顺序,看似平常却体现作者精心的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答案】8.选择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象,羊、牛、草原、白云等;空间由广景到特写

,描写调动感官:色彩、声音、光影等,修辞运用拟人,赋予草原以及草原生命以欢快、和谐、融洽、温暖的韵致;语言形式长短交错,并列短句、短词居多,传达轻松愉快温暖的抒情节奏。(评分说明:一个角度2分,整体评价1分,给满4分为止)9.

“归”第一层含义实指草原牧民放牧劳作晚归团聚的生活情态,第二层含义指回归草原上生活着的生命那种顺应自然、自由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评分说明:(第一层含义1分,第二层含义2分)10.本文以拉羊家的女主人、丈夫和女儿们为人物称谓,以草原一家人的视角(女人观察角度)再现牧民一天的家常

劳作与生活;隐去姓名有隐去个体个性的意味;家庭身份称谓、性别称谓将人物作类别归属,突显草原生活赋予家庭不同角色、不同性别以特定的自然分工与责任;拉羊家一家的生活,他们与自然与牛羊的关系成为草原牧民生活的集中缩

影,体现了草原生活的共同特征。(分析2分,写法的作用2分)11.画线句选择了几个时间点,串起草原上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场景,重点呈现晨光微露中醒来、挤牛奶、捡牛粪、打酥油等日常劳作,以及下午时间的恬静温馨悠闲无虑,傍晚牧归以后一家人佛事、晚餐、闲聊的淡然和睦;时间节点

呈现了叙事材料的典型性,再现草原生活重复常态中的重点;以时间的自然推进为顺序组合全篇,叙事节奏自然稳定平静,与作者呈现的草原生活特点高度吻合,彰显对平淡宁静中归于自然,简单丰富而不乏味的草原生活的赞美,行文组织形式与内容主旨统一和谐。(对

构思的概括2分,对构思的赏析2分。)【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中“描绘草原的语言很有表现力”,那么,考生需要抓住描写草原的词句从地域特色、修辞、句式等方面进

行赏析。首先本段文字抓住“草原”典型的景物进行描绘,饱食而归的羊群、广阔的草原、天边山顶的白云,具有草原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修辞上,“大团大团的白云从后山蜂拥而来,像是在为牧归的牛羊送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白云赋予人的动作“蜂拥”“送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原上白

云从天边到山头飘动的样子;整段文字运用了长短句结合,特别是运用了很多并列的词语,例如“洁白、年轻、漂亮”“高声歌唱,翻过山岭,涌向山下”“斜阳照射,白色的羊、黑色的牛”,使文段语言长短参差变化,富有活力。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标题中

“归”即“回来”的意思,在文中表现回来的意思,首先是指牧羊归来的羊群和劳作的人们;通读文本后,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主旨是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表现草原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由此,可以从表层义和深层

义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答案。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题干“本文出现的人物仅以性别或身份为称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考生在回答本题时要从文中找到人物的各种称谓,通读文本后,人物分别有:男人们、女人们;拉羊家的女主人

、丈夫、女儿们、儿子等。这样写,不出现人物的姓名,有泛化人物的作用,由拉羊家一家的人物可以泛化为整个草原的人们,从而使文章的针对性更有普遍意义,写出了草原上所有人的生活状态。用男人、女人来分类也突出了草原上生

活的人们的各自分工,男人牧羊,女人挤奶、做饭等。7.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分析文本结构并赏析句子的能力。本题题干“画线句呈现本文叙述顺序,看似平常却体现作者精心的构思”,考生通过画线句可以看出,这些句子具有典型的时间点意味,由“晨光

微露”的早上,到“草原的夜晚沉静甜美”,通过不同的时间点,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文本,选取每一个时间点的典型事件,从而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选材更加典型;通过不同时间点的选取,突出了每一个时间点的人物所作所为,表现了人们生活场景,从而由一天扩大到每一天,让读者读后更好地了解草原人们的生活场

景,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宁静恬淡。(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宋)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畬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12.根据诗意,最适合做

本诗题目的一项是()。(1分)A.咏菊B.山馆C.饮酒D.野望1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写客馆萧条与诗人凭轩对竹的孤寂。的B.颔联“老”“归”暗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C.颈联“穿”字把静态山景写得活灵活现。D.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诗人坚贞高洁的志

