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913.1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c3044bc0ccbbf6b0133d63e1ad48a0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生物一、选择题1.据推断到2050年,地球上将有超过130亿吨塑料垃圾!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多种以塑料垃圾为食的细菌。下列关于该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生命系统中
,细菌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B.细菌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碱基、核糖和磷酸C.细菌中的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组成元素是C、H、O、ND.细菌中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具有多样性与其遗传物质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
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
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能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详解】A、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
,A正确;B、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彻底水解产物有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B错误;C、组成蛋白质的元素主要是C、H、O、N,组成核酸的元素是C、H、O、N、P,所以二者共有的元素是C、H、O、N,C正确;D、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的性状和蛋白质
的合成,所以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具有多样性与其遗传物质有关,D正确。故选B。2.经研究确认,2020年3月科研人员在安徽黄山风景区发现的安徽麝鼩和黄山小麝鼩为两种哺乳类新物种。下列关于麝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麝鼩成熟的红细胞中不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麝鼩细胞核中实现核质之
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结构是核孔C.麝鼩体内所有的具膜结构均参与组成其生物膜系统D.麝鼩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决定某些物质能否进入细胞中【答案】C【解析】【分析】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2、细
胞核的结构:核膜:核膜是双层膜,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生物膜系统:细胞膜
、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系统。其中细胞器膜包括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液泡膜和溶酶体膜。【详解】A、麝鼩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所以不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B、麝鼩细胞核上有
核孔,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C、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不是体内所有的膜,例如视网膜,C错误;D、载体运输物质具有特异性,所以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决定某些物质能否进入细胞中,D正确。故选C。3.抗体是
浆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与③直接相连有利于蛋白质进入细胞核B.④在物质的囊泡运输方面起交通枢纽作用C.抗体分泌过程中,④的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小D.直接参与抗体合成与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②③④⑤【答案】D【
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
提供。【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①~⑥分别是核膜、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内质网膜与核外膜直接相连,有利于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快速进入细胞核,A正确;B、高尔基体能不断地形成囊泡或与囊泡融合,在物质的囊泡运输方面起交通枢纽作用,B正确;C、抗体分泌过程中
,高尔基体先接受囊泡,后分离出囊泡,因此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少,C正确;D、直接参与抗体合成与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③④,线粒体的供能是间接参与,没有直接参与,D错误。故选D。4.某学习小组利用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了渗透
作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前后,S1溶液的浓度均大于S2溶液的浓度B.达到平衡状态后,不再发生渗透作用和水分子进出半透膜C.从长颈漏斗中移走部分液体,则达到新的平衡后△h的值变小D.若
实验前适当降低S2溶液的浓度,则达到平衡状态后△h的值变大【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漏斗内溶液(S1)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S2)
。【详解】A、实验前S1溶液的浓度大于S2溶液的浓度,因而出现液面高度差。实验后S1溶液的浓度还是大于S2溶液的浓度,原因是浓度差维持了高度差,A正确;B、达到平衡状态后。半透膜两侧仍然存在渗透作用,水分进出半透膜达到动态平衡,B错误;C、若从长颈漏
斗中移走部分液体。则水分会从烧杯中进入长颈漏斗。导致漏斗中减小,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减小,达到新的平衡后△h的值变小,C正确;D、若实验前适当降低S2溶液的浓度。则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增大。达到平衡状态后△h的值变大,D正确。故选B。【点睛】5.取一红色牡丹的2个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花瓣细胞,将它
们分别置于Ⅰ和Ⅱ两种溶液中,测得细胞中液泡直径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前2min溶液Ⅱ中的花瓣细胞失水速率大于溶液Ⅰ中的B.溶液Ⅰ中约6min时液泡的颜色最深,细胞吸水能力最强C.6min后Ⅰ溶液中液泡
直径逐渐恢复是溶质自由扩散进入细胞所致D.若Ⅱ溶液中的花瓣细胞长期处于8min时的状态,细胞可能会死亡【答案】C【解析】【分析】1、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
