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9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含答案【高考】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1 页
  • 大小 3.798 M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9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含答案【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9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含答案【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9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含答案【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9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含答案【高考】.docx,共(31)页,3.798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1945d1610a4d108ddedb046858efc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9讲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时间尺度时间特点地质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前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近代近百年气象观测记录

时期全球平均气温呈变暖趋势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影响具体表现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

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有利: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②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作物减产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消耗;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消耗;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受

限;节水节能及耐高温、耐干旱技术将获得市场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节能减排: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废弃物排放。2.保护生态:防止森林火灾,大力植树种草。3.积极应对: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四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热带季风气

候北纬10°~2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全年气温高,旱、雨两季分明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2.亚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

5°~35°的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3.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

55°的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寒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

成因气候特征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北极圈的大陆纬度高,且居内陆,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冬长严寒,夏短凉爽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降水少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地势高全年酷寒,降水少微点1全球气候变化不代表全

球变暖全球气候在不停地变化着,始终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中,呈周期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变化。而全球变暖仅指全球均温明显上升,属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表现之一。微点2全球变暖,并非各地都升温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

个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微点3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加上人类占用的土地限制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迁移,导致物种灭绝。(2)海水温度变化及某些洋流的潜在变化,导致鱼类聚集地变化,使某些渔场消失,某些渔场扩大。(3)全球变

暖,蒸发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加重。微点4四角度识记全球变暖的措施(1)减少排放:改善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2)增加吸收:植树造林,减少破坏。(3)调整应对:培育农作物良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防护堤坝。(4)政

策干预:提倡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经济和政策手段。微点5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1)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2)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

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3)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4)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

流沿岸。(5)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微点6四处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四地,虽远离赤道却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其原因如下:

(1)纬度较低,气温较高。(2)位于东南(或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多。(3)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微点7热带气候类型的区别(1)从年降水总量上来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2)热带季风气候和热

带草原气候可从最多降水月的降水量区分,热带季风气候最多降水月超过600mm,热带草原气候最多降水月不足400mm。微点8亚热带两种气候的判断方法(1)从雨热组合状况判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2)从地理位置判断:亚热带季风气候分

布在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微点9区分温带气候的方法(1)7、8月降水多的为温带季风气候。(2)各月降水均匀(50mm左右),最冷月均温大于0℃为温带海洋性气候。(3)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大。全球气候变化(2018·高考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

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1.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D2.D1.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对农业的影响②对工业的影响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2020·晋江四校模拟)下图示意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区1960-20

10年气候、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和冰川面积变化。读图回答1~2题。1.该地区1960-2010年气候变化与冰川变化之间的关系是()A.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B.气温、降水量的变化与冰川面积变化呈正相关C.降雪减少

,冰川融化量增大D.气温升高,冰川补给量增大2.气候的变化可能对该地区绿洲农业产生的影响是()A.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低温冻害减少B.蒸发旺盛,冰雪融水减少C.降水减少,灌溉用水减少D.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解析:第1题,图示该地区1960-2010年,气

温、降水量波动上升;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面积减小,冰川退缩。故选A。第2题,该地气温整体上升,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期延长;由图可知,该地近年来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故选D。

答案:1.A2.D(2020·深圳调研)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

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回答3~5题。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A.极地东风减弱B.中纬西风减弱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4.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A.夏季、变冷B.夏季、变暖C.冬季、变冷D.冬季、变暖5.中纬度低空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其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B.中低纬度减

少,但高纬度增多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解析:第3题,中纬度风带为西风带,两侧风带、气压带分别是高纬度的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低纬度的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明显,说明西风增强,或起阻挡作用的风力(极地东风)减弱。第4题,高空云是近地面大气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而成的,其高度取决于大气上升的高度,夏季气温高而对流上升高度大,故夏季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由“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可知其气候效应是使气

候变暖。第5题,由“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可知,低空云向两极移动,会使高纬度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但同时会使中低纬度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因中低纬度太阳高度大于高纬度,则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增加,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答案

:3.A4.B5.C影响气候的因素(2018·高考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

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图解思路】【尝试解答】A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形成因子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太阳辐射(纬度位置)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低气压带控制多雨,高气压带控制干燥;西风带控制多雨,信风

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干燥;海风(向岸风)控制多雨,陆风(离岸风)控制少雨;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增温,反之降温季风夏季风控制高温多雨,冬季风控制低温少雨下垫面海陆分布沿海地区一般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内陆地区一般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地形山地较同纬度平原气温低,气