趣。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答案】12.B13.D14.全诗在自然描写中融入作者孤独惆怅情感。首联“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颔联秋色苍老,倦鸟低徊寻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悲哀。颈联“穿云翠”的生动和“得雨肥”的丰

足,以乐写哀,以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尾联以景写情,以残菊飘飞的萧瑟秋景烘托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另一方面,尾联化用典故,以陶渊明有人送酒、悠闲赏菊,反衬自己无人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的贫寒寂寞凄清。以此作结,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使全诗笼罩在凄清孤寂的情感氛围

中。(分析3分,情感2分)【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首联交待了时间(晚)、地点(客馆),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写出了客馆萧条与诗人凭轩对竹的孤寂。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中间两联都是对山景的描写,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

织,情景交融。所以综合起来,题目应是:山馆。注意一般诗的首句都是点题。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D.“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诗人坚贞高洁的志趣”说法错误,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

,如今,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又有谁来嘘寒问暖呢?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该诗描写秋日傍晚的山村景色,塑造出一个悠闲自得的作者形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

带着孤独惆怅之情。一开头,诗人就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景象,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他

内心的悲哀。这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五六两句,“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中间这两联,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衬托的写法;而颈联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诗中生

动地再现了山馆山园老而不衰的秋景,平淡而精工,深得陶潜、谢朓及王维、孟浩然诗派的旨趣。诗人以闲旷之目,托高远之思,一切深沉的思考,都蕴藏于无言的远眺之中。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可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

馆,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着他。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余靖,有陶潜王维田园诗的遗韵,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孤独惆怅之情。(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

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

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

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免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

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

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当时王安石以宰相

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

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③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

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

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

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

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④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

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15.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辙自谓必

见黜()(2)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16.为下列句中加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范镇难之()A.责问B.感到为难C.怨恨D.担心(2)命辙为之属()A.写文章B.嘱托C.属下D.连缀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

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18.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20.第①②段画浪线的两句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3分)20.结合第③段苏辙谏言内容,从说

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从”的原因。(4分)【答案】15.(1)免职罢免(2)仔细16.(1)B(2)C17.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滋生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

(评分说明:“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将加以罪”为6个点,1点1分。)18.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19.两处画线句,一处面对

皇帝,一处面对执政的王安石,苏辙都敢于直言,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表现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形成回应,强化了人物形象。(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20.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

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评分说明:1点1分

,给满4分为止。)【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为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免职,“黜”是免职、罢免的意思。(2)句意为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熟”是仔细的意思。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

力。(1)“范镇难之”意思是范镇感到为难,“难”,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故选B。(2)“命辙为之属”意思是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属”,属员、属下的意思。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

子的能力。重点字词:“中外”,古今异义词,朝廷内外;“生事”,滋生事情;“书”,书信;“抵”,这里是送给安石;“加”,施加。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辙性沉静简洁”是说苏辙的性格特点,“辙性”主语,“沉静简洁”谓语,本句为主谓短语,可以单独成句,且下句“为文汪洋澹泊”省略主语“辙”

,故两句中间应断开;“为文汪洋澹泊”,省略了主语,“汪洋澹泊”是“为文”的特点,后面断开;“似其为人”,主语“苏辙的文章特点”省略,“似”谓语,“其为人”宾语,故后面断开;“不愿人知之”,主语(苏辙)省略,“愿”谓语,“人知之”宾语,结构相对完整,故前后断开。划线处的意思

是: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第一处是面对皇帝,敢于直言,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安石出《青苗

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第二处是面对执政的王安石,直言其新政的弊端,两处都表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他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因极言得失”“辙尽言其弊”,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都表现了他的耿介性格,

两处形成回应,使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可知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

的条例。改科举主要是想革除王安石对考生的影响。“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

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司马光想革除王安石对考生的影响的意图,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参考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

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

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免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

召见于延和殿。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

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

任为河南推官。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

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

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

分)容春堂记(明)归有光①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牖,□马鞍山如

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②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曾点①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③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④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

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②。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注]①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学生。②指设馆授

