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九单元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x,共(6)页,309.62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ce2b1af860d158e6ba319a6cbf630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1·北京东城高一期末)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被称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的是(B)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共八大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2.右图中的宣传画
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这一时期是(B)A.“一五”计划建设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析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的显著标志是浮夸风,
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项正确;“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时期是1966年到1976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1978年以后,排除D项。3.(2021·山西高一期末)据统计,1955年职工平均工资为637元,到1961年下降
为537元,如果去除1958年以来物价上涨因素,1961年实际平均工资为399元,比1957年下降37.4%。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A.经济政策失误B.自然灾害严重C.国际局势紧张D.工业建设减缓解析1958—1961年因“左”倾错误导致经济发展停滞,故选A项;自然灾害属于客观原因,
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当时国际形势对中国国内的居民收入影响不大,排除C项;1958—1961年工业建设并未减缓,排除D项。4.(2021·北京东城高一期末)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实
行的方针是(B)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5.(2021·安徽池州高一期末)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政策中,党中央
把农业放在第一位,要求以农业为基础,面向农业,支援集体经济,各行各业从各方面尽一切可能挤出劳动力充实农业战线。这些政策的实施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恢复经济的必要之举B.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出现的冒进倾向C.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的
自我纠错D.新时期农业中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6.1974—1976年,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损失钢产量2800万吨,损失财政收入400亿元。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B)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工业总产值、钢产量、财政收入等都造成严重损失,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故B项正确。7.(2021·黑龙江牡丹江高一期末)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
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D)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加强了国家对农业的管理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完全合理D.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
点建设三线地区,使西南、西北地区的基本建设和大型企业明显增加,说明三线建设优化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故选D项;三线建设突出了政治作用,并非是经济规律,排除A项;加强国家对农业的管理与“基建投资”“大型企业”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三线地区建
设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排除C项。8.(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展现出了(A)A.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B.敢为
人先的首创精神C.勇于改革的胆识魄力D.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故选A项;他们身上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是改革时
期,排除C项;王进喜和雷锋并非领导干部,他们体现的是艰苦奋斗,不是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排除D项。9.(2021·山东枣庄高一期末)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D)史实结论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彻底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B.19
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C.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
两国的敌对状态,关系得到改善,中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故选D项;中华民国成立并未彻底结束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排除A项;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而非万隆会议,排除C项。1
0.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认为,当美国对中国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这反映了
(C)A.美国不再阻挠新中国重返联合国B.西方的“冷战”政策不得人心C.中美关系缓和影响其他国家决策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日益重要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改善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未体现美国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态度,故A项错误;西方的“冷战”政策不得
人心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可知中美关系缓和影响其他国家决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故D项错误。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11.(2021·广东梅州高一期末)1
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D)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思想B.确立以发展农业为中
心的经济方针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析中共八大从国情出发,认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工业建设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应协调发展农轻重比例,故选D项。12.(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下面是中国1955—1965年农业
总产值指数变化柱状图。以下解读中,正确的有(C)农业总产值指数(1955—1965)①总体:这一时期农业虽然经历曲折但总体仍有发展②1955—1958年:土地改革陆续完成推动了农业发展③1958—1961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④1961—1965年:中央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成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我国农业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总体上看是有所发展的,故①正确;1955—1958年推动农业发展的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村合作化运动,不是1950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故②错误;1958—
1961年农业产值下降是因为受“左”倾错误影响,如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③正确;1961—1965年农业产值上升主要是因为1961年1月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13.(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中)下图是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
图中人物原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全国劳模梁军。这(C)A.说明了农业机械化在全国已经普及B.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C.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D.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需要解析人民币壹元券图中人物原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拖拉机
手、全国劳模梁军,体现了对劳动的重视,故选C项。14.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支援世界革命,外交意识方面也要求中国支持越南反美斗争,但现实却要求中国与美国和解,周恩来也在中央政治局报告中
提出接待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各种对策。这主要表明当时(D)A.中美关系已进入了改善时期B.中国外交原则开始发生实质性改变C.冷战促使中美关系很难推进D.中国外交体现出向务实方面的转变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支援世界革命,外交
意识方面也要求中国支持越南反美斗争,但现实却要求中国与美国和解”可知,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国家利益的需要,我国外交策略适时调整变化,故D项正确。15.(2022·山东临沂高二期中)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的议案决议案表决76票
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其中欧洲国家投反对票的只有马耳他,投弃权票的是希腊、西班牙、卢森堡。这(D)A.是当时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恶果B.反映出美国对华孤立政策趋于破产C.说明苏联影响着欧洲的外交政策D.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国际上获
得承认解析材料说明中国政府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中国也开始积极主动参与联合国事务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故选D项;材料与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无关,并不是“恶果”,排除A项;题干的侧重点在于论述该事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意义,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主要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16.(2021·广东深圳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在国内国外都发
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向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中国为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论十大关系》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
会主义国家”。这就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这就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材料二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相关成就简表工业建设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三倍,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
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开发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1965年国内石油已全部自给交通运输业从1958年到1965年,全国新增铁路里程9000多千米。鹰厦、包兰、兰青、兰新、川黔、黔桂等线通车。公路、水运、航空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科技196
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965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教育卫生1957年到1966年,高校与中专毕业生数量稳步上升。医疗卫生机构大幅增加,全国城乡卫生医疗
网基本形成。天花、霍乱、鼠疫等疾病被消灭或得到有效防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重大变化”,并概括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参考答案(1)变化:国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一五”计划顺利推进;三大改造完成。国外: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苏共二十大引起了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模式的反思。特点:由政府统筹规划;涉及领域广泛;重视重工业(或国防
工业);注意工业的合理布局;重视民生建设。(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劳动群众艰苦奋斗(发挥劳模精神、爱国奉献精神、自力更生精神);科技工作者积极创新,无私奉献;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前期提供援助
。意义:形成了独立且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巩固了国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物质基础;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
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到1958
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当时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物价上涨的原因,并回答党和政府为应对物价上涨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哪些问题。参考答案(1)原因:国内的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投机商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措施:发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2)问题: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挫伤了
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