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2、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据图可知:Ⅰ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
【详解】A、据图可知,前2min溶液Ⅱ中的花瓣细胞液泡直径小于溶液Ⅱ,由此推断前2mm溶液Ⅱ中的花瓣细胞失水速率大于溶液Ⅰ中的,A正确;B、溶液Ⅰ中约6min时液泡直径最小,说明液泡失水最多,其颜色最深,细胞吸水能力最强,B正确;C、6min后Ⅰ溶液
中液泡直径逐渐恢复,细胞质壁分离复原,一般是溶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所致,C错误;D、若Ⅱ溶液中的花瓣细胞长期处于8min时的状态,细胞失水时间过长,细胞可能会死亡,D正确。故选C。【点睛】6.如图为pH对两种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酶活性可用
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来表示B.将酶甲由缓冲液pH=6转移到pH=3时酶活性不变C.由图可知,酶乙较酶甲适用的pH范围更广D.不同温度下,酶甲和酶乙的最适pH均会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
、少量是RNA。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详解】A、酶活性可用单位
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A正确;B、过酸、过碱使酶变性失活,pH=6的环境下,酶甲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即使pH值恢复到最适pH=3时,酶的活性也不能恢复,即该过程中酶活性不变,B正确;C、由图可知,酶乙较酶甲适用的pH范围更广,C正确;D、不同温度下,酶甲和酶乙的最适pH不改变,D
错误。故选D。7.如图表示氧气对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甲表示无氧呼吸,乙表示有氧呼吸B.b点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不同C.ab段细胞中的ATP只来自细胞质基质D.储存水果、蔬菜等的最适O2浓度为10%【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
图示可知,随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所以甲为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乙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c点时为无氧呼吸消失点。b点时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和有氧呼吸产生的相等。【详解】A、曲线甲表示有氧呼吸,乙表
示无氧呼吸,A错误;B、b点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相等,消耗的葡萄糖量无氧呼吸是有氧呼吸的三倍,B正确;C、ab段既存在有氧呼吸也存在无氧呼吸,细胞中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C错
误;D、由图可知,储存水果、蔬菜等的最适O2浓度为5%,此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少,D错误。故选B。8.如图为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以结构A的形式来增大膜面积B.在结构A上产生O2时,需要ATP供能C.若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
CO2→C3→甲D.若停止CO2供应,则一段时间内C3减少,C5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
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2、题图分析:图中A为叶绿体基粒,B为叶绿体基质,甲为有机物。【详解】A、图中的结构A为叶绿体基粒,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
所,叶绿体以结构A的形式来增大膜面积,从而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A正确;B、在结构A叶绿体基粒上产生O2的同时,会同时产生ATP和NADPH,B错误;C、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可知,若供给14CO2,经过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首先出现在C3中,此后经过C3的
还原过程放射性出现在有机物甲中,即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CO2→C3→甲,C正确;D、若停止CO2供应,则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少,从而C3生成减少,由于二氧化碳固定减少,消耗的C5减少,因此,停止CO2供应,
则一段时间内C3减少,C5增加,D正确。故选B。9.某同学拟开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未使用2SiO或未重复画滤液细线将无法分离到色素带B.无水乙醇用于提取色素,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C.3CaCO
可用于缓解酸性物质对叶绿素的破坏D.新鲜菠菜叶的提取效果会优于等质量的白菜叶【答案】A【解析】【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
(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没加SiO2,研磨不充分,所有色素含量都少,画滤液细线时未重复画,造成滤液细线所含色素含量过少,这两种情况均可能导
致色素带颜色偏浅,A错误;B、色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则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可用层析液分离色素,B正确;C、碳酸钙可以中和叶肉细胞的中有机酸,起到保护色素的作用,尤其是对叶绿素的保护,C正确;
D、新鲜菠菜叶中富含叶绿体,其光合色素含量多,等质量的白菜叶中光合色素较少,所以新鲜菠菜叶的提取效果会优于等质量的白菜叶,D正确。故选A。10.如图为某细胞的细胞周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a表示一个细胞周期B.所有细
胞都有细胞周期C.图中a~b表示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D.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发生在b~a【答案】D【解析】【分析】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为体细胞增殖的一种方式,整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间期由于进行DNA的复
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对细胞分裂进行物质准备,所以时长要比分裂期长。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其遗传特性的不同,整个细胞周期所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a→b是分裂期,b→a是分裂间期。【详解】A、图中b→b属于一个细胞周期,A错误;B、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B错误;C、图中b→a是分