徒,靠教书吃饭。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且B.然C.盖D.则2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①段画线句写法特点的一项是()。(2分)A.整散相间B.铺陈排比C.对比衬托D.叙议结合23.分析第②段引述孔夫子故事的作用。(3分)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5分)【答

案】21.D22.B23.第二段作者引述孔夫子与门徒的故事,当春之时,二三子皆舍近求远,一心当官,惟独曾点知享受春光,以此故事类比兵溪先生,表达对他能“容春”“赏春”的赞赏。(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24.(5分)答案示例:作者写作此文,一方面是回应兵溪先生嘱托,记述容春堂周围春日美景

、建造及得名由来,表达对兵溪先生辞官之后能容春、赏春的赞赏,另一方面,在曾皙、渊明以及自己与兵溪先生人生际遇的联系比较中,抒发面对同样春景,人生进退境遇不同感受相异的感慨。(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

据上文“园有堂,启北牖”,意思是:园中有个大屋子,向北开了窗户。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窗外的马鞍山,因此,方框处应该填写具有顺承关系的虚词。A.“且”,表并列,并且。B.“然”,表转折,然而。C.“盖”表推测,大概。D.“则”,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故选D。2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文中句子的艺术特点的能力。A.整散相间,即整句和散句夹杂使用,画线句子“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金马玉堂,紫扉黄阁”句式整齐,为整句;其他为散句。故A正确。B.铺陈排比,即运用铺陈和排比手法,排比手法要求有句式基本一致的三个

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画线句没有排比手法。故B错误。C.对比衬托,即对比和衬托手法,“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此句表现四时景物所在之地与不能有之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故C正确。D.叙议结合

,即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画线的两句话,前一句叙述,后一句发表观点,属于议论。故D正确。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第②段引述孔夫子故事,是在第一段描写了兵溪先生的容春堂之后,插入故事

的叙述,是写只有曾皙一人在欣赏、享受春光,而其他人如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都是有志于当官治理国家。引用这样一个故事,作者意在用曾皙的故事来类比兵溪先生的容春堂,表达出对兵溪先生修建“容春堂”的用意及对

兵溪先生能“容春”的赞赏。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写作意图”,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文中“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可知写这篇文章是兵溪先生“属余为堂记”,是兵溪先生嘱托我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完成朋友的嘱托;目的之

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是作者有感于兵溪先生的人生际遇,所以写作了这篇文章。参考译文:兵溪先生在山西漳河上游任县令,因为和监督州郡的御史合不来,

按例必须挪动职务,便愤怒地回到故乡。他在昆山县西境的小虞浦购置了一块田地,离县城才两里左右。吴淞江从太湖往东流,蜿蜒入海,江的南北,散布着许多连通江的河渠如同百足,其中的小虞浦离县城最近,坐船往来,一天可以走几十回。园中有个大屋子,向北开了窗户,由此往外看

,那马鞍山就如同在屋檐边一样。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园外河流、田野如画,所以先生给这座堂取名容春。他认为春存在于天地之间,即使是阴山雪岭、幽岩寒谷,无处不到,可是唯独像这样的堂才可以容纳它。实际上四时的景物,山水的名胜,必定存在于广大而少人烟的地方,那金马玉堂、紫门黄阁的地方是不能兼而有之的。从前孔

子和他的门徒在沂水河岸论道。在春天的时候,他们一起鼓瑟唱歌,那么悠然闲适。天下之乐,没有可以替代此时之乐了。孔夫子让几位弟子谈志向,却都舍弃近在眼前的事,而神往于做官当贵族,唯独曾点在这时候能说此风景,所以引起孔夫子喟然长叹。大概是由于春光是大家所共同享

有的,而知道其中乐趣的只有曾点一人。陶渊明写的《归去来辞》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只有陶渊明先生才可以说这样的话。兵溪先生嘱咐我写堂记,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我曾祖父的

哥哥和兵溪先生的已故的父亲思南公,于成化十年同时被举荐参加乡试。那年王文恪公是乡试登第的第一名。后来我曾祖父的哥哥官至城武县令,思南公官至郡太守。我和兵溪先生是同年生的,可是兵溪先生乡试中举比我早九年。嘉靖二十九年,我们又一同在南京的考场应试。兵溪先生在广平做官,刚三年就已经厌倦宦游