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洋流暖流使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寒流使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2.影响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1)影响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

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位置。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

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③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④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2)影响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

断方法①首先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迎、背风坡)的影响。③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

因素的影响。(2020·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下表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72°W)的气候资料统计表。据此回答1~3题。1月4月7月10月全年甲地均温(℃)13.211.36.38.110.2甲地降水量(mm)16133950923

23860乙地均温(℃)4.89.216.112.211.1乙地降水量(mm)164849514012601.甲地年降水量远比乙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西风带来丰富水汽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D.山地阻挡多地形雨2.乙地7月均温高

于甲地1月均温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B.甲地白昼时间长C.乙地沿岸有暖流流经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3.乙地冬季降水量较夏季丰富的原因主要是()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B.暖流影响C.地形阻挡D.冬季西风更

为强劲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可知,甲地7月均温最低,乙地1月均温最低,可以判断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根据甲、乙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两地均位于西风带,甲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安第斯山脉阻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

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地势起伏小,所以甲地降水比乙地丰富,故D正确。甲、乙两地都位于西风带,都靠近海洋,故A、B错误;甲地沿海没有暖流流经,C错误。第2题,根据上题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乙地7月和甲地1月都为当地夏季,两地纬度相差不大,正午太阳高度、昼夜

长短相当,故A、B错误;乙地纬度为50°N,不受东南信风影响,故D错误;乙地西部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甲地西部沿海有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故乙地7月均温高于甲地1月均温,选C。第3题,乙地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其降水量与气压带、

风带的移动无关,故A错;地形阻挡对各季节降水量的作用是相同的,故C错;冬季中纬度南北温差比夏季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西风强盛,水汽更多,所以乙地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故D对;乙地暖流强弱受盛行西风影响,不是乙

地冬季降水量较夏季多的主要原因,故B错。答案:1.D2.C3.D气候类型的判断(高考浙江卷)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甲乙1.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

、乙两地相对应的是()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④C.甲—③,乙—①D.甲—④,乙—③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C.洋流性质D.海拔【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D2.D气候类型的判断(1)气候类型判断的

主要依据具体判断时一般遵循“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步骤。①根据气温确定南北半球根据最热月或最冷月以及年气温曲线的形式可以确定南北半球。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月年气温曲线形式结论7-8月1-2月峰型(上凸)北半球1-2月7-8月谷型(下凹

)南半球②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温度带全年降水分配>15℃-热带年雨型,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热带雨林气候夏雨型,年降水量75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夏雨型,年降水量1500~

2000mm热带季风气候少雨型,年降水量250mm以下热带沙漠气候0~15℃大于25℃亚热带冬雨型,年降水量300~1000mm地中海气候夏雨型,年降水量800~1500mm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10~20℃温带年雨型,年降水量700~1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0℃20℃以上温带

夏雨型,年降水量400~800mm温带季风气候少雨型,年降水量400mm以下温带大陆性气候10~20℃亚寒带年降水量250~500mm,集中在夏季亚寒带针叶林气候10℃以下寒带少雨型,年降水量200~300mm极地气候(2)根据

气候的分布判断气候类型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是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大洋洲的分布在大陆东岸外)只分布在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

(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见下图,以北半球为例)(3)根据气候的成因判断气候类型影响因素气候类型及成因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

气压带或信风带极地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湿季——赤道低气压带干季——信风带地中海气候冬季——西风带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季风影响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西南季风旱季——东北季风亚热(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地中

海气候,又称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大致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读图回答1~2题。1.由上图可知,与世界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相比,在地中海北岸地区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远超40°N,而在

东部其分布范围亦大大向东延伸,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阿尔卑斯山B.地中海C.北大西洋暖流D.盛行西风2.冬雨率是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下列为地中海气候区三座城市罗马(42°N)、突尼斯(37°

N)、的黎波里(33°N),它们的冬雨率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罗马突尼斯的黎波里B.突尼斯的黎波里罗马C.的黎波里突尼斯罗马D.罗马的黎波里突尼斯解析:第1题,夏季地中海水温相比周边陆地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向北的影响范围;冬季地中海的水温高于周边陆地,形成低压而吸引西风,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从而使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向东延伸。第2题,依题意,冬雨率是指冬季(12月-次年2月)降水占全年的比重,而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半年,且主要是西