裂间期,C错误;D、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发生在间期,即b~a段,D正确。故选D。11.洋葱体细胞有16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洋葱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根尖细胞的中心体在前期复制并移向细胞两极B.中期细胞共有16条染色体,32个核DN
A分子C.后期着丝粒分开后,每个细胞中有32条染色单体D.末期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成两个【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
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洋葱是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A错误;B、细胞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
的复制,DNA加倍,所以中期染色体有16条,32个核DNA分子,B正确;C、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C错误;D、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细胞板,D错误。故
选B。12.物质的鉴定实验可以了解物质组分中的重要成分。下列关于物质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清稀释液中加双缩脲试剂,溶液会变成红色B.进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时,不能选择番茄汁作为实验材料C.用斐林试剂可以鉴定植物
果实中还原糖的种类D.显微镜下用苏丹Ⅲ染液鉴定杏仁时,细胞被染成红色【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
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碘液可以将淀粉染成蓝色。【详解】A、蛋清稀释液中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
试剂后溶液会变成紫色,A错误;B、番茄汁有番茄红素,会遮盖生成的砖红色,故进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时,不能选择番茄汁作为实验材料,B正确;C、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可以鉴定植物果实中是否存在还原糖,但不能鉴定还原糖种类,C错误;D、显微镜下用苏丹Ⅲ染液鉴定杏仁时,苏丹Ⅲ
染液与细胞内脂肪反应生成橘黄色,即细胞被染成橘黄色,D错误。故选B。二、选择题13.真核细胞有多种细胞器,不同细胞器的功能不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ATP合成的场所B.线粒体内膜在膜面积和蛋白质含量上均大于线粒
体外膜C.胰腺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肌肉细胞的发达D.低等植物的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答案】BCD【解析】【分析】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在内膜内有类囊体薄膜,分布着色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
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有的依附在内质网上称为附着核糖体,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称为
游离核糖体。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液泡是调节细胞内的环境,是植物细胞保持坚挺的细胞器。含有色素(花青素)。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详解】A、高尔基体不能合成ATP,A错误;B、线粒体内膜向内
折叠形成嵴,这增大了面积,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其上有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因此线粒体内膜在膜面积和蛋白质含量上均大于线粒体外膜,B正确;C、胰腺细胞能合成与分泌蛋白质,而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因此其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肌
肉细胞的发达,C正确;D、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D正确。故选BCD。14.夏季某晴朗的一天对一密闭蔬菜大棚中的某种气体的含量进行24小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中所监测的气体是2COB.b点时蔬菜细胞中
ATP仅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cd段的出现可能是光照过强使气孔关闭所致D.该大棚蔬菜一天中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时刻是e点时【答案】C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5-7时气体含量减少,7到17时含量增加,可推测有光照时气体增加,无光时减少,则曲线中气体相对量为氧气的含量。图中7点和
17点时氧气浓度达到平衡,此两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详解】A、由图1中5-7时气体含量减少,7到17时含量增加,可推测有光照时气体增加,无光时减少,则所测气体为氧气,A错误;B、b点时,外界气体变化量为0,此时仍
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蔬菜细胞中ATP可来自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B错误;C、cd段的出现可能是光照过强,使温度升高,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所致,C正确;D、分析题图,e点以后氧气减少,说明e点以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有机
物开始消耗,一天当中,e点有机物积累最多,D正确。故选CD。1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瑜伽等有氧运动不会造成体内产生大量酒精而伤害细胞B.水果贮存时充入2N主要是抑制有氧呼吸,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C.温室种植蔬菜
时应用无色透明的薄膜,不宜用红色或蓝紫色薄膜D.合理密植能够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塑料大棚内的农作物产量【答案】A【解析】【分析】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