生活了,而我到现在还在设馆授徒,靠教书吃饭。所以,我写这篇堂记,并不仅仅因为两家上一代就情意相投,也不仅因为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而是因为对人生进退的际遇有所感触的缘故。三、写作70分25.“立人设”是娱乐圈的网络用词。很多人喜欢“立人设”,意在创造一个正面、积极向上、讨人喜欢

的形象。“立人设”这件事对自我的意义是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人设与自我演绎悲欢离合的戏台上,人设是演员们装扮成剧中人的第一层戏服,而生活中,人们

大多也披着人设的外衣,各人在自己的各种角色、人设之间无缝切换。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在社会舞台上依照各自的台本扮演相应的角色,人设是在这舞台上如名片一般自我传播的媒介。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百姓,构造人设都是出于同一种心

理预期:包装自己,联结他人。“国民妹妹”“老干部”“反差萌”“美女学霸”的设定层出不穷,这些讨喜的人设能迅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借由人设的丰富立体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性格魅力。群体总倾向于接受相似度高的个

体,我们的每一套人设都对应着一个我们期待着自己能够被其接纳的群体,人设是我们亲切感与认同感的重要来源。但是要明确,人设应该由我们自主设计、自愿披挂,由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为我们贴上的标签定义或刻板印象,并非我们的自我设计。对于他人强加的标签,我们应有打破它的自觉与勇气,无须饰

演他人心中的自己。詹青云晒童年,打破营销号塑造的“灰姑娘逆袭”剧本;中国首位UFC冠军张伟丽,打破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她们掀去的是试图套牢自我的标签模板,刻画出亲手设计的真我人设。从这种意义上说,是人设让我们的真实自我意志得以体现。然而人

设的自主性并不等价于真实性,有时人设也充斥著一种失真的“设计感”。某博士明星不知“知网”成笑柄,才女江一燕得建筑设计大奖是“蹭奖”,立起“知识分子”人设的某某明星却声称爱读“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作品……明星人设崩塌的种种笑料,使人设与虚伪画上了等号。其实,所有的精心设计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内心的

欲望。我们在立起人设的时候需要扪心自问:这是欲念与虚荣,还是个人特色的彰显?所以,于我而言,对于人设,不排斥,不抵触,也不痴迷。它是一种媒介,可能会遮蔽了真实的自我,也可能让我们有了迫近理想自我的可能。

十八岁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篇章,不如让人设成为一种自我预言,驱动我们在寻求自我的真实与完美兼得之途中不断向前。【解析】【审题】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围绕“立人设”展开,材料中“立人设”从其正面意义展开,“创造一个正面

、积极向上、讨人喜欢的形象”,体现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是引导考生从正面立意,即积极向上、讨人喜欢的角度,考生根据这一命题意图,再围绕命题任务“‘立人设’这件事对自我的意义”展开思考,思考自己如何看待“立人设”,如何让自己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设”以及积极的向上的“人设”对自己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根据材料内容,本文宜写成议论文,侧重论述积极向上的“人设”对自身的意义、作用。【立意】(1)立积极“人设”,绽放美丽人生;(2)立好“人设”,走稳人生路;(3)人设与自我价值。【素材】1.当前,“人设”跨出专业领域,引申为某人的公众形

象。人们将人设与表现人物特征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凸显性格特点,比如“耿直人设”“硬汉人设”;突出人物品质,如“学霸人设”“敬业人设”;还可以强调生活态度,如“精致人设”“勤奋人设”;也可以侧重社会角色,如“好父亲人设”“好学生人设”。“人设”既是自我期许,也是他

人和社会评价。(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洋)2.人设的“立”与“败”,与其丰满度和复杂性日趋相关。也许,人设本不需要过度定义,它打动人的可能是一份不经意的温柔和感动,也可能是元气淋漓的自信,然而它的核心价值一定是更真实、更富于人情温度,让华丽的舞

台和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有所连接和交流。对完美人设的摒弃,同样也会影响普通人看待自身的态度,如果我们愿意接纳生活的真实感和差异的美感,那么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会更加轻松和自信。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

网微信公众号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