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单元(单元总结)-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doc,共(8)页,582.02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2f9e131576cdd368c9d71b0c53c0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总结(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思维导图2(一)知识要点【文学常识】1.《背影》选自《》。2.《白杨礼赞》作者,原名,字雁冰,、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三部曲、《》《》《春蚕
》等。3.《散文二篇》之《永久的生命》作者,作家。主要作品有《》《严文井童话集》。《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4.《昆明的雨》作者,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戏剧家,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
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等。【字音字形】1.差.使()2.簌.簌()3.妥.帖()4.奔.丧()5.颓.唐()6.举箸.()7.勾留..()()8.蹒跚..(
)()9.踌躇..()()10.yū()11.擦shì()12.琐xiè()13.游guàng()14.马guà()15.交xiè()16.狼jí()17.fù()闲18.chù()目伤怀19.huò()不单行20.婆娑.()2
1.秀颀.()22.倔强.()23.虬.枝()24.参.天()25.宛.然()26.鄙.视()27.丫枝..()()知能要点328.坦荡如砥.()29.不折不挠.()30.潜.滋暗长()31.恹.恹欲睡()32.主zǎi()
33.开kěn()34.妙手ǒu()得35.旁yì()斜出36.纵横jué()荡37.nán()木38.倦dài()39.濒.临()40.俯瞰.()41.洗涤.()42.牛犊.()43.茸.毛()44.遏.制()45
.兴.味()46.深不可cè()47.消shì()48.繁zhí()49.diāo()谢50.深yuān()51.星chén()52.bēi()微53.鲜腴.()54.辟.邪()55.缅.桂()56.密匝.匝()57.lí()笆58.yāo()喝59.苔hén()60.连mián()不断【词
语理解】1.正是(不幸的事接连发生)的日子。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3.哪知老境却如此(衰颓败落)!4.他(眼睛所见的都让人感伤),自然情不能自已。5.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刻苦
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的语言的精华。6.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暗暗地生长)了。7.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8.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
吹来吹去,吹到(紧接,临近)绝望的边缘。9.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视)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10.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1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形容连续不止,一
直都不中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12.入口便会使你(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由于紧张、吃惊或理屈词穷而一时语塞):这东西这么好吃?!【文章主旨】1.《背影》通过对“我”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2.《白杨礼赞》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质朴坚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43.《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
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我为什么而活着》主要阐述了作者活着的三点理由,告诉我们应有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表现了作者崇高而伟大的情怀。5.《昆明的雨》以昆明的雨为
出发点,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写作特点】《背影》1.语言朴实,饱含深情。2.运用白描手法集中描写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3.运
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父亲爱子的动人力量。《白杨礼赞》1.情景交融,托物抒情。2.欲扬先抑的手法。3.象征的写法。《永久的生命》1.欲扬先抑,章法井然。2.通俗易懂,感情充沛。《我为什么而活着》1.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
的力量。2.文章饱含巨大的激情,感人至深、发人深思。《昆明的雨》1.脉络清晰,结构完整。2.细节描写,生动形象。3.个性语言:简洁平淡、自然质朴,口语化,活泼生动、富有情味。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文白相间、典
雅别致、富有诗意。4.“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浓烈如火的情怀。参考答案:文学常识1.朱自清全集2.茅盾沈德鸿作家蚀子夜林家铺子3.严文井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4.汪曾祺散文家京派受戒字音字形1.chāi2.sù3.tuǒ4.bēn
5.tuí6.zhù7.gōuliú8.pánshān9.chóuchú10.迂11.拭12.屑13.逛14.褂15.卸16.藉17.赋18.触19.祸20.suō21.qí22.jiàng23.qiú24.cān25
.wǎn26.bǐ27.yāzhī28.dǐ29.náo30.qián31.yān32.宰33.垦34.偶35.逸36.决37.楠38.怠39.bīn40.kàn41.dí42.dú43.róng44.è45.xìng46.测47.逝48.殖49.凋50.渊51.辰52.