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详解】A、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会产生酒精,瑜伽等有氧运动不会造成体内产生大量乳酸而伤害细胞,A错误;B、水果贮存时充入N2主要是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B正确;C、红色的塑料薄膜只透红光,蓝色的塑料薄膜只透蓝光,而白色的塑料薄膜可透白光,光合效率最高,C正确;D、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塑料大棚内的农作物产量,D正确。故选A。16.如图所示是关于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取根尖2~3mm,该区域是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B.在观察的图像中,甲、乙细胞属于分裂的中期、后期C.显微镜下观察的整个视野中大部分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期D.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答案】AB【解析】【分析】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并制作装片步
骤是: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
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
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详解】A、剪取洋葱根尖2~3mm,因为该区域属于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A正确
;B、甲中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是有丝分裂中期,乙染色体着丝粒分开,是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由于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所以显微镜下观察的整个视野中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间期,C错误;D、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可计算细
胞周期中各时期的比例,而不能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D错误。故选AB。三、非选择题17.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温度等其他条件最适的情况下,研究了某高等植物根系在不同氧浓度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情况,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分析可知,cd段影响该植物根细胞吸收NO3
-的因素是__________;f点以后限制植物根细胞吸收NO3-的因素是__________。由此可知,NO3-进入根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2)c和b点根细胞对两种离子吸收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图示曲线有误,在氧浓度为零时,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量应为零,该种说法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提高环境温度,图示两条曲线都__________(
填“上移”“不变”或“下移”)。(4)高等绿色植物缺少N和K元素时,植物就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无机盐具有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氧浓度(能量)②.载体蛋白的数量③.主动运输④.膜上不同离子的载体蛋白的数量不同⑤.不合理
⑥.无氧呼吸也可为细胞吸收无机盐供能⑦.下移⑧.能维持细胞和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解析】【分析】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它不仅需要载体,而且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如温度、氧气浓度等)都会影响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主动运输除了需要能量,还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详解】(1)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它不仅需要载体,而且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由图分析可知,曲线cd段表示根系在不同氧浓度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NO3-,影响因素是横坐标氧浓度;f点以后限制植物根细胞吸收NO3-的因素
不再是横坐标氧浓度(能量),只能是载体蛋白的数量。(2)c和b点横坐标氧浓度相同,不同的原因是K+和NO3-的载体蛋白的数量不同。氧浓度为零时,可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故该种说法不合理。(3)由题干可知:温度等其他条件最适,若提高环境温度,条件不再是最适,图示两条曲线都将下移。(4
)缺少N和K元素,就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无机盐能维持细胞和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点睛】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知识点的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主要是由
有氧呼吸产生的,与细胞内氧浓度有关。18.某课外活动小组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取5支洁净的试管,编号。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1%淀粉溶液。②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相同的稀释唾液(唾液的浓度满足本实验的要求)摇匀。③向5支试管各滴1滴碘液。④
调节1~5号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3、5、7、9、11。⑤观察并对比这5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并于10分钟后测定淀粉剩余量。(1)上述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是_______________。若补充修正,上述实验
最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③C.①④②③⑤D.①②⑤④③(2)细胞中与淀粉酶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酸性条件下淀粉水解。若pH为3的实验组淀粉剩余量与pH为9的实验组淀粉剩余量相等,比较pH为3与pH为9时的酶的活性_______________。(4)某同学将加入5支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的量减半、修正后重复上述实验。请绘制在相同时间测得的两次实验中淀粉含量
的变化曲线。(请标记实验序号,第一次实验标记1,第二次实验标记2)【答案】(1)①.先设置各梯度pH,再将淀粉和淀粉酶②.C(2)①.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②.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pH为3时酶的活性小于pH为9时酶的活性(4)【解析】【分析】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pH对淀