风带来的;故在地中海气候区,受西风影响时间越长冬雨率越低。罗马纬度最高,受西风影响时间最长而冬雨率最低;的黎波里因为纬度最低而受西风影响时间最短(基本就集中在冬季),故冬雨率最高。答案:1.B2.C气候特征类角度一气候特征的描述角度二气候特征的原因分

析角度三气候特征的比较描述角度语言表达气温特征最冷月、最热月最冷(热)月出现在××月气温高低终年高温;夏季高温;全年温和;冬季寒冷等温差气温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降水总量降水量多少特征季节分配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等年际变化年际变化大(小

)光照特征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弱);光照充足(不足)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及(冬季、夏季、全年)气温和降水的协调关系全年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等注:高温——月均温>20℃;温和——月均温0~20℃;寒冷——月均温<

0℃。降水稀少——月降水量<10mm;少雨——月降水量10~50mm;多雨——月降水量50~100mm;丰富——月降水量>100mm。气温年较差大,大陆性较强——气温年较差>15℃;气温年较差小,海洋性显著——气温年较差<10℃阅读图文

材料,回答下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Ⅰ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Ⅱ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套用

模板】模板答题要点要点获取依据及生成气温特征甲城市的气候资料图各月均温在20℃以上,即全年高温降水特征年降水量在1600mm以上,全年降水量大;5-10月降水较多,11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少,分旱雨两季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尝试解答】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

℃);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mm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多(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下图示意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及卑尔根和巴黎气候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巴黎和卑尔根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性。(2)说出上述两地气候

特征差异产生的原因。(3)以北海为界,概括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大陆南北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解析:(1)结合图中信息回答,注意气候特征在图中主要表现为气温与降水两个要素。(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与洋流等。(3)分布特征可从面积大

小及形状角度分析,地形是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答案:(1)巴黎年均温较高,卑尔根年降水量远大于巴黎。(2)巴黎的纬度位置较低,年均温较高(或卑尔根纬度位置较高,年均温较低)。卑尔根地处西风迎风坡,且有暖流流经,年降水量多。(3)特征:北部面积狭小且成带状,南部面积广大

。原因:南部地势平坦广阔,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内陆;北部近南北向的高大山脉阻挡西风暖湿气流。一、选择题(2020·长沙长郡中学调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森林火灾、

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11km;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

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每十年向西迁移15.4km,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回答1~3题。1.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土壤2.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

可能是因当地()A.年均温降低B.蒸发量减少C.自然灾害减少D.土地开发利用3.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

变化解析:第1题,裸子针叶植物能够耐寒,一般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主要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关闭气孔以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纬度

越高气温越低,故向北迁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热量,A对。第2题,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蒸发量更强,故A、B错;美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影响树木分布,故C错,

D对。第3题,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迁主要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而北迁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即自然因素引起,故C对。答案:1.A2.D3.C(2020·洛阳适应性测试

)气候变化对我国集中供暖期长度及集中供暖南边界有很大影响。下图为1961年以来我国集中供暖期长度变化趋势等值线(正值表示集中供暖时间每十年增加的天数,负值表示集中供暖时间每十年减少的天数)和我国集中供暖南边界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4~5题。4.导致甲、乙两处

集中供暖南边界移动距离明显不同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地势B.海陆分布C.供暖技术D.市场需求5.图示时段内,下列省区变暖趋势最明显的是()A.河南B.吉林C.青海D.新疆解析:第4题,图示三条曲线在甲处移动距

离明显要小于乙处,说明甲处气温变化要小于乙处。结合两地地形地势特征,可知甲位于高原边缘、乙位于平原,则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第5题,图示青海集中供暖期长度等值线数值为负值,且绝对值最大,说明集中供暖时间每十年减少的天数最多,则变暖趋势最明显的是青海。答案:4.A5.C(2

020·泰安期末)读我国某地降水量与风速变化图,回答6~7题。6.该地最有可能位于()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华北地区D.华南地区7.该地区春季风力相对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受冷锋影响频繁B.受东南季风影响C.气温回升导致对流运动强烈D.植被枯萎导致地面摩

擦力弱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不多(600~700mm),且集中分布在7、8月,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分在400mm以下;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年降水量多,且雨季时间长。第7题,该地位于华北地区

