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52.093 KB
  • 2024-09-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共(18)页,52.09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b9876768249f55c4a4982b5f51b4f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宁化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共24分)(一)阅读下面《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节选文字,完成1-4题。(共15分)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

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

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

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

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

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

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

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

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

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

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有改动)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

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

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生活在

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

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

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

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4.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

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6分)(二)根据《乡土中国》1-3章内容,完成5-7题(每题3分,共9分)5.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一

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B.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C.《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

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D.乡下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

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6.下列有关《乡土中国》1—3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A.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这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C.中国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是:文字不是人们生活的必要媒介;人与

人是面对面接触,有语言等传情达意的方式;人的生活是定型的,不需要文字帮助记忆。D.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的亲密的感觉。7.下列现象中,都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的一项是()(3分)

①出远门的人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如果在异地他乡水土不服,总是想家时,就用这泥土泡水喝。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城市建设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汗水。③在农村,很多村庄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村、庞各庄等,这些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

家族的姓氏。④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表示亲近,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让父亲感到未受排挤的安慰。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二、古诗文阅读(共51分)(一)课内文言文知识(15分)8.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虽有槁暴.暴

:暴发②金石可镂.镂:雕刻③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④圣人无常.师常:经常⑤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⑥对酒当.歌当:对⑦山不厌.高厌:讨厌⑧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A.①②④B.①③⑦C.①④⑦D.①④⑥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假

舟楫者,非能水.也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吾从而师.之④而耻.学于师⑤乌鹊南.飞⑥鼓.瑟吹笙⑦栗.深林兮惊.层巅⑧艰难苦恨繁.霜鬓A.①⑥/②⑤/③④/⑦⑧B.①③⑥/②⑤/④⑦⑧C.①⑥/②⑤/③④⑦/⑧D.①③⑥/②⑤/④/⑦⑧10.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古今

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①驽马十驾②蚓无爪牙之利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其出人也远矣⑤圣人之所以为圣⑥师不必贤与弟子⑦恍惊起而长嗟A.①③⑦B.①④⑦C.③④⑥D.④⑥⑦11.下列句子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輮以为轮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⑥学于余⑦何以解忧⑧且放白鹿青崖间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B.①⑥⑦/②⑧/③④⑤C.①⑥⑦/②⑧/③⑤/④D.①⑥/②⑧/③/④/⑤⑦12.下列课内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B.六艺经传即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经》《尚书》《论语》《孟子》《大学》《春秋》六种经书。C.青衿,指周代读书人青

色交领的服装,《短歌行》中比喻诗人渴望的贤才。衿,指衣服的交领。D.五岳,是我国五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7分)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

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

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

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山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

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

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节选自《

三国志·华佗传》)[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B.郡守果大怒/令

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C.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D.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

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一心一意从事治病救人之职责,且从不后悔。B.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

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C.华佗善用医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D.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

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心灰意冷,将书烧掉。15.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16.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

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共9分)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王维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

斤尽”。②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由一“怜”字引出,“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B.颔联写了苏秦当年只身困于长安、盘资

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的凄苦之状如在眼前。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

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家园的情景。D.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也由浅入深。18.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

感情。(6分)(四)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用“,”两句螃蟹有自身优势却无处容身的例子,来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

是“,”。(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描写天姥山上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4)《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5)《短歌行》中,“,”两句借用《管子形解》的话,表明贤才多多益善。三

、语言文字应用(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每题3分,共9分)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

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谁来担此重任?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

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

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

样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

一项是()(3分)A.司空见惯责无旁贷迫不及待一目了然B.不可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一览无余C.司空见惯义不容辞迫不及待一览无余D.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22.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伴随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23.在下面一

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①。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

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②,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③。四、写作(60分)2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

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现在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读长辈这

部书”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宁化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B项,“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

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错误。原

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的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

的选择,也无须选择。故选A。2.【答案】C【解析】A项,“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误。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原文是说因为“熟悉”。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

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恰恰相反。故选C。3.【答案】B【解析】B项,整句理解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

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真理”,更不是“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故选B。4.【答案】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

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解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着眼于全文,分析作者在文章中

对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所流露出的观点,然后作答,可以直接引用原文或者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如在文章第二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概括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在社会

的流动性”。文章第六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文章第七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对世界的

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5.【答案】D【解析】:D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乡下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下人不识字与教授们的孩子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下人没有那么重要,

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故选D。6.【答案】D项,【解析】“法律”错,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规矩。故选D。7.【答案】A【解析】《乡土中国》中,作者认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

生活,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传统社会安土重迁,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曾离开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所以对这片土地非常依恋。由此可见,①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而②是社会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③中“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家族的姓氏”是因为乡村里的人

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④中“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反而让父亲感到未受排挤的安慰”的现象与乡土社会讲究长幼有序的习惯不符,体现了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教化权力的弱化,不具有乡土社会的

特性。8.【答案】C【解析】①暴:晒④常:固定的⑦厌:满足。9.【答案】A【解析】①⑥名词活用作动词/②⑤名词活用作状语/③④意动用法/⑦⑧使动用法10.【答案】B【解析】②③⑤⑥中“爪牙”“学者”“所以”“不必”为古今异义词。11.【答案】D【解析】①⑥/

状语后置句②⑧/省略句③/定语后置句④/判断句⑤⑦宾语前置句12..【答案】B【解析】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13.【答案】B14.【答案】A“且从不后悔”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然本作士

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可见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15.①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②曹操认为华佗医术并不是特别高明,天下并不缺有这种医术的人。③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

杀他,他也不会断掉他的病根。16.【答案】(1)古代求学的人一定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人。(“学者”、“所以”、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

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工”“宥”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

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

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

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

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

(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

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

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

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就算我不杀掉这小子,他

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17.B【解析】“颔联写了苏秦”理解错误,“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意思是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颔联是用典,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

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和诗人对他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18.①对丘为落第的怜惜与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不得志的怜惜和同情;颔联借用典故抒发自己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

的怜悯。②依依惜别之情。“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朋友正值人生的低谷,伤别之情就愈加强烈了。③惭愧愤慨之情。尾联中诗人认为自己作为朝廷官员,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

不如孔融,深深自责。同时于“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的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19.(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5)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0.C【解析】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排出AB,D项“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21.D【解析】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

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责无旁贷: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22.B【解析】语病有二:其一,“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23.【答案】示例

:①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解析】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第一处,前面说“不仅……”,后面自然是“而且……”,具体的内容应结合横线后面的句子内容填写;第二处,“但

是”表示转折,前面是说为人类造福,后面自然是说利用不当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第三处,是横线前面这样做的目的。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

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题中这段话前后句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考生由上下文推测答案。答题是注意句式要一致。24.作文答案: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

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