粉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就可以得出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为pH(值),因变量为淀粉酶的活性,在该实验中使用碘液检测了淀粉的剩余量,蓝色越深,表明淀粉的剩余量越多,酶活性相应越低,同时整个实验要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小问1详解】进行本探究实验过程中,应先设置各梯度pH,再将淀粉和淀粉酶
反应,而后加入碘液反应一段时间进行颜色观察,故最合理的操作顺序为①④②③⑤,C正确。故选C。【小问2详解】淀粉酶的本质为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形成,在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加工,最后通过囊泡转运至细胞膜排出
胞外,整个过程主要由线粒体供能,即细胞中与淀粉酶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质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小问3详解】已知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在pH为3的实验组中,淀粉一部分被酸催化分解,一部分被酶催化分解
,若pH为3的实验组淀粉剩余量与pH为9的实验组淀粉剩余量相等,推测pH为3时酶的活性小于pH为9时酶的活性。【小问4详解】淀粉酶溶液的量减半,反应速率降低,但最终都可以将淀粉分解完,但分解完所需时间更长,如图所示:【点睛】探究实验设计时,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
原则,在探究温度、pH等影响酶活性实验中,该实验过程先加入淀粉酶,然后调节pH或者温度,再加淀粉;或者先加入淀粉,然后调节pH或者温度,再加淀粉酶。19.科研人员以牡丹品种“洛阳红”“胡红”为材料,研究了根系低氧胁迫下两个牡丹品种呼吸代谢应答机制及差异。回答下列问题:(1)请完善
实验步骤:I.选长势一致的“洛阳红”“胡红”植株分别_____________为4组,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转入室内水培,定植于完全营养液的水槽中,给予适宜的光照的温度。II.1号“洛阳红”和3号“胡红”两组溶氧质量浓度_____________,2号“洛阳红”和4号“胡红”用气泵正常通
气。各组每2天更换1次营养液。III.处理第1天开始,每天上午8:00取幼根冰盒保存,带回实验室进行指标测定,各指标3次重复。IV.分析结果,绘制曲线,得出结论。(2)实验结果如下图甲、乙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①牡丹根系细胞产生乙醇的场所为___________,丙酮酸转换
为乙醇的过程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ATP。②实验步骤III中各指标3次重复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可知该实验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长期处于低氧胁迫条件下,两种牡丹均表现出矿质元素缺乏症状,根系变黑、腐烂,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①.随机均分②.较低③.细胞质基质④.不能⑤.为了减少误差,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⑥.低氧胁迫诱发了两种牡丹根内乙醇含量的增加,且“洛阳红”根内乙醇
含量均显著高于“胡红”;两种牡丹根内丙酮酸含量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洛阳红”含量低于“胡红”,可能是因为低氧条件下,“洛阳红”有更多的丙酮酸参与了无氧代谢供能途径,以便获得延长存活所需的能量⑦.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减少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无氧呼吸产
生的酒精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以看出本题的实验目的为“研究根系低氧胁迫下两个牡丹品种呼吸代谢应答机制及差异”,因此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氧气浓度和植物种类,通过观察曲线的纵坐标可以看出本实验的因变量
为乙醇和丙酮酸的浓度变化。细胞呼吸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一般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乙醇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产物为丙酮酸,当细胞氧气不足时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氧气充足时丙酮酸会进入线粒体,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详解
】(1)Ⅰ本实验是研究根系低氧胁迫下两个牡丹品种呼吸代谢应答机制及差异。则“洛阳红”“胡红”植株应随机均分。Ⅱ氧气浓度为自变量,2号“洛阳红”和4号“胡红”用气泵正常通气,则1号“洛阳红”和3号“胡红”两组溶氧质量浓度应较低。(2)①牡丹根系细胞产生乙醇为无氧呼吸,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丙
酮酸转换为乙醇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能产生ATP。②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误差,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据图甲分析,低氧胁迫诱发了两种牡丹根内乙醇含量的增加,且“洛阳红”根内乙醇含量均显著高于“胡红”;据图乙分析,两种牡丹
根内丙酮酸含量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洛阳红”含量低于“胡红”,可能是因为低氧条件下,“洛阳红”有更多的丙酮酸参与了无氧代谢供能途径,以便获得延长存活所需的能量。③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减少会影响主动运输。根系变黑,腐烂
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点睛】本题主要以实验的角度考察了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机制,丙酮酸作为中间代谢产物可以参与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这取决于氧气浓度的高低,本题的难点是结合两条曲线丙酮酸和乙醇的走线分析该实验的结果
,对比两种植物的无氧呼吸程度差异。20.如图1表示某绿叶蔬菜叶肉细胞中的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图2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该蔬菜幼苗光合作用影响所得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
若向叶绿体中注入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在光合产物中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放射性。(2)在研究过程中测得某叶片细胞并没有从外界吸收E物质,也没有向外界释放E物质,若在这种情况下测得细胞光合作用1小时产生了0.2mol的氧气,那么这1小时中该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