卑53.yú54.bì55.miǎn556.zā57.篱58.吆59.痕60.绵词语理解1.祸不单行2.乱七八糟的样子3.颓唐4.触目伤怀5.锤炼6.潜滋暗长7.纵横决荡8.濒临9.俯瞰10.新鲜肥美11.连绵不断12.张目结舌(二)能力要点能力要点一: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
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力详解】本单元选入五篇散文。朱自清《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记述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
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茅盾《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却起伏跌宕,颇能撼动人心。作者描写白杨树“绝无旁枝”“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微微泛出淡青色”
等形象特点,将其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以及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散文二篇》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
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昆明的雨》则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了,而文中的景、物、人、事又有着很鲜明的昆明雨季的特征
。全文充满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堪称美文的代表。本单元的课文既是不同类型散文的代表,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法与语言都很有特色,值得反复欣赏品析。从人文内涵的角度来看,《背影》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白杨礼赞》讴歌昂扬刚
健的民族精神,激人奋起;《散文二篇》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引人深思;《昆明的雨》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令人回味这些文章都富有积极的意义,仔细品读,可以帮助打开视野,间接地获得人生经验或许过了若干年,学生会忘掉许多东西,但是会记住这些课文的一些细节,以及阅读时的心灵体验,这对成长很有
益处。【典例分析】怎样理解《散文两篇》的哲理?6【技巧总结】1.《永久的生命》从标题看,作者写作意图非常明确,即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但课文写法是先抑后扬,有一个较低平的起点,渐入崇高的思想境界。“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课文共
5段,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第1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似乎是悲观论调。作者以三十多岁时人们的变化为例,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说人们“非常可怜”。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伏笔,先抑下来,为
后面的扬蓄势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是各段的中心句。这些段围绕一个总的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
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以具体的代词“它”来称呼,是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文章从很远处起笔,最终落到现实中来。第5段以一个精警的
句子收住全文,令人印象深刻。好的议论性散文并不空谈哲理,总是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就是很好的范例。2.《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曾经奋起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并为此而多方奔走。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就真实地展示了他一贯的人生
态度与高尚情怀。课文的结构比较清晰,为“总一分一总”结构。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爱情虽属于个人情感领域,但它却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
系将追求知识与同情人类苦难列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则体现了作者的大我意识。这段文字包含了两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其中第二句较难理解,要结合下文才能更好地明白其含义。下面三段是分述,是对上述三种人生追求的详细解释,即“我”为什么会以此作为人生的主要动力。
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知识则可以增进人们对自然、对科学、对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的求知欲,使人类的精神更加充实,眼界更加开阔,并且这种探求本身也能造福人类,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这二者都是能给人
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东西除此之外,作者认为痛苦,特别是人类的苦难也是促使他活下去的动力之一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困和痛苦的存在,所以作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它们尽管常常失败,
并为此而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作者依然痴心不改,愿意为此继续奋斗。对这一点,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认识到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价值,是作者大我意识与博爱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文章主题思想的闪光之处。7最后一段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认为自己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与开头相
呼应。能力要点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能力详解】本单元的课文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散文,这些散文类型的特点是比较明晰的比如,写景抒情散文往往将情感脉络隐藏在具体的景物描
写中,重在传达作者对景物的感受、由景物引发的情思。好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不仅有富于美感的形象,还有富于情味的氛围。又如,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一样重视观点的明确、深刻,却不进行详细周密的论证,往往是透过现象,以充满智慧的方式直接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其写作目的主要是给读者以启发,而非用严密的逻辑说服读
者。要把握这些特点,在阅读赏析中自己感受和体会散文类型的特点,自行总结概括。换言之,本单元的学习是要“学文识类”,而非“以类学文”。【典例分析】顺着《白杨礼赞》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技巧总结】设计意图:了解烘托、抑扬、对比等写作技巧的
作用,能够结合文本赏析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
“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2.第2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
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等,夸它是“伟丈夫”,也是先抑后扬。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3.最
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
的精神和品格。能力要点三: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能力详解】8从理论上讲,散文之所以有不同的类型,是因为写作目的、表达意图不同,但从具体的写作层面来看,类型主要体现在写法上。比
如托物言志散文,大多集中描写所托之物与欲言之志有相似点的特征,然后或含蓄表现,或直白点明要表现的情感与思想。把握住了写法,就在相当程度上把握住了类型。同时,本单元课文的语言各有特点,甚至可以说代表了散文语言风格的不同类型。
《背影》质朴,匀净,典雅,细致;《白杨礼赞》紧凑有力,直抒胸臆;《永久的生命》在感叹中透出睿智;《我为什么而活着》坦诚而耐人寻味;《昆明的雨》温润,沉静,文化味浓。因此,在本单元,要把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作为抓手和重点,这两点到位了,不仅有利于提高赏
析文章的能力,也能使其对散文类型的理解不流于抽象。在写法、语言的教学中,要注意自己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不要轻易打断读与思的过程,更不要轻易给答案、下结论。本单元课文的一些写法和语言的妙处,并非一
读可知,需要细读细品才能得其滋味。【典例分析】《昆明的雨》的语言有哪些特点?【技巧总结】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于生活气息例如:“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细读课文,许多语句让人从直白平淡中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悠远的余味例如:“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
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其中加点的词语引导读者发挥联想和想象,与秀丽华彩的语言相比,更易让人直接感受事物的形象。至于“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
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这样的语句,更是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这是一篇怀旧之文,不只是叙旧事,还述旧情。课文首尾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出发点是抒发感情。开篇写给友人画画,“要有昆明的特点”,引出“昆明
雨季”的话题,自然也引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怀想;接下来写昆明的雨季和雨季中的景物,也是语含深情的,如写雨季的总体特点时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写雨季缅桂花时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都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全文对景物的描写都像用画笔点染似的,三笔两笔涂抹,不精描细绘,作者用意不在写景,而是描绘某种氛围,传达一种情味。至于课文结尾处的旧体诗,更是抒情之作。此外,还有许多写景状物甚至发议论的语句中都暗含着情
感,如“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既描写,又评述,也暗含着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欣喜和赞叹之情这类语句散见于全文各处。总之,作者通过写景状物表达了深情,这种深情不是直露、强烈的,而是含蓄、深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