,春季风力相对较大,主要原因是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冷锋影响频繁,主要吹西北风;气温回升会导致垂直方向上的对流运动,风是空气做水平运动形成的;地面摩擦力弱不是风力强的主要原因。答案:6.C7.A(2020

·长沙一中高三月考)读1961-2004年我国宁夏暴雨次数空间分布图,回答8~10题。8.从图中可知,20世纪90年代前后宁夏暴雨次数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有()①发生次数总体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②宁夏中部地区暴雨次数少③暴雨高发区位于

南部六盘山东南山麓④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9.下列地点中,20世纪90年代前后暴雨次数变化最小的是()A.贺兰山B.银川C.西吉D.麻黄山10.西吉暴雨次数偏少的原因可能是()A.气温较高,水分蒸发旺盛B.位于背风坡,水汽难以凝结C.深居内陆

,水汽来源较少D.缺少冰雪融水,水汽含量较少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61-1990年宁夏暴雨次数空间分布总体上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最大值出现在南部六盘山东南山麓。故①③正确。第9题,对比两图可以看出,贺兰山的暴雨次数原先高于8次,后来为4次左右;银川原来是6次,后来是2次

;西吉原来是6次,现在是3~4次;麻黄山原来高于10次,后来是不到7次,因此西吉变化最小。故C正确。第10题,从位置看,西吉位于六盘山的西侧,属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水汽难以凝结,因此暴雨次数偏少。故B正确。答案:8.B9.C10.B(2020·盐城阜宁中学月考)下图为

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图。读图回答11~12题。11.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A.都是空气B.都是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和空气D.空气和二氧化碳12.实验效果()A.阴天比晴天好B.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C.早晚比中午好D.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好

解析:第11题,读图,阳光照射后,甲管气体吸热快,体积膨胀快,品红溶液向乙管方向移动。两管内气体一定不同,A、B错。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空气,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比空气吸热快,体积膨胀快,C对,D错。第12题,实验效果阴天比晴天差,晴

天时太阳光照充足,A错。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砂石吸热快,管内升温快,B对。早晚光照较弱,不如中午光照好,C错。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差,浓度越高,吸热、保温效果越强,D错。答案:11.C12.B研究表明

,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少趋势,北极地区出现了气候变暖的北极放大效应。北极地区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但夏季升温幅度小于冬季。海冰的减少催生了北极地区的航运业,北极航道能缩短中国同欧洲、北美洲间的海上航程。气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种

尽量符合北极地区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0℃时作为春季的开始,海冰开始融化。下图是北极地区2002-2011年不同季节海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3~15题。13.北极

地区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是()A.12月B.1月C.2月D.3月14.北极地区夏季的升温幅度小于冬季的原因可能是()A.夏季海冰融化释放的热量多B.冬季海水结冰吸收的热量多C.夏季海水升温慢,是“冷源”D.冬季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15.与传统航线相比,船舶

在北极航线航行过程中()A.航行速度较快B.航行速度稳定C.航行方向多变D.单位距离能耗低解析:第13题,由材料可知,春季(4-6月)海冰才开始融化,因此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是冬季末,即3月份,故选D。第14题,夏季,海冰融化是吸热

过程,不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冬季海水结冰是放热过程,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排除A、B;“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少趋势”说明北极海域不结冰水域广,则夏季海洋升温慢,是近海面大气的“冷源”,不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冬季海洋降温慢,是近海面大气的“热源”,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选项C正确;反射强会使冬季冰面

温度更低,而不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则D错误。第15题,北极航向附近多冰山、浮冰,为避开冰山、浮冰,船舶需保持较低的航行速度,且航行方向要不断变化,故选C。答案:13.D14.C15.C二、非选择题16.读甲、乙两国

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4

)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上述两国国土产生什么影响?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1)甲国东北部阴影地区受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2)受冬、夏季风和地形影响,日本西海岸和东海岸降水形成明显的季节差异。

(3)日本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在澳大利亚北部形成西北风。(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和治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2

)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3)风向:西北风。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4)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措施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章末综合检测(二)(时间:40分钟分值:80分)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比湿是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通常用来表示空气的湿度。下图示意青海湖

湖岸某年8月15日正午、午夜空气比湿分布状况。据此回答1~3题。1.图中信息显示青海湖()A.白天呈现干岛特征,夜间呈现湿岛特征B.白天和黑夜均呈现湿岛特征C.白天的湿岛特征比夜间更为显著D.湖泊湿岛的垂直运动低于1000m2.湖泊上空等比湿线午