糖为__________mol。(3)图2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蔬菜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结果,实验中若对蔬菜幼苗的处理条件由图中的d点突然改变为c点,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3C含量会__________,这主要
与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填图1中字母)减少有关。(4)结合图2中实验结果分析,要提高该蔬菜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叶绿体基质②.会(2)1/30(3)①.不同CO
2浓度和不同光照强度②.升高③.B和C(4)给该蔬菜提供较强光照或(适当)提高或增加光照强度;增加CO2浓度【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E为CO2,B为NADPH,C为ATP,D为ADP和Pi,图2中,该实验的自
变量是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小问1详解】图1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过程中CO2与C5固定形成C3,C3被还原形成有机物和C5,所以若向叶绿体中注入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14CO2,则光合
产物中会出现放射性。【小问2详解】若某叶片细胞并没有从外界吸收E物质,也没有向外界释放E物质,说明此时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完全用于细胞呼吸,所以若在这种情况下测得细胞光合作用1小时产生了0.2mol的氧气,那么这1小时中该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为0.2÷6=1/3
0mol。【小问3详解】图2是探究不同CO2浓度和不同光照强度对蔬菜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结果,实验中若对蔬菜幼苗的处理条件由图中的d点突然改变为c点,即光照强度降低,则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B(NADPH)
和C(ATP)产生减少,对C3的还原速率减慢,而CO2的固定速率不变,故叶绿体中C3含量会增加。【小问4详解】结合图2中实验结果可知,给该蔬菜提供较强光照或增加CO2浓度等均可提高该蔬菜产量。【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
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1.图1、图2分别表示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核DNA分子的数量变化,图4表示细胞内不同时期染
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细胞所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细胞中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有__________个核DNA分子。(2)图3中AB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物质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CD段核DNA分子数从4n减少到2n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4中a所代表的是有丝分裂__________期,b代表的是有丝分裂___
_______期,d代表的时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4)请在下面坐标系上画出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曲线简图。(5)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将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________
_______中,保持亲代和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的稳定性【答案】(1)①.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②.8③.8(2)①.进行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②.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3)①.后②.前期和中③.不会(4)(5)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分析图2: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图3:图示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由于间期DNA的复制,导致DNA数目加倍;BC段处于
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CD是分成两个子细胞;分析图4: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可以表示DNA复制前和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d不存在。【小问1详解】图1是有丝分裂中期,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着
丝粒排列在赤道板,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图2细胞是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小问2详解】AB段是有丝分裂间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物质变化是进行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CD段核DNA分子数从4n减少到2n,原因是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
细胞。【小问3详解】a染色体数目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中染色体:DNA=1:2,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是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中染色体数目比DNA分子数目多,是不会出现的。【小问4详解】间期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由1变为2,前
期和中期都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即如下图所示:【小问5详解】细胞有丝分裂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先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
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亲子代的遗传物质相同,其重要的意义是保持了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
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各柱形图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