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上海专用,必修上册1_4单元)【测试范围:第1~4单元】(考试版A3).docx,共(4)页,79.05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b03504c419613d08b0b6e0d70ab00d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章。4.难度系数:0.7。积累与运用(10分)一、
名篇名句默写(共5分)1.(本题5分)按要求填空。(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3)杜甫《登高》中“,”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
老多病的处境。二、语言文字运用(共5分)2.(本题5分)完成选择。(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年老漂泊、疾病缠身,但这种生活阅历却使这位老人的人生变得更加厚重。B.初中同学小宁和小安共同考入延安,不
禁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C.体育委员动员班级同学积极参加校运会时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D.江南的秋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让人徜徉其中,沉浸其中。(2)关于《乡土中国》一书,以下选项中有误的一
项是()A.本书收录的14篇论文是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授课时边研究边撰写整理而成的。B.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C.作者在书中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
题。D.该书是以记录一个具体社会为基础,并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阅读(70分)三、现代文阅读(共32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日前,《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引发众人关注。可想而知,“清华附小”“小学生”“大数据”等要素的组合,足以引发人们的好奇和艳
羡,获得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师生家长的全情投入,十分令人感佩,毕竟,认认真真地共同做好一件事情,已很不容易。然而,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第二,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
一教育行为是否合适?换言之,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②先看第一个问题,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
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③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生命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
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果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个生命体——
这不啻为对诗词与苏轼的解构..。这就正如,一个美女唯有从整体来看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
审美相违。④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其要义在于“选”。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选”的功夫需要在浸润式地细读品味中获得。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
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却可能因此错过全篇没有“
归”字诸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更为深刻的“无归”感;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
,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⑤由此也引出第二个问题,小学生使用大数据会不会为时尚早?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延绵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诗可以兴”,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
于乐”,儒家将诗教作为成人教育的开端。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非但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
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
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⑥传统诗教所包含的情感教育,应当在中小学阶段得到提倡。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对知识理性和思想品德的强调相当充分,而在感性启发方面则似有不足。就笔者在高校开展诗词教育的经验来看,不少大一新生在古典诗词面前或多或少地丧失了“感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急
于展开的研究若非难以令人信服,便是冷冰冰地欠缺生命的厚度。语言文字的隔阂固然是导致“感动”能力衰退的一个因素,情感上的疏离却更为关键。伟大的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诗词又是对人类个体感思与共通情怀的高度凝练。想要获得对诗词的深层理解,首先应该让自己能够“被感动”,这样
才能真正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深切体会诗词的精妙所在与诗人的魅力所在。从古典诗词中获得对人类自身的感性认识,与诗词内外岁岁枯荣的自然生命发生共鸣,当从娃娃抓起。(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3.(2分)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解构..”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4.(4分)下列对
“诗教”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A.我国一直有延绵不绝的“诗教”传统,它是儒家成人教育的开端。B.为了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能力而使用大数据,却与“诗教”旨趣相异。C.“诗教”既培养学生“感动”的能力
,又助其对诗词深层地理解。D.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种“诗教”为时尚早。5.(4分)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大数据来检索研究诗词,有一味寻章摘句之嫌。B.用大数据检索、定位诗词,陷入了搜罗求全的误区。C.第④段引用、举例等手法强调体察涵泳诗词的
必要。D.相关媒体的报道值得我们深思,没必要好奇和艳羡。6.(6分)概括作者质疑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的理由。(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鉴赏家汪曾祺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
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掉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
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莲、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
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果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③不少深居简出
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④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⑤叶三有点生气了:⑥“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⑦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
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⑧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⑨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⑩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⑪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
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⑫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⑬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⑭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⑮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⑯“唔!你怎么知道?”⑰“花是乱的。”⑱“对极了!”⑲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⑳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㉑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㉒“不对?”㉓“‘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㉔“是吗?我头一回听见!”㉕季陶民于是展开
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㉖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
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㉗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㉘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㉙
“不卖。”㉚有一天有一个日本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㉛“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㉜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㉝叶三说:㉞“不卖。”㉟客人只好怅然而去。㊱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7.(4分)有
人认为第⑨段画线句可以删除,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8.(4分)分析第㉖段画线句“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和第㉙、㉞段两处“不卖。”语言表达上的异同。9.(4分)结合文意,分析文中叶三这一人物形象
。10.(4分)小说结尾写儿子遵照遗嘱,将画装进棺材,有人认为叶三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四、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本题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_______·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11.(1分)本词的词牌名是()A.采桑子B.念奴娇C.沁园春D.声声慢12.(3分)下列关于这首词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首句叠用四个“多”字,写出诗人满怀愁绪,身体堪忧,使得音韵和谐
,节奏鲜明。B.“樽酒相逢”,点明这首诗是苏轼与孙巨源、王正仲等于多景楼歌席酬谢的急就章。C.“乐事回头一笑空”,与首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感慨乐事不能长久。D.“停杯且听琵琶语”的“且”是将要的意思,表现苏轼被音乐吸引,聚
精会神的状态。13.(4分)有人评论说《采桑子》“斜照江天一抹红”句与《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简要分析。五、文言文阅读(共30分)(一)(19分)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①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
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故杜子美赠诗【1】及焉。②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2】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3】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
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③玄宗闻之,召入翰林。以其才藻绝人,器识兼茂,便以上位处.之,故未命以官。尝因宫人行乐
,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于后。”遂命召白。时宁王遨白饮酒,已醉。既至,拜舞颓然上知其薄声律谓非所长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今已醉
。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上曰:“可。”即遣二内臣腋扶之,命研墨濡笔以授之,又令二人张朱丝栏于其前。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踌龙孥,律度对属,无不精绝。常出入宫中,恩
礼殊厚,竟以疏纵乞归。上亦以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④后以不羁,流落江外,又以永王招礼,累谪于夜郎。及放还,卒于宣城。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选
自孟启《本事诗》【4】,有删节)注释:【1】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2】陈拾遗:陈子昂。【3】沈休文:沈约,南朝梁文学家。【4】孟启:晚唐文学家。《本事诗》:孟启所著记录唐代诗人逸事与诗作的笔记小说。14.(2分)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
的含义(1)略不停缀.()(2)笔迹遒.利()15.(2分)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便以上位处.之()A.留下B.对待C.任命D.止歇(2)更无加点.()A.标点B.停顿C.补充D.删改16.(5分)将第②段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
,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17.(3分)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拜舞颓然上知其薄声律谓非所长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18.(6分)本文为李白的传记,却多次提及杜甫,请谈谈这样
写的作用。(二)(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喜雨亭记苏轼①亭以雨名,志喜□。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
,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③于是举酒
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
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④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
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19.(1分)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乎B.也C.矣D.焉20.(2分)下列能体现苏轼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③既而弥月不雨,
民方以为忧④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⑥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③④⑤⑥21.(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
的一项是()A.苏轼不厌其烦地描写下雨的经过,雨量由小而大,人们的心情由“未足”到大喜。B.为表现百姓之喜,文章运用排比修辞,凸显官吏、商贾、农夫的欣喜若狂。C.苏轼把下雨归功大自然的造化,表现他对造物主的崇拜和迷信。D.文本一反亭台游记的通常写法,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
,运笔生辉,出手不凡。22.(5分)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试作分析。作文(70分)23.写作:希腊古迹德尔斐神庙上刻着三句箴言,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请以“认识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