夜比正午弯曲度大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气流水平运动微弱B.地形封闭,外界气流难进入C.气流对流运动旺盛D.地势开阔,气流扩散能力强3.在没有大尺度水平气流的条件下,图中甲处()A.正午吹东风B.正午吹西风C.午夜吹南风D.午夜吹北风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信息,无论正午

还是午夜,青海湖湖区上空等比湿线的数值均高于同海拔的周边地区,说明青海湖白天和黑夜均呈现出湿岛特征,A错、B对;夜间湖泊上空比湿值更大,说明夜间的湿岛特征比白天更为显著,C错;依据图示信息,湖泊湿岛的垂直运动远高于1000m,D错。第2题,依据图中信息,青海湖上空正午等比湿线较为平直

,可推测此时水汽水平输送作用较为强烈,即气流水平运动显著;午夜等比湿线弯曲度较大,可推测此时水汽水平输送作用微弱,大气垂直运动较为显著,A对。夜间气温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要比正午弱,C错。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稳定,对午夜、正午空气湿度的影响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而地形、地势不是等

比湿线弯曲度不同的原因,B、D错。第3题,图中甲处位于湖泊东部近地面,在没有大尺度水平气流的条件下,正午湖泊增温幅度小于陆地,形成高压,甲地受湖风影响,吹西风;午夜湖泊降温幅度小于陆地,形成低压,甲地受陆风影响,吹东风。答案

:1.B2.A3.B(2020·温州六校协作体联考)下图为某时某区域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4~5题。4.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天气,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A.①地阴雨连绵B.②地风和日丽C.③地大雪纷飞D.④地北风阵阵5.

图中甲、乙、丙、丁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和中心气流是()A.甲逆时针辐合上升B.乙顺时针辐散上升C.丙逆时针辐合下沉D.丁顺时针辐散下沉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地处高压脊,天气晴朗,A错、B对。③地受暖气团影响,不可能大雪纷飞,C错。④地为偏南风,D错。第5题,甲地、

丁地为北半球气旋,气流为逆时针、辐合上升,A对、D错。乙地、丙地为北半球反气旋,气流为顺时针、辐散下沉,B、C错。答案:4.B5.A近年来,云南省多次遭遇干旱天气。下图为云南省干旱灾害分布图。据此回答6~8题。6.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云南省大部

分属于()A.湿润区B.半湿润区C.半干旱区D.干旱区7.云南省近年来干旱灾害频发的原因是()A.地势起伏大,河水流速快B.纬度位置低,蒸发量大C.森林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减弱D.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大量渗漏8.对于可能出现的干旱灾害,农业生产部门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①选种耐旱作物②

培育抗灾品种③大力兴修水利④给农田覆盖地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6题,大体上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的地区为湿润区,400~800mm的地区为半湿润区,200~400mm的地区为半干旱区,小于200mm的地区为干旱区。读图可知,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

m,为湿润区,A正确。第7题,注意材料中“近年来”这一关键词,分析可知近年来云南省干旱灾害频发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C对。A、B、D项所述内容均属于云南省固有的自然环境特征,与近年来干旱灾害频发关系不大。第8题,需要注意题干中“对于……应急措施”这一信息。培育抗灾品种需要经过多年的

栽培试验,大力兴修水利的工程量大,短期内难以完成,均不属于应急措施。故选D。答案:6.A7.C8.D(2020·四川百校高三模拟)下图为上海市某年连续3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回答9~11题。9.a、b、c三个月分别应是()A.12月、1月、2月B.1月、2月、3

月C.3月、4月、5月D.10月、11月、12月10.a月甲区域气温显著高于周边,由此推测甲地最可能是()A.中心商务区B.湖泊湿地C.住宅小区D.电子装配厂11.3个月中,城市热力环流最显著的月份是()A.a月B.b月C.c月D.不能确定解析:第9题,上海位于我

国南方地区,气温最低月份多年平均值在0℃以上;该年a月大部分地区气温在0℃以下,当月为上海气温最低月份,即1月;根据a、b、c为连续三个月,且气温依次递增的信息可以判断,B选项正确。第10题,a月为最冷月,甲区域不位于温度最高的集中区域,不应是中心商务区;住宅小区、电子装配

厂尺度较小,影响有限,不足以显著改变图示区域气温;据图示区域信息综合推断,最可能是湖泊湿地,湖泊湿地对于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增加周围地区的湿度,减小温差,所以最冷月最低温度比其他地区要稍高,所以B选项正确。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b月温度变化更剧烈(颜色变化间隔小),说明温差大,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强,大气运动更显著,所以B选项正确。答案:9.B10.B11.B(2020·温州模拟)下图为某时局部地区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12.此时图中四地风向为偏南风且风力较

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13.图中锋面属于暖锋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解析:第12题,由等压线判读风向是先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因为是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左偏45°即风向。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地吹北风,②地吹西北风,③地

和④地吹偏南风。③地较④地等压线密集,故此时图中四地风向为偏南风且风力较大的是③地。选C。第13题,南半球气旋顺时针方向辐合,锋面移动方向也是顺时针方向,其中乙和丁处锋面向偏南方向移动,暖气团推冷气团移动,是暖锋。选D。答案:12.C13.D(2020·苏锡

常镇四市模拟)下图Ⅰ为澳大利亚某地理事象的分布示意图,图Ⅱ为该区域内三地月降水量分布图和月最高气温统计图。读图回答14~15题。14.该地理事象可能是()A.风力B.年降水量C.陆地自然带D.≥10℃积温15.甲地月降水量与月最高气温,正确的组合是()A.②③B

.①④C.②⑤D.④⑥解析:第14题,澳大利亚的东部有南北纵贯的大分水岭,所以在大分水岭的东侧,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较大,风力较大;广大内陆地区位于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相对较小;南部沿海地区受西风带或者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西北方位受西北季风的影响,风力也较大,所以澳大利亚沿海地

区的风能资源较为丰富,而广大中部内陆地区较为贫乏,所以图中地理现象应当为风力。而年降水量和陆地自然带,应基本呈半环状分布,与图示地理事物分布不符,B、C错。≥10℃的积温应当从北向南逐渐减少,基本与纬线平行,与图中地理事物分布规律不相符,D错,故选A。第15题,读图

可知,甲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降水最多月在当地的冬季,对应图中的降水柱状①。而从气温来看,该地纬度较高,且受沿岸寒流的影响,气温较低,且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对应图中的④,故选B。答案

:14.A15.B负积温是冬季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累加,是重要的农业气候生态指标之一。一个地区负积温的高低制约着当地农作物和果树的安全越冬,影响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和农药施用量。下图示意1961-2008年我国北方局部地区负积温空间分布。据此回答16~17题。16.影响图示地

区负积温值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距海远近C.地形地势D.大气环流17.甲地负积温等值线明显弯曲可能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A.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B.利于果树的安全越冬C.减少农药使用量D.改变耕作制度解析:第16题,读图分析可知,同纬度西部负积温等值线南凸,说明其

西部较东部冷,主要是由于东部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西部黄土高原地势高,起伏较大。据此分析选C。第17题,甲处负积温等值线向高值凸出,说明该处负积温值较同纬度偏低,积温低,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

A错;积温低,农作物和果树容易遭受冻害,不利于安全越冬,B错;因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下降,C对;等值线的弯曲不会改变耕作制度,D错。答案:16.C17.C干热风,俗称“火南风”或“火风”。它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下图为甘肃省干热风次数与其他

气候要素变化对比图。图中标准化数值正值表示增加,负值表示减少。据此回答18~20题。18.图示反映出甘肃省干热风发生的次数()A.1960-1975年逐渐增加B.1975-1985年逐渐减少C.1960-1995年波动减少D.1960-20

05年波动增加19.20世纪90年代以后,甘肃省干热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降水量增加C.相对湿度增大D.蒸发量减少20.当地夏季多干热风天气的主要原因是()A.受低压槽控制B.受高压脊控制C.受锋面气旋控制D.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解析:第18题,读图可知,1960-2005年甘肃

省干热风发生次数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960-1995年波动减少,1995-2005年波动增加。第19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甘肃省干热风发生次数显著增加,主要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当地气候暖干化;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大、蒸发量减少

有利于抑制干热风天气的发生。第20题,干热风高温、低湿,而受低压槽和锋面气旋控制一般会产生降水;甘肃省纬度较高,基本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夏季在局部高压脊控制下,降水少,干热风天气多发。答案:18.C19.A